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显示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6641955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触控显示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含背盖、前盖、触控面板、背光模组、显示面板以及背板。前盖具有开口,前盖与背盖组合形成容置空间。触控面板嵌合于开口中。背光模组与显示面板位于容置空间内。背板包含底部、侧壁、顶部以及弯折部。底部置于背盖上,侧壁竖立于底部,顶部连接侧壁且与底部平行。弯折部自顶部靠近侧壁的一端朝远离背光模组的方向延伸而出,并反方向弯折而连接侧壁。本实用新型藉由背板的一侧边的弯折部,使得承载于背板上的前盖可以与触控面板可相互切齐,提高生产制造上的良品率。
【专利说明】触控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显示装置,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具触控面板的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传统的触控显示装置,可分为外置型触控面板与整合型触控面板(EmbeddedTouch Panel1ETP)两种。其中,外置型触控显示装置是在一般的平板显示装置上,再贴附一层触控玻璃板在平板显示装置的系统外壳上;而整合型触控面板则是直接将触控玻璃板嵌合于平板显不装置的系统外壳中。
[0003]值得一提的是,整合型触控面板因为将触控玻璃板嵌合于系统外壳中,因此相较于外置型触控显示装置具有更薄且成本更低的优点,进而逐渐成为市场上较具竞争优势的
女口
广叩ο
[0004]然而,将触控玻璃板嵌合于系统外壳的过程中,却容易发生两零组件的交界处难以切齐的现象。亦即,触控玻璃板的外表面与系统外壳的外表面之间有高度段差存在,进而造成画面显示不良,使得整合型触控面板的制造良品率下降。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一态样就是在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以解决先前技术的问题。
[000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包含背盖、前盖、触控面板、背光模组、显示面板以及背板。前盖具有开口,前盖与背盖组合形成容置空间。触控面板嵌合于开口中。背光模组位于容置空间内,且背光模组包含至少一光源。显示面板位于容置空间内且配置于触控面板与背光模组之间。背板包含底部、侧壁以及顶部。底部置于背盖上,侧壁竖立于底部,顶部连接侧壁且与底部平行,其中底部、侧壁以及顶部形成挟持空间,光源配置于挟持空间内。弯折部自顶部靠近侧壁的一端朝远离光线的方向延伸而出,并反方向弯折而连接侧壁,且前盖承载于弯折部。
[0007]在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弯折部包含第一板体以及第二板体。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互相面对,且第一板体连接顶部,第二板体连接侧壁。
[0008]在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顶部与弯折部的第一板体实质位于同一平面上,且显示面板承载于顶部,前盖承载于弯折部的第一板体。
[0009]在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前盖具有第一抵靠部,且第一抵靠部承载于部分第一板体。
[0010]在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触控显示装置更包含驱动电路板,位于前盖与背盖之间,驱动电路板与显示面板电性连接。
[0011]在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背板更包含至少一锁附结构,与驱动电路板锁附连接。
[0012]在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锁附结构包含第一支撑壁、第二支撑壁、第三支撑壁以及锁附板。第一支撑壁竖立于底部,第三支撑壁面对第一支撑壁,第二支撑壁连接第一支撑壁与第三支撑壁。锁附板连接第三支撑壁远离第二支撑壁的一端,并与驱动电路板锁附连接。
[0013]在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前盖具有第二抵靠部,第二抵靠部承载
于第二支撑壁。
