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USB插头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78334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Micro-USB插头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Micro-USB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Micro-USB插 头连接器的卡扣结构。麯駄随着电子产品的不断发展,各种电子产品之间及其周边装置之间的连接 越来越频繁,电子产品与其周边装置之间的连接一般通过USB连接器来实 现。由于电子产品日益小型化,为减小USB连接器在电子产品和周边装置 上所占体积,现一般均采用Micro-USB连接器。Micro-USB连接器包括 Micro-USB插头连接器和Micro-USB插座连接器,通过Micro-USB插头连 接器和Micro-USB插座连接器的连接实现电子产品与其周边装置之间的连 接。为保证Micro-USB插头连接器与Micro-USB插座连接器之间的稳固接 合,Micro-USB插头连接器一般具有一卡扣机构。参阅图l,其揭露了一种 现有的Micro-USB插头连接器的卡扣机构70。该卡扣机构70具有呈U形 的片状固持部71,该固持部71中部向后延伸有一尾部72。固持部71—端 向前并向下倾斜延伸有一第一弹性臂73,第一弹性臂73末端略向上倾斜并 向前延伸有一第二弹性臂74,第二弹性臂74的末端形成有一卡扣部75。当Micro-USB插头连接器插入Micro-USB插座连接器时,该卡扣机构 70卡合在Micro-USB插座连接器上以防止Micro-USB插头连接器从 Micro-USB插座连接器上脱落。然而,由于该卡扣机构70的第二弹性臂74 整个呈一向上倾斜状,使得当Micro-USB插头连接器受到较小外力作用即 可造成其与Micro-USB插座连接器之间的电性连接突然断开,从而造成 Micro-USB连接器的讯号传输不稳定甚至中断。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与Micro-USB插座连接器之间稳定电性连接的Micro-USB插头连接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Micro-USB插头连接器包括一本体、若 干个导电端子及卡扣机构。本体具有基部及延伸部,该基部两侧各开设有一 收容通道;所述延伸部两侧各开设有一与收容通道连通的收容槽。导电端子 组装在本体上。该卡扣机构具有插置部,插置部的一端向下倾斜延伸有一第 一弹性臂,第一弹性臂向上向前倾斜延伸有一第二弹性臂,第二弹性臂的上 端沿向上凸伸形成有一抵接部,第二弹性臂的末端向上凸伸形成有一卡扣 部。插置部收容在本体的收容通道内,第一弹性臂、第二弹性臂均收容在本 体的收容槽内,抵接部及卡扣部均凸伸出收容槽。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Micro-USB插头连接器通过在卡扣机构上形成 一呈平面的抵接部,且该抵接部的高度高于第二弹性臂,使得当该 Micro-USB插头连接器受外力作用时,抵接部整个面抵顶在对接Micro-USB 插座连接器上以提供一支持力,使该Micro-USB插头连接器与Micro-USB 插座连接器之间达成稳定的电性连接,从而可以防止Micro-USB插头连接 器相对Micro-USB插座连接器上下移动,进而避免该Micro-USB插头连接 器与对接Micro-USB插座连接器之间的讯号传输不稳定。


在说明书附图中图1为现有Micro-USB插头连接器的卡扣机构的立体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Micro-USB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Micro-USB插头连接器的本体的立体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Micro-USB插头连接器的第一导电端子的立体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Micro-USB插头连接器的第二导电端子的立体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Micro-USB插头连接器的卡扣机构的立体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Micro-USB插头连接器的第一导电端子、第二导电端子及卡扣机构组装在本体上的立体组合。