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84567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盘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以装入CD(Compact Disk,压缩光盘)或DVD(Digital Versatile Disk,数字化视频光盘)等记录用或再现用的盘或者收容在壳体内的盘,用于对盘进行各种信息信号的记录或再现的盘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可以对DVD等信息媒体进行影像信号等信息信号的记录或再现的DVD记录装置开始迅速普及,但为了今后更加普及推广,要求开发改变以往形态的装置。
在现有技术的盘装置中,使用者可以将盘装入到装置中的结构以托盘方式和吸入方式这样的形态为主流。并且,作为其他的结构我们知道日本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结构。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盘装置在配置了转盘的主体内开闭自由地配置有覆盖包括转盘的主体前面的盖体。盖体上具备用于夹持盘的夹持器。
当将盘装入到盘装置中时,将盘装入在主体与盖体之间,关闭盖体。由此盘被转盘和夹持器所夹持。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1-151453号公报但是,上述现有技术的结构由于转盘从主体内的盘放置面突出地配置,因此使用者将盘装入到装置中时盘与转盘接触,存在有可能损伤盘或转盘的问题。并且,在为了取出/装入盘而打开盖体时,从外部能够看到转盘,存在外观上不美观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其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取出/装入盘时容易装入盘,能够保护横动部、外形美观的盘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盘装置能够对盘记录/再现信息信号,其特征在于,具备横动底座,该横动底座搭载有对上述盘记录/再现信息信号的光拾取器、和在上述光拾取器能够对上述盘记录/再现信息信号的位置上使上述盘旋转的转盘,并能够在记录再现位置与待机位置之间移动;前盖,被固定配置在当上述横动底座位于记录再现位置时的上述转盘的盘保持部的位置、与上述横动底座位于待机位置时的上述转盘的盘保持部的位置之间,并且该前盖具备盘放置面以及开口部,上述盘放置面能够放置上述盘,上述开口部形成在上述盘放置面上、使上述横动底座能够在待机位置与记录再现位置之间移动;夹持底座,采用与上述盘放置面平行并且能够在与上述盘放置面不重叠的第1位置、和与上述开口部重叠的第2位置之间移动的结构,具有在位于上述第2位置时能够覆盖住上述开口部的大小,并具备将上述盘保持在上述转盘上的夹持器;以及,开闭部件,能移动自由地配置在上述前盖的里侧,通过被移动能够开闭上述开口部;在夹持上述盘时,使上述夹持底座从待机位置向与上述开口部重叠的位置移动,接着使上述开闭部件从关闭上述开口部的位置向打开的位置移动,再使上述横动底座从上述待机位置向上述记录再现位置移动,从而用上述转盘和上述夹持器夹持上述盘。
通过采用这种结构,从装入/取出盘状态到记录/再现状态转盘总是被盖遮蔽,使其处于从装置正面看不到的状态,通过这样能够获得装入盘容易,能够保护横动部件、使外形美观的优良效果。
发明的效果如上所述,本发明在盘放置面上设置的转盘穿过用的开口部上具备开闭部件,在从装入/取出盘的状态到记录/再现状态总是用开闭部件和将盘夹持在转盘上的夹持部件遮挡横动部,使其从装置正面看不到,通过这样能够获得装入盘容易,能够保护横动部、使外形美观的优良效果。


