负荷支承机构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370686阅读:来源:国知局
述与完全的水平方向相比稍微朝上或者朝下,但其程度,在物品支承装置10的作用效果上或者其动作或功能上小到能忽视的程度,包含可看作水平方向的情况。另外,第三区域S3是与上述第二凸轮从动件的接触点中的法线方向就水平方向而言朝下的区域。
[0088]操作手柄部15,具有相对于支承框架部13的左右两导向框架28、29的前部相对地向上下在预先决定的微小的范围内可滑动移动地安装的左右的垂直的传递杆55。在各传递杆55的下部,分别结合大致L字型的连结支撑板56,由向前方突出的两连结支撑板56的前端部保持向左右方向延长的长尺寸的手柄杆57。通过由手把持此手柄杆57对操作手柄部15进行操作,能使支承框架部13及物品A升降。
[0089]图3及图7表示安装了物品B的支承框架部13处于其移动范围的最上位置的情况。第二凸轮从动件49、50,在固定凸轮面26、27的第一区域SI的上端静止。在此位置,作用在由凸轮从动构件45、46、固定框架部12及支承框架部13构成的系统上的物品B的负荷W、第一弹簧14的弹簧力FA、第二弹簧42的弹簧力FB及来自上述固定凸轮面的反力,在上述凸轮从动构件的周围平衡。
[0090]在第一区域SI中,第一弹簧14的各拉伸螺旋弹簧36、37的位移小,其弹簧力FA比物品A的负荷W小。从固定凸轮面26作用在第二凸轮从动件49上的反力Re,因为包含朝上的垂直方向成分,所以通过将它作为辅助力加在第一弹簧14的弹簧力FA上,在垂直方向与负荷W平衡。
[0091]图8及图9表示安装了物品B的支承框架部13处于其移动范围的中间位置的情况。第二凸轮从动件49、50,在固定凸轮面26、27的第二区域S2内的位置静止。在此中间位置,作用在由上述凸轮从动构件、固定框架部及支承框架部构成的上述系统上的物品B的负荷W、上述第一弹簧的弹簧力FA、上述第二弹簧的弹簧力FB及来自上述固定凸轮面的反力,也在上述凸轮从动构件的周围平衡。
[0092]在第二区域S2中,第一弹簧14的弹簧力FA和负荷W实质上平衡。来自固定凸轮面26、27的反力Re实质上仅由水平方向成分与第二弹簧42的弹簧力FB平衡,垂直方向成分没有。
[0093]图10及图11表示安装了物品A的支承框架部13处于其移动范围的最下位置的情况。第二凸轮从动件49、50,在固定凸轮面26、27的第三区域S3的下端静止。在此下端位置,作用在由上述凸轮从动构件、固定框架部及支承框架部构成的上述系统上的物品B的负荷W、上述第一弹簧的弹簧力FA、上述第二弹簧的弹簧力FB及来自上述固定凸轮面的反力,也在上述凸轮从动构件的周围平衡。
[0094]在第三区域S3中,第一弹簧14的各拉伸螺旋弹簧36、37的位移变大,其弹簧力FA比物品B的负荷W大。从固定凸轮面26作用在第二凸轮从动件49上的反力Re,包含朝下的垂直方向成分,其通过作用在削减由第一弹簧14的弹簧力FA产生的上推力的方向,在垂直方向与负荷W平衡。
[0095]因为如果物品B的负荷W变小,则在第一弹簧14上没有变更,所以其弹簧力FA相对地变大。因此,在第一区域SI中,需要使向由上述固定凸轮面产生的弹簧力FA的辅助力变小,在第三区域S3中,需要使削减由弹簧力FA产生的上推力的朝下的力变大。
[0096]相反,如果物品B的负荷W变大,则第一弹簧14的弹簧力FA相对地变小。因此,在第一区域SI中,需要使向由上述固定凸轮面产生的弹簧力FA的辅助力变大,在第三区域S3中,需要使削减由弹簧力FA产生的上推力的朝下的力变小。
[0097]在物品支承装置10中,通过变更凸轮从动件保持架43、44的轴向长度地调节第二弹簧42的压缩位移,能以增减来自上述固定凸轮面的反力Re的方式调整支承框架部13在相同的高度位置的第二弹簧42的加载力FB。在负荷W小的情况下,使上述凸轮从动件保持架的轴向长度变短,使第二弹簧42的加载力FB减少,使来自上述固定凸轮面的反力Re及其垂直方向成分变小。相反,在负荷W大的情况下,使上述凸轮从动件保持架的轴向长度变长,使第二弹簧42的加载力FB增加,使来自上述固定凸轮面的反力Re及其垂直方向成分变大。由此,通常能使物品支承装置10的支承力相对于不同的大小的负荷平衡。
[0098]本实施方式的物品支承装置10,具备用于将支承框架部13就固定框架部12而言以在规定的位置不移动的方式锁定的限制组件。限制组件60,如图12所示,将支承框架部13以在降低到最下位置附近的位置固定的方式设置在固定框架部12上,以便能更简单地安装大型显示器装置的那样的重量大的物品A。
[0099]限制组件60,如图12及图13所示,具有可卸下地安装在固定框架部12的左右侧部框架18、19的背面上的限制构件61。限制组件60,进而,如图13及图14所示,由开设在做成截面3字形的左右侧部框架18、19的背面部下部的固定侧狭缝62和开设在支承框架部13的同样做成截面3字形的左右导向框架28、29的背面部下部上的可动侧狭缝63构成。
