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挠性基板用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50423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挠性基板用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将可挠性印刷电路基板(以下称FPC)或可挠性扁平缆线(以下称FFC)等的可挠性基板、及印刷电路基板等进行电连接用的可挠性基板用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这种可挠性基板用连接器中,已知一种零插入力(以下称ZIF)构造,采用这种构造时,可挠性基板插入时不受来自接触件的接触压,只需低插入力就可插入,可挠性基板插入后以预定的接触压接触接触件以获得稳定的电连接。
例如图12所示,具备收容保持多个接触件101的外壳103、可向该外壳103内滑动的滑件105、经过增强金属件(安装具)107、107而可转动地被支撑于外壳103的操作杆109,使操作杆109朝逆时针方向转动,如该图(a)所示,使滑件105朝左方向移动后拉出,同时使前面侧向水平面H的上方移动。并且,以低插入力插入FPC111后将操作杆109朝顺时针方向转动,以使滑件105朝右方向移动,且使FPC111移动至预定位置,以使其接触部以预定的弹力接触接触件101的接触部,并成为锁定状态(参照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3-317838但是,图12所示的公知例中,被收容保持于外壳103的多个接触件101只是沿着一定方向(在图12中是贯通纸面的前后方向)排成一列,所以即使欲增加连接器内收容的接触件101数量也有限度,且难以增加作为连接对象的FPC111接触部的数量。
又因为是在将操作杆109朝逆时针方向转动后拉出滑件105的状态下插入FPC111,并在FPC111插入后将操作杆109朝顺时针方向转动以成为锁定状态,所以操作复杂。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挠性基板用连接器,可将连接器内收容的接触件数量增加至过去的2倍,以使可挠性基板的接触部的数量达到过去的2倍,且操作性佳。
技术方案1的发明是一种可挠性基板用连接器,具备形成插入凹部的外壳、被保持于外壳并使接触部面对插入凹部内设置的多个接触件、具有可向插入凹部插拔的按压部的盖,其特征为所述多个接触件的接触部沿着所述插入凹部的互相面对的内壁面排成2列,通过将所述按压部插入所述插入凹部,使被引导至盖、插入凹部之间的可挠性基板被按压变形且被夹持,同时使所述可挠性基板的接触部接触对应的接触件的接触部。
技术方案2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其特征为在可挠性基板上形成定位用突片,该定位用突片在可挠性基板被引导至盖与插入凹部之间时与插入凹部的两侧表面部分大致重合,在外壳上形成与所述突片的端缘卡合以将可挠性基板定位的定位部。
技术方案3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其特征为定位部由挡块和卡合突起组成,所述挡块与通过插入而被引导的可挠性基板的突片的前端侧端缘抵接而阻止继续插入,所述卡合突起与所述突片的后端侧端缘卡合,以进行临时定位。
技术方案4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2或3的发明中,其特征为在盖上,在按压部的两侧形成当按压部向插入凹部插入时与按压部一起与突片的表面卡合的卡合爪部。
技术方案5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2或3的发明中,其特征为在盖上形成当按压部向插入凹部插拔时与外壳的外壁面互相对面的腕部,与所述外壳的外壁面及所述腕部的与之相对的面上形成当所述按压部插拔时相互卡合、以防止脱落的钩部,在外壳的外壁面及腕部的与之相对的面中至少一方的面上形成在所述按压部从所述插入凹部拉出时及插入时对该按压部定位的定位突起。
技术方案1的发明是在具备外壳、多个接触件及盖的可挠性基板用连接器上配置多个接触件,使其接触部沿着插入凹部的互相面对的内壁面排成2列,并通过将按压部插入插入凹部,使被引导至盖与插入凹部之间的可挠性基板被按压变形且被夹持,同时使所述可挠性基板的接触部接触对应的接触件的接触部,因此可使连接器内收容的接触件数量增加到2倍,以使可挠性基板的接触部(例如接触垫片)的数量成为2倍,同时不需要旋转操作,操作性佳。
技术方案2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其特征为在可挠性基板上形成定位用突片,该定位用突片在在可挠性基板被引导至盖与插入凹部之间时与插入凹部的两侧表面部分大致重合,在外壳上形成与所述突片的端缘卡合以将可挠性基板定位的定位部。所以容易在外壳上将可挠性基板定位。