图1是表示使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盘装置的盘系统的外观的透视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盘系统的外观的透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盘装置的盘装入状态的俯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1的盘装置的盘装入状态的侧剖视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夹持底座上侧的支持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夹持底座下侧的支持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7是实施方式1的盘装置的夹持底座的夹持位置移动结束状态的俯视图。
图8是实施方式1的盘装置的盘的盘夹持状态的俯视图。
图9是实施方式1的盘装置的盘的盘夹持状态的侧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盘装置的其他动作例的俯视图。
符号说明1转盘2光拾取器3前盖3a盘放置面3b开口部4盘5横动底座9开闭部件10夹持底座11夹持器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的盘装置可以采用当从取出/装入上述盘的状态变成记录/再现状态时,使上述夹持底座移动到覆盖因打开上述开闭部件而产生的开口部的位置;当从记录/再现状态变成取出/装入上述盘的状态时,使上述夹持部件停留在覆盖上述开口部的位置上,直到上述开闭部件闭合、上述开口部消失,然后移动到待机位置的结构。
并且,上述开闭部件可以采用在与上述转盘相对的部位设置凹陷部的结构。
下面参照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首先,说明搭载了本发明的盘装置的盘系统的结构。
图1和图2为表示盘系统的外观的透视图,图1表示记录/再现状态,图2表示盘装入状态。“记录/再现状态”是指由转盘和夹持器(图中都没有表示)夹持着盘4,可以对盘4进行信息信号的记录/再现的状态。并且,“盘装入状态”是指夹持底座10(后面叙述)退避到从外部看不到的位置,使用者可以对装置装入或取出盘4的状态。
在图1及图2中,盘系统50为座式盘播放器或盘刻录机,正面部形成有开口部52。在开口部52内纵向设置有夹持盘并可以记录或再现信息信号的盘装置(后面叙述)。使用者能够通过开口部52往盘装置中装入盘4。并且,在盘系统50中开口部52形成在与接地面即底面近似垂直的正面部上,使用者能够在使盘4处于竖起的状态下将其装入到盘装置中或从中取出。
并且,在盘系统50的开口部52附近配设有能够进行盘系统50的各种操作的操作部51。操作部51进行的操作有例如再现记录到盘4中的信息信号的再现操作、将信息信号记录到盘4中的记录操作、使盘4从记录/再现状态变成盘装入状态的排出操作等,但并不局限于此。
前盖3为当使用者将盘4装入到盘装置内时支持盘4的部件。前盖3具备盘放置面3a、使配设在盘放置面3q下部的转盘或光拾取器露出的开口部3b、以及限制盘4向下的位置的凸缘3c。装入到盘装置中的盘4的记录面的一部分由盘放置面3a支持,盘4的外周边缘的一部分(下端)由凸缘3c支持。
开闭部件9用近似板状的材料构成,主面的大小大到可以盖住开口部3b。并且,开闭部件9配置在盘放置面3a的里面一侧,向箭头P或Q所示的方向移动自由地配置。
夹持底座10在盘放置面3a上向箭头P或Q所示的方向移动自由地配置在盘系统50内。并且,在夹持底座10的里面配置有夹持盘4的夹持器11。
下面说明盘系统50的动作。
首先,在盘系统50的电源断开时,处于图2所示的状态。即,夹持底座10位于不露出外部的待机位置,开闭部件9位于盖住开口部3b的位置。