[0100]限制构件61,如图14所示,例如,通过使大致做成矩形的金属制的小的平板件弯曲,形成为由与上述侧部框架的背面部外面抵接的座板部64和被插入固定框架部12的固定侧狭缝62的卡合板部65构成的L字形。在卡合板部65的上端,朝上的上侧卡合突起66被突出设置在与座板部64近的位置,在下端,朝下的下侧卡合突起67被突出设置在从座板部64尚开了的位置。在座板部64,在其大致中央贯通设置了圆孔68,从外侧穿插紧固件69的前端,以子母扣儿方式固定在形成于上述侧部框架的背面部的贯通孔70内,将限制构件61固定安装在上述侧部框架上。
[0101]固定侧狭缝62,具有能稍微平缓地穿插限制构件61的卡合板部65的一定的狭窄的宽度和规定的上下方向长度,在上下方向笔直地延长。可动侧狭缝63,具有能稍微平缓地穿插限制构件61的卡合板部65的一定的狭窄的宽度和与固定侧狭缝62相比充分地长的规定的上下方向长度,并同样地在上下方向笔直地延长。固定侧狭缝62和可动侧狭缝63,是在使其高度位置一致了时,以限制构件61的卡合板部65能一下子贯通它们的方式,从物品支承装置10的背面观看,对准水平方向的位置而配置。
[0102]在将物品向物品支承装置10安装时,在输送没有安装物品的无负荷的上述物品支承装置时,如图15所示,将支承框架部13在压下到最下位置附近的状态下使用限制组件60锁定在固定框架部12上。限制构件61,如图所示,将座板部64及卡合板部65的板面作为纵向,通过使卡合板部65 —下子贯通,安装在对准了高度位置的固定侧狭缝62和可动侧狭缝63上。
[0103]限制构件61,通过使紧固件69通过座板部64的圆孔68,以子母扣儿方式固定在侧部框架18、19的贯通孔70内,只要不强行取下,就能以不容易脱落的方式固定安装。因此,限制构件61,能在固定侧狭缝62的范围内上下及/或者左右地稍微动。
[0104]图16表示在此锁定状态下的限制构件61、固定侧狭缝62及可动侧狭缝63。支承框架部13的导向框架29,由于通常由第一弹簧14朝上加载,所以可动侧狭缝63下端的可动侧卡合部71与卡合板部65的下端抵接,将限制构件61向上方上推。由此,上述限制构件,其卡合板部65的上端被按压在固定侧狭缝62上端的固定侧卡合部72而被卡定。
[0105]此结果,支承框架部13,以就固定框架部12而言不进一步向上方移动的方式被锁定。特别是,在没有向物品支承装置10安装物品的无负荷状态下,由于第一弹簧14的加载力不会被消减,原样不变地作用在支承框架部13上,所以能维持图16的锁定状态。
[0106]限制构件61从支承框架部13侧接受的第一弹簧14的加载力,要安装在物品支承装置10上的物品A的重量越大,被设定得越大。在该情况下,在接受此加载力的限制构件61上,在没有物品的无负荷的状态下,在固定侧卡合部72和可动侧卡合部71之间,在上下方向作用大的压缩负荷。
[0107]本发明的限制构件61,通过将其板面与压缩负荷的方向一致地在纵向上使用,能将其板厚原样不变地维持得比较薄,通过适当设计上下方向长度,能将其最大耐负荷设定成充分的大小,以便不用进行变形就能接受第一弹簧14的大的加载力。其结果,固定侧及可动侧狭缝62、63,不管第一弹簧14的加载力的大小如何,都不需要增大其宽度尺寸。
[0108]例如,在以往套管式的可伸缩的支柱中,存在水平地抽出插入门闩的那样的杆构件等来固定其高度位置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必须与挂在支柱上的负荷的大小一致地使杆构件的直径变大,使其最大耐负荷变大。因此,在支柱上,形成与杆构件的直径一致的大小的贯通孔。
[0109]上述支柱的大的贯通孔,在取下杆构件之后,存在异物被插入而堵塞或者作业员插入手指而引起受伤等事故的危险。进而,在将这样的杆构件使用在本发明的物品支承装置10中的情况下,因贯通孔的大小,或者因由其产生的强度的下降,而产生将上述侧部框架、导向框架的尺寸进行设计变更的需要,或者导致制造加工成本的增加、装置的重量化的危险。根据本发明,通过将平板状的限制构件61以其板面为纵向来使用,能有效地消除这样的不良状况。
[0110]限制构件61,如图16所示,其卡合板部65上端的上侧卡合突起66位于固定侧狭缝62的上缘端部的正内侧,以与该上缘端部卡合的方式配置。进而,卡合板部65下端的下侧卡合突起67位于可动侧狭缝63的下缘端部的正内侧,以与该下缘端部卡合的方式配置。这样,在锁定状态下,即使取下紧固件69,由上侧及下侧卡合突起66、67,限制构件61也不会从上述固定侧狭缝及可动侧狭缝拔出。
[0111]另外,限制构件61,因为从可动侧卡合部71垂直朝上地作用的第一弹簧14的加载力F的方向和从固定侧卡合部72垂直朝下地作用的反力R的方向相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