[0014]在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触控显示装置更包含可挠性电路板,连接于驱动电路板与显示面板之间,且可挠性电路板与弯折部以及部分顶部相对。
[0015]在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触控显示装置更包含固定胶带包覆弯折部、驱动电路板以及显示面板。
[0016]在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固定胶带在触控面板与前盖的正投影,横跨触控面板与前盖的交界处。
[0017]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触控显示装置在一或多个实施例中,藉由背板的一侧边的弯折部,使得承载于背板上的前盖可以与触控面板可相互切齐,提高生产制造上的良品率。
[0018]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图1绘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
[0020]图2绘示图1沿着AA'剖面线的剖面立体图。
[0021]图3绘示图1沿着BB'剖面线的剖面立体图。
[0022]图4绘示图1沿着CC'剖面线的剖面立体图。
[0023]图5绘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剖面图,其剖面位置同图3。
[0024]图6绘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剖面立体图,其剖面位置同图4。
[0025]图7绘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剖面图,其剖面位置为图1的DD'剖面线。
[0026]图8绘示图5至图7中的背板立体图。
[0027]图9绘示图8的局部放大图。
[0028]其中,附图标记
[0029]10,20:触控显示装置
[0030]99:枢轴
[0031]100:背盖
[0032]110:前盖
[0033]111:开口
[0034]112:容置空间
[0035]113:外表面
[0036]114:第一抵靠部
[0037]115:第二抵靠部[0038]120:触控面板
[0039]123:外表面
[0040]130:背光模组
[0041]131:光源
[0042]140:显示面板
[0043]150、250:背板
[0044]151:底部
[0045]152:侧壁
[0046]153:抵接部
[0047]154:顶部
[0048]155:挟持空间
[0049]156:外壁面
[0050]157:弯折部
[0051]158:第一板体
[0052]159:第二板体
[0053]160:焊接件
[0054]161:弯折件
[0055]162:锁附结构
[0056]163:第一支撑壁
[0057]164:第二支撑壁
[0058]165:第三支撑壁
[0059]166:锁附板
[0060]170:驱动电路板
[0061]180:可挠性电路板
[0062]190:固定胶带
[0063]200:胶体
[0064]D1、D2:厚度
【具体实施方式】
[0065]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以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方案及功效,但并非作为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0066]请参考图1,其绘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如图所示,触控显示装置10属于整合型触控面板(Embedded Touch Panel,ETP),包含有触控面板120以及前盖110,其中触控面板120嵌合于前盖110中。在本实施例中,触控显示装置10的外形近似矩形,包含有四个侧边,其中一个侧边可具有枢轴99,可用以枢接一些具有输入模组的电子装置,例如键盘等,但不以此限。
[0067]接着,请一并参考图2,其绘示沿着图1的线段AA'的剖面立体图。如图所示,触控显示装置10更包含有背盖100、前盖110、触控面板120、背光模组130、显示面板140以及背板150。前盖110具有开口 111。背盖100具有侧墙101,且前盖110与背盖100组合时,侧墙101支撑前盖110使得前盖110与背盖100组合形成容置空间112。触控面板120嵌合于开口 111中。背光模组130、显示面板140以及背板150位于容置空间112内。显示面板140配置于触控面板120与背光模组130之间。背板150位于背光模组130与背盖100之间。背板150可用以容置背光模组130与显示面板140。