技术方案3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其特征为定位部由挡块和卡合突起组成,所述挡块与通过插入而被引导的可挠性基板的突片的前端侧端缘抵接而阻止继续插入,所述卡合突起与所述突片的后端侧端缘卡合,以进行临时定位,所以可以容易且确实地在外壳上将可挠性基板定位。
技术方案4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2或3的发明中,其特征为在盖上,在按压部的两侧形成当按压部向插入凹部插入时与按压部一起与突片的表面卡合的卡合爪部,所以利用按压部向插入凹部的插入,就可确实防止被夹持于盖、插入凹部之间的可挠性基板脱落,确保可挠性基板与接触件的对应的接触部的定位。
技术方案5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2或3的发明中,其特征为在盖上形成当按压部向插入凹部插拔时与外壳的外壁面互相对面的腕部,与所述外壳的外壁面及所述腕部的与之相对的面上形成当所述按压部插拔时相互卡合、以防止脱落的钩部,在外壳的外壁面及腕部的与之相对的面中至少一方的面上形成在所述按压部从所述插入凹部拉出时及插入时对该按压部定位的定位突起,所以容易将可挠性基板引导至盖、插入凹部之间,便于盖向插入凹部的插拔,可以提高操作性。


图1是本发明的可挠性基板用连接器一实施例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可挠性基板用连接器一实施例(包含图1的示例),其中(a)是省略一部分并切开一部分的俯视图,(b)是省略一部分并切开一部分的正视图。
图3是图2的仰视图等,其中(a)是图2(a)的仰视图,(b)是图2(b)的右侧视图,(c)是图2(a)的A-A线剖视图。
图4表示图1~图3中的外壳10,其中(a)是省略一部分的俯视图,(b)是省略一部分并切开一部分的正视图。
图5是图4的仰视图等,其中(a)是图4(a)的仰视图,(b)是图4(b)的右侧视图,(c)是图4(a)的A-A线剖视图。
图6表示图1~图3中的盖30,其中(a)是省略一部分的俯视图,(b)是省略一部分并切开一部分的正视图。
图7是图6的仰视图等,其中(a)是图6(a)的仰视图,(b)是图6(b)的右侧视图,(c)是图6(a)的A-A线剖视图。
图8说明本发明的作用,是表示将FPC70引导至外壳10及盖30之间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9说明本发明的作用,其中(a)是表示将FPC70引导至外壳10及盖30之间的状态的剖视图,(b)是表示通过盖30的按压部33使FPC70与接触件50的接触部作弹性接触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0说明本发明的作用,是表示通过盖30的按压部33及卡合爪部35、35按压折曲FPC70的突片75、75,以定位于外壳10的卡合凹部16、16内的预定位置的状态的部分立体图。
图11是说明其它实施例的作用的俯视图。
图12表示已有技术示例,其中(a)是表示锁定前的剖视图,(b)是表示锁定后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图3表示本发明的可挠性基板用连接器的一实施例,在这些图中,10是外壳,30是盖,50是接触件,70是作为可挠性基板的一例的FPC。
外壳10是由绝缘性合成树脂成形,如图4、图5所示,上面开口以形成插入凹部11,呈大致横长箱形状。
在沿着外壳10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壁12、12上,多个(例如90~100个)接触件插入孔13以预定间距(例如1.25mm)形成大致平行的2列(例如每列各45~50个)。
接触件插入孔13在外壳10的两侧壁12、12上上下贯通,同时向插入凹部11内开口,在其一部上形成卡止接触件50用的卡止沟14、14。
在沿着外壳1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壁15、15的内侧部分,在与插入凹部11的两侧对应的部分形成卡合凹部16、16,在两侧壁15、15的外壁面形成钩部17、17和定位突起18、18。
钩部17、17是从两侧壁15、15的上端部朝外侧呈钩状突出形成,同时在俯视图上位于上侧(图4(a)的上侧),定位突起18、18是从两侧壁15、15的中央部朝外侧膨出形成,同时在俯视图上位于下侧(图4(a)的下侧)。
两侧壁12、12的两端部从两侧壁15、15的壁面朝外侧突出,与两侧壁15、15一起形成コ字形及反コ字形的左右相反形状的卡合凹部19、19。
在两侧壁12、12的两侧上部,在与卡合凹部16、16、19、19的上部空间相面对的部分突设有挡块21、21和卡合突起22、22,挡块21、21和卡合突起22、22形成定位部。挡块21、21在俯视图上位于上侧(图4(a)的上侧),同时其突出的长度大于卡合突起22、22,卡合突起22、22在俯视图上位于下侧。
盖30由绝缘性合成树脂成形,可与外壳10的插入凹部11卡合而覆盖插入凹部11的开口部,如图6、图7所示,具备盖本体31、安装侧片32、32、按压部33、卡合爪部35、35、35、35及腕部36、36。
