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轴承外圈检测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14828发布日期:2019-04-05 20:56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一种轴承外圈检测工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轴承检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轴承外圈检测工具。



背景技术:

轴承是当代机械设备中的一种重要零部件,属于基本零部件,任何需要转动的机械设备都需要轴承的支撑,轴承在机械设备中起到防摩擦和承受载荷的作用,降低其运动过程中的摩擦系数,并保证其回转精度,轴承一般分为滚动轴承和滑动轴承,在轴承生产出来后,需要对轴承的高度、平行差、角度等参数进行检测,以保证轴承的生产质量。

授权公告号为CN201335664Y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圆柱滚子轴承外圈挡边检测装置,主要由底座、导板、仪表支架、测量杠杆、杠杆、端面支点杠杆、内径支点杠杆、外径支点杠杆、平板和量块构成,导板设在底座侧面的T型滑槽内,可上、下移动,仪表支架固定在导板上,测量杠杆、杠杆与导板上的轴销配合,随导板上、下移动,平板固定在底座的斜面上,且带有两条T型槽和一条通槽,内径支点杠杆和外径支点杠杆在T型槽内可进行滑动,用于调整套圈内径和外径的定位,端面支点杠杆设在平板平面上,通过螺栓连接,端面支点杠杆为三个,该篇专利提出的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但其不足之处在于,在检测轴承外圈挡板的宽度或角度时,内径支点杠杆和外径支点杠杆没有固定在底座上,造成检测时轴承转动使内径支点杠杆和外径支点杠杆在滑槽内发生滑动,影响检测数据的准确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轴承外圈检测工具,具有固定限位螺杆,检测数据更精确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轴承外圈检测工具,包括支撑底座,支撑底座上设置有检测底座,检测底座上设置有检测盘,所述检测盘上沿检测盘的周向位置开设有多条限位滑槽,每条所述限位滑槽均由检测盘边缘向检测盘内延伸设置,每条所述限位滑槽内于检测盘上均滑动连接有限位螺杆,所述限位螺杆上套设有与检测盘抵接的限位套筒,所述限位螺杆上螺纹连接有用于将限位套筒抵紧至检测盘上的限位抵紧螺母,所述限位套筒上设置有限位套圈,所述限位套圈上转动连接有用于与轴承套圈外壁抵接的限位触块,所述检测底座上设置有用于检测轴承套圈外圈直径偏差的第一检测装置、和用于检测轴承套圈外圈垂直差的第二检测装置。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对轴承套圈外圈进行检测时,将轴承套圈置于检测盘上,拧松限位螺杆上的限位抵紧螺母,使限位螺杆在限位滑槽滑动,限位螺杆带动限位套筒移动,使得限位套圈上的限位触块抵接至轴承套圈外壁上后,拧紧限位抵紧螺母,使限位套筒抵紧至检测盘上,随后利用第一检测装置和第二检测装置对轴承套圈外圈的直径和垂直差进行检测,固定牢靠的限位套筒可防止检测时轴承套圈转动使限位触块移动,从而影响到检测精度,使得检测的准确度更高,且限位滑槽的设置使得限位套筒可以固定不同规格大小的轴承套圈。

进一步,所述限位滑槽的横截面设置为燕尾形,所述限位螺杆上设置有滑动连接于燕尾形的限位滑槽内的限位滑块。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限位滑槽和限位滑块可对限位螺杆进行导向,将限位滑槽和限位滑块设置为燕尾形,可防止限位螺杆在限位滑槽内于竖直方向与检测盘之间产生脱落。

进一步,所述限位滑槽上且位于靠近检测盘圆心的端部与限位滑槽连通设置有取出孔,所述取出孔的形状与滑块的形状相匹配。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更换限位螺杆及限位套筒时,可拧松抵紧螺栓,于限位滑槽内向取出孔移动限位螺杆至取出孔的位置,因取出孔的形状与滑块的形状相匹配,可以通过取出孔取出限位螺杆和限位套筒,方便对限位螺杆进行安装维修和更换。