当使盘系统50动作时,在图2所示的状态下操作操作部51,接通盘系统50的电源。接着,将盘4放置到盘放置面3a和凸缘3c上。然后操作操作部51的例如再现按钮,夹持底座10开始向箭头Q所示的方向移动,在夹持底座10移动到与盘4的中心重叠的位置后,开闭部件9开始向箭头Q的方向移动。开闭部件9移动到待机位置的状态为图1。在图1所示的状态中,夹持底座10位于盖住开口部3d(参照图2)的位置,开闭部件9处于开放开口部3d的位置。
接着,安装有转盘或光拾取器的横动部件(图中没有表示)移动到能够访问盘4的位置,通过这样能够用转盘和夹持器11夹持盘4。此时,盘4的中心孔与转盘上设置的圆锥部相抵接,盘4被圆锥部引导向上方移动,移动到盘4的外周边缘不与凸缘3c接触的位置。
接着转盘使盘4旋转,用光拾取器2向盘4的信息层照射光束,通过这样能够再现记录到盘4上的信息信号。另外,虽然在上述说明中说明的是盘4的再现动作,但往盘4上记录信息信号的记录动作也可以同样地进行动作。并且,虽然在上述说明中采用在接通电源后操作再现按钮的结构,但也可以在电源断开的状态下仅操作再现按钮,通过这样使盘系统50的电源接通,变成再现状态地进行控制。
接着,在从盘系统50中取出盘4时,在图1所示的状态下操作操作部51中的排出按钮,通过这样使光拾取器照射光束的动作停止,使转盘的旋转动作停止。接着横动部件移动到待机位置(盘4的中心方向的内侧),通过这样解除夹持器11和转盘带来的夹持状态。接着夹持底座10和开闭部件9开始向箭头P所示的方向移动,移动到图2所示的位置。由此,使用者能够取出放置在盘放置面3a和凸缘3c上的盘4。
下面说明实施方式1的盘装置的具体结构。
图3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盘装置的盘装入状态的俯视图。图4为盘装置的盘装入状态的侧剖视图,为图3中的Z-Z部位的剖视图。图7为表示从图3的盘装入状态移动到夹持底座与开口部在投影上重合的位置(夹持位置)的移动结束的状态的俯视图。图8为盘装置的夹持盘结束状态的俯视图。图9为盘装置的夹持盘结束状态的侧剖视图,为图8中的Y-Y部位的剖视图。另外,对于与图1及图2中的结构相同的结构添加相同的附图标记并进一步详细说明。
在图3~图9中,转盘1在记录或再现盘4时放置盘4,由电动机驱动旋转,通过这样能够使盘4旋转。并且,在转盘1的盘放置面附近形成有圆锥部(参照图4)。在夹持住盘4时圆锥部穿插到盘4的中心孔内,能够保持盘4并与转盘1的旋转中心对准中心。并且,圆锥部由这样的位置和形状构成在将盘4放置到凸缘3c(后面叙述)时能够插入盘4的中心孔内。
光拾取器2对盘4的信息层进行信息信号的记录或再现。能够由光拾取器2记录或再现的信息信号为例如进行过数字化后并进行过信号压缩的影像信号或声音信号,或者是计算机能够处理的各种信息信号。
前盖3为近似板状,覆盖盘装置的前面地配置,具有盘放置面3a、开口部3b、凸缘3c、引导部3d、侧壁3e和引导槽3f~3i。
盘放置面3a与光拾取器2的光轴方向正交地配置。并且,在将盘4装入到盘装置中时,当盘4放置到前盖3上时,盘放置面3a为支持盘4的记录面的面。
开口部3b形成在盘放置面3a的大致中央。并且,开口部3b这样设置当像图4和图9所示那样切换盘装入状态和记录/再现状态时,转盘1的盘放置面能够穿过它而移动。并且,开口部3b能够让光束照射到光拾取器2与盘4的信息层之间地设置。
凸缘3c如图3所示设置在前盖3的下端附近,为当盘4放置到前盖3上时支持盘4的下侧边缘部的结构。并且,在凸缘3c的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形成有能够沿盘4的边缘支持盘4、并且能够进行盘4的左右方向的定心的近似圆弧形状的凹陷部8。并且如图4所示,凸缘3c突出于盘放置面3a的近似垂直方向的突出量设定为在将本装置纵置(盘放置面3a与本装置的设置面近似垂直的设置方法)时,可以放置盘4的尺寸。
引导部3d如图7所示设置在前盖3的里面、开口部3b的上端和下端附近。并且,如图4所示,开闭部件9可以滑动地支持在引导部3d内。
侧壁3e如图3所示形成在盘放置面3a的周围,当盘4放置在盘放置面3a上时,限制盘4在横方向上的大致位置。
