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相不锈钢相含量的测定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465764阅读:70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相含量测定的方法,尤其适用于双相不锈钢铁素体及奥氏体含量的测定,是一种测定双相不锈钢相含量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双相不锈钢以其诸多优异的性能,长久以来一直是黑色材料研究的热点,其应用广泛,涉及石油、化工、食品、能源、军工等领域,受到各工业发达国家的重视。大量的研究结果都表明,双相不锈钢中铁素体的含量对其力学性能、耐腐蚀性和加工性能有重要影响,因此,精确测定其铁素体含量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传统的铁素体含量测定方法中,人为因素的影响比较大,测量精度差。随着测量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图像分析软件得到了极大的应用,它可以方便、快速地获得及存储测试结果,且重复性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测量的精确性。图像分析软件是通过对图像中不同区域的灰度分析、比较来计算相应面积的,正是由于这种特殊要求,检测人员通常会将铁素体进行染色处理。在实际操作中,采用王水腐蚀染色时,时间、温度对腐蚀效果的影响极大,难以把握;而采用电解腐蚀法染色时,电解溶液、电参数的普适性差,需要大量试验。由于没有统一的染色方法,不同的操作人员染色处理的效果不一致,使得检测结果相差较大。

因此,亟待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简单、快捷、精准地测量双相不锈钢中铁素体和奥氏体相含量的方法。

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的测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双相不锈钢经打磨、抛光、洗净吹干后采用质量浓度为0.05-0.3%、pH≦2的三氯化铁盐酸水溶液对其进行化学侵蚀,直到磨面发暗,再经450-550℃加热、保温、冷却后采用显微镜进行组织观察并采集图像,其中,化学侵蚀处理后的双相不锈钢中铁元素接近红褐色,奥氏体接近白色,通过测定红褐色面积即得铁素体的含量。

在化学侵蚀过程中,三氯化铁盐酸水溶液的溶度过低,达不到侵蚀不锈钢的效果;溶度过高,容易侵蚀过度,时间不容易把握,优选的质量浓度为0.1-0.2%;同时,三氯化铁只存在于酸性溶液中,当pH值大于2的时候,三价铁离子会发生水解生成沉淀物。

优选的,双相不锈钢的加热温度为480-530℃,保温时间可以为15-20min,加热和保温的目的是让侵蚀产物中的黑灰色二价铁变为红色三价铁,增加了染色的效果。加热温度过低则达不到染色的效果,加热温度超过550℃过高时,试样整体发蓝,影响测试精度,同时温度继续升高时,可能会发生奥氏体向铁素体转变,当温度足够高时,会出现单一的铁素体。

进一步来说,将双相不锈钢经逐级打磨,才能得到平整而光滑的磨面,否则表面不平,影响金相图片质量。具体来说,双相不锈钢依次经180#、240#、400#、800#、1200#及2000#金相砂纸逐级打磨,并需要抛光。

采用金相显微镜进行组织观察并采集图像,并通过图像分析工具对图像进行灰度化处理,处理后铁素体为灰色,测定灰色面积即为铁素体的含量。虽然大部分图像处理软件都能对彩色图片进行分析,但转化为灰度图的主要目的是可以增加铁素体和奥氏体对比度,色彩更逼真,细节更明显。

上述显微镜优先选用金相显微镜进行组织观察,因为金属是不透光的,必须采用反射光源,所以一般的生物显微镜是观察不到金相组织的,而且还涉及到图像采集的问题,用普通金相显微镜是最为简便的了,当然体视显微镜也是可以采集到金相组织图片的。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显著优点为:首先,采用三氯化铁盐酸水溶液化学侵蚀并热处理的方法,使双相不锈钢中铁素体和奥氏体的颜色形成了一定/鲜明的对比,从而使得相含量的测定精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其次,本发明测定方法减少人为因素,操作简单,重复性高,降低了检测成本;再者,本发明比王水腐蚀更加安全,比电解腐蚀,更易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方法制备的双相不锈钢的灰值化后的100倍金相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双相不锈钢试样经过180#、240#、400#、800#、1200、2000#金相砂纸打磨及抛光后,得到光亮无瑕的镜面,用无水乙醇洗净、吹干。用棉签蘸取0.05%三氯化铁盐酸水溶液(pH=1)涂抹在表面,对其进行化学侵蚀,试样磨面发暗时停止。将侵蚀好后的双相不锈钢试样放到箱式电阻炉中,经500℃加热,保温20分钟后,取出空冷。冷却至室温后,用金相显微镜进行组织观察并采集图像,处理后的双相不锈钢中的铁素体呈浅红褐色,与白色奥氏体有一定对比,不十分明显。选取试样表面10个不同区域位置放大到100倍进行图像采集并保存。用蔡司金相显微镜AxioImager A2m自带图像分析软件对采集到的金相图片进行灰度化处理后(铁素体为灰色,奥氏体为白色),通过测定灰色区域的面积比例来确定铁素体的含量。如测定灰色区域面积比例为:S1、S2、S3、S4、S5、S6、S7、S8、S9、S10,计算其平均值S,该值即为不锈钢中铁素体的相含量,用100%减去S所得即为奥氏体的相含量。

