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传送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6766667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盘传送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提供了一种盘传送装置,所述盘传送装置包括:传送机构,将盘状记录介质传送到包括多个保持凹槽的盘盒的内部和外部,定位在中心孔介于其间的相对侧上的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的两个端部插入到所述多个保持凹槽中,所述多个保持凹槽在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的厚度方向上排列形成;以及排出杆,被配置为当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由所述传送机构传送时,将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的外周表面按压到所述盘盒侧。
【专利说明】盘传送装置
[0001]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0002] 该申请要求于2013年4月17日提交的日本在先专利申请JP2013-086566的权益, 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于此。

【技术领域】
[0003] 本技术涉及盘传送装置的【技术领域】,该盘传送装置在收纳位置与记录和再现位置 之间传送盘状记录介质,在所述收纳位置,盘状记录介质收纳在盘盒中,在所述记录和再现 位置,对从盘盒中提取的盘状记录介质执行信息信号的记录或再现。

【背景技术】
[0004] 存在一种盘传送装置,该盘传送装置在记录和再现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传送盘状 记录介质,在所述记录和再现位置,对盘状记录介质执行信息信号比如图像数据或音频数 据的记录或再现,在所述收纳位置,盘状记录介质收纳在盘盒中。多个盘状记录介质在厚度 方向上排列收纳在盘盒中。
[0005] 例如,存在一种盘传送装置,被配置为使得所期望的盘状记录介质从收纳位置从 收纳在盘盒中的多个盘状记录介质中提取并通过传输机构传送到记录和再现位置,并且信 息信号的记录或再现已经结束的盘状记录介质通过传送机构从记录和再现位置传送到收 纳位置(例如,参见 JP2012-243335A 和 JP2012-104203A)。
[0006] 在JP2012-243335A中公开的盘传送装置中,传送机构设置有保持来自外周侧的 盘状记录介质的一对枢转臂和多个传送辊,并且随着所述枢转臂在盘状记录介质由传送辊 保持的状态下枢转,盘状记录介质在收纳位置与记录和再现位置之间传送。
[0007] 在JP2012-104203A中公开的盘传送装置中,传送机构设置有在厚度方向上夹住 盘状记录介质的多个进料辊,并且随着夹住并保持盘状记录介质的所述进料辊枢转,盘状 记录介质在收纳位置与记录和再现位置之间传送。


【发明内容】

[0008] 与此同时,在JP2012-243335A中公开的盘传送装置中,例如,由于盘状记录介质 收纳在盘盒中时仅由两个传送辊保持,因此盘状记录介质很可能在厚度方向上倾斜。
[0009] 进一步地,在JP2012-104203A中公开的盘传送装置中,例如,由于盘状记录介质 收纳在盘盒中时仅由两个进料辊保持,因此盘状记录介质很可能在厚度方向上倾斜。
[0010] 当盘状记录介质如上所述在厚度方向上倾斜时,盘状记录介质向其倾斜的一侧的 端部很可能与已经收纳在盘盒中的另一个盘状记录介质接触,因此盘状记录介质很可能被 刮花或被损坏。
[0011] 特别地,当盘盒被小型化而因此减小盘盒中的盘状记录介质之间在厚度方向上的 距离(间距)时,盘状记录介质容易彼此接触。
[0012] 期望提供能够在传送时调节盘状记录介质的倾角并能够防止盘状记录介质被刮 花和被损坏的盘传送装置。
[0013]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盘传送装置,包括:传送机构,被配置为将盘 状记录介质传送到包括多个保持凹槽的盘盒的内部和外部,定位在中心孔介于其间的相对 侧上的盘状记录介质的两个端部插入到所述多个保持凹槽中,所述多个保持凹槽在盘状记 录介质的厚度方向上排列形成;以及排出杆,被配置为当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由所述传送机 构传送时,使盘状记录介质的外周表面按压在盘盒侧上。所述盘状记录介质在收纳位置与 记录和再现位置之间传送,在所述收纳位置,这两个端部插入到保持凹槽中并且盘状记录 介质收纳在盘盒中,在所述记录和再现位置,对从盘盒中提取的盘状记录介质执行信息信 号的记录或再现,并且至少设置保持杆,当从所述记录和再现位置向所述收纳位置传送所 述盘状记录介质时,所述保持杆配置为与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的外周部接触,保持所述盘状 记录介质,并调节所述盘状记录介质在盘状记录介质的厚度方向上的倾角。
[0014] 因此,当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由传送机构传送时,保持杆与盘状记录介质的外周部 接触,并调节盘状记录介质在厚度方向上的倾角。
[0015]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述盘传送装置可以进一步包括施力弹簧,被配置为对 所述保持杆施加按压盘状记录介质的外周部的力。
[0016] 因此,当传送所述盘状记录介质时,所述保持杆与盘状记录介质的外周表面紧密 接触。
[0017]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述保持杆可以配置为在与盘状记录介质的厚度方向垂 直的面内枢转,并且所述保持杆可以在所述保持杆按压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的外周表面的状 态下根据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的传送位置枢转。
[0018] 从而,减小从所述保持杆向盘状记录介质施加的负载。
[0019]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述保持杆可以设置有臂部和辊部,所述辊部被配置为 可旋转地支撑在所述臂部的一个端部上并与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的外周部接触。