引导槽3f和3g形成在前盖3的上端,可以滑动地支持夹持底座10的上端。如图5所示,夹持底座10的凸起10b与引导槽3f卡合,通过这样限制图5中的左右方向的位置,并且防止夹持底座10从前盖3上脱落。并且,凸起10c与引导槽3g卡合,通过这样限制图5中的上下方向的位置。
引导槽3h和3i形成在前盖3的下端,可以滑动地支持夹持底座10的下端。如图6所示,夹持底座10的凸起10d(后面叙述)卡合在引导槽3h内,通过这样限制图6中的左右方向的位置,并防止夹持底座10从前盖3上脱落。并且,凸起10e(后面叙述)卡合在引导槽3i内,通过这样限制图6中的上下方向的位置。
机架16覆盖与盘放置面3a相对的背面一侧,固定在前盖3上。
横动底座5上安装转盘1和光拾取器2。并且为了使横动底座5能够以支轴5a为中心在待机位置与记录/再现位置之间转动,将横动底座5支持在机架16上。另外,“待机位置”是指转盘1的盘放置面和光拾取器2不突出于前盖3的盘放置面3a的位置(即位于比盘放置面3a靠下的位置上的状态)。并且“记录/再现位置”是指转盘1的盘放置面突出于前盖3的盘放置面3a,将盘4放置在转盘1的盘放置面上的位置。有关横动底座5的转动机构没有图示,用例如电动机和齿轮构成。
光拾取器6移动自由地支持在引导轴6上。驱动电机7配置有可以输出旋转驱动力的轴7a。光拾取器2拧在轴7a上,在将光拾取器2支持在引导轴6上的同时还能够通过旋转轴7a使光拾取器2沿盘4的半径方向移动。
开闭部件9可以滑动地配置在前盖3的内部,能够在像图3和图7所示那样覆盖开口部3b的第1位置、和像图8所示那样开放开口部3b、不妨碍横动底座5的旋转动作的第2位置之间滑动。开闭部件9的滑动方向在从第1位置滑动到第2位置时为图7中的箭头E所示的方向,在从第2位置滑动到第1位置时为箭头F所示的方向。并且,开闭部件9的形状和大小为,当位于第1位置时能够覆盖开口部3b,不能通过开口部3b目视装置内部。即,开闭部件9的大小为当位于第1位置时比开口部3b的铅垂方向的投影面积大。并且,在开闭部件9的里面形成有销钉9b。
凹陷部9a如图4所示设置的开闭部件9的里面一侧,采用当开闭部件9位于第1位置时,转盘1的一部分位于凹陷部9a内的结构。由此,能够防止开闭部件9与转盘1接触。另外,位于凹陷部9a内的部件并不局限于转盘1,也可以是其他的部件。并且,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陷部9a仅在开闭部件9的里面1个地方设置,但也可以设置多个地方。通过这样设置凹陷部9a,将转盘1等其他部件配置在凹陷部9a内,不会妨碍开闭部件9的滑动动作,并且能够使整个装置小型化。
在图3所示的盘装入状态下,为了在将盘4装入到前盖3的盘放置面3a上时使盘4不与夹持底座10接触,夹持底座10待机在不与盘放置面3a向光拾取器2的光轴方向上的投影面重合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夹持底座10如图3所示待机在盘放置面3a的右侧位置,但也可以待机在盘放置面3a的左侧位置。并且,夹持底座10采用可以从图3所示的待机位置移动到图7所示的夹持位置的结构。另外,“夹持位置”是指夹持底座10移动到转盘1的盘放置面的正上方,能够与进行夹持动作的位置。并且,为了在滑动动作时不与放置在盘放置面3a上的盘4接触,夹持底座10与盘放置面3a之间有间隙。并且,在夹持底座10的下端设置有支持夹持底座10的下端进行引导的齿条部件10g。齿条部件10g上形成有像图6所示那样与前盖3的凹陷部3h卡合的凸起10d、与前盖3的凹陷部3i卡合的凸起10e、传递移动机构21(后面叙述)输出的驱动力的齿条10f。齿条部件10g沿夹持底座10的移动方向设置。
移动机构21为使夹持底座10可以进行滑动动作的机构,具有两级齿轮17、电动机齿轮18和电动机19。电动机齿轮18配置在电动机19的输出轴上。并且,与电动机齿轮18和齿条10f啮合地配置两级齿轮17。由此,电动机19输出的旋转驱动力通过电动机齿轮18和两级齿轮17被传递给齿条10f,能够使夹持底座10进行滑动动作。
