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41059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装置,特别是指一种运用于计算机中央处理器针对特定热源达到快速散热效果的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计算机中央处理器(CPU)的频率愈高,其运算速度愈快,愈能符合使用者的需求。但是中央处理器的频率越高,其运作时所产生的热能也相对提高,若该热能无法适时的被排除将会导致温度上升,而高温会使计算机之电子组件降低灵敏度甚至影响其寿命,因此,如何提升散热装置的效能以维持CUP的正常运作则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有关CPU或其它电子组件等产热源之散热装置模式,大致可分为加装热管、散热鳍片或配合风扇的设置,以期达到散热效率的提升。
台湾专利公告编号519379揭露一种具液、气变化的高速导热装置100(请参考图1),其运用于高效率计算机中央处理器的高速导热装置100,该高速导热装置100由上板130及下板140组装构成一填充有动作液(即本实用新型的循环液)的密闭内室,该密闭内室的内壁150形成有毛细结构160,该高速导热装置100配合上板130外侧面170的散热鳍片120及风扇110的设置而达到散热的效果。
上述的液、气变化的高速导热装置100,增设了液、气变化的循环过程,虽可增加散热效率,但是由于其毛细结构160属于均匀配置,无法有效导引动作液流至特定的吸热位置,而吸热位置的动作液之液、气变化范围未作最佳设计,无法提供液、气变化的适当空间。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其可以针对计算机的主要产热源做最佳散热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揭露一种散热装置,该散热装置由上、下板紧密贴合所构成,该下板的贴合面形成有内凹面,在该内凹面上设置有辐射状的毛细沟槽及相对中心位置的凹槽,每一毛细沟槽连通该凹槽,该凹槽为散热装置的吸热位置,相对主要产热源而配置,并且于该凹槽内形成有网格状的沟槽,在该上、下两贴合面间形成有一密闭的内室并且加注有适量的循环液。
由于凹槽针对主要产热源而配置,其所吸热量直接由凹槽内的循环液吸收,该循环液借助凹槽内的网格状沟槽增大接触面积,以提高相互间的热交换率,同时循环液借助蒸发的相变化将热以气态形式带往相对凹槽的远程,当气体接触远程的相对较低温处时凝结成液态,同时将热传导至上、下板外表面以达散热效果,而凝结的液体则借助该辐射状的毛细沟槽导引回凹槽,继续循环液、气的相变化过程以实现散热的功能。
有关本实用新型较详细的内容及具体可行的实施方式,将参照附图进一步说明如下。


图1为现有技术的散热装置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下板详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下板a-a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和下板详图。
其中,附图标记100高速导热装置110风扇120散热鳍片130上板140下板150内壁160毛细结构170外侧面200散热装置230上板231贴合面 240下板241内凹面 242毛细沟槽242a毛细沟槽 242b毛细沟槽
243凹槽 243a凹槽243b凹槽 P吸热位置244内壁 245网格状沟槽250密闭内室 270外侧面501连通沟槽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及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结构图,该散热装置200由上板230的贴合面231及下板240的内凹面241相互紧密贴合所构成,该上板230及下板240间形成有一密闭内室250,该密闭内室250加注有适量之挥发性循环液(例如纯水、甲醇、甲苯、丙纯及冷煤液体等),利用该循环液的液、气循环的相变化过程以达散热的功效。此外,相对上板230贴合面的外侧面270可设置散热鳍片(未显示于图中)以增加散热面积,甚至在散热鳍片上方加装一组风扇(未显示于图中),以强制风冷的方式增加散热效率。该散热装置200之上、下板230、240结构体由导热材料(例如铜、铝、镁金属及其任意合金)所构成,其制造方式是利用模具一体半固态射出成形或压铸成型。
如图4及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下板详图及其a-a剖视图,其中该下板240的内凹面241形成有多道毛细沟槽242,该毛细沟槽242以辐射状排列相交错于一相对中心位置,而该中心位置为散热装置200的吸热位置P,相对主要产热源而设置,另外,针对主要产热源的产热面积于该吸热位置P设置有一适当范围的凹槽243,所以上述的毛细沟槽242会以辐射状排列连通于该凹槽243。毛细沟槽242主要功能为提供循环液行毛细作用,所以其剖面形状任意设计为矩形、梯形、三角形或半圆形都可以达到毛细作用的目的。