进一步,所述检测盘上沿检测盘的周向位置设置有多个支撑座,每个所述支撑座上均设置有用于供轴承套圈卡接的支撑触块。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将轴承套圈置于检测盘上,使轴承套圈置于支撑座上,并使支撑触块抵接轴承套圈底部,使得轴承套圈卡接在支撑座上,轴承套圈通过支撑触块和支撑座在检测盘上转动,减小了轴承套圈与检测盘之间的摩擦力,提高了轴承套圈于检测盘上的转动效果,便于检测装置对轴承套圈进行检测。

进一步,所述支撑座上开设有腰形孔,所述腰形孔内设置有用于与检测盘连接的连接螺栓,所述腰形孔内开设有用于供连接螺栓的头部容纳的槽体。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拧松连接螺栓,可调节支撑座检测盘上的位置,从而调节支撑触块在检测盘上的位置,使得不同规格大小的轴承套圈均能置于检测盘上转动;腰形孔内的槽体可容纳连接螺栓的头部,防止连接螺栓影响到轴承套圈的转动。

进一步,所述第一检测装置包括由检测盘边缘朝向检测盘圆心开设的检测滑槽,所述检测底座上于检测滑槽所在的位置滑动连接有第一传力槽,所述检测滑槽内滑动连接有第一检测螺杆,所述第一检测螺杆上设置有滑动连接于第一传力槽内的检测滑块,所述第一检测螺杆上套设有与第一传力槽的外壁抵接的第一检测套筒,所述第一检测螺杆上螺纹连接有用于将第一检测套筒抵紧至第一传力槽上的第一抵紧螺母,所述第一检测套筒上设置有第一检测套圈,所述第一检测套圈上转动连接有用于与轴承套圈外壁抵接的第一检测触块,所述检测底座上于检测滑槽所在的位置设置有第一仪表支架,所述第一仪表支架上设置有第一百分表,所述第一百分表上设置有第一检测触头,所述检测底座上设置有与第一检测触头抵接的第一传力块,第一传力块与第一传力槽固定连接。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使用前首先用标准件对第一检测装置进行调零,然后将要检测的轴承套圈置于检测盘的支撑座上,拧松第一抵紧螺母,通过检测滑块在第一传力槽内移动第一检测螺杆,使第一检测套圈上的第一检测触块抵接至轴承套圈外壁上,并使第一检测触块与限位触块处于同一平面,拧紧第一抵紧螺母使第一检测套筒抵紧第一传力槽,转动轴承套圈,第一检测触块由于轴承套圈外壁与标准件的直径偏差而发生位移,第一检测触块带动第一传力槽位移,第一传力槽带动第一传力块位移,第一传力块带动第一检测触头发生位移,第一百分表由于第一检测触头发生位移,使得指针摆动,从而检测出轴承套圈外圈的直径偏差,通过第一检测触块的位移测出轴承套圈外圈的直径偏差,使得检测精度更高,且结构简单,便于实施。

进一步,所述第一传力块和第一检测触头之间设置有传力件,所述传力件包括传力底座,所述传力底座上转动连接有传力支杆,所述传力支杆远离传力底座的端部插接有第一抵接杆,所述第一抵接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检测触头和第一传力块抵接,所述传力支杆与第一仪表支架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至传力支杆和第一仪表支架上。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第一传力槽发生位移时,第一传力槽带动传力支杆转动,第一支杆转动使得第一抵接杆发生第一检测触头方向的位移,从而使得第一检测触头发生位移,使得第一百分表的指针发生摆动,从而测出轴承套圈外圈的直径偏差;第一弹簧使得传力支杆转动时可以使得第一检测触块始终紧贴至轴承套圈的外壁上,使得第一检测触块在与轴承外圈的不同位置进行接触时,带动第一百分表的指针不断摆动,从而使得操作人员得知轴承外圈上外径不同的位置。