[0068]在图2中,背板150包含底部151、侧壁152以及抵接部153,其中底部151置于背盖100上,侧壁152竖立于底部151。背光模组130以及显示面板140设置于底部151上。抵接部153自侧壁152远离底部151的边缘延伸而出,并朝背盖100的侧墙101与前盖110的交界处延伸,且卡合于背盖100的侧墙101与前盖110之间。
[0069]在部分实施例中,底部151与侧壁152所夹的角度可几乎为90度,侧壁152与抵接部153所夹的角度可几乎为90度,且抵接部153与底部151分别位于侧壁152的相对两侦U。亦即,底部151、侧壁152以及抵接部153可形成一近似Z字型的结构。
[0070]此外,底部151、侧壁152以及抵接部153可为一体成形的结构。如此一来,只要确定抵接部153的厚度,就可以对应调整承载于抵接部153上的前盖110厚度,使得触控面板120的外表面123与前盖110的外表面113可几乎切齐。需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承载」,可以是前盖110与抵接部153直接的接触,或者是前盖110藉由其他构件间接的支撑于抵接部153上。
[0071]需说明的是,图1中除了具有枢轴99的一侧边外,其余三个侧边的背板150都具有类似底部151、侧壁152以及抵接部153的结构,因此触控显示装置10除了枢轴99以外的三个侧边的触控面板120的外表面123以及前盖110的外表面113切齐后较不会有某一侧边特别突出或凹入的问题。
[0072]接着,请一并参考图3与图4,图3绘示沿着图1的线段BB'的剖面立体图,图4绘示沿着图1的线段CC'的剖面立体图。如图所示,图3与图4为触控显示装置10具有枢轴99的侧边的不同位置的剖面图。如图所示,图3以及图4与图2不同的地方在于,背板150包含顶部154,而不包含抵接部153。顶部154、侧壁152以及底部151形成挟持空间155。背光模组130更包含至少一光源131,且光源131容置于挟持空间155内。在图3中,触控显示装置10更包含焊接件160,焊接于侧壁152的外壁面156,而前盖110支撑于焊接件160上方。如此一来,焊接件160与侧壁152之间将产生较大焊接公差,使得触控显示装置10具有枢轴99的侧边,其触控面板120与前盖110的交界处难以对齐。更详细而言,焊接件160与侧壁152之间的焊接公差会使得前盖110可能较其他没有焊接件160的三个侧边凸出或凹入,造成触控面板120的表面的四个侧边无法同时完美的嵌合于前盖110中。
[0073]此外,请参考图4,如图所示,在部分实施例中,触控显示装置10更包含驱动电路板170以及可挠性电路板180。驱动电路板170位于前盖110与背盖100之间,可挠性电路板180连接于驱动电路板170与显示面板140之间,使得驱动电路板170与显示面板140电性相连,进而驱动显示面板140显示画面。然而,在图4中,由于需要另外焊接焊接件160与侧壁152的外壁面156,因此容易造成可挠性电路板180被焊接件160的毛边刮伤,进而增加可挠性电路板180损坏的机率。
[0074]由此可知,上述实施例中,触控显示装置10没有枢轴99的三个侧边上,触控面板120的外表面123与前盖110的外表面113切齐,但是具有枢轴99的侧边却还是可能因为焊接公差,导致具有枢轴99的侧边的前盖110的外表面113较其他三个侧边而言,可能会较凸出或较凹入于触控面板120的外表面123。
[0075]接着,请参考图5,其绘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剖面图,其剖面位置同图3。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与图3的实施例的不同在于,触控显示装置20的背板250更包含弯折部157。此外,顶部154面对底部151且例如与底部151平行,侧壁152连接于顶部154与底部151之间,使得底部151、侧壁152以及顶部154形成挟持空间155,光源131则配置于挟持空间155内。
[0076]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的侧壁152与顶部154系藉由弯折部157连接,而非直接连接。换言之,弯折部157连接于侧壁152与顶部154之间。具体而言,侧壁152竖立于底部151,且侧壁152远离于底部151的一端与弯折部157相连接。弯折部157自顶部154靠近侧壁152的一端朝远离光源131的方向延伸而出,并反方向弯折而与侧壁152连接。
[0077]弯折部157可承载前盖110,使得本实施例的弯折部157可取代图3的实施例中的焊接件160的功能。需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承载」,可以是前盖110直接接触于弯折部157上,也可以是前盖110藉由其他构件间接支撑于弯折部157上。