[0020] 因此,当传送所述盘状记录介质时,所述辊部在旋转的同时按压所述盘状记录介 质。
[0021]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所述辊部的轴向的所述两个端部上分别设置有凸缘 部。所述凸缘部之间的部分可以被设置为与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的外周表面接触的具有圆柱 形形状的接触部。
[0022] 因此,所述凸缘部定位在盘状记录介质在厚度方向上的两侧上。
[0023]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述盘传送装置可以进一步包括:路线引导件,被配置为 被配置为对所述盘状记录介质进行引导,其中在传送时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的外围部插入到 所述路线引导件中。收纳凹部形成在所述路线引导件中,并且当所述盘状记录介质可以被 引导至所述路线引导件时,所述保持杆的至少一部分收纳在所述收纳凹部中。因此,所述路 线引导件不与所述保持杆冲突。
[0024] 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在传送时调节盘状记录介质的倾角,并当盘 状记录介质收纳在盘盒中时,防止待收纳的盘状记录介质与已经收纳在盘盒中的盘状记录 介质接触,因此可以防止盘状记录介质被刮花和被损坏。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5] 图1与图2-36 -起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盘传送装置的实施方式,图1 是其中收纳有由盘传送装置传送的盘状记录介质的盘盒的透视图;
[0026] 图2是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分离的状态表示的盘盒的透视图;
[0027] 图3与图4 一起示出了其中安装有盘传送装置的盘收纳系统,图3是示出了盘状 记录介质收纳在盘盒中的状态下的示意性侧视图;
[0028] 图4是示出了盘状记录介质在盘盒与盘传送装置之间传输的状态的示意性侧视 图;
[0029] 图5是盘传送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0030] 图6是示出了底座框架和基板的透视图;
[0031] 图7是示出了底座框架、单元板和基板的透视图;
[0032] 图8是示出了侧滑块的透视图;
[0033] 图9是示出了底座框架、单元板和侧滑块的透视图;
[0034] 图10是示出了盘盒和盘传送装置的透视图;
[0035] 图11是示出了安装在盘传送装置中的机构的示意性平面图;
[0036] 图12是示出了联锁杆和启动杆的分解透视图;
[0037] 图13是示出了第一连杆机构和收纳库的透视图;
[0038] 图14是示出了彼此分离的第一连杆机构和收纳库的透视图;
[0039] 图15是示出了第一前连杆臂和排出杆的放大透视图;
[0040] 图16是示出了第二连杆机构的透视图;
[0041] 图17是示出了路线引导件和保持杆的示意性放大透视图;
[0042] 图18与图19-36 -起示出了盘传送装置的操作,图18是示出了每个机构的初始 状态的示意性平面图;
[0043] 图19是示出了单元板等的初始状态的示意性侧视图;
[0044] 图20是示出了加载操作开始并且盘状记录介质与保持杆的辊部接触的状态的示 意性平面图;
[0045] 图21是示出了盘状记录介质被连续传送至记录和再现位置并且保持杆的辊部由 盘状记录介质按压的状态的示意性平面图;
[0046] 图22是示出了盘状记录介质被连续传送至记录和再现位置并且盘状记录介质与 固定辊和传动辊接触的状态的示意性平面图;
[0047] 图23是示出了盘状记录介质随传动辊旋转被连续传送至记录和再现位置的状态 的示意性平面图;
[0048] 图24是示出了盘状记录介质被连续传送至记录和再现位置,并且盘状记录介质 由固定辊、驱动辊、旋转辊和按压辊保持的状态的示意性平面图;
[0049] 图25是示出了盘状记录介质随旋转辊旋转被连续传送至记录和再现位置的状态 的示意性平面图;
[0050] 图26是示出了盘状记录介质被传送至记录和再现位置的状态的示意性平面图;
[0051] 图27是示出了当盘状记录介质被传送至记录和再现位置时单元板被移至上部活 动端部的状态的示意性侧视图;
[0052] 图28是示出了当盘状记录介质被传送至记录和再现位置时旋转辊、按压辊、盘保 持销以及保持和接收部与盘状记录介质分离的状态的示意平面图;
[0053] 图29是示出了排出操作开始并且盘状记录介质由旋转辊和按压辊保持的状态的 示意性平面图;
[0054] 图30是示出了盘状记录介质被连续传送至收纳位置并且盘状记录介质与保持杆 的辊部接触的状态的示意性平面图;
[0055] 图31是部分示出了盘状记录介质由保持杆保持的状态的横截面的放大侧视图;
[0056] 图32是示出了盘状记录介质被连续传送至收纳位置并且盘状记录介质由固定 辊、传动辊和保持杆保持的状态的示意性平面图;
[0057] 图33是示出了盘状记录介质被连续传送至收纳位置并且盘状记录介质被插入到 盘盒中的保持凹槽的后端部中的状态的示意性平面图;
[0058] 图34是示出了辊部收纳在路线引导件的收纳凹部中的状态的放大平面图;
[0059] 图35是示出了排出杆枢轴并且盘状记录介质由按压辊按压并传送至收纳位置的 状态的示意性平面图;以及
[0060] 图36是示出了盘状记录介质被传送至收纳位置的状态的示意性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61]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要注意的是,在该说明书 和附图中,具有基本上相同的功能和结构的结构元件用相同的标号表示,并省略这些结构 元件的重复说明。
[0062]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盘传送装置的示例性实施方 式。盘传送装置具有在收纳位置与记录和再现位置之间传送盘状记录介质的功能,在所述 收纳位置,盘状记录介质收纳在盘盒中,在所述记录和再现位置,对从盘盒中提取的盘状记 录介质执行信息信号的记录或再现。
[0063] 在以下描述中,前方、后方、上行方向、下行方向、左方和右方定义如下。盘状记录 介质从收纳位置传送至记录和再现位置的方向被称为"后方(缩回方向)",盘状记录介质从 记录和再现位置传送至收纳位置的方向被称为"前方(排出方向)",并且当从前面在后方观 察时确定左右方向。
[0064] 这里,下面描述的前方、后方、上行方向、下行方向、左方和右方是为了方便描述, 并且本技术的实现不限于这些方向。
[0065]【盘盒的配置】
[0066] 首先,将描述盘盒的配置(参见图1和图2)。盘盒100被配置为使得所需组件布 置在箱体101中,并且箱体101包括第一壳体102和第二壳体103。多个盘状记录介质200 可以按等间隔垂直收纳在箱体101中。