进一步,所述第二检测装置包括设置在检测盘和检测底座之间的传力杆,所述传力杆的一端于相对于第一传力槽所在的位置设置有第二传力槽,所述第二传力槽内滑动连接有第二检测螺杆,所述第二检测螺杆上套设有与第二传力槽的外壁抵接的第二检测套筒,所述第二检测螺杆上螺纹连接有用于将第二检测套筒抵紧至第二传力槽上的第二抵紧螺母,所述第二检测套筒上设置有第二检测套圈,所述第二检测套圈上转动连接有用于与轴承套圈外壁抵接的第二检测触块,所述传力杆远离第二传力槽的端部设置有第二传力块,所述第二传力块上插接有第二抵接杆,所述检测底座上于第二传力块所在的位置设置有第二仪表支架,所述第二仪表支架上设置有第二百分表,所述第二百分表上设置有第二检测触头,所述第二抵接杆与第二检测触头抵接,所述第二传力块与第二仪表支架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使用前首先用标准件对第二检测装置进行调零,然后将被检测的轴承套圈置于检测盘的支撑座上,拧松第二抵紧螺母,于第二传力槽内移动第二检测螺杆,使第二检测套圈上的第二检测触块抵接至轴承套圈外壁上,拧紧第二抵紧螺母使第二检测套筒抵紧第二传力槽,转动轴承套圈,第二检测触块由于轴承套圈外壁的垂直差而发生位移,第二检测触块带动第二传力槽位移,第二传力槽带动传力杆位移,传力杆带动第二传力块位移,第二传力块带动第二抵接杆发生位移,第二抵接杆带动第二检测触头发生位移,第二百分表由于第二检测触头发生位移,使得指针摆动,从而检测出轴承套圈外圈的垂直差,检测装置结构简单易行,实用性高,且第二弹簧的设置使得第二检测触块在测量时,始终抵接至轴承套圈的外壁上,从而带动第二百分表的指针不断摆动,使得操作人员得知轴承套圈上不同位置的垂直差。

进一步,所述限位套圈、第一检测套圈和第二检测套圈上均开设有缝隙,所述上于缝隙两侧均向外延伸设置有锁紧板,两侧所述锁紧板上螺纹连接有锁紧螺栓。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拧松锁紧螺栓,即可上下调整限位套圈、第一检测套圈和第二检测套圈分别于限位套筒、第一检测套筒和第二检测套筒上的位置,从而调整限位触块、第一检测触块和第二检测触块抵接在轴承套圈外壁上的位置,使得第一检测触块和第二检测触块可测量轴承套圈外壁上高度不同的外径差,提高了检测工具的检测范围;并且缝隙和锁紧螺栓的设置可将限位套圈、第一检测套圈和第二检测套圈取下对其进行安装更换和维修。

进一步,所述检测底座铰接于支撑底座上,所述支撑底座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检测底座于支撑底座上转动的驱动件。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驱动件对检测底座进行转动,使得检测底座位于一个合适的倾斜度,使得检测工具可以在不同的平面上对轴承套圈进行检测,通过调整检测底座的角度从而调整检测盘的角度,使得操作人员方便观察第一百分表和第二百分表上的读数,并且通过调整检测盘的角度,方便操作人员将轴承套圈安装至检测盘上。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一、通过限位螺杆对限位套筒的固定,可以防止轴承套圈在检测盘上转动时,限位套筒于检测盘上产生移动,从而影响到检测的精度,并且通过在限位滑槽内移动限位螺杆,使得限位套筒可以对不同规格大小的轴承套圈进行固定;

二、将轴承套圈置于支撑座上的支撑触块上,使得轴承套圈在检测盘上可以转动,提高了轴承套圈于检测盘上的转动效果,从而提高了第一百分表和第二百分表对轴承套圈的检测效果;

三、通过第一检测装置检测和第二检测装置,能同时对轴承套圈外圈的直径偏差和垂直差进行检测,提高了检测工具的使用效果,并且提高了操作人员的检测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A部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B部放大图;