夹持器11为将盘4夹持在转盘1的盘放置面上的部件,可以沿转盘1的盘放置面的垂直方向移动地配置在在夹持底座10中。夹持器11中采用内置有磁性体,在磁力的作用下吸附在转盘1的盘放置面上配置的被磁化体上的结构。
凸轮杆13转动自由地轴支承在前盖3上形成的旋转轴13b上。并且,凸轮杆13上形成有长孔13a,开闭部件9的销钉9b移动自由地插入长孔13a内。并且,在凸轮杆13的端部形成有齿13c。
电动机齿轮15配置在用于使开闭部件9滑动的电动机(图中没有表示)的输出轴上,与两级齿轮14(后面叙述)啮合。
两级齿轮14与凸轮杆13的齿13c和电动机齿轮15啮合,将电动机齿轮15输出的驱动力传递给凸轮杆13。
下面说明上述结构的盘装置的动作。
首先,在图3所示的盘装入状态下,开闭部件9位于第1位置(覆盖开口部3b的位置),夹持底座位于待机位置(投影面不与盘放置面3a重叠的位置)。并且,横动底座5退避,使转盘1像图4所示那样不突出于前盖3的表面侧。此时转盘1的一部分位于开闭部件9的凹陷部9a内。
接着,当使用者将盘4放置到凸缘3c上,操作记录或再现开始开关(图中没有表示)时,夹持底座10在移动机构21(参照图6)的作用下从图3所示的待机位置向箭头B的方向(与光拾取器2的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移动到图7所示的夹持位置。这里,由于夹持底座10中与盘放置面3a相对的面比开口部3b的投影面大,因此当夹持底座10移动到夹持位置时能够覆盖开口部3b,能够使得从使用者一侧目视看不到开口部3b内。
另外,夹持底座10的移动由移动机构21进行。即,当图6中给电动机19施加电流,输出轴旋转时,旋转驱动力通过电动机齿轮18和两级齿轮17被传递给齿条10f。传递到齿条10f的驱动力能够使夹持底座10向箭头B(参照图3)的方向滑动。当夹持底座10移动时,由齿条部件10g支持引导。
接着,开闭部件9从图7所示的状态开始被支持在引导部3d上的同时向箭头E的方向移动,如图8所示至少移动到不妨碍横动底座5旋转动作的第2位置。由此,变成横动底座5能够穿过开口部3b进行移动的状态。
另外,从电动机(图中没有表示)输出的旋转驱动力通过电动机齿轮15和两级齿轮14传递给凸轮杆13的齿13c,通过这样能够使开闭部件9进行移动动作。接受从两级齿轮14传递来的驱动力的凸轮杆13以旋转轴13b为轴、从图7所示的位置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另外,由于开闭部件9的里面设置的销钉9b移动自由地插入凸轮杆13的长孔13a内,因此通过凸轮杆13旋转利用长孔13a的内壁推压销钉9b,能够使开闭部件9向箭头E的方向移动。
接着横动底座5从图4所示的位置以支轴5a为中心向箭头C的方向转动,如图9所示转盘1穿过开口部3b移动到记录/再现位置。此时,盘4的中心孔与转盘1上设置的圆锥部相抵接,在圆锥部的引导下向上方移动,被抬起到盘4的外周边缘不与凸缘3c接触的位置。
此时夹持器11内配置的磁性体与转盘1上配置的被磁化体之间产生的吸引力将夹持器11吸引到转盘1的盘放置面上。由此,盘4被转盘1和夹持器11所夹持,处于图9所示那样的可以进行记录/再现的状态。盘4在被夹持时不仅像图9所示那样处于离开盘放置面3a和凸缘3c的状态,而且处于记录面与光拾取器2的移动方向平行的状态。
接着,电动机(图中没有表示)使转盘1旋转,由此能够使盘4旋转。接着使光拾取器2动作,能够对盘4进行信息信号的记录或者能够再现被记录在盘4中的信息信号。
下面,说明从盘装置中取出盘4的动作。
如图8所示,当在盘4位于记录/再现位置的状态下,操作排出开关(图中没有表示)时,使转盘1旋转的电动机的动作停止,转盘1的旋转停止,盘4的旋转停止。
接着如图9所示横动底座5以支轴5a为中心向箭头G的方向转动,从记录/再现状态移动到图4所示的待机状态。此时由于转盘1与夹持器11分离,因此盘4的夹持状态被解除,盘4从转盘1的盘放置面脱离。从转盘1上脱离的盘4被放置到凸缘3c上。
