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64248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尤指一种用于信号高速传输领域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当线缆与连接器的端子相连时,一般情况下都需设有应力释放装置,使得线缆受到外力时,外力不会传到线缆与端子间的连接点,从而使端子与线缆的连接稳定可靠。
美国专利公告第5,383,796号公开了一种应力释放件56,其包括用来抓牢线缆的中间部60和自中间部向两侧延伸的翼部62。翼部62上设有通孔58,通孔58与本体18的螺孔38在一条线上。一对螺钉50穿过通孔58并锁固在螺孔38内,藉此,将应力释放件56和线缆锁紧。
但是,当应力释放件56牢靠固持于本体18,线缆可能受到太大的外力作用而遭到破坏,从而影响电气性能。不仅如此,由于这种设计未考虑应力释放件56与本体18之间的电磁干扰的影响,因而它不适合应用于高速传输场合。另外,应力释放件56抓牢线缆的过程完全由手工完成,故耗时且精准度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优良应力释放装置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可有效地提高效率并降低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连接器模块、上盖体及与上盖体相配合以包覆连接器模块的下盖体。连接器模块包括绝缘本体、收容在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端子、安装在绝缘本体上且与端子电性连接的电路板、与电路板电性相连且与连接处形成有若干连接点的若干线缆及包覆成型的应力释放装置。该应力释放装置包括包覆电路板与线缆之间的连接点的主体部及用于夹持线缆且收容在上、下盖体的收容室内的应力释放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其应力释放装置性能可靠、易于安装且成本低廉。

图1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与第二连接器的立体组装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俯视图。
图3为图2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部分分解图。
图4为图2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5为图4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6为图5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所圈区域的放大图。
图7为图2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沿A-A线方向的剖视图。
图8为图2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沿B-B线方向的剖视图。
图9为图2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沿C-C线方向的剖视图。
图10为图1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沿D-D线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1与第二连接器2电性连接形成电连接器组件100。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器2为一种串行ATAII型线缆连接器。第二连接器2包括配接部21、收容在配接部21内的若干端子(未图示)、与端子电性连接的若干线缆32及包覆成型于线缆32和端子之间连接点的盖体20。一对锁扣件22枢接于盖体20上用以与外部设备相扣持。
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1包括盖体4、组装在盖体4之间的连接器模块3、一对组装在盖体4上用来将线缆连接器组件1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上拔下的锁固件5及一对螺钉7。
请参照图3至图5,盖体4由金属制成,包括上盖体41及与上盖体41组装在一起以包覆连接器模块3的下盖体42。
上盖体41包括平板状的上板体411、一对自上板体411的两侧向下延伸的侧壁412及一对自上板体411的前端向前延伸的凸伸块410。在上板体411的后端开设有一个半圆柱状的第一收容口417。每一侧壁412设有第一延展槽4120,且在第一延展槽4120的前端设有较延展槽4120的其他部分深且宽的第一开槽415。在第一开槽415的前、后两端设有前、后挡止壁4151、4152。在上板体411的后端开设有一对被第一收容口417等距隔开的用来收容螺钉7的收容孔419。
下盖体42包括一其上设有收容腔424的对接框423及自对接框423向后延伸的下板体421。自对接框423顶部向两侧外部延伸形成有耳部420。下板体421相对两侧向上延伸形成的侧壁422。每一侧壁422上设有与上盖体41的第一延展槽4120相对应的第二延展槽4220,在第二延展槽4220的前端设有较延展槽4220的其他部分深且宽的第二开槽425。第二开槽425的前、后两端设有前、后挡止壁4251、4252。在下板体421的后端开设有一个半圆柱状的第二收容口427及一对被第二收容口427等距隔开的用来收容螺钉的收容孔429。第二收容口427上设有若干凸起4270。
请参照图4至图6,连接器模块3包括绝缘本体33、收容在绝缘本体33内的若干端子35、安装在绝缘本体33上且与端子35电性连接的印刷电路板34、与印刷电路板34电性连接的若干线缆32及包覆线缆32与印刷电路板34的一体成型的应力释放装置31。
绝缘本体33包括基部330、自基部330向前延伸的舌板332及自基部330两侧向后延伸的支撑部334。基部330上设有若干通道(未图示),而舌板332的相对表面上设有若干与对应通道相通的收容通道(未标示)。每个支撑部334上设有向内开口的槽体336。
收容在绝缘本体33内的端子35包括收容在收容通道内的对接部351、固持在基部330的通道内的固持部(未图示)及自固持部向后延伸且位于两支撑部334间的焊接部352。
印刷电路板34沿支撑部334的槽体336滑入绝缘本体33并被支撑部334固持。在印刷电路板34的前部、中部及后部上设有若干第一、第二及第三垫片341、342、343。第二和第三垫片342、343数目相同并以等间距排布。端子35的焊接部352分别焊接在第一垫片341上。
