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移动端子,同轴连接器及由此组合而成的通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52970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移动端子,同轴连接器及由此组合而成的通信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移动端子,同轴连接器及依此组合而成的通信装置。
按惯例,一些移动通信装置,如移动电话,使用有信号通路转换功能的表面安装型同轴连接器。此类同轴连接件通常是将树脂外壳、固定端子和有弹性的可移动端子整体插入模制的。


图12所示,常规的可移动端子155包括一个弹性可移动机械部分151以及151延伸出的U形引导部分152。151包括由引导部分152向左右延伸形成的支臂151a;151a末端形成的两个弹性支撑部分151b;与151a平行,连接弹性支撑部分151b的弹性可移动部分151c;以及从弹性可移动部分151c上突出的接触部分151d。弹性可移动部分151c的两端由弹性支撑部分151b支撑固定。弹性可移动部分151c的中央部分弯成弧形以向上伸展。在环形弹性机械装置的弹性力作用下,接触部分151d与固定端子140的接触部分141的底面紧靠在一起,因此,固定端子140与可移动端子155接触并且相互连接。
然而,传统的可移动端子155只有一个支臂151a和两个弯曲部分A和B。因此,当传统的可移动端子155被反复地按压而与配合的同轴连接器(即常说的插头)中央接触部接触时,可移动端子将发生塑性变形,从而造成弹性退化。也就是说,在移去配合的同轴连接器之后,固定端子140和可移动端子155不能保证可靠的接触和连接。在有些情况下,端子140和155都将保持无接触状态。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移动端子,耐用并可保持接触/连接可靠性的同轴连接器及由此组成的通信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可移动端子,它包括外框部分;弹性可移动部分,其具有由外框部分支撑的两端并且具有可位移的弹性中央部分;以及与弹性可移动部分构成整体的接触部分,用于与固定端子进行接触以使接触部分与固定端子连接,其中,与外框部分的弹性可移动部分平行的两个支臂被弯曲,以使弹性可移动部分被弯曲成弧形。
最好是,将接触部分在弹性可移动部分的顶端弯成环状。
本发明提供一种同轴连接器,它包括绝缘外壳,它有供配合的同轴连接器的中心插头插入其中的空心部分;可移动端子,安装在绝缘外壳的空心部分中,沿着与中央插头的插入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固定端子,安装在绝缘外壳的空心部分中,与可移动端子的接触部分接触以使固定端子与接触部分连接;和安装在绝缘外壳外部的外部端子,与配合的同轴连接器的外导体连接,可移动端子和固定端子的接触部分随着配合的同轴连接器的插入和去除而断开和接通。
由于外框部分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即使在反复按压配合的同轴连接器中央接触部的接触点时,可移动端子也不易发生塑性变形。因此可防止出现弹性退化。而且,通过弯曲平板成一环形,而不是通过塑性变形形成弹性可移动部分,更不可能发生塑性变形。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由上述同轴连接器组成的通信装置,也因此具有高可靠性。