盖本体31形成可覆盖插入凹部11的大部分的横长矩形板状。
安装侧片32、32从盖本体31的长度方向两端部朝外侧延设,并形成可可覆盖外壳10的卡合凹部16、16、19、19的开口部的矩形板状。
按压部33横跨盖本体31及其两侧的安装侧片32、32的一部分而从下面侧朝下方突设,可与外壳10的插入凹部11卡合。
卡合爪部35、35在安装侧片32、32的下面侧从位于按压部33两侧的部分朝下方突设,可与卡合凹部16、16的对应部分卡合。
腕部36、36从安装侧片32、32的下面侧朝下方突设而可与卡合凹部19、19卡合,与卡合凹部19、19卡合时与钩部17、17相面对的部分的板厚比与定位突起18、18相面对的部分薄,且在前端部设有朝内侧突出的钩部37、37。
接触件50是通过对导电性金属板的冲孔、弯折加工等形成如图1~图3所示的构造,具备纵长细带状的安装片部51、从此安装片部51的一端侧朝内侧弯折后形成的可动片部52、从安装片部51的另一端侧朝外侧弯折成大致直角后形成的连接片部53。
在可动片部52的前端部形成接触部55,在安装片部51的两侧部突设卡止突起56,56。
FPC70如图8所示,具备由聚酯薄膜等基材形成的基板本体71、在此基板本体71的上面侧前端部形成的多个(例如1列是45~50个,2列是90~100个)的接触部(导电衬垫)72、与各接触部72连接的配线图案73。
在基板本体71的前端两侧突设有向连接器插入时可与外壳10的卡合凹部16、16的上部卡合的突片75、75。
多个接触部72~72形成于突片75、75的中心线76两侧的对称位置上。
以下结合图9说明组装方法。
(1)通过从底面侧将接触件50~50插入外壳10的接触件插入孔13~13,将接触件50~50装入外壳10内。
这时,安装片部51的卡止突起56,56在向接触件插入孔13插入时被压入并卡止于卡止于沟14、14,可动片部52的前端部向插入凹部11内突出,接触部55位于插入凹部11内,同时连接片部53突出于外壳10的外侧。
(2)接着,将盖30的腕部36、36与外壳10的卡合凹部19、19卡合,同时将钩部37、37卡合于外壳10的钩部17、17与定位突起18、18之间,由此形成图9(a)所示的可插入FPC70的状态。
(3)在图9(a)所示的FPC70尚未插入的状态下,将盖30朝下方压下,使按压部33卡合于插入凹部11,同时将腕部36、36的钩部37、37卡合于外壳10的定位突起18、18的下侧,由此形成图2、图3所示的盖30的收纳状态。
以下结合图8及图9说明前述实施例的作用。
(1)在图2及图3的盖30的收纳状态下,一旦将盖30往上部拉起,腕部36、36的钩部37、37即会卡合于外壳10的钩部17、17及定位突起18、18之间,成为图9(a)所示的可插入FPC70的状态。
(2)接着,将FPC70从预定方向(在图8中是下方,图9(a)中是左方)引导至外壳10及盖30之间。
这时,FPC70的突片75、75被外壳10的挡块21、21及卡合突起22、22定位于卡合凹部16、16的上部,在俯视图上FPC70的中心线76被定位成与沿着外壳10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26大致一致。即,挡块21、21与突片75、75的前端侧抵接以阻止进一步的插入,卡合突起22、22与突片75、75的后端侧抵接以防止FPC70脱落。
(3)接着,将盖30朝下方压下,使按压部33卡合于插入凹部11,同时将腕部36、36的钩部37、37卡合于外壳10的定位突起18、18的下侧,由此形成图9(b)、图10所示的连接状态。
在此连接状态下,FPC70被按压部33按压成大致U字状,其接触部72~72与对应的接触件50的接触部55作弹性接触。
在盖30向外壳10压下卡合时,安装侧片32、32的卡合爪部35、35与按压部33的两端部一起与FPC70的突片75、75卡合,将突片75、75朝卡合凹部16、16内压下,在卡合完成时使图10所示的突片75、75折曲成大致U字状的状态,所以FPC70的接触部72~72与对应的接触件50~50的接触部55~55的接触位置可以准确对位。
在前述实施例中,在外壳10上,多个接触件50是在外壳10的中心线26两侧的对称位置上排成2列,相应地,在FPC70上,多个接触部72是在FPC70的中心线76两侧的对称位置上排成2列,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
例如也可如图11所示,在外壳10a上,多个接触件50a在中心线26a两侧排成对称的2列,但一列相对于另一列错开1/2间距,相应地,在FPC70a上,多个接触部72a在FPC70的中心线76a两侧排成对称的2列,但一对相对于另一列错开1/2间距。
在前述实施例中,FPC70的配线图案73~73分别形成于表面(形成接触部的面)和背面,FPC70a的配线图案73a~73a则全部形成于表面,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FPC70的配线图案73~73形成于表面或是背面,FPC70a的配线图案73a~73a分别形成于表面和背面,或是全部形成于背面。
