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压液相色谱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912630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低压液相色谱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分析化学领域,具体涉及液相色谱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经典液相色谱的流动相仅依靠重力作用,自上而下通过色谱柱固定相,分离速度慢,一个分离周期需要几小时至几十小时。另外,经典色谱柱的树脂床应完全被溶液覆盖,床中不允许有气泡存在,如有气泡混入,会引起色谱柱的柱效很大变化,且难以排除,一般需要重新装柱,从而影响色谱柱的寿命。
还有,经典液相色谱分离装置的储液槽只有几毫升,为单柱操作,不能实现连续的淋洗和再生,不能实现快速分离富集,操作起来比较费时,且不易实现工业化大规模应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经典液相色谱分离装置所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快速、高效、经济的低压液相色谱分离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低压液相色谱分离装置,包括盛放液体的储液槽和色谱柱,色谱柱中填充固定相,其个数为至少2个,储液槽的底部设置至少2个带有阀门的导管,每个色谱柱和导管磨口连接,在储液槽上部设气体或液体进入口,所述的气体或液体进入口通过阀门和供气系统或供料系统相连。
色谱柱的个数依需要而定。
气体和液体进入口可以为一个通道,也可以分开设置为两个独立的通道。
实际使用时,储液槽一般分为淋洗储液槽和再生储液槽,单独使用。
另外,色谱柱的长度为150mm~300mm,内径为2.5mm~6mm,工作压力为0.1MPa~0.5MPa。
使用该设备时,有加样淋洗和柱再生两种操作。加样淋洗时,按照如下方法操作关闭储液槽底部导管的所有阀门,往储液槽中加入适量淋洗剂。样品低压上柱,将色谱柱逐个同储液槽底部导管相连,开启气体进入口阀门,加压,开启储液槽底部导管的阀门,开始淋洗。柱再生时,将需要再生的色谱柱与装有再生液的储液槽相连,操作方法同上。
该装置工作在低压状态下,流动相通过色谱柱固定相的速率大大加快,使分离速度提高。另外,通过压力排空,可以有效地解决树脂床中气泡问题。由于储液槽的容积加大,不用多次加入淋洗液或者再生液,只需根据流出色谱柱的溶液量就可以控制分离或者柱再生的进程,容易实现色谱分离工作的半自动化,利于大规模的工业应用。因此,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低压液相色谱分离装置,是一种快速、高效、经济的液相色谱分离装置。


图1低压色谱分离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另一种低压色谱分离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阐述。
实施例1一种低压液相色谱分离装置,包括至少两个色谱柱2和盛放液体的储液槽1,储液槽1的底部设有至少两个导管6,每个导管6上安有阀门3。每个色谱柱2和导管3磨口连接。在储液槽1上部设气体或液体进入口4,气体或液体进入口4通过阀门5和供气系统或供料系统相连。色谱柱2中填充固定相7,固定相7为各种阴、阳离子交换树脂。
色谱柱的个数为至少两个,依需要而定。本实施例中,使用4根色谱柱。
色谱柱2的长度为150mm~300mm,内径为2.5mm~6mm,工作压力为0.1MPa~0.5MPa,储液槽1的容积为100mL~10000mL。本实施例中,根色谱柱长度为250mm,内径为4mm,工作压力为0.2MPa,储液槽1的容积为500mL。
本实施例中,储液槽1分为淋洗储液槽和再生储液槽两个,分别完成淋洗和再生任务。
实施例2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的低压液相色谱分离装置,结构同实施例1类似,区别在于在储液槽1上部分别设气体进入口10和液体进入口8,气体进入口10通过阀门11和供气系统相连,液体进入口8通过阀门9和供料系统相连。
权利要求1.一种低压液相色谱分离装置,包括盛放液体的储液槽和色谱柱,色谱柱中填充固定相,其特征在于色谱柱(2)的个数为至少2个,储液槽(1)的底部设置至少2个带有阀门(3)的导管(6),每个色谱柱(2)和导管(6)磨口连接,在储液槽(1)上部设气体或液体进入口(4),所述的气体或液体进入口(4)通过阀门(5)和供气系统或供料系统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色谱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储液槽(1)上部的气体或液体进入口(4)分开设置,分别为气体进入口(10)和液体进入口(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色谱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色谱柱(2)的长度为150mm~300mm,内径为2.5mm~6mm,工作压力为0.1MPa~0.5MPa,储液槽(1)的容积为100mL~10000mL。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低压液相色谱分离装置,该装置包括盛放液体的储液槽和至少两个色谱柱,每个色谱柱和储液槽底部导管相连。在储液槽上部设气体或液体进入口,气体或液体进入口通过阀门和供气系统或供料系统相连。该装置可实现色谱分离工作的半自动化,有利于大规模的工业应用。
文档编号G01N30/46GK2648447SQ20032010029
公开日2004年10月13日 申请日期2003年10月15日 优先权日2003年10月15日
发明者李金英, 姚继军, 姜永青, 郭冬发 申请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