[0067] 例如,第一壳体102和第二壳体103可以彼此垂直地组合或彼此垂直地分离。
[0068] 第一壳体102使得基座本体104与附接到基座本体104的后端部上的辅助基座 105垂直组合。
[0069] 基座本体104包括朝上和朝下的基座表面部106,从基座表面部106的左端部和右 端部向下凸出的侧表面部107,以及从基座表面部106的后端部向下凸出的后表面部108。
[0070] 具有垂直凸出的圆柱形轴形状的中心销109设置在基座表面部106的中心部。
[0071] 开/合面板110附接到第一壳体102的前端部上。
[0072] 第二壳体103被配置为使得朝上和朝下的基座部111与从基座部111的左右端部 向上凸出的侧部112集成。
[0073] 保持凹槽112a形成在侧部112中,并且保持凹槽112a彼此按等间隔垂直定位。
[0074] 桥接构件113附接在靠近第二壳体103的侧部112之间的后端部的位置处。桥接 构件113调节侧部112的弯曲。
[0075] 在具有上述配置的盘盒100中,盘状记录介质200保持在箱体101中。在第一壳 体102与第二壳体103分离的状态下,盘状记录介质200通过外圆周部在后方向上插入到 形成在第二壳体103的侧部112上的保持凹槽112a中,并且外圆周部保持在箱体101中。 因此,定位在第二壳体103的后端部的开口部被形成为盘插入/移除端口 103a,盘状记录介 质200通过该盘插入/移除端口 103a插入到第二壳体103中或从该第二壳体103中移除。
[0076] 盘盒100的第一壳体102和第二壳体103在箱体104的基座表面部106垂直面向 基座部111的状态下组合(参见图1)。在第一壳体102与第二壳体103组合的状态下,第 一壳体102和第二壳体103通过锁定机构(未不出)锁定。
[0077] 在第一壳体102与第二壳体103组合的状态下,形成在第一壳体102中的中心销 109插入到盘状记录介质200的中心孔200a中,并由此对准盘状记录介质200的位置。
[0078] 在盘盒100通过锁定机构解锁时,第一壳体102和第二壳体103可以彼此分离(参 见图2)。随着第一壳体102和第二壳体103彼此分离,第二壳体103的盘插入/移除端口 l〇3a被打开,并由此可以通过盘插入/移除端口 103a将盘状记录介质200收纳在盘盒100 中或从盘盒100中移除。
[0079]【盘收纳系统的整体配置】
[0080] 接下来,将描述使用盘盒100的盘收纳系统150的整体配置(参见图3和图4)。
[0081] 盘收纳系统150包括:盘盒100 ;盘交换机160,盘盒100保持在盘交换机160中; 以及传送盘状记录介质200的盘传送装置1。
[0082] 升降机构(未示出)和通过升降机构垂直移动的盒保持器(未示出)设置在盘交换 机160中,并且盘盒100保持在盒保持器中。
[0083] 盘盒100通过升降机构与盒保持器一起垂直移动(参见图3)。在盘盒100与盘传 送装置1之间,盘状记录介质200在与中心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前方或后方)上传输。
[0084] 盘状记录介质200通过设置在盘交换机160中的提取机构(未示出)在后方上从盘 盒100中提取,通过盘传送装置1在后方上传送到记录和再现位置(参见图4),并记录或再 现信息信号。已经结束信息信号的记录或再现的盘状记录介质200通过盘传送装置1在前 方上传送至收纳位置(参见图4),并收纳在盘盒100中。
[0085] 【盘传送装置的配置】
[0086] 接下来,将描述盘传送装置1的配置(参见图5-17)。
[0087] 〈基座框架〉
[0088] 盘传送装置1包括基座框架2以及从上侧遮盖基座框架2的盖(未示出),并且基 座框架2包括形成为大致纵向矩形形状的底板部3和从底板部3的外周边缘向上凸出的多 个侧板部4s (参见图5-7)。
[0089] 两个侧板部4在前方至后方上成行设置在基座框架2的大致中心部的左侧和右侧 的每一个上。向上开放并垂直延伸的狭缝形成在排列的侧板部4之间,并且狭缝被形成为 引导调节孔4a。
[0090] 引导调节销5在从前方至后方的大致中心部上附接到排列的多对侧板部4的外表 面上。
[0091] 电路衬底(未示出)布置在基座框架2的底板部3上。
[0092] 〈侧滑块〉
[0093] 侧滑块6由基座框架2的侧板部4支撑以便在侧滑块6彼此水平分离的状态下从 前方至后方移除(参见图8和图9)。侧滑块6形成为面向左右的板形状并在前后方上通过 包括凸轮滑块的驱动机构(未示出)移动。
[0094] 升降凸轮孔7彼此分开形成在侧滑块6上。升降凸轮孔7包括从前方延伸至后方 的后凸轮部7a,在后凸轮部7a的前面并在前方延伸的同时向上移位的倾斜凸轮部7b,以及 在倾斜凸轮部7b的前面并从前方延伸至后方的前凸轮部7c。
[0095] 在侧滑块6中,从前方延伸至后方的引导孔8在前侧形成在升降凸轮孔7下方,在 后侧形成在升降凸轮孔7上方。
[0096] 因为基座框架2的引导调节销5插入到引导孔8中,所以侧滑块6支撑在可在前 方和后方上移动的基座框架2上(参见图9)。
[0097] 〈单元板、基座单元等〉
[0098] 单元板9由要垂直移动的侧滑块6支撑(参见图6和图7)。
[0099] 单元板9包括朝上和朝下的基座表面部10,从基座表面部10的左右边缘向上凸出 的第一侧表面部11,以及从基座表面部10的左右边缘向上凸出的第二侧表面部12。
[0100] 基座表面部10形成为大致纵向矩形形状。
[0101] 第一侧表面部11定位在第二侧表面部12稍微内侧,并且导销lla彼此分开垂直 形成在第一侧表面部11的外表面上。导销11a可滑动地与形成在基座框架2的侧板部4之 间的引导调节孔4a啮合,并由此调节单元板9在左右方向上通过基座框架2进行的运动。
[0102] 第二侧表面部12定位在前至后的方向上,第一侧表面部11介于其间。导销12a 形成在第二侧表面部12的外表面上。导销12a可滑动地与侧滑块6的升降凸轮孔7啮合, 并且单元板9由此支撑在可垂直移动的侧滑块6上。
[0103] 随着侧滑块6在前后方上移动,导销lla被引导至基座框架2的引导调节孔4a,导 销12a滑向侧滑块6的升降凸轮孔7,并且单元板9垂直移动。
[0104] 阻尼器13水平地且纵向地彼此分开形成在基座表面部10上,并且基座单元(未示 出)通过该阻尼器13附接到基座表面部10上。基座单元包括:盘台,盘状记录介质200安 装在盘台上;旋转盘台的主轴电机;以及在盘状记录介质200的径向方向上移动的光学拾 取器等。
[0105] 随着单元板9移动,基座单元垂直移动,并且盘台与稍后将描述的夹持滑轮分离 或与其接触。
[0106] 〈基板〉
[0107] 在基座框架2中,基板14附接到侧板部4的上部端部上(参见图7)。基板14包括 形成为大致纵向矩形状的基板部15,从基板部15的外圆周部向下凸出的附接凸出部16,以 及从基板部15的外圆周部向上凸出的附接凸出部17。在基板14中,附接凸出部16通过螺 钉等附接到基座框架2的侧板部4上。基板部15定位在底板部3上方。