线缆32包括四根串行ATA标准线缆。每根线缆32包括被外绝缘层321包覆的一对股线320,每一股线320包括一对信号芯线322和位于信号芯线322相对两侧的一对接地芯线323。每对信号芯线322分别传输正信号和负信号并且被内绝缘层324包覆。剥去一段外绝缘层321露出里面的股线320,剥去一段股线320的内绝缘层324露出里面的信号芯线322和接地芯线323,并将它们分别焊在第二、第三垫片342、343上形成若干连接点并实现与端子35的导通。
应力释放装置31由绝缘材料制成,其通过外模包覆成型(Over-molded)的方式包覆线缆32与印刷电路板34之间的连接点及露在外绝缘层321外面的股线320。应力释放装置31包括长方体的主体部310、自主体部310向后延伸的应力释放部312及自应力释放部312向后延伸的线缆固持部313。主体部310包覆线缆32与印刷电路板34之间的连接点且其上设有若干用来收容线缆32的槽体(未图示)。应力释放部312上表面上设有一对凸条3120并包裹露在外绝缘层321外的股线320。线缆固持部313包裹线缆32的外绝缘层321。
连接器模块3组装至下盖体42中,其中组入端子35后的绝缘本体33收容在下盖体42的对接框423内,印刷电路板34和应力释放装置31的主体部310置于下盖体42的下板体421上,应力释放部312干涉收容在第二收容口427内,线缆固持部313位于下盖体42外部。
带有一对弹簧6的一对锁固件5收容在下盖体42的第二延展槽4220内。每一锁固件5均包括收容在第二延展槽4220后部的呈圆柱状的中间部52、自中间部52向前延伸且收容在第二延展槽4220的第二开槽425内的螺纹部53及自中间部52向后延伸且暴露在下盖体42外的操作部51。在中间部52的前端设有挡止部520。操作部51的外表面上开设有若干凹槽以方便使用者握持。
组装上盖体41与下盖体42时,上盖体41的凸伸块410分别放在下盖体42的耳部420的下侧,然后向下旋转直到与下盖体42的上表面相贴合,最后螺钉7穿过相应的收容孔419、429从而将上盖体41与下盖体42固定在一起。第一延展槽4120与第二延展槽4220合在一起共同组成了一用于收容锁固件5的收容槽11。上板体411和下板体421合在一起组成了一用以收容应力释放装置31的主体部310的收容空间12。第一收容口417和第二收容口427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用以收容线缆32和应力释放装置31的应力释放部312的收容室13,并且通过应力释放部312的一对凸条3120与第一收容口417内表面的干涉配合及第二收容口427的凸起4270与应力释放部312的配合来固持应力释放部312。
因此,当露在外面的线缆32受到外部拉力时,所受拉力会通过线缆传给应力释放装置31,而后传给上、下盖体41、42。这样,线缆32与印刷电路板34间的连接点就不会受到外力的作用,从而提高了连接器组件电性连接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锁固件5可由其他装置来代替,且在特定状况下亦可省去。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盖体4为可分离的上、下两块,在其他情况下,盖体4也可为冲压形成的整体式盖体,此为本领域内惯用技术手段之简单替换,故在此不再赘述。
权利要求1.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连接器模块及遮覆连接器模块的盖体,所述连接器模块包括绝缘本体、收容在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端子、与端子电性连接的印刷电路板、其内部芯线与印刷电路板电性连接并形成若干连接点的至少一根线缆及应力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应力释放装置包括包覆线缆与印刷电路板之间连接点的主体部及包覆固持在线缆上的应力释放部,所述盖体包括一个用于收容应力释放部的收容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应力释放装置的主体部包括一个用于收容线缆的槽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应力释放部的外表面上设有与盖体的收容室相扣合的凸条。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包括上盖体及与上盖体相配合的下盖体,所述收容室由上盖体的第一收容口和下盖体的第二收容口组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应力释放部的凸条与上盖体的第一收容口相扣合。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盖体的第二收容口上设有与应力释放部相配合的若干凸起。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应力释放装置还包括一个用来固持露在外面的线缆一段的线缆固持部,应力释放部位于主体部与线缆固持部之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为标准串行ATA型线,且每根线缆包括一对信号芯线及位于信号芯线相对两侧的接地芯线。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信号芯线外包覆有内绝缘层以与接地芯线相隔离,该对信号芯线分别传输正信号和负信号。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为金属材料制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1),其包括连接器模块(3)、上盖体(41)及与上盖体组装在一起以收容连接器模块的下盖体(42)。连接器模块包括绝缘本体(33)、收容在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端子(35)、组装在绝缘本体上且与端子电性连接的印刷电路板(34)、与印刷电路板电性连接且形成有若干连接点的若干线缆(32)及包覆成型的应力释放装置(31)。应力释放装置包括包覆印刷电路板与线缆间的连接点的主体部(310)及夹持线缆且收容在盖体的收容室(13)内的应力释放部(312)。该连接器提供了一种性能优良的应力释放装置,方便安装且能节约成本。
文档编号H01R13/58GK2874838SQ20052013208
公开日2007年2月28日 申请日期2005年10月31日 优先权日2005年4月28日
发明者杰利·吴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