图5是图3中的C部放大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用于展示第一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用于展示第二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用于展示支撑座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支撑底座;11、气缸;2、检测底座;21、第一仪表支架;211、第一百分表;212、第一检测触头;22、第一传力块;23;传力底座;231、传力支杆;232、第一抵接杆;24、第一弹簧;25、第二传力块;251、第二抵接杆;26、第二仪表支架;261、第二百分表;262、第二检测触头;27、第二弹簧;3、检测盘;31、限位滑槽;311、取出孔;32、限位螺杆;321、限位抵紧螺母;33、限位滑块;34、限位套筒;341、限位套圈;342、限位触块;35、检测滑槽;351、第一传力槽;352、第一检测螺杆;353、第一检测套筒;354、第一抵紧螺母;355、第一检测套圈;356;第一检测触块;36、检测滑块;37、传力杆;371、第二传力槽;372、第二检测螺杆;373;第二检测套筒;374;第二抵紧螺母;375、第二检测套圈;376、第二检测触块;38、支撑座;381、腰形孔;382;连接螺栓;383、槽体;384、支撑触块;4、缝隙;41、锁紧板;42、锁紧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如图1和图3所示,一种轴承外圈检测工具,包括支撑底座1,支撑底座1上铰接有检测底座2,支撑底座1上设置有驱动件用于驱动支撑底座1转动,在本实施例中,驱动件为气缸11,气缸11可以使得支撑底座1处于不同的倾斜度,以方便检测,检测底座2上螺栓连接有检测盘3;检测盘3上沿周向位置开设有燕尾形的限位滑槽31,限位滑槽31设置为两个,检测盘3上设置有限位螺杆32,限位螺杆32上设置有滑动连接于限位滑槽31内与限位滑槽31形状相配合的限位滑块33。

如图2和图3所示,限位螺杆32上套设有限位套筒34,限位套筒34抵接至检测盘3上,限位螺杆32上螺纹连接有用于将限位套筒34抵紧至检测盘3的限位抵紧螺母321,限位套筒34上套设有限位套圈341,限位套圈341上转动连接有限位触块342,限位触块342抵接至轴承套圈外壁上,限位滑槽31于远离检测盘3边缘的端部设置有用于取出限位螺杆32和限位套筒34的取出孔311,取出孔311的形状与限位滑块33的形状相配,通过取出孔311方便对限位螺杆32和限位套筒34进行维修或更换。

通过在限位滑槽31内移动限位螺杆32,再限位套圈341上的限位触块342抵接至轴承套圈外壁后,将轴承套圈抵接至检测盘3上,再通过锁紧螺栓42调整限位触块342在轴承套圈外壁上的位置,拧紧限位抵紧螺母321,使得限位套筒34固定至检测盘3上,从而使得限位套圈341及限位触块342固定,防止轴承套圈在检测盘3上转动时,限位套筒34发生移动,从而影响检测精度;检测盘3上还设置有用于检测轴承套圈外圈的直径偏差的第一检测装置、和用于检测轴承套圈外圈的垂直差的第二检测装置。

如图4和图6所示,第一检测装置包括开设在检测盘3上的检测滑槽35,检测滑槽35由检测盘3边缘朝向检测盘3圆心设置,检测滑槽35内滑动连接有第一传力槽351,第一传力槽351横截面设置为“T”形,第一传力槽351上设置有第一检测螺杆352,第一检测螺杆352上设置有滑动连接于第一传力槽351内的与第一传力槽351形状相配的检测滑块36,第一检测螺杆352上套设有抵接第一传力槽351外壁上的第一检测套筒353,第一检测螺杆352上螺纹连接有用于使第一检测套筒353抵紧第一传力槽351的第一抵紧螺母354,拧紧第一抵紧螺母354使第一检测套筒353抵紧第一传力槽351,即可固定第一检测套筒353于第一传力槽351上。如图6所示,第一检测套筒353上套接有第一检测套圈355,第一检测套圈355上转动连接有第一检测触块356,第一检测套圈355通过锁紧螺栓42固定在第一检测套筒353上,检测底座2上设置有倾斜的第一仪表支架21,第一仪表支架21内插接有第一百分表211,第一百分表211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第一仪表支架21上,第一百分表211上设置有第一检测触头212,第一传力槽351固定连接有第一传力块22,第一传力块22与第一检测触头212之间设置有传力件,传力件包括固定连接在检测底座2上的传力底座23,传力底座23上转动连接有传力支杆231,第一传力块22抵接至传力支杆231上,传力支杆231上插接有第一抵接杆232,第一抵接杆232抵接至第一检测触头212上,第一仪表支架21与传力支杆231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24,第一弹簧24两端分别与第一仪表支架21和传力支杆231固定连接。