当产热源尚未产热时,密闭内室250内的循环液会保持常温且集中于凹槽243内,而产热源开始释放热能时,热能会经由下板240而传导至凹槽243内部,同时循环液会经由凹槽243内壁244吸收热能而使温度上升甚至沸腾,沸腾的循环液会产生蒸气充满该凹槽243,然后迅速扩散至相对凹槽243的远程,由于该相对凹槽243的远程即是相对热源的远程,所以温度相对较低,当蒸气行至此低温处即凝结成液态,在凝结过程中热能由该低温处传导至该散热装置200外进而释放于空气中。该凝结成液态的循环液经由该毛细沟槽242借助毛细作用而导引回该凹槽243,汇集于该凹槽243的循环液将再次循环液、气的相变化,以持续进行散热过程。
当主要产热源产生相对极高的热能时,为了达到更佳的散热效果,需要增加热交换面积,亦即增加该凹槽243内壁244与循环液的接触面积,让热能传输更快,其原理同设置于上板230外侧面270的散热鳍片。所以在凹槽243的内壁244设置有网格状沟槽245,该网格状沟槽245均匀分布于凹槽243的内壁244,其网格的形状不拘,例如矩形、梯形、三角形、多边形或蜂窝状,其沟槽245的剖面形状亦不拘,例如包含三角形、矩形或梯形。
如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下板详图,其中该下板240的内凹面241设置有两个凹槽243a、243b,该两个凹槽243a、243b分别针对不同形状的主要产热源而相对配置,其中一凹槽243a的形状设为圆形,而另一凹槽243b的形状设为矩形,针对不同产热源可以设置相对最佳的凹槽243a、243b形状。然而,为了达到循环液互济的需求,每一凹槽243a、243b间设有连通沟槽501。由于设有两凹槽243a、243b于下板240的内凹面241,所以同时相对配置有两组辐射状毛细沟槽242a、242b。同理,在两凹槽243a、243b内都设有网格状沟槽(未显示于图中)以增加热交换面积,达到快速散热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散热装置200的下板240的内凹面241设有凹槽243,该凹槽243为散热装置200的吸热位置P,相对主要产热源的位置及范围而设置,并且在该凹槽243的内壁244设有网格状沟槽245以增大循环液与内壁244间的热交换面积。
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应用于计算机产热源的散热装置200,将可有效达到快速散热的功效。
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相较于现有技术的散热装置100具备更好的技术效果,功效显著提高。
上述所揭露的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依据上述的主要说明和构思而进行的等同变换和改变,均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一上板,具有一贴合面及一相对的外侧面;一下板,具有一内凹面,该内凹面紧密贴合于该上板的贴合面以形成一密闭的内室,该内凹面形成有多个毛细沟槽及至少一凹槽,每一该毛细沟槽连通于该凹槽,该凹槽内形成有网格状沟槽;及一循环液,容置于该密闭的内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毛细沟槽以辐射状连通于相对中心位置的该凹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凹槽设于该散热装置的吸热位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吸热位置相对于产热源而设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凹槽的形状包含圆形及矩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毛细沟槽的剖面形状为矩形、梯形、三角形或半圆形中任意一种或及其组合。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网格状沟槽的网格形状为矩形、梯形、三角形或蜂窝状中任意一种或及其组合。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循环液包含挥发性流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挥发性流体为纯水、甲醇、甲苯、丙纯或冷煤液体中任意一种或及其组合。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上板及下板为导热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散热装置,包含有上、下板,其中该上板具有一内表面及一相对的外侧面,该下板的内凹面则紧密贴合于该上板之内表面以形成一个密闭的内室,在该内室加注有一适量的挥发性循环液,在该下板的内凹面形成有相互连通的毛细沟槽与凹槽,而该凹槽内形成有网格状沟槽以增加循环液的蒸发效率。
文档编号H01L23/473GK2720633SQ20042008795
公开日2005年8月24日 申请日期2004年8月13日 优先权日2004年8月13日
发明者陈文华, 林茂青 申请人: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