图1是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的一个实施例的部件分解透视图;图2是图1所示可移动端子的放大透视图;图3是图2所示可移动端子的正视图;图4是图2所示可移动端子的右视图;图5是图2所示可移动端子的左视图;图6是图1所示同轴连接器的外形透视图;图7是图6所示同轴连接器的剖视图;图8是说明可移动端子的弹性可移动部分弹性功能的剖视示意图;图9是将配合的同轴连接器装入图6所示同轴连接器时的剖视图;图10是按上述情况可移动端子弹性移动部分弹性功能的剖视示意图;图11是本发明的通信装置实施例的的方框图;图12是常规可移动端子和常规固定接头的透视图。
如附图所示,将对按本发明的可移动端子、同轴连接器、及通信装置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例,图1至图10)图1是按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的实施例的部件分解透视图。同轴连接器(同轴插座)1包括分为下侧绝缘外壳2A和上侧绝缘外壳2B的人造树脂绝缘外壳、金属的固定端子21、金属的可移动端子31和金属的外部端子(外导体)41。
下侧绝缘外壳2A基本上为矩形。在下侧绝缘外壳2A的顶面(界面)的每边的2个角处构成定位突起3,使上侧绝缘外壳2B定位。在每个定位突起3的附近及反向的另一侧,设置呈腔状的底腿插口4,以用于放置上侧绝缘外壳2B的底腿(未示出)。另外,在下侧绝缘外壳2A相对两边的中央部分分别开矩形槽6和7。矩形槽6中装有固定端子21的引导部分24(在以后说明),矩形槽7中装有可移动端子31的引导部分34(在以后说明)。设定槽6和7的尺寸以保留足够的间隙,防止在安装下侧外壳2A和端子21的引导部分24和端子31的引导部分31时,使用焊锡的助焊剂造成的毛细管作用。
上侧绝缘外壳2B基本上为矩形。在上侧绝缘外壳2B的中心有一个横截面为圆形的插入孔13。插入孔13穿过上侧绝缘外壳2B。假设配合的同轴连接器的中心触点可以插入插入孔13。
另外,上侧绝缘外壳2B的底面(另一个界面)设有四个圆脚。这些圆脚未在图中画出。在插孔13和固定端子21的引出边之间形成横截面为V形的凹槽15(见图7)。凹槽15沿垂直于固定端子21引出方向的方向延伸。
即使安排了下侧绝缘外壳2A和端子21的引导部分24,以及和端子31的引导部分34之间的间隙,在过多的使用焊锡安装时,也会造成焊锡助焊剂从绝缘外壳2A和2B及端子21和31之间的空隙流入。这样,横贯固定端子21的凹槽15设置在上侧绝缘外壳2B的界面上。凹槽15可提供一段间隙,防止绝缘外壳2A和2B及固定端子21之间毛细管作用的发生。这样,助焊剂不会流入。
冲切平板金属如扁平的不锈钢板,并进行弯曲处理,制成固定端子21。固定端子21包括与可移动端子31进行接触的接触部分22、夹在绝缘外壳2A和2B之间的固定部分23、以及弯曲成L形的引导部分24。按预定的角度折迭接触部分22的两边,形成水平表面22a和在水平表面22a两边的倾斜面22b。
在固定部分23的两边形成圆形孔26a和椭圆孔26b。上侧绝缘外壳2B的圆脚插入孔26a和26b,并且,固定端子21以圆孔26a为基准准确的插入上侧绝缘外壳2B。孔26b为椭圆形以便允许生产中出现边缘误差。连接固定端子21,使接触部分22的水平表面22a和固定部分23紧紧贴在上侧绝缘外壳2B的底面。另外,固定端子21与凹槽15的交叉处出现了间隙。
引导部分24基本平行于下绝缘外壳2A的侧表面地向下延伸。引导部分24的顶端以基本90度角向内弯曲,以致顶部分与下绝缘外壳2A的底表面齐平。
对有弹性的金属平板,如不锈钢平板,按预定形状进行冲压并进行弯曲处理,制成可移动端子31。如图2至图5所示,可移动端子31包括具有弹性可移动功能并作为固定端子21接触点的可移动接触部分32,连接绝缘外壳2A和213之间的固定部分33,以及弯曲成L形的引导部分34。可移动接触部分32包括外框部分37,两端由外框部分37支撑的弹性可移动接触部分38,以及位于弹性可移动部分38中心的接触部分39。
矩形外框部分37的结构具有很高的机械强度,而且不易发生塑性变形。特别是,外框部分37包括两个弹性支撑部分37b,它们与弹性可移动部分38连接并且沿与弹性可移动部分38垂直的方向延伸;以及两个与弹性可移动部分38平行排列的支臂37a。弯曲弹性可移动部分38使其顶端以所需的高度向上突出形成为弧形。接触部分39在弹性可移动部分38的顶部,38是圆弧状。