通过第一传力槽351调整第一检测螺杆352的位置,从而调整第一检测套筒353的位置,使第一检测套筒353上的第一检测触块356抵接至轴承套圈外壁,拧紧第一抵紧螺母354,使得第一检测套筒353抵紧至第一传力槽351外壁,然后转动轴承套圈,第一检测触块356由于轴承套圈外圈的直径偏差发生位移,第一检测触块356带动第一传力槽351和第一传力块22位移,第一传力块22位移带动传力支杆231转动,传力支杆231转动带动第一抵接杆232发生第一检测触头212所在方向的位移,使得第一检测触头212发生位移,使得第一百分表211的指针摆动,从而检测轴承套圈外圈的直径偏差;由于第一百分表211的倾斜设置,设置了传力件使得第一抵接杆232发生与第一检测触头212方向相同的位移,以增加检测的准确度;第一弹簧24的设置使得第一检测触块356始终抵接至轴承套圈的外壁上,使得轴承套圈在检测盘3上转动时,第一检测触块356由于轴承套圈外壁不同位置的直径偏差发生位移,从而使得第一百分表211的指针不断摆动,使得检测人员可以得知轴承套圈外圈不同位置的直径偏差。

如图5和图7所示,第二检测装置包括滑动连接于检测盘3与检测底座2之间的传力杆37,传力杆37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与第一传力槽351位置相对的第二传力槽371,第二传力槽371横截面设置为“T”形,第二传力槽371内滑动连接有第二检测螺杆372,第二检测螺杆372上套设有抵接第二传力槽371外壁上的第二检测套筒373,第二检测螺杆372上螺纹连接有用于使第二检测套筒373抵紧第二传力槽371的第二抵紧螺母374,拧紧第二抵紧螺母374,使得第二检测套筒373抵紧至第二传力槽371上,从而使第二检测套筒373固定于第二传力槽371上。

如图7所示,第二检测套筒373上套接有第二检测套圈375,第二检测套圈375上转动连接有第二检测触块376,第二检测套圈375通过锁紧螺栓42固定在第二检测套筒373上,传力杆37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传力块25,检测底座2上固定连接有第二仪表支架26,第二仪表支架26上套接有第二百分表261,第二百分表261上设置有第二检测触头262,第二传力杆37上插接有第二抵接杆251,第二抵接杆251抵接至第二检测触头262上,第二传力块25与第二仪表支架26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27,第二弹簧27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二传力块25和第二仪表支架26上。

通过第二传力槽371调整第二检测螺杆372的位置,从而调整第二检测套筒373的位置,使第二检测套筒373上的第二检测触块376抵接至轴承套圈外壁,拧紧第二抵紧螺母374,使得第二检测套筒373抵紧至第二传力槽371外壁,然后转动轴承套圈,第二检测触块376由于轴承套圈外圈的垂直差发生位移,第二检测触块376带动第二传力槽371和传力杆37位移,传力杆37移动带动第二传力块25位移,第二传力块25移动使得第二抵接杆251发生第二检测触头262所在方向的位移,使得第二检测触头262发生位移,使得第二百分表261的指针摆动,从而检测轴承套圈外圈的垂直差;第二弹簧27使得第二检测触块376可以始终抵接轴承套圈外壁,使得轴承套圈转动时,第二检测触块376由于轴承套圈外壁上不同位置的垂直差发生位移,从而使得第二百分表261的指针不断摆动,使得检测人员可以得知轴承套圈外圈不同位置的垂直差;由于第二检测触块376的高度大于第一检测触块356的高度,故第二检测触块376抵接在轴承套圈外壁上的位置始终高于第一检测触块356抵接在轴承套圈外壁上的位置,使得通过第一检测装置和第二检测装置可以同时得知轴承套圈外圈的直径偏差和垂直差,提高了检测人员的工作效率,使得检测工具更实用。