[0108] 在前至后方上延伸的基座单元插入孔15a形成在左至右方上基板部15的中心部 分。棍插入孔15b形成在前端部中的基板部15的左端部中,并且棍插入孔15b形成为在大 致水平方向上延伸的平缓圆弧形。
[0109] 〈基座底架〉
[0110] 基座底架18附接到基板14上(参见图5)。基座底架18形成为大致纵向矩形状, 并且其外圆周部附接到基板14的附接凸出部17上。
[0111] 滑轮支撑孔18a形成在基板14的大致中心部中,并且夹持滑轮(未示出)由滑轮 支撑孔18a可旋转地支撑。大致圆弧形的凸轮孔18b形成在基板14的前端部的左端部中。 多个杆支撑部和插入孔形成在基板14中。
[0112] 〈联锁杆〉
[0113] 第一联锁杆19和第二联锁杆20在耦合状态下在靠近上表面侧的后端部的位置枢 转地支撑在基座底架18上(参见图10至图12)。
[0114] 第一联锁杆19形成为朝上和朝下的板形并具有向上弯曲的倒V形。在第一联锁杆 19中,向上凸出的耦合轴19a形成在靠近右端的位置处,并且大致圆弧形的啮合孔19b形成 在左端部(参见图12)。在第一联锁杆19中,向下凸出的支撑轴19c形成在啮合孔19b与耦 合轴19a之间。在第一联锁杆19中,向一侧凸出的弹簧啮合部19d形成在与啮合孔19b相 反的位置处,支撑轴19c介于其间。
[0115] 对于基座底架18充当枢轴支撑点的支撑点部19e形成在第一联锁杆19的右端 部。
[0116] 第二联锁杆20形成为朝上和朝下的板形并具有向下弯曲的V形。在第二联锁杆 20中,圆弧形的耦合孔20a形成在靠近左端的位置处,并且大致圆弧形的啮合孔20b形成在 右端部。
[0117] 对于基座底架18充当枢轴支撑点的支撑点部20c形成在第二联锁杆20的左端 部。
[0118] 第一联锁杆19的耦合轴19a插入到第二联锁杆20的耦合孔20a中并可滑动地与 其啮合,并且第一联锁杆19和第二联锁杆20以联锁的方式在支撑点部19e和支撑点部20c 上枢转。
[0119] 第一联锁杆19的支撑轴19c插入到基座底架18中并向下凸出。启动杆21枢转 地支撑在第一联锁杆19的支撑轴19c上。
[0120] 启动杆21定位在基座底架18的下表面上。启动杆21在一个方向上纵向地形成, 并且大致在前方上开放的凹形的保持和接收部21a在纵向方向上形成在一个端部的下表 面上。在启动杆21中,第一联锁杆19的枢轴支撑点部在纵向方向上形成在另一端部上,并 且枢轴支撑点部枢转地支撑在支撑轴19c上。
[0121] 弹簧啮合凸出部形成在靠近启动杆21的枢轴支撑点部的位置上。
[0122] 螺旋弹簧22支撑在第一联锁杆19的弹簧啮合部19d与启动杆21的弹簧啮合凸 出部之间,并且螺旋弹簧22在枢轴方向上向启动杆21施加推压力,其中保持和接收部21a 在大致前方上移动。
[0123] 〈第一连杆机构等〉
[0124] 第一连杆机构23支撑在基座底架18的下表面侧上(参见图10和图11)。第一连 杆机构23包括第一前连杆臂24、第一后连杆臂25及第一导轨26 (参见图13和图14)。
[0125] 第一前连杆臂24形成为朝上和朝下并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板形,并且纵向方向 上的一个端部枢转地支撑在基座底架18的左下角部上。套管27在纵向方向上支撑在第一 前连杆臂24的另一端部的下表面侧上。固定棍28在纵向方向上支撑在第一前连杆臂24 的中心部的下表面上。固定辊28的至少外圆周部由可弹性变形且具有高粘附力的材料比 如橡胶形成。
[0126] 排出杆29枢转地支撑在第一前连杆臂24上。向上凸出的凸轮啮合部30在纵向 方向上形成在排出杆29的一个端部中。按压辊31在纵向方向上支撑在排出杆29的另一 端部的下表面上。至少按压辊31的外圆周部由可弹性变形且具有高粘附力的材料比如橡 胶形成。
[0127] 在排出杆29支撑在第一前连杆臂24上的状态下,弹簧构件32支撑在第一前连杆 臂24与排出杆29之间(参见图5)。当第一前连杆臂24从上方观察时,弹簧构件32在逆时 针方向上向排出杆29施加枢转力。
[0128] 在第一前连杆臂24支撑在基座底架18上的状态下,排出杆29的凸轮啮合部30 从下方插入到基座底架18的凸轮孔18b中并可滑动地与基座底架18的凸轮孔18b啮合。
[0129] 第一后连杆臂25形成为朝上和朝下并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板形,并在前至后方 上枢转地支撑在基座底架18的中心部的左端部上(参见图13和图14)。向上凸出的耦合 轴部25a形成在第一后连杆臂25的在与枢轴支撑点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上。在第一后连杆 臂25支撑在基座底架18上的状态下,耦合轴部25a从下方穿过基座底架18,插入到形成 在第一联锁杆19中的哨合孔19b中,并可滑动地与哨合孔19b P齿合。因此,第一联锁杆19 与第一后连杆臂25的操作协作操作。第一导轨26与第一前连杆臂24和第一后连杆臂25 枢转地耦合。第一导轨26在前至后方上延伸,并且在前至后方上延伸的同时随着第一前连 杆臂24和第一后连杆臂25枢转地操作而左右移动。在第一导轨26中,在前至后方上的前 端部和大致中心部分枢转地与第一前连杆臂24和第一后连杆臂25耦合。
[0130] 支撑在第一前连杆臂24上的固定辊28定位在第一导轨26的前端部的底面侧。
[0131] 朝右的构件附接部26a形成在靠近第一导轨26的前端部的位置。
[0132] 收纳库33通过螺钉等附接到第一导轨26的构件附接部26a上。收纳库33配置 有具有在右方上开放的支架形的收纳部33a,形成在收纳部33a的下端部前面的前侧引导 部33b,以及形成在收纳部33a后面的后侧引导部33c,收纳部、前侧引导部33b和后侧引导 部33c彼此集成。
[0133] 在右方上彼此分开的一对倾斜面彼此分开垂直形成在收纳部33a的右端部上,在 右方上向下移位的倾斜表面形成在前侧引导部33b的右端部上,并且在右方上彼此分开的 一对倾斜表面形成在后侧引导部33c的右端部上,彼此垂直分开。
[0134] 〈第二连杆机构等〉
[0135] 第二连杆机构34支撑在基座底架18的底面侧上(参见图10和图11)。第二连杆 机构34包括第二前连杆臂35、第二后连杆臂36及第二导轨37 (参见图16)。
[0136] 第二前连杆臂35形成为朝上和朝下并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板形,并且纵向方向 上的一个端部枢转地支撑在基座底架18的右下角部分上。
[0137] 传动齿轮38与第二前连杆臂35的一个端部在纵向方向上耦合。传动齿轮38包 括设置在上端部上的第一齿轮部38a和设置在下端部上的第二齿轮部38b,并将包括驱动 电机(未示出)的驱动单元的驱动力传输至第一齿轮部38a。
[0138] 双级齿轮39在纵向方向上支撑在第二前连杆臂35的中心部分上。双级齿轮39 的上部齿轮部39a与传动齿轮38的第二齿轮部38b啮合。