接着,使驱动开闭部件9的电动机(图中没有表示)动作,旋转驱动力通过图8中的电动机齿轮15、两级齿轮14被传递给凸轮杆13。凸轮杆13以旋转轴13b为轴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当凸轮杆13转动时,由于销钉9b移动自由地插入长孔13a中,由长孔13a的内壁推压销钉9b。通过推压销钉9b,开闭部件9开始从图8所示的第2位置向箭头F的方向移动,移动到图7所示的第1位置。开闭部件9在第1位置覆盖开口部3b,使包含横动底座5在内的装置内部的机械结构等不能从外部目视到。
接着,通过使图6所示的电动机19动作,旋转驱动力通过电动机齿轮18和两级齿轮17被传递给齿条10f。传递给齿条10f的驱动力使夹持底座10从图7所示的夹持位置向箭头F的方向移动,移动到图3所示的待机位置。由此,处于可以取出盘4的状态。
如上所述,如果采用本实施方式,通过在前盖3的一部分上设置转盘1能够穿过移动的开口部3b,并在前盖3的一部分上设置凸缘3c,使用者只要将盘4放置到凸缘3c上、进行开始记录或再现的操作,就能够自动地移送盘4使盘4的中心与转盘1的中心一致,能够容易地进行盘4的装入。
并且,取出/装入盘时,通过使夹持底座10退避到不与前盖3的盘放置面3a在铅垂方向上的投影面重叠的位置,就能够使夹持底座10不会成为障碍物,能够容易地将盘装入到装置中或取出。
并且,通过采用使夹持底座10沿与光拾取器2的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能够减小盘装置的光拾取器移动方向的尺寸。
并且,由于采用装入盘时,使夹持底座10移动到图7所示的夹持位置,然后使开闭部件9移动到图8所示的位置、打开开口部3b的结构,并且采用取出盘时用开闭部件9关闭开口部3b,然后使夹持底座10移动到待机位置的结构,因此在盘取出/装入状态、记录/再现状态以及在盘取出/装入状态与记录/再现状态之间的动作中,总能覆盖转盘1等内部机械机构。因此,在将盘4装入到盘装置中或取出时不会有障碍物,能够容易地装入或取出。并且,能够防止装入或取出盘4时,盘4与转盘1或光拾取器2接触,能够保护转盘1、光拾取器2或盘4。并且,能够处于从装置的正面(使用者一侧)看不见的状态,能够使外观良好。
即,通过设置开闭部件9,能够在装入盘前的状态下从外部看不到前盖3内配置的横动底座5等的机械机构,能够提高美观、品质。并且,由于在图3所示的状态下能够用开闭部件9覆盖遮蔽横动底座5,因此能够保护横动底座5上配置的元器件不受外部因素的损害。尤其是考虑到光拾取器2耐尘能力差,通过设置开闭部件9能够防止粉尘等进入装置内部,能够防止或减轻灰尘等附着在光拾取器2等上。
并且,开闭部件9和夹持底座10的表面(盘放置面一侧)也可以用与盘放置面3a相同颜色、相同材料或实施相同的处理等,由此当开闭部件9位置第1位置时能够强调与盘放置面3a的整体感,能够提高品质。
而且,虽然本实施方式采用在夹持底座10移动到夹持位置结束后开始打开开闭部件9的动作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在夹持底座10到达夹持位置之前开始打开开闭部件9的动作的结构。
例如,从图3所示的状态使夹持底座10开始向箭头B的方向移动,当夹持底座10移动到像图10所示那样夹持底座10的一部分在投影面上与开闭部件9的一部分重叠的位置时,使开闭部件9开始移动(箭头E的方向)。开闭部件9和夹持底座10以大致相同的速度向箭头E的方向滑动。当夹持底座10到达了夹持位置时,夹持底座10停止滑动动作,但开闭部件9继续原来的滑动动作,直到移动到图8所示的第2位置。
并且,通过进行与上述相反顺序的动作,能够转变到可以取出盘4的状态。即从图8所示的状态使开闭部件9开始向箭头F的方向移动,当移动到开闭部件9的一部分在投影面上与夹持底座10的一部分重叠的位置时,使夹持底座10开始移动(箭头F的方向)。然后使开闭部件9和夹持底座10以大致相同的速度向箭头F的方向移动,当开闭部件9到达关闭开口部3b的位置(图3的位置)时,停止开闭部件9的滑动动作。夹持底座10继续滑动动作,到达待机位置(图3的位置)时,停止滑动动作。