在A、B、C、D四点折迭两个支臂37a使弹性可移动部分38弯曲,以使支臂37a的中央向下突出。这样,弹性可移动部分38通过弯曲平板而不使用塑性变形的方法产生弯曲。所以,当插入及移动配合的同轴连接器时,弹性可移动部分38只会反向返回初始平板状态。因此,即使反复拆装配合的同轴连接器,弹性可移动部分38也不易发生塑性变形。
固定部分33的两侧形成圆孔36a及椭圆孔36b。孔36a和36b与绝缘外壳2B的底腿啮合,于是可移动端子31可以以精确的定位装入上侧绝缘外壳2B。可移动端子31的装入状态是固定部分33紧贴上侧绝缘外壳2B的底面。
引导部分34平行于下侧绝缘外壳2A的侧面向下延伸。引导部分34的顶端以90度角向内弯曲,使得其顶端与下侧绝缘外壳2A的底部齐平,用作焊接部分。
对金属平板,如黄铜和弹性的磷青铜,进行冲压、弯曲及拉伸制成与配合的同轴连接器的外导体接触的外部端子41。将金属板中心的平板部分42设在上侧绝缘外壳2B的顶表面上。平板部分42在其四角设有底腿43。这些底腿43沿端子21和31、绝缘外壳2A和2B构成的组件的侧面和底面折迭而成。这种排列方法使组件具有坚固的结构。另外,底退43的顶端部分43a使之与下侧绝缘外壳2A的底面基本齐平,并用作焊接部分。
在平板部分42的中心,形成与上侧绝缘外壳2B的圆形插入孔13同心的贯通孔45。贯通孔45具有圆锥形的开口,以及位于其中央形成圆孔45a。配合的同轴连接器的外导体与贯通孔45啮合。外导体41通常起接地作用,其外表面必要时需电镀。
图6是按上述方法组装的同轴连接器1的外形透视图,图7为其剖视图;如图7所示,在同轴连接器1中,由于端子21、31和41的顶端部分被制成与下侧绝缘外壳2A的底面齐平,构成了可表面安装结构。另外,在外部端子41中形成贯通孔45,可以与配合的同轴连接器建立稳定而可靠的连接。
固定端子21及可移动端子31按以下方式安排固定端子21安装在可移动端子31上方,可移动端子31处于绝缘外壳2A和2B组成的绝缘外壳结构的内部。可移动端子31的可移动接触部分32在绝缘外壳结构内部水平安置。也就是说,可移动接触部分32垂直于配合的同轴连接器中央接触部分的插入方向。
下面参见图7至10说明本同轴连接器1的工作。
如图7及图8所示,在未插入配合的同轴连接器时,弹性可移动部分38的中央部分向上凸起。在这种情况下,由弹性可移动部分38的弹性产生的推力使可移动端子31与固定端子21接触,并使端子21和31电连接在一起。
反之,如图9及图10所示,在插入了配合的同轴连接器时,从上插入孔13插入的配合的同轴连接器的中心接头65向下按压弹性可移动部分38的中央部分,使其反向,中央部分向下凸起成为弧形。在这种情况下,可移动端子31的接触部分39与固定端子21的接触部分22分离,并使固定端子21和可移动端子31的电连接断开,而中心接头65和可移动端子31电连接。同时,配合的同轴连接器的外导体(未示出)与外部端子41啮合,相互电连接。
在上述情况下,弹性可移动部分38的两端均会产生反作用力(参见图10)。由框架部分37,特别是两个支臂37a在A、B、C、D折迭部分支持反作用力。这就是说,与图12所示的只有两个折迭部分的常规可移动端子相比,实施例1的可移动端子31具有四个折迭部件A、B、C、D。结果,每个折迭部件分摊的反作用力减小了。这样,即使反复按压和连续的长时间的连接可移动端子31和配合的同轴连接器的中心接头,可移动端子31也不易发生塑性变形,它的弹性也不会恶化。
此外,即使在插入了配合的同轴连接器时将余力作用于弹性可移动部分38,由于弹性可移动部分38的最下部与下侧绝缘外壳2A的上表面连接,弹性可移动部分38的位移不会超出规定值。
当配合的同轴连接器从同轴连接器1移开时,通过弹性作用,弹性可移动部分38的中央部件恢复向上凸出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当中心接头65和可移动端子31电连接断开时,固定端子21和可移动端子31相互电连接。
(第二实施例图11)将以移动电话为例说明按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通信装置。