[0139] 进给齿轮40和41在纵向方向上支撑在第二前连杆臂35的另一端部部的上表面 侧和下表面侧上,轴部与进给齿轮40和41耦合。进给齿轮40与双级齿轮39的下部齿轮 部39b啮合。驱动辊42与进给齿轮40和41的轴部的下端部耦合。驱动辊42的至少外圆 周部由可弹性变形且具有高粘附力的材料比如橡胶形成。
[0140] 随着驱动单元的驱动电机的旋转,驱动力被传输至传动齿轮38,传输至传动齿轮 38的驱动力依次传输至双级齿轮39、进给齿轮40和进给齿轮41,驱动辊42由此旋转。第 二后连杆臂36形成为朝上和朝下并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板形,并在前至后方上枢转地支 撑在基座底架18的中心部分的右端部上。向上凸出的耦合轴部36a设置在第二后连杆臂 36的与枢轴支撑点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上。在连杆臂36支撑在基座底架18上的状态下,耦 合轴部36a从下方插入到基座底架18中,插入到形成在第二联锁杆20中的啮合孔20b中, 并可滑动地与啮合孔20b啮合。因此,第二联锁杆20与第二后连杆臂36的操作协作操作。
[0141] 第二导轨37与第二前连杆臂35和第二后连杆臂36枢转地耦合。第二导轨37在 前至后方上延伸,并在前至后方上延伸的同时随着第二前连杆臂35和第二后连杆臂36枢 转地操作而左右移动。因此,第一导轨26和第二导轨37 -直并行地左右移动。
[0142] 第二导轨37的靠近前端部和后端部的部分与第二前连杆臂35和第二后连杆臂36 枢转地耦合。
[0143] 彼此啮合的进给正齿轮43支撑在第二导轨37的前半部分上。定位在最前侧上的 进给正齿轮43与进给齿轮40啮合。定位在最后侧上的进给正齿轮43与旋转辊44同轴耦 合。
[0144] 因此,驱动电机传输至进给齿轮40的驱动力通过进给正齿轮43按顺序传输至旋 转辊44,旋转辊44由此旋转。旋转辊44与驱动辊42在相同方向上同步旋转。
[0145] 进给齿轮40和进给正齿轮43从下表面侧用齿轮盖45遮盖。
[0146] 弹簧构件(未不出)向第一连杆机构23的第一导轨26和第二连杆机构34的第二 导轨37施加力以从左右彼此接近。
[0147] 如上所述,耦合轴19a与用于第一联锁杆19和第二联锁杆20的耦合孔20a可滑 动地啮合,耦合轴部25a与用于第一后连杆臂25的第一联锁杆19的啮合孔19b可滑动地 啮合,并且耦合轴部36a与用于第二后连杆臂36的第二联锁杆20的啮合孔20b可滑动地 口四合。
[0148] 因此,支撑在第一前连杆臂24和第一后连杆臂25上的第一导轨26和支撑在第二 前连杆臂35和第二后连杆臂36上的第二导轨37通过第一联锁杆19和第二联锁杆20彼 此耦合,并在彼此分离和彼此接近的同时左右并行移动。
[0149] 〈路线引导件〉
[0150] 路线引导件46附接到基板14的前端部的左右端部上(参见图10、图11和图17)。 路线引导件46具有在相互接近的方向上开放的近似支架形状,并包括形成在其内侧的端 部上沿前端部彼此分开的一对倾斜引导表面46a。
[0151] 左路线引导件46部分切口,并且切口部分被形成为收纳凹部46b。收纳凹部46b 大致在左右延伸,并且收纳凹部46b的右端部在下侧定位在倾斜引导表面46a的前端部上。
[0152] 〈保持杆〉
[0153] 保持杆47枢转地支撑在基板14的下表面侧上。保持杆47包括在大致前至后方 上延伸的臂部48以及可旋转地支撑在臂部48的前端部上的辊部49。
[0154] 支撑在基板14上的臂部48的一部分被形成为支撑点轴部48a。施力弹簧50支撑 在比臂部48的支撑点轴部48a更远的后侧的部分与基板14之间。施力弹簧50向保持杆 47施加使得辊部49在大致右方上移动的力。
[0155] 辊部49插入到基板14的辊插入孔15b中并从基板14的上表面向上凸出。在辊 部49中,下端部和上端部向外延伸并被设置为一对凸缘部49a,并且凸缘部49a之间的一部 分被设置为圆柱形形状的接触部49b。
[0156] 【盘传送装置的操作】
[0157] 接下来,将描述传送盘状记录介质200的盘传送装置1的操作(参见图18至图 36)。
[0158] 随着在加载盘状记录介质200之前各组件开始从初始状态操作,盘传送装置1通 过加载操作在缩回方向(后方)上将从盘盒1〇〇中提取的盘状记录介质200传送至记录和 再现位置,将盘状记录介质200夹持在记录和再现位置,并执行盘状记录介质200中记录的 信息信号的记录或再现。当盘状记录介质200上的信息信号的记录或再现结束时,盘传送 装置1释放盘状记录介质200的夹持,通过排出操作在卸料方向(前方)上将盘状记录介质 200从记录和再现位置传送至收纳位置,将盘状记录介质20收纳在盘盒100中,然后返回初 始状态。
[0159] 在加载操作和排出操作期间,随着第一联锁杆19、第二联锁杆20、第一连杆机构 23、第二连杆机构34等操作而传送盘状记录介质200。因此,第一联锁杆19、第二联锁杆 20、第一连杆机构23和第二连杆机构34起到传送盘状记录介质200的传输机构的作用。
[0160] 〈初始状态〉
[0161] 首先,将描述每个组件的初始状态(参见图18和图19)。
[0162] 在初始状态下,驱动电机不旋转,并且驱动辊42和旋转辊44不旋转。
[0163] 在初始状态下,第一前连杆臂24、第一后连杆臂25、第二前连杆臂35和第二厚连 杆臂36处于向内倾斜的状态下,并且排出杆29也处于向内倾斜的状态下(参见图18)。因 此,在该状态下,排出杆29的按压辊31在右方上从收纳库33中提取。
[0164] 此时,支撑在第一前连杆臂24上的固定辊28与支撑在第二前连杆臂35上的驱动 辊42之间的距离小于盘状记录介质的直径。
[0165] 单元板9的第二侧表面部12的导销12a与侧滑块6中的升降凸轮孔7的后凸轮 部7a啮合(参见图19)。因此,单元板9和布置在单元板9上的基座单元被保持到下部可移 动端。
[0166] 通过施加施力弹簧50的力,保持杆47的辊部49被保持到右边可移动端部上。
[0167] 〈加载操作〉
[0168] 当通过安装在盘交换机160中的提取机构在后方(缩回方向)上从盘盒100中提取 盘状记录介质200时,盘传送装置1执行以下加载操作(参见图20-28)。
[0169] 当在后方上从盘盒100中提取盘状记录介质200,盘状记录介质200的外圆周表面 与保持杆47的辊部49接触(参见图20)。
[0170] 随着盘状记录介质200进一步向后移动,盘状记录介质200按压保持杆47,并且保 持杆47对抗施力弹簧50施加的力枢转使得辊部49向左移动(参见图21)。
[0171] 随着盘状记录介质200进一步向后移动,盘状记录介质200的外圆周表面与驱动 辊42和固定辊28接触(参见图22)。此时,驱动电机基于盘状记录介质200的插入通过传 感器(未示出)的检测操作旋转。随着驱动电机旋转,驱动力依次传输至传动齿轮38、双级 齿轮39、进给齿轮40和进给齿轮41,并且驱动辊42由此旋转。驱动电机的驱动力还通过 进给齿轮40和进给正齿轮43传输至旋转辊44,旋转辊44由此与驱动辊42在相同方向上 同步旋转。
[0172] 此时,保持杆47进一步枢转使得辊部49向左移动,并且辊部49被收纳在路线引 导件46的收纳凹部46b中。