在前述实施例中,是在外壳10的外壁面和盖30的腕部36、36上形成可相互卡合的钩部17、17、37、37,且在外壳10的外壁面和盖30的与之相对的面中至少一方形成定位突起18,使将FPC70引导至盖30与插入凹部11之间的操作容易,同时使盖30向插入凹部11的插拔操作容易,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省略钩部,及/或省略定位突起。
在前述实施例中,是在盖30上形成卡合爪部35、35,且在按压部33向插入凹部11插入时与按压部33一起与卡合突片75、75卡合,由此防止FPC70脱落,且更可靠地将接触件50和FPC70的接触部定位,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省略卡合爪部35、35。
在前述实施例中,是用挡块21、21和卡合突起22、22来形成定位部,用挡块21、21阻止FPC70进一步插入,并用卡合突起22、22进行临时定位,由此使FPC70的定位容易且可靠,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挡块21、21及卡合突起22、22之外另外成定位部。
权利要求
1.一种可挠性基板用连接器,具备形成有插入凹部(11)的外壳(10)、被保持于外壳(10)并使接触部面对插入凹部(11)内设置的多个接触件(50)、具有可向插入凹部(11)插拔的按压部(33)的盖(30),其特征在于,多个接触件(50)的接触部沿着插入凹部(11)的互相面对的内壁面排成2列,通过将按压部(33)插入插入凹部(11),使被引导至盖(30)与插入凹部(11)之间的可挠性基板(70、70a)被按压变形且被夹持,同时使可挠性基板(70、70a)的接触部与对应的接触件(50)的接触部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挠性基板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可挠性基板(70、70a)上形成定位用突片(75)(75),该定位用突片(75)(75)在可挠性基板(70、70a)被引导至盖(30)与插入凹部(11)之间时与插入凹部(11)的两侧表面部分大致重合,在外壳(10)上形成与突片(75)(75)的端缘卡合以将可挠性基板(70、70a)定位的定位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挠性基板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定位部由挡块(21)(21)和卡合突起(22)(22)组成,挡块(21)(21)与通过插入而被引导的可挠性基板(70、70a)的突片(75)(75)的前端侧端缘抵接而阻止继续插入,卡合突起(22)(22)与突片(75)(75)的后端侧端缘卡合以进行临时定位。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可挠性基板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盖(30)上,在按压部(33)的两侧形成当按压部(33)向插入凹部(11)插入时与按压部(33)一起与突片(75)(75)的表面卡合的卡合爪部(35、35)(35、35)。
5.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可挠性基板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盖(30)上形成当按压部(33)向插入凹部(11)插拔时与外壳(10)的外壁面互相面对的腕部(36)(36),与外壳(10)的外壁面及腕部(36)(36)的与之相对的面上形成当按压部(33)插拔时相互卡合、以防止脱落的钩部(17、17)(37、37),在外壳(10)的外壁面及腕部(36)(36)的与之相对的面中至少一方的面上形成在按压部(33)从插入凹部(11)拉出时及插入时对该按压部定位的定位突起(18)(18)。
全文摘要
一种可挠性基板用连接器,具备形成有插入凹部(11)的外壳(10)、被保持于外壳(10)并使接触部面对插入凹部(11)内设置的多个接触件(50)、具有可向插入凹部(11)插拔的按压部(33)的盖(30),多个接触件(50)的接触部沿着插入凹部(11)的互相面对的内壁面排成2列,通过将按压部(33)插入插入凹部(11),使被引导至盖(30)与插入凹部(11)之间的可挠性基板(70、70a)被按压变形且被夹持,同时使可挠性基板(70、70a)的接触部与对应的接触件(50)的接触部接触。本发明可使连接器内收容的接触件数量增加原来的2倍,以使可挠性基板的接触部的数量为原来的2倍,且操作性佳。
文档编号H01R13/639GK1738103SQ20051006372
公开日2006年2月22日 申请日期2005年3月24日 优先权日2004年8月20日
发明者浅井清 申请人:Smk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