图11为移动电话120的RF电路的电路方框图。在图11中,参考数字122表示天线元件,参考数字123表示天线双工器,参考数字125表示选择器开关,参考数字131表示发送端隔离器,参考数字132表示发送端放大器,参考数字133表示发送端级间带通滤波器,参考数字134表示发送端混频器,参考数字135表示接收端放大器,参考数字136表示接受端级间带通滤波器,参考数字137表示接收端混频器,参考数字138表示电压控制振荡器(VCO),参考数字139表示本机带通滤波器。
这样,可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同轴连接器1作为选择器开关125。用这种方案,例如,当在移动电话120制造过程中检测RF电路的电特性时,将接到测试装置的测试探针(配合的同轴连接器)126与同轴连接器1连接,从RF电路至天线元件122的信号通路就可被转换成从RF电路到测试装置的信号通路。当测试探针126从同轴连接器1中取出时,从RF电路到测试装置的信号通路再次切换到从RF电路到天线元件122的信号通路。安装该同轴连接器1可使移动电话120保持高可靠性。
(其他实施例)可移动端子、同轴连接器,以及根据本发明制成的通信装置不限于一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还有各种改型。
在上述实施例中,同轴连接器由分别生产的端子和绝缘外壳两两结合而成。然而,同轴连接器也可能将端子整体插入绝缘外壳而成型。另外,绝缘外壳的外型及空腔的构造配置可根据规格任意选择。例如,它们可具有矩形或球形的外框。
此外,本发明使用的端子不限于表面安装端子,也可使用插入式安装端子。另外,在分别生产可移动端子的可移动接触部分,固定部分,以及引导部分后,这些元件可通过焊接连接。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可移动端子包括外框部分。外框部分的两个支臂和弹性可移动部分被弯曲成弧形。所以,可移动端子不易发生塑性变形,它的弹性也不易退化。这样,可保证同轴连接器和通信装置具有高可靠性。
权利要求
1.一种可移动端子,包括外框部分;弹性可移动部分,由外框部分支撑其两端,并且具有可位移的弹性中央部件;和接触部分,位于弹性可移动部分之上,与固定端子进行接触,使接触部分和固定端子连接起来;其中,与外框部分的弹性可移动部分平行的两个支臂被弯曲至使弹性可移动部分成弧形。
2.按权利要求1的可移动端子,其中,弹性可移动部分顶端的连接部分被弯曲成弧形;
3.一种同轴连接器,包括绝缘外壳,它有供配合的同轴连接器的中心接头插入的空心部分;按权利要求1或2的可移动端子设置在所述空心部分内,该可移动端子沿着垂直于中心触点插入方向的方向突伸;固定端子,安装在绝缘外壳的空心部分中,与可移动端子的接触部分接触,以使固定端子与接触部分连接;外部端子,安装在绝缘外壳的外部,使配合的同轴连接器的外导体与其电连接;其中,可移动端子和固定端子的接触部分根据配合的同轴连接器的安装和清除而相互分离和连接。
4.一种通信装置,它与权利要求3所述的同轴连接器结合。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耐久并具有良好的接触/连接可靠性的可移动端子、同轴连接器以及依此组合而成的通信装置。同轴连接器由两个分开的上侧绝缘外壳和下侧绝缘外壳的合成树脂外壳,金属的固定端子,可移动端子和外部端子构成。具有弹性可移动功能的可移动端子包括:与固定端子接触的可移动接触部分;与上、下绝缘外壳配套的固定部分;弯曲成L形的引导部分。可移动接触部分具有外框部分、向上弯曲成弧形的弹性可移动部分、以及在弹性可移动部分中央形成的接触部分。
文档编号H01R13/703GK1304193SQ0110295
公开日2001年7月18日 申请日期2001年1月8日 优先权日2000年1月7日
发明者岛和男, 浦谷力, 丸山祐市 申请人: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