通过这样地进行动作,能够缩短取出/装入盘4所需要的时间。并且,在开闭部件9和夹持底座10移动的过程中,由于像图10所示那样使夹持底座10的一部分与开闭部件9的一部分重叠,因此能够使开口部3b内从外部不能目视到。
并且,本实施方式也可以用于装入收容到壳体中的盘(以下称为“盘盒(cartridge)”)。装入盘盒时的动作与装入盘时的不同点图中没有表示,在于需要在横动部件移动到记录/再现位置之前打开盘盒的挡板,并且在横动部件移动到待机位置之后关闭挡板的挡板开闭机构。
并且,本实施方式既可以用于只能记录/再现盘的盘专用盘装置,也可以用于只能记录/再现盘盒的盘装置,还可以用于盘和盘盒两者都能记录/再现的盘装置。
另外,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工业实用性本发明的盘装置容易装入盘,能够保护横动部、使外形美观,可用于DVD播放器或DVD刻录机等座式盘装置,或具备CD播放器、盘驱动器的计算机等中。
权利要求
1.一种盘装置,能够对盘记录/再现信息信号,其特征在于,具备横动底座,该横动底座搭载有对上述盘记录/再现信息信号的光拾取器、和在上述光拾取器能够对上述盘记录/再现信息信号的位置上使上述盘旋转的转盘,并能够在记录再现位置与待机位置之间移动;前盖,被固定配置在当上述横动底座位于记录再现位置时的上述转盘的盘保持部的位置、与上述横动底座位于待机位置时的上述转盘的盘保持部的位置之间,并且该前盖具备盘放置面以及开口部,上述盘放置面能够放置上述盘,上述开口部形成在上述盘放置面上、使上述横动底座能够在待机位置与记录再现位置之间移动;夹持底座,采用与上述盘放置面平行并且能够在与上述盘放置面不重叠的第1位置、和与上述开口部重叠的第2位置之间移动的结构,具有在位于上述第2位置时能够覆盖住上述开口部的大小,并具备将上述盘保持在上述转盘上的夹持器;以及,开闭部件,能移动自由地配置在上述前盖的里侧,通过被移动能够开闭上述开口部;在夹持上述盘时,使上述夹持底座从待机位置向与上述开口部重叠的位置移动,接着使上述开闭部件从关闭上述开口部的位置向打开的位置移动,再使上述横动底座从上述待机位置向上述记录再现位置移动,从而用上述转盘和上述夹持器夹持上述盘。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采用这样的结构当从取出/装入上述盘的状态转移到记录再现状态时,使上述夹持底座移动到覆盖因上述开闭部件打开而产生的开口部的位置;当从记录再现状态转移到取出/装入上述盘的状态时,使上述夹持部件停留在覆盖上述开口部的位置,直到上述开闭部件闭合、上述开口部消失为止,然后向待机位置移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开闭部件在与上述转盘相对的部位设置有凹陷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盘装置具有搭载有光拾取器(2)和转盘(1)、能够在记录/再现位置与待机位置之间移动的横动底座(5);具备盘放置面(3a)和开口部(3b)的前盖(3);采用能够在与盘放置面(3a)不重叠的第1位置与同开口部(3b)重叠的第2位置之间移动的结构,并具备将盘(4)保持在转盘(1)上的夹持器(11)的夹持底座(10);以及,移动自由地配置在前盖(3)的里侧、能够开闭开口部(3b)的开闭部件(9)。在夹持盘(4)时,使夹持底座(5)从待机位置移动到与开口部(3b)重叠的位置,使开闭部件(9)移动打开开口部(3b),使横动底座(5)从待机位置向记录/再现位置移动,用转盘(1)和夹持器(11)夹持盘(4)。由此,装入盘容易,能够保护横动部。
文档编号G11B17/028GK101023479SQ200580031360
公开日2007年8月22日 申请日期2005年9月15日 优先权日2004年9月17日
发明者田边直久, 有吉祐二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