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结构、基板、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806393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触控结构、基板、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申请涉及触控领域,具体涉及触控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结构、基板、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终端技术的不断发展,具有触控功能的显示屏已经逐渐成为各类移动终端配置的主流屏幕。在现有技术中,通常将独立的触控模块与显示模块进行叠加组合而得到触控显示面板。由于这种显示面板组成部分较多,因此材料成本高并且难以薄型化。而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可以直接在显示模块的内部嵌入触控功能,使得整个屏幕更加轻薄。
[0003]在现有的内嵌式触控结构中,通常包括多个触控电极,并通过各触控电极上电容的变化来确定手指的触摸位置。由于触控电极与显示面板中的其他电极(例如,像素电极)距离很近,因此极易在触控电极与其他电极之间形成寄生电容。在进行触控操作时,寄生电容所产生的噪声会对触控信号产生不利影响,从而降低触摸位置的识别精度。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的触控结构对触控位置识别精度较低的问题。
[0005]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触控结构、基板、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0006]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触控结构,该触控结构包括:触控区和围绕所述触控区的外围区域,所述触控区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和至少一个虚拟电极,所述外围区域包括一导电环路;第一引线,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引线的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一引线的第二端部从所述触控区的一侧延伸至所述外围区域;以及第二引线,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二引线的第一端部与所述虚拟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引线的第二端部从所述触控区的另一侧延伸至所述外围区域并与所述导电环路电连接。
[0007]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板,该基板包括透明衬底;多个阵列单元,每个所述阵列单元包括上述第一方面所提供的触控结构,且每个所述阵列单元的导电环路彼此电连接。
[0008]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阵列基板,该阵列基板包括第一基板、扫描线、与所述扫描线绝缘相交的数据线、设置在所述扫描线和所述数据线相交处呈阵列排布的像素电极以及上述第一方面所提供的触控结构。
[0009]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第三方面提供的阵列基板,以及与阵列基板对置设置的对置基板。
[0010]本申请提供的触控结构、基板、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通过在第一触控电极之间设置虚拟电极,可以减少第一触控电极与其他电极间的寄生电容,提高触摸位置的识别精度。本申请还进一步将虚拟电极的引线从触控区的一侧延伸至外围区域并与导电环路电连接,使得虚拟电极的引线避开了走线密集的触控区的另一侧,即第一触控电极的引线方向。这样虚拟电极的引线不再受到空间局限,可以使用较粗的走线,从而减小引线电阻,降低负载。
【附图说明】
[0011]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12]图1是本申请触控结构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是本申请触控区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3是本申请触控结构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4是本申请触控结构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5是本申请基板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6是本申请阵列基板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7是图6沿A1-A2方向的一种剖面结构的示意图;
[0019]图8是图6沿A1-A2方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的示意图;
[0020]图9是图8中公共电极与像素电极正对部分的局部俯视图;
[0021]图10是本申请显示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11是本申请显示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12是本申请触控结构的第一触控电极和虚拟电极的信号时序图;
[0024]图13本申请自容型触控结构的等效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实用新型,而非对该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
[0026]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0027]请参考图1,其示出了本申请触控结构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触控结构为一个自容型触控结构。这一类型的触控结构可以在基板上形成电极阵列,并且电极阵列中的每个电极并分别与地构成电容,即所谓的自电容。当手指触摸到电容屏时,手指的电容将会叠加到屏体电容上,使屏体电容量增加。在触摸检测时,自容型触控结构可以同时为电极阵列中的每一个电极充电,然后检测各电极在触摸前后电容是否发生变化,并将电容变化的电极位置确定为手指的触摸位置。
[0028]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触控结构包括:触控区11、外围区域12、第一引线13和第二引线14。具体地,触控区11,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1和至少一个虚拟电极112,其中,第一触控电极111呈阵列分布,各第一触控电极111可以与地分别形成自电容,虚拟电极112设置在第一触控电极121之间。可选地,在触控区11中,第一触控电极111以外的区域均可以设置为虚拟电极112,并通过绝缘介质将虚拟电极112和第一触控电极111隔离开来。这样在触控区内就存在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1和一个虚拟电极112,并且虚拟电极112设置于第一触控电极111之间。围绕整个触控区11设置有外围区域12,并且外围区域12中包括有一导电环路121。本实施例的触控结构10还包括多条第一引线13,每条第一引线13均包括第一端部131和第二端部132。每一条第一引线13的第一端部131均与一个第一触控电极111电连接,第二端部132均从触控区11的一侧,即图1中触控区的下侦牝延伸至外围区域12。第一引线13在延伸出触控结构10后,可以与触控结构10的控制电路(图中未示出)电连接,从而可以将第一触控电极111接收到的触控信息传输给控制电路。本实施例的触控结构10还包括有至少一条第二引线14,其包括第一端部141和第二端部142。第二引线14的第一端部141与虚拟电极112电连接,第二端部142从触控区11的另一侧延伸至外围区域12,并与导电环路121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上述触控区11的另一侧与上述触控区11的一侧为触控区的不同侧,例如,当触控区11的一侧为图1中触控区11的下方时,触控区11的另一侧可以为图1中触控区的左侧。
[0029]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可选实现方式中,触控结构还可以是一个互容型触控结构。这一类型的触控结构中的触控区需要在两个互相绝缘的导电层上,分别形成横向电极和纵向电极。互容与自容的区别,就在于是在横向和纵向两组电极交叉的地方形成电容,也即这两组电极分别构成了电容的两极。当手指触摸到互容型触控结构的触控区时,会对触摸点附近的两个电极之间的耦合产生影响,从而改变电极之间的电容量。在触摸检测时,横向的电极依次发出激励信号,纵向的所有电极同时接收信号,这样可以得到所有横向和纵向电极交汇点的电容值大小,即整个触摸屏的二维平面的电容大小。当手指接近时,会导致局部电容量减少。根据平面上电容的变化量数据,就可以直接得到触摸点坐标,即手指的触控位置。
[0030]具体地,进一步参考图2,其示出了本申请触控区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互容型触控结构的触控区21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211、至少一个虚拟电极212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26。其中,多个第一触控电极221为横向电极,并在触控区21内沿纵向分布,虚拟电极212设置于第一触控电极211之间。可选地,在触控区21中,第一触控电极211以外的区域均可以设置为虚拟电极212,并通过绝缘介质将虚拟电极212和第一触控电极211隔离开来。这样在触控区内就存在多个第一触控电极221和多个虚拟电极222,并且多个虚拟电极222可以通过跨桥相连接。多个第二触控电极213为纵向电极,设置于与第一触控电极211绝缘的导电层上。这样,多个第二触控电极213可以与多个第一触控电极211绝缘相交,并且在相交叉的地方形成互电容。每个第一触控电极上连接有一条第一引线22,每条第一引线22都包括第一端部221和第二端部222。每一条第一引线22的第一端部221都与一个第一触控电极211电连接,第二端部222都从触控区21的一侧延伸至外围区域(图中未示出)。第一引线22可以将第一触控电极211接收到的触控信息传输给控制电路(图中未示出)。
[0031 ] 在本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