[0173] 随着驱动辊42旋转,通过驱动辊42和固定辊28在后方上传送盘状记录介质200 (参见图23)。盘状记录介质200的外圆周部插入到路线引导件46中,被引导至路线引导 件46,并在后方上移动。此时,保持杆47通过施力弹簧50施加的力按压盘状记录介质200 的外圆周表面。
[0174] 随着盘状记录介质200在后方上传送,第一导轨26和第二导轨37并行移动以便 彼此分离,第一前连杆臂24、第一后连杆臂25、第二前连杆臂35和第二后连杆臂36由此向 外枢转。此时,排出杆29随第一前连杆臂24枢转而向外枢转。进一步地,随着第一后连杆 臂25和第二后连杆臂36枢转,第一联锁杆19和第二联锁杆20在某些方向上枢转。
[0175] 当排出杆29随第一前连杆臂24枢转而枢转时,排出杆29的凸轮啮合部30沿基 座底架18的凸轮孔18b可滑动地移动。
[0176] 当第一后连杆臂25枢转时,耦合轴部25a沿第一联锁杆19中形成的啮合孔19b 移动。进一步地,当第二后连杆臂36枢转时,耦合轴部36a沿第二联锁杆20中形成的啮合 孔20b移动。
[0177] 当盘状记录介质200通过驱动辊42和固定辊28进一步在后方上传送并且第一前 连杆臂24在大致前至后方上延伸时,排出杆29也与第一前连杆臂24 -起枢转,并且按压 辊31收纳在收纳库33的收纳部33a中(参见图24)。
[0178] 当盘状记录介质200通过驱动辊42和固定辊28在后方上传送并且按压辊31收纳 在收纳库33的收纳部33a中时,盘状记录介质200的外圆周表面与驱动辊42、固定辊28、 按压辊31和旋转辊44接触。
[0179] 然后,盘状记录介质200通过旋转辊44和按压辊31在后方上传送,并且驱动辊 42和固定辊28与盘状记录介质200的外圆周表面分离(参见图25)。此时,保持杆47枢转 直至棍部49与盘状记录介质200的外圆周表面分离并且棍部49定位到右边的可移动端部 上。
[0180] 通过旋转辊44和按压辊31在后方上持续地传送盘状记录介质200直到记录和再 现位置(参见图26)。
[0181] 当盘状记录介质200被传送至记录和再现位置,即盘状记录介质200的中心孔 200a直接定位在基座单元的盘台上方的位置时,盘状记录介质200的外圆周表面由按压 辊31、旋转辊44和启动杆21的保持和接收部21a保持。
[0182] 当盘状记录介质200被传送至记录和再现位置时,由第一联锁杆19枢转地支撑的 启动杆21的保持和接收部21a通过盘状记录介质200的外圆周表面在后方上按压。随着 盘状记录介质200在后方上按压保持和接收部21a,所以启动杆21与施加弹簧22施加的力 逆向枢转。随着启动杆21枢转,侧滑块6通过驱动机构向后移动。此时,驱动电机的旋转 停止,并且驱动辊42和旋转辊44的旋转停止。
[0183] 随着侧滑块6在后方上移动,单元板9的导销12a通过倾斜凸轮部7b从升降凸轮 孔7的后凸轮部7a移动至前凸轮部7c (参见图27)。因此,布置在单元板9上的基座单元 和单元板9移至上部可移动端部。在基座单元移动至上部可移动端部的状态下,基座单元 的一部分插入到形成在基板14的基板部15中的基座单元插入孔15a中。
[0184] 随着基座单元移动至上部可移动端部,夹持滑轮通过盘状记录介质200附接到盘 台上,并且盘状记录介质200通过盘台和夹持滑轮夹紧并夹持,由此完成盘状记录介质200 的加载。
[0185] 当盘状记录介质200由盘台和夹持滑轮夹持时,第一导轨26和第二导轨37移动 以便通过驱动机构彼此分离,并且按压辊31和旋转辊44与盘状记录介质200的外圆周部 分离(参照图28)。同时,随着第一后连杆臂25和第二后连杆臂36枢转,第一联锁杆19和 第二联锁杆20枢转,启动杆21枢转,并且保持和接收部21a与盘状记录介质200的外圆周 表面分离。
[0186] 随着盘状记录介质200由盘台和夹持滑轮夹持,所以盘台旋转,开始驱动光学拾 取器,执行对盘状记录介质的信息信号的记录或再现。
[0187] 当信息信号的记录或再现结束时,盘台的旋转结束,光学拾取器的驱动结束。
[0188] 〈排出操作〉
[0189] 当对盘状记录介质200的信息信号进行记录或再现时,盘传送装置1执行以下排 出操作(参见图29至图36)。
[0190] 随着驱动电机在与加载操作中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旋转,排出操作开始。
[0191] 随着驱动电机在与加载操作中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旋转,侧滑块6在前方上 移动,并且单元板9的导销12a通过倾斜凸轮部7b从升降凸轮孔7的前凸轮部7c移动至 后凸轮部7a。因此,布置在单元板9上的基座单元和单元板9移至下部可移动端,并且释放 通过盘台和夹持滑轮进行的盘状记录介质200的夹持。
[0192] 当释放通过盘台和夹持滑轮进行的盘状记录介质200的夹持时,第一导轨26和第 二导轨37通过驱动机构朝彼此移动,并且按压辊31和旋转辊44与盘状记录介质200的外 圆周分接触。同时,随着第一后连杆臂25和第二后连杆臂36枢转,第一联锁杆19和第二联 锁杆20枢转,启动杆21枢转,保持和接收部21a与盘状记录介质200的外圆周表面接触。 从而,盘状记录介质200由按压辊31、旋转辊44以及保持和接收部21a保持。
[0193] 借助与加载操作中的各操作颠倒的操作,在盘状记录介质200由按压辊31和旋转 辊44保持的状态下,通过在前方(排出方向)上旋转旋转辊44将盘状记录介质200传送至 盘盒100 (参见图29)。
[0194] 随着盘状记录介质200进一步在前方上的传送,所以盘状记录介质200的外圆周 表面与保持杆47的辊部49接触,并且盘状记录介质200由按压辊31、旋转辊44和辊部49 保持(参见图30)。此时,盘状记录介质200的外圆周部插入在辊部49的凸缘部49a之间, 并且其外圆周表面与接触部49b接触并在调节垂直运动的状态下由辊部49保持(参见图 31)。
[0195] 随着盘状记录介质200在前方上持续传送,所以盘状记录介质200的外圆周表面 与固定辊28和驱动辊42接触,并与按压辊31和旋转辊44分离(参见图32)。因此,盘状记 录介质200随驱动辊42的旋转而在前方上传送。此时,盘状记录介质200的外圆周表面通 过辊部49按压,并且保持杆47通过盘状记录介质200按压并与施力弹簧50施加的力逆 向枢转使得辊部49向左移动。
[0196] 随着盘状记录介质200进一步在前方上传送,保持杆47进一步通过盘状记录介质 200按压并枢转使得辊部49进一步向左移动,并且盘状记录介质200的外圆周表面插入到 路线引导件46中(参见图33)。在盘状记录介质200的外圆周表面被插入并收纳到路线引 导件46的收纳凹部46b中的状态下,保持杆47的辊部49与盘状记录介质200的外圆周表 面接触(参见图34)。
[0197] 在外圆周部插入到路线引导件46中的状态下,盘状记录介质200由固定辊28、驱 动辊42和辊部49保持,并且插入到盘盒100中的箱体101的保持凹槽112a的后端部中。 此时,在外圆周部插入到路线引导件46中的状态下,盘状记录介质200由固定辊28、驱动辊 42和辊部49保持并且在水平状态下传送而不倾斜。
