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对板连接器组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91942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板对板连接器组合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尤指一种应用于手机及其它便携式电子装置上的板对板连接器组合。
背景技术
已有的电连接器种类繁多,随着手机及其它便携式电子装置的发展及其功能的不断加强,与之配合的板对板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排列越来越密,为确保电讯信号传输的准确性及稳定性,端子的构造、组装及接触方式尤其重要。
现有板对板连接器多是采用一对相互匹配的分别组设在两电路板上的插头连接器或插座连接器,当该两连接器相互组接并形成电性及机械性连接时,相应电路板之间即形成电性导通从而可进行电讯传输。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现有技术可参照日本Hirose(广濑电机)公司的相关技术网站(www.hirose.co.uk/Datasheets/DF23%20Series.pdf),名称为《0.5mm PitchLow-Profile Board-to-Board/Board-to-FPC Connectors)》,其揭示了一种如图1所示的板对板连接器组合,该板对板连接器组合包括插头连接器8及插座连接器7,插头连接器8及插座连接器7内分别设有导电端子80,70,其中插头连接器8的导电端子80设有第一臂802、第二臂804及尾部806;插座连接器7的导电端子70设有弹性臂702,弹性臂702上设有接触部704。当插头连接器8与插座连接器7配合时,插座连接器导电端子70的接触部704与插头连接器导电端子80的第一臂802导接。由于插头连接器导电端子80的第一臂802与第二臂804为刚性设计,第一臂802与第二臂804间的缝隙过于紧密,插头连接器8及插座连接器7的端子80,70接触后变形全在插座连接器7的导电端子70上,这样会导致插座连接器7的导电端子70严重变形,从而使其电阻增大而使电信传输信号减弱,甚至产生插头连接器8与插座连接器7不导通的现象。
另,插头连接器8的导电端子80设有第一臂802及第二臂804,该第一臂802及第二臂804为对折设计且长度相当,第二臂804紧贴靠于其所在插槽中的内壁,故,当两相互对折的第一臂802及第二臂804共同插入插座连接器7中时,没有任何移动空隙,势必增大了插头连接器8的导电端子80与插座连接器7的导电端子之间的接触压力,同时,由于插入时插头连接器8的导电端子80无导引部,亦不好对准插入。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导电端子具有较佳弹性力、对接可靠的板对板连接器组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板对板连接器组合包括一插头连接器和与其配合的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分别设有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所述插头连接器绝缘本体的侧壁上设有端子收容槽,导电端子设有收容于该端子收容槽内的弹性臂、固持部及尾部,其中所述插头连接器导电端子的弹性臂包括第一弹性臂及第二弹性臂,第一弹性臂与第二弹性臂之间有一定间距,第一弹性臂的长度大于第二弹性臂的长度且第一弹性臂末端设有导引面。通过这样设置,插头连接器导电端子的弹性臂与插座连接器导电端子配合时,可分担插座连接器导电端子的部分位移量,从而避免插座连接器导电端子受力过重而严重变形甚至破损而导致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不导通。
与先前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当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相对接时,由于插头连接器导电端子的弹性臂设有导引面,故,其可较容易且顺利的插入至插座连接器中。插入后,插头连接器的端子与插座连接器的端子相接触,插头连接器导电端子的弹性臂可增加该导电端子的弹性力,又可分解插座连接器导电端子的接触压力,而使得插座连接器的导电端子不会因过度挤压或过度弯折而受损,从而使得连接器之间对接更为可靠,提高了电连接器之间的电气导通性能,也延长了板对板连接器组合的使用寿命。

图1是现有的一种板对板连接器组合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板对板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板对板连接器组合中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板对板连接器组合中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对接前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板对板连接器组合中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对接后的立体组合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板对板连接器组合沿图5中VI-VI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2所示,一种用于连接两印刷电路板(未图示)的板对板连接器组合100,由插头连接器1和插座连接器2构成,其中插头、插座连接器1、2的结构均为扁平状,以便对接后具有较小的高度,也有利于插头、插座连接器1、2牢固的焊接在印刷电路板上。
请参照图2、图3及图6所示,所述插头连接器1包括第一绝缘本体10及收容于该第一绝缘本体10的第一导电端子30。第一绝缘本体10内设有用以与插座连接器2对接的收容部102。绝缘本体10横向两侧壁设有用于收容平行排列的第一导电端子30的第一收容槽101,该第一收容槽101贯穿第一绝缘本体10的上下表面,且第一收容槽101内设有隔板104,该隔板104将第一收容槽101分隔为第一开槽1010及第二开槽1012。第一开槽1010内设有弯折的第一内壁1011及同第一导电端子30发生干涉的第二内壁(未图标),第二开槽1012内设有两相互平行的侧壁(未图标)。