[0078]此外,弯折部157可与顶部154为一体成形的设计,使得本实施例的弯折部157与顶部154之间不具有焊接公差,并且可实质位于同一平面上,因此承载于弯折部157上的前盖110以及承载于顶部154上的显示面板140与触控面板120较容易实质地控制在同一平面上。亦即,本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10在具有枢轴99的一侧边上,其触控面板120的外表面123以及前盖110的外表面113较容易对齐,并且相较于其他三个不具有枢轴99的侧边也不会显的较凸出或凹入。因此,本实施例可避免触控显示装置20因为触控面板120与前盖110之间的高度段差,导致画面显示不良的问题,使得整合型的触控显示装置20在实际生广制造时可具有较闻的良品率。
[0079]在部分实施例中,弯折部157可包含第一板体158与第二板体159,第一板体158与第二板体159互相面对,其中第一板体158连接顶部154,第二板体159连接侧壁152。此夕卜,底部151、顶部154、侧壁152以及弯折部157可一体成形。亦即,顶部154与弯折部157为同一块材料加工形成,且顶部154与弯折部157的第一板体158间没有间隙而且实质上位于同一平面上。显示面板140承载于顶部154,前盖110承载于第一板体158。
[0080]在部分实施例中,弯折部157可更包含弯折件161,连接于第一板体158以及第二板体159之间,且弯折件161具有一弯折180度的结构,使得第一板体158、第二板体159以及弯折件161在图5中呈现U字型的剖面形状。
[0081]接着,请参考图6,其绘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剖面立体图,其剖面位置同图4。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可挠性电路板180面对弯折部157与部分的顶部154。如此一来,弯折部157除了可取代图4的实施例中的焊接件160的功能,且弯折部157中第一板体158与第二板体159以及弯折件161并不具有尖锐的边缘,因此可解决图4的实施例中可挠性电路板180被焊接件160的尖锐边缘刮伤的问题。
[0082]接着,请参考图7,其绘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剖面图,其剖面位置为图1的线段DD',大约介于线段CC'与枢轴99之间。如图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背板250更包含锁附结构162,锁附连接驱动电路板170,但不以此为限。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驱动电路板170可直接与背盖100连接或藉由其他的连接机构固设于背盖100与前盖110之间。
[0083]详言之,锁附结构162包含第一支撑壁163、第二支撑壁164、第三支撑壁165以及锁附板166。第一支撑壁163竖立于底部151,第三支撑壁165面对第一支撑壁163,且第二支撑壁164连接于第一支撑壁163以及第三支撑壁165之间。锁附板166连接第三支撑壁165远离第二支撑壁164的一端,并与驱动电路板170锁附连接。
[0084]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撑壁164可用以承载前盖110。此外,本实施例的第一支撑壁163、第二支撑壁164、第三支撑壁165、锁附板166与底部151可为一体成形的结构,因此不会产生图3至图4的实施例中焊接公差的问题,使得触控面板120的外表面123与前盖110的外表面113可较容易对齐。
[0085]接着,请一并参考图5与图7的剖面图。在部分实施例中,前盖110可具有第一抵靠部114 (绘示于图5)以及第二抵靠部115 (绘示于图7),其中第一抵靠部114承载于第一板体158,第二抵靠部115承载于第二支撑壁164。详细来说,第一抵靠部114与弯折部157的第一板体158至少局部叠置,第二抵靠部115与锁附结构162的第二支撑壁164至少局部叠置。由图5与图7可知,因为弯折部157的厚度约为两倍第二支撑壁164,所以为了使触控面板120的外表面123与前盖110的外表面113可以对齐,因此第一抵靠部114的厚度Dl需略小于第二抵靠部115的厚度D2,但不限于此,可视实际情况调整。
[0086]更具体而言,在产品实际应用时,背板250的第二支撑壁164、第一板体158与第二板体159的厚度例如约介于0.15毫米(mm)至0.3毫米(mm)之间。若以第二支撑壁164、第一板体158与第二板体159的厚度约为0.15毫米(mm)为例说明,第一抵靠部114的厚度Dl需比第二抵靠部115的厚度D2约小0.15毫米(mm),使得在不同位置的触控面板120的外表面123以及前盖110的外表面113皆可互相对齐。
[0087]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触控显示装置20属于胶体直接贴合(direct bonding)的方式连接触控面板120与底下的显示面板140。详言之,触控显示装置20更包含胶体200粘着于触控面板120靠近显示面板140的内表面,且胶体200粘着住大部分面积的触控面板120,但不以此为限。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触控显示装置20可藉由胶带边缘贴合(air bonding)的方式连接触控面板120与底下的显示面板140,即胶带可只粘着住触控面板120的周围以及显示面板140的周围(图中未示)。