如图2所示,限位套圈341、第一检测套圈355和第二检测套圈375上均开设有缝隙4,于缝隙4两侧均向外延伸设置有锁紧板41,两侧所述锁紧板41上螺纹连接有锁紧螺栓42,通过锁紧螺栓42,可以分别调整限位套圈341、第一检测套圈355和第二检测套圈375在限位套筒34、第一检测套筒353和第二检测套筒373上的位置,从而调整限位触块342、第一检测触块356和第二检测触块376抵接至轴承套圈外壁上的位置,从而使检测工具检测出轴承套圈外圈上不同位置的直径偏差和垂直差,提高了检测范围;通过缝隙4和锁紧螺栓42,还可对限位套圈341、第一检测套圈355和第二检测套圈375进行更换与维修。

如图8所示,检测盘3上设置有支撑座38,支撑座38设置为三个且周向分布在检测盘3上,每个支撑座38上均开设有腰形孔381,腰形孔381内设置有用于连接检测盘3和支撑座38的连接螺栓382,腰形孔381内还设置有用于容纳连接螺栓382头部的槽体383,每个支撑座38上设置有用于使轴承套圈卡接至支撑座38上的支撑触块384,通过支撑座38的设置,减小了轴承套圈与检测盘3之间的摩擦力,提高了轴承套圈在检测盘3上的转动效果,便于第一检测装置和第二检测装置对轴承套圈外圈进行检测。

具体工作流程:使用检测工具前,使用标准件对第一百分表211和第二百分表261进行调零,检测底座2已通过气缸11调整至合适的倾斜度;将被检测的轴承套圈放置于检测盘3上,使支撑座38上的支撑触块384抵接至轴承套圈底部,以方便轴承套圈在检测盘3上转动,然后拧松限位抵紧螺母321、第一抵紧螺母354和第二抵紧螺母374,移动限位螺杆32、第一检测螺杆352和第二检测螺杆372使限位触块342、第一检测触块356和第二检测触块376均抵接至轴承套圈外壁上,拧紧限位抵紧螺母321,使限位套筒34抵紧至检测盘3上,以固定限位套筒34,防止轴承套圈转动时,限位套筒34受轴承套圈转动影响而发生位移导致检测不够准确,随后拧松锁紧螺栓42调整限位触块342抵接在轴承套圈外壁上的位置,拧紧锁紧螺栓42,使限位套圈341固定在限位套筒34上,使得第一检测触块356始终抵接轴承套圈外壁上某一位置。

拧松第一抵紧螺母354和第二抵紧螺母374,使第一检测套筒353和第二检测套筒373分别抵紧至第一传力槽351和第二传力槽371上,拧紧第一抵紧螺母354和第二抵紧螺母374,使得第一检测套筒353和第二检测套筒373固定于第一传力槽351和第二传力槽371上,使得第一检测套筒353和第二检测套筒373可以带动第一传力槽351和第二传力槽371移动,然后拧松第一检测套圈355和第二检测套圈375上的锁紧螺栓42,调整第一检测触块356和第二检测触块376抵接至轴承套圈外壁上的位置,拧紧锁紧螺栓42,使得第一检测套圈355和第二检测套圈375固定在第一检测套筒353和第二检测套筒373上,随后转动轴承套圈,此时,第一检测触头212和第二检测触头262由于轴承套圈外圈的直径偏差和垂直差发生位移,第一检测触头212和第二检测触头262分别带动第一传力槽351和第二传力槽371移动,第一传力槽351带动第一传力块22移动,使得传力支杆231转动,传力支杆231带动第一抵接杆232位移,第一抵接杆232带动第一检测触头212位移,使第一百分表211的指针摆动,从而检测出轴承套圈外圈的直径偏差;第二传力槽371带动传力杆37移动,第二传力杆37带动第二传力块25移动,第二传力块25移动带动第二抵接杆251位移,第二抵接杆251带动第二检测触头262位移,使得第二百分表261的指针摆动,显示出轴承套圈外圈的垂直差,第一弹簧24和第二弹簧27的设置使得第一检测触块356和第二检测触块376可以始终抵接在轴承套圈的外壁上,使得第一检测装置和第二检测装置可以检测出轴承套圈外壁上不同位置的直径偏差与垂直差,使得检测工具检测范围更大,通过对限位套筒34的固定,防止了轴承套圈转动时使限位套筒34移动,使得检测准确度不够的问题,提高了检测工具的检测精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