[0198] 随着盘状记录介质200进一步在前方上传送,盘状记录介质200的中心比棍部49 更远地定位在前侧,从而保持杆47枢转,使得在通过施力弹簧50施加的力由盘状记录介质 200的外圆周表面按压辊部49的状态下,辊部49在大致右方上移动(参见图35)。此时,盘 状记录介质200的外圆周部插入到盘盒100中的保持凹槽112a的内侧中,并且盘状记录介 质200与驱动辊42分离。此时,盘状记录介质200的外圆周表面与按压辊31分离。
[0199] 当盘状记录介质200在前方上传送时,随盘状记录介质200从盘传送装置1中排 出,第一导轨26和第二导轨37向彼此并行移动,并且第一前连杆臂24、第一后连杆臂25、 第二前连杆臂35和第二后连杆臂36也向内枢转。
[0200] 此时,排出杆29随着第一前连杆臂24枢转也向内枢转,并且按压辊31从收纳库 33向右凸出。当排出杆29随这第一导轨26在前方上移动而枢转时,凸轮啮合部30沿形成 在基座底架18中的凸轮孔18b滑动。
[0201] 随着第一导轨26在前方上移动,排出杆29很大程度上枢转以在大致前方上移动, 并且排出杆29的按压辊31再次在后方上与盘状记录介质200的外圆周表面接触。排出杆 29连续枢转,并且盘状记录介质200由按压辊31按压以在前方上传送。此时,盘状记录介 质200的外圆周部在三个点由保持凹槽112a和辊部49保持,并且盘状记录介质200在水 平状态下转换而不倾斜。
[0202] 随着排出杆29沿凸轮啮合部30的凸轮孔18b滑动,按压辊31在凸轮啮合部30 上枢转使得按压辊31在大致前方上关于第一前连杆臂24移动,并且按压辊31插入到盘盒 100中(参见图36)。此时,盘状记录介质200的外圆周部与辊部49分离。
[0203] 随着按压辊31插入到盘盒100中,盘状记录介质200传送至收纳位置,并且整个 盘状记录介质200收纳在盘盒100中。
[0204] 当整个盘状记录介质200收纳在盘盒100中时,驱动电机在排出操作中在与旋转 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旋转,并且各组件通过与将盘状记录介质200收纳在盘盒100中的操作 相反的操作返回初始状态。当各组件返回初始状态时,驱动电机的旋转通过传感器的检测 操作而停止。
[0205] 当驱动电机在排出操作中在与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旋转并且各组件返回初始 状态时,排出杆29枢转,并且因此按压辊31在后方上与盘状记录介质200分离并从盘盒 1〇〇中提取。
[0206] 【结论】
[0207] 如上所述,在盘传送装置1中,盘状记录介质200在收纳位置与记录和再现位置之 间传送,在所述收纳位置,盘状记录介质200收纳在盘盒100中,在所述记录和再现位置,对 从盘盒100中提取的盘状记录介质200执行信息信号的记录或再现,以及设置有保持杆47, 至少在从所述记录和再现位置向所述收纳位置传送所述盘状记录介质时,所述保持杆保持 所述盘状记录介质,并调节所述盘状记录介质在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的厚度方向上的倾角。
[0208] 因此,当盘状记录介质200收纳在盘盒100中时,防止待收纳的盘状记录介质200 与事先收纳在盘盒1〇〇中的盘状记录介质200接触,并且由此可以防止盘状记录介质200 被刮花并被fe坏。
[0209] 进一步地,由于控制盘状记录介质200在厚度方向上的倾角,因此当盘状记录介 质200收纳在盘盒100中时,盘状记录介质200保持在水平状态下,并且待收纳的盘状记录 介质200不太可能与保持凹槽112a的开放边缘滑动接触,并且由此可以防止盘状记录介质 200被刮花并被损坏。
[0210] 进一步地,由于设置有向保持杆47施加按压盘状记录介质200的外圆周表面的力 的施力弹簧50,当传送盘状记录介质200时,保持杆47的棍部49与盘状记录介质200的外 圆周表面紧密接触,并且由此可以通过保持杆47将盘状记录介质200保持在稳定状态下。
[0211] 进一步地,保持杆47被配置为在与盘状记录介质200的厚度方向垂直的面中枢 转,并在保持杆47按压盘状记录介质200的外圆周表面的状态下根据盘状记录介质200的 传送位置枢转。
[0212] 因此,不向盘状记录介质200施加超过必要的负载,并且可以在稳定状态下保持 并传送盘状记录介质200。
[0213] 进一步地,保持杆47设置有臂部48和辊部49,辊部49支撑在臂部48的一个端部 上并与盘状记录介质200的外圆周表面接触。
[0214] 因此,当传送盘状记录介质200时,辊部49在旋转的同时按压盘状记录介质200, 由此可以减少盘状记录介质200上的负载。
[0215] 另外,在保持杆47中,在辊部49的轴向的两个端部上形成有凸缘部49a,并且凸缘 部49a之间的部分被形成为与盘状记录介质200的外圆周表面接触的圆柱形形状的接触部 49b。
[0216] 因此,由于凸缘部49a定位在盘状记录介质200在厚度方向上的两侧上,因此调节 由面偏移导致的盘状记录介质200的外圆周部的移位,并且由此可以在稳定状态下保持并 传送盘状记录介质200。
[0217] 此外,收纳凹部46b收纳在路线引导件46中,并且当盘状记录介质200被引导至 路线引导件46时,保持杆47的部分收纳在路线引导件46的收纳凹部46b中。
[0218] 因此,由于路线引导件46不干扰保持杆47,可以稳定地传送盘状记录介质200,并 且减少了路线引导件46和保持杆47的总布置空间,并且由此可以减小盘传送装置1的尺 寸。
[0219]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根据设计需求和其它因素可以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 组合以及改变,只要其在所附权利要求或其等同内容的范围之内即可。
[0220] 【本技术】
[0221] 另外,本技术还可以配置如下。
[0222] (1) 一种盘传送装置,包括:
[0223] 传送机构,被配置为将盘状记录介质传送到包括多个保持凹槽的盘盒的内部和外 部,定位在中心孔介于其间的相对侧上的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的两个端部插入到所述多个保 持凹槽中,所述多个保持凹槽在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的厚度方向上排列形成;以及
[0224] 排出杆,被配置为当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由所述传送机构传送时,将所述盘状记录 介质的外周表面按压到所述盘盒侧,
[0225] 其中,所述盘状记录介质在收纳位置与记录和再现位置之间传送,在所述收纳位 置,所述两个端部插入到所述保持凹槽中并且所述盘状记录介质收纳在所述盘盒中,在所 述记录和再现位置,对从所述盘盒中提取的所述盘状记录介质执行信息信号的记录或再 现,并且