实施例2

试样打磨和抛光过程与实施例1一致,侵蚀后加热、保温、冷却过程与实施例1一致。不同之处在于,用0.1%三氯化铁盐酸水溶液(pH=1)对试样进行侵蚀。金相显微镜观察发现,铁素体呈红褐色,与白色奥氏体成鲜明对比,可按照实施例1中的方法准确计算铁素体含量。

实施例3

试样打磨和抛光过程与实施例1一致,侵蚀后加热、保温、冷却过程与实施例1一致。不同之处在于,用0.2%三氯化铁盐酸水溶液(pH=1)对试样进行侵蚀。金相显微镜观察发现铁素体呈红褐色,与白色奥氏体成鲜明对比,可按照实施例1中的方法准确计算铁素体含量。

实施例4

试样打磨和抛光过程与实施例1一致,侵蚀后加热、保温、冷却过程与实施例1一致。不同之处在于,用0.3%三氯化铁盐酸水溶液(pH=1)对试样进行侵蚀。金相显微镜观察发现,铁素体呈明显深红褐色,奥氏体呈灰色,两者有一定对比,可按照实施例1中的方法计算铁素体含量。

实施例5

试样打磨和抛光过程、侵蚀过程与实施例2一致。不同之处在于,侵蚀结束后,试样于450℃下保温20分钟,然后取出空冷。金相显微镜观察发现,铁素体呈浅红褐色,与白色奥氏体对比不十分鲜明,仍可按照实施例1中的方法准确计算铁素体含量。

实施例6

试样打磨和抛光过程、侵蚀过程与实施例2一致。不同之处在于,侵蚀结束后,试样于550℃下保温20分钟,然后取出空冷。金相显微镜观察发现,铁素体呈红褐色,奥氏体呈现灰色,两者对比不十分鲜明,仍可按照实施例1中的方法准确计算铁素体含量。

实施例7

试样打磨和抛光过程、侵蚀过程与实施例2一致。不同之处在于,侵蚀结束后,试样于480℃下保温20分钟,然后取出空冷。金相显微镜观察发现,铁素体呈红褐色,奥氏体呈白色,对比较为鲜明,可按照实施例1中的方法准确计算铁素体含量。

实施例8

试样打磨和抛光过程、侵蚀过程与实施例2一致。不同之处在于,侵蚀结束后,试样于530℃下保温20分钟,然后取出空冷。金相显微镜观察发现,铁素体呈明显红褐色,奥氏体呈现灰白色,对比较为鲜明,可按照实施例1中的方法准确计算铁素体含量。

实施例9

试样打磨和抛光过程、侵蚀过程与实施例2一致。不同之处在于,侵蚀结束后,试样于500℃下保温10分钟,然后取出空冷。金相显微镜观察发现,铁素体呈浅红褐色,奥氏体呈现白色,两者对比不鲜明,仍可按照实施例1中的方法准确计算铁素体含量。

实施例10

试样打磨和抛光过程、侵蚀过程与实施例2一致。不同之处在于,侵蚀结束后,试样于500℃下保温30分钟,然后取出空冷。金相显微镜观察发现,铁素体呈红褐色,奥氏体呈明显灰色,两者对比不鲜明,仍可按照实施例1中的方法准确计算铁素体含量。

实施例11

试样打磨和抛光过程与实施例2一致,侵蚀后加热、保温、冷却过程与实施例2一致。不同之处在于,用0.1%三氯化铁盐酸水溶液(pH=2)对试样进行侵蚀。金相显微镜观察发现,铁素体呈浅红褐色,奥氏体呈现白色,两者对比不十分明显,仍可按照实施例1中的方法计算铁素体含量。

实施例12

试样打磨和抛光过程与实施例2一致,侵蚀后加热、保温、冷却过程与实施例2一致。不同之处在于,用0.1%三氯化铁盐酸水溶液(pH=0.5)对试样进行侵蚀。金相显微镜观察发现,铁素体呈深红褐色,奥氏体呈现深灰色,两者对比不太明显,仍可按照实施例1中的方法计算铁素体含量。

实施例13

试样打磨和抛光过程与实施例2一致,侵蚀后加热、保温、冷却过程与实施例2一致。不同之处在于,用0.1%三氯化铁盐酸水溶液(pH=3.0)对试样进行侵蚀。金相显微镜观察发现,晶界不明显,并没有出现颜色对比鲜明的两相,不能按照实施例1中的方法计算铁素体含量。

表1上述13个实施例的实验参数和性能结果汇总

由表1对上述各实施例结果进行总结可知,三氯化铁浓度、pH值、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均能够影响铁素体与奥氏体的对比度,进而影响测量精度。浓度低、pH高、加热温度低、保温时间短的情况下,铁素体的颜色较浅,与白色奥氏体的对比度差;浓度高、pH低、加热温度高、保温时间长的情况下,铁素体的颜色较深,但奥氏体的颜色会变成灰色,两者的对比度也不高。因此,本发明优选的条件为:0.1-0.2%(质量浓度)三氯化铁,pH1.0-2.0,保温温度480-530℃,保温时间为15-20分钟。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