第一导电端子30,其包括弹性臂、第一固持部304及第一尾部306。其中,弹性臂包括第一弹性臂301、第二弹性臂302及连接第一弹性臂301与第二弹性臂302的连接部300,第一弹性臂301的末端部设有一导引部303,该导引部303设有第一导引面305、第二导引面307及用于连接第一导引面305及第二导引面307的插入面308,第一导引面305与第二导引面307大致平行。第一弹性臂301设有接触面3010及与接触面3010相对设置的对接面3012。所述第一固持部304自第一弹性臂301的接触面3010末端处延伸设置,用于同第一开槽1010的侧面干涉。所述第一尾部306为由连接部300与第二弹性臂302连接的一端水平弯折伸出并用于与外部电路板相接。
请参照图1、图2及图5所示,组装时,第一导电端子30竖直收容于插头连接器1的收容槽101中。其中第一弹性臂301收容于收容槽101的第一开槽1010中,该第一弹性臂301的对接面3012、第二导引面307及插入面308与第一开槽1010中的第一内壁1011之间均有一定的间距,该第一弹性臂301可于其中发生位移。第二弹性臂302收容于收容槽101的第二开槽1012中,该第二弹性臂302与第二开槽1012的两侧壁发生干涉,可将第二弹性臂302固持于第一绝缘本体10中。第一导电端子30的固持部304同第一开槽1010中的第二内壁发生干涉,从而可避免第一导电端子30压入第一绝缘本体10中后产生外弹的现象,起到很好的固持和准确定位的作用。
请参照图2、图4及图6,插座连接器2包括第二绝缘本体20及收容于该第二绝缘本体20内的第二导电端子40。该第二绝缘本体20中间设有一岛部22,岛部22上对称设有端子第二收容槽202。该第二绝缘本体20还包括两侧壁203,每一侧壁203上设有卡持孔204。所述岛部22与第二绝缘本体20之侧壁203形成收容插头连接器1的环形槽24。
所述第二导电端子40包括卡持部402、设于卡持部402前方的自由接触臂404及用于连接印刷电路板的第二尾部408,其中接触臂404自由端还凸伸设有接触端406。
组装时,第二导电端子40的卡持部402卡持于第二绝缘本体20的卡持孔204中并与卡持孔204的内壁发生干涉,以便将第二导电端子固持于第二绝缘本体20中,而自由接触臂404收容于岛部22内的第二收容槽202中,其中该接触臂404同第二收容槽202的内壁间有一定的间隙以便该接触臂404发生位移。
请参照图4、图5及图6,当插头连接器1与插座连接器2对接时,第一绝缘本体10收容于第二绝缘本体40的环形槽24中,第二绝缘本体40的岛部22同第一绝缘本体10的收容部102相卡合。第一导电端子30与第二导电端子40相接触构成电性连接。当第二导电端子接触臂404的接触端406与第一导电端子第一弹性臂301的接触面3010抵接时,由于第一导电端子第一弹性臂301可在其所在的第一开槽1010中移动,故该第一导电端子30可分解一部分与第二导电端子40间的接触压力,使第二导电端子40不会因过度弯折或金属疲劳而导致连接器损坏或失效的情况,从而提高了板对板连接器组合100的寿命。
权利要求1.一种板对板连接器组合,包括相互配合的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该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均分别设有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插头连接器绝缘本体设有端子收容槽,其特征在于插头连接器的端子设有两个相互连接的第一及第二弹性臂,端子收容槽中设有一隔板,该隔板将端子收容槽分割为第一开槽及第二开槽,其中端子的第一弹性臂收容于第一开槽中并与第一开槽的内壁有一定间隙,第二弹性臂卡持于第二开槽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连接器端子的第一弹性臂长度大于第二弹性臂长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第一弹性臂的外侧末端设有固持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连接器端子的固持部与第一开槽的内壁发生干涉。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插头连接器端子的第一弹性臂末端设有导引部,该导引部设有第一导引面、与第一导引面大致平行的第二导引面及连接第一导引面与第二导引面的插入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插头连接器端子的弹性臂设有连接第一弹性臂与第二弹性臂的连接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插头连接器端子的第二弹性臂卡持于第二开槽中,并与第二开槽的两内壁发生干涉。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插头连接器端子的第一弹性臂与插座连接器端子导接时,插头连接器端子的第一弹性臂可于其所在的第一开槽中发生位移。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板对板连接器组合,包括一插头连接器和与其配合的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分别设有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所述插头连接器绝缘本体的侧壁上设有端子收容槽,导电端子设有收容于该端子收容槽内的弹性臂、固持部及尾部,其中所述插头连接器导电端子的弹性臂包括第一弹性臂及第二弹性臂,第一弹性臂与第二弹性臂之间有一定间距,第一弹性臂的长度大于第二弹性臂的长度且第一弹性臂末端设有导引面。通过这样设置,插头连接器导电端子的弹性臂与插座连接器导电端子配合时,可分担插座连接器导电端子的部分位移量,从而避免插座连接器导电端子受力过重而严重变形甚至破损而导致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不导通。
文档编号H01R12/57GK2682612SQ200320110830
公开日2005年3月2日 申请日期2003年11月14日 优先权日2003年11月14日
发明者陈明庆, 何有明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