[0088]在部分实施例中,触控显示装置20可更包含固定胶带190。由图3至图7可知,固定胶带190可包覆弯折部157、驱动电路板170、锁附结构162以及显示面板140。固定胶带190可为暗色吸光物质,且固定胶带190在触控面板120与前盖110的正投影,可横跨于触控面板120与前盖110的交界处,以避免背光模组130的光线由触控面板120与前盖110的交界处漏出。
[0089]为使更于理解,请继续参考图8与图9,图8绘示图5至图7中的背板立体图,图9绘示图8的局部放大图。如图所示,背板250可为近似矩形的板体,且其一侧边具有锁附结构162以及弯折部157,其余三边则类似于图2为一种近似于Z字形结构。如此一来,使得应用此背板250的触控显示装置20可具有外表面113、123相互切齐的前盖110以及触控面板120。亦即,触控面板120的外表面123与前盖110的外表面113之间的位差实质上近似于零。
[0090]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中,藉由背板的一侧边设计出弯折部以及锁附结构,其余侧边则使用近似Z字形结构,使得承载于背板上的前盖可以与触控面板相互切齐,进而避免触控显示装置因为触控面板与前盖之间的高度段差,导致画面显示不良的问题,并使得整合型的触控显示装置在实际生产制造时可具有较高的良品率。
[0091]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背盖; 一前盖,具有一开口,该前盖与该背盖组合形成一容置空间; 一触控面板,嵌合于该开口 ; 一背光模组,位于该容置空间内,该背光模组包含至少一光源; 一显示面板,位于该容置空间内且配置于该触控面板与该背光模组之间;以及 一背板; 其中,该背板包含: 一底部,置于该背盖上; 一侧壁,竖立于该底部; 一顶部,与该底部互相面对,其中该底部、该侧壁以及该顶部形成一挟持空间,该光源配置于该挟持空间内;以及 一弯折部,自该顶部靠近该侧壁的一端朝远离该光源的方向延伸而出,并反方向弯折而连接该侧壁,该前盖承载于该弯折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弯折部包含一第一板体以及一第二板体,该第一板体与该第二板体互相面对,该第一板体连接该顶部,该第二板体连接该侧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顶部与该弯折部的该第一板体实质位于同一平面上,且该显示面板承载于该顶部,该前盖承载于该弯折部的该第一板体。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前盖具有一第一抵靠部,该第一抵靠部承载于该第一板体。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驱动电路板,位于该前盖与该背盖之间,该驱动电路板与该显示面板电性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背板更包含至少一锁附结构,与该驱动电路板锁附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锁附结构包含一第一支撑壁、一第二支撑壁、一第三支撑壁以及一锁附板,该第一支撑壁竖立于该底部,该第三支撑壁面对该第一支撑壁,该第二支撑壁连接该第一支撑壁与该第三支撑壁,该锁附板连接该第三支撑壁远离该第二支撑壁的一端,并与该驱动电路板锁附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前盖具有一第二抵靠部,该第二抵靠部承载于该第二支撑壁。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可挠性电路板,连接于该驱动电路板与该显示面板之间,且该可挠性电路板与该弯折部以及部分该顶部相面对。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固定胶带,包覆该弯折部、该驱动电路板以及该显示面板。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固定胶带在该触控面板与该前盖的正投影,横跨该触控面板与该前盖的交界处。
【文档编号】G06F3/041GK203706177SQ201420066813
【公开日】2014年7月9日 申请日期:2014年2月17日 优先权日:2014年1月3日
【发明者】廖乾廷 申请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