[0226] 其中,至少设置有保持杆,当从所述记录和再现位置向所述收纳位置传送所述盘 状记录介质时,所述保持杆被配置为与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的外周部接触,保持所述盘状记 录介质,并调节所述盘状记录介质在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的厚度方向上的倾角。
[0227] (2)根据(1)所述的盘传送装置,进一步包括:
[0228] 施力弹簧,被配置为对所述保持杆施加按压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的外周部的力。
[0229] (3)根据(2)所述的盘传送装置,
[0230] 其中,所述保持杆被配置为在与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的厚度方向垂直的面内枢转, 并且
[0231] 其中,所述保持杆在所述保持杆按压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的外周表面的状态下根据 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的传送位置枢转。
[0232] (4)根据(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盘传送装置,
[0233] 其中,所述保持杆设置有臂部和辊部,所述辊部被配置为可旋转地支撑在所述臂 部的一个端部上并与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的外周部接触。
[0234] (5)根据(4)所述的盘传送装置,
[0235] 其中,在所述辊部的轴向的所述两个端部上分别设置有凸缘部,并且
[0236] 其中,所述凸缘部之间的部分被设置为与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的外周表面接触的具 有圆筒状的接触部。
[0237] (6)根据(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盘传送装置,进一步包括:
[0238] 路线引导件,被配置为对所述盘状记录介质进行引导,其中在传送时所述盘状记 录介质的外围部插入到所述路线引导件中,
[0239] 其中,收纳凹部形成在所述路线引导件中,以及
[0240] 其中,当所述盘状记录介质被所述路线引导件引导时,所述保持杆的至少一部分 收纳在所述收纳凹部中。
[0241] 参考标号列表
[0242] 100盘盒 200 盘状记录介质
[0243] 200a中心孔 112a保持凹槽
[0244] 1 盘传送装置29 排出杆
[0245] 46 路线引导件47 保持杆
[0246] 48 臂部 49 辊部
[0247] 50 施力弹簧 46b 收纳凹部
[0248] 49a凸缘部 49b 接触部。
【权利要求】
1. 一种盘传送装置,包括: 传送机构,被配置为将盘状记录介质传送到包括多个保持凹槽的盘盒的内部和外部, 定位在中心孔介于其间的相对侧上的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的两个端部插入到所述多个保持 凹槽中,所述多个保持凹槽在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的厚度方向上排列形成;以及 排出杆,被配置为当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由所述传送机构传送时,将所述盘状记录介质 的外周表面按压到所述盘盒侧, 其中,所述盘状记录介质在收纳位置与记录和再现位置之间传送,在所述收纳位置,所 述两个端部插入到所述保持凹槽中并且所述盘状记录介质收纳在所述盘盒中,在所述记录 和再现位置,对从所述盘盒中提取的所述盘状记录介质执行信息信号的记录或再现,并且 其中,至少设置有保持杆,当从所述记录和再现位置向所述收纳位置传送所述盘状记 录介质时,所述保持杆被配置为与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的外周部接触,保持所述盘状记录介 质,并调节所述盘状记录介质在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的厚度方向上的倾角。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传送装置,进一步包括: 施力弹簧,被配置为对所述保持杆施加按压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的外周部的力。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盘传送装置, 其中,所述保持杆被配置为在与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的厚度方向垂直的面内枢转,并且 其中,所述保持杆在所述保持杆按压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的外周表面的状态下根据所述 盘状记录介质的传送位置枢转。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传送装置, 其中,所述保持杆设置有臂部和辊部,所述辊部被配置为可旋转地支撑在所述臂部的 一个端部上并与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的外周部接触。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盘传送装置, 其中,在所述辊部的轴向的所述两个端部上分别设置有凸缘部,并且 其中,所述凸缘部之间的部分被设置为与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的外周表面接触的具有圆 筒状的接触部。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传送装置,进一步包括: 路线引导件,被配置为对所述盘状记录介质进行引导,其中在传送时所述盘状记录介 质的外围部插入到所述路线引导件中, 其中,收纳凹部形成在所述路线引导件中,以及 其中,当所述盘状记录介质被所述路线引导件引导时,所述保持杆的至少一部分收纳 在所述收纳凹部中。
【文档编号】G11B15/68GK104112457SQ201410143961
【公开日】2014年10月22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10日 优先权日:2013年4月17日
【发明者】后藤尚史, 高沢丈晴, 久保毅 申请人:索尼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