图8为本实用新型Micro-USB插头连接器的后盖的立体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Micro-USB插头连接器的第一导电端子、第二导电端子、卡扣机构及后盖组装在本体上的立体组合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Micro-USB插头连接器的遮蔽壳体的立体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Micro-USB插头连接器的下盖的立体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Micro-USB插头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中各元件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Micro-USB插头连接器 本体 下表面 后端面第一收容通道 定位条 止挡槽 第一收容槽 导电端子 第一固持部 凸起 接触部 通孔第二导电端子第一弹性臂抵接部尾部盖板收容腔尾部收容槽套设部下平板上盖板卡持块第一连接部凸露孔10 111 113 115 117 119 121 20211、 221 213215、 225 217 2231 31232 、 73 33135、 72 41 43 4551 51252 531 54 551前端面第二收容通道 凸块 延伸部 第二收容槽 第一导电端子 缺口 对接部 第二固持部 焊接部 卡扣机构倒刺第二弹性臂 卡扣部后盖收容部插置部收容槽 遮蔽壳体 上平板 条形开口止挡片 卡合片 下盖III 112 114 116 118 12 122 21 212214、 224 216、 226 218、 228 30、 70 311 31333 、 7434 、 75 40424450511513535325560難錢衬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达成的目的及效果,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请参阅图2,本实用新型本体IO、若干导电端子20、卡扣机构30、后 盖40、遮蔽壳体50及下盖60。请参阅图2及图3,本体10具有基部11及延伸部12。基部11具有下 表面111、前端面112、后端面113及两侧面114。基部11中部开设有若干 个贯穿基部11的前端面112及后端面113的第一收容通道115。在第一收容 通道115的两侧,基部11开设有一与第一收容通道115平行设置的第二收 容通道U6。基部11的下表面111两侧凸伸有若干个平行设置的定位条117, 下表面111的中部凸伸有若干个凸块118。基部11的两侧面114均向内开设 有延伸至后端面113的止挡槽119。延伸部12从基部11的前端面112向前 凸伸出来。延伸部12上设有一向下凹陷的凹槽,在该凹槽的底部,延伸部 12向下开设有若干个与基部11的第一收容通道115连通的第一收容槽121。 在凹槽的两侧,延伸部12各开设有一与第二收容通道116连通的第二收容 槽122。请参阅图1、图8及图9,后盖40具有盖板41及连接于盖板41的收容 部42。后盖40中部开设有若干个贯穿该盖板41和收容部42的收容腔43。 盖板41在收容腔43的两侧各开设有一插置部收容槽44。收容部42在收容 腔43两侧各开设有一与插置部收容槽44连通的尾部收容槽45。后盖40盖 合在本体10的后端面113上。请参阅图4、图5及图7,本实用新型Micro-USB插头连接器的导电端 子20相互交错排列插设在本体10内,导电端子20分为第一导电端子21 及第二导电端子22。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具有第一固持部211,第一固持 部211下端沿大致中部位置开设有一缺口 212;第一固持部211上端沿后端 凸伸有若干个凸起213。第一固持部211向前延伸有一呈条状的对接部214,61 定位孔 61162 卡持孔 62163 第二连接部 64 71板 部盖壁壁持下侧前固对接部214前端弯折形成有一弧形的接触部215。第一固持部211后端向后 延伸有一第二固持部216,第二固持部216上开设有一通孔217。第二固持 部216的上端沿后端向一侧弯折再向后延伸有一焊接部218。第二导电端子22的结构与第一导电端子21的结构类似,其具有第一固 持部221、对接部224、接触部225、第二固持部226及焊接部228,不同之 处在于第二导电端子22的焊接部228为由第二导电端子22的第二固持部 226的下端沿后端向一侧弯折再向后延伸而成。导电端子20的第一固持部211、 221收容在本体10的相应第一收容通 道115内,第二固持部216、 226收容在后盖40的相应收容腔43内,对接 部214、 224收容在本体10的相应第一收容槽121内,焊接部218、 228分 别穿过该收容腔43并部分凸露出后盖40的收容部42。请参阅图9、图10及图12,遮蔽壳体50具有一呈扁筒状的套设部51, 该套设部51具有上平板511及下平板512。上平板511上开设有与本体10 的第二收容槽116对应的条形开口 513。上平板511的后端沿向上再向后延 伸有一上盖板52,上盖板52的两侧均向下延伸有一侧板53。该侧板53的 前后两端均冲压形成有一卡持块531,侧板53的中部向内弯折形成有一止 挡片532。上盖板53的后端向后延伸有一第一连接部54。遮蔽壳体50的下 平板512经冲压形成有若干个舌形弹片514。下平板512后端沿向下再向后 延伸有一卡合片55,卡合片55上开设有与本体10的凸块118对应的凸露 孔551。遮蔽壳体50的套设部51套设在本体10的延伸部12上。侧板53 的止挡片532卡抵在本体10的止挡槽119内。卡合片55的凸露孔551供本 体10的凸块118嵌入。请参阅图9至图12,下盖60具有一呈平板状的下盖板61,该下盖板 61上开设有与本体10的定位条117对应的条形的定位孔611。下盖板61的 两侧均向上延伸形成有一侧壁62,该侧壁62上开设有对应于遮蔽壳体50 的卡持块531的卡持孔621。下盖板61的前端沿向上延伸有一连接在两侧 壁62之间的前壁63。下盖板61的后端向后延伸有一大致呈U形的第二连 接部64。下盖60的定位孔611供基部11的定位条117嵌入,下盖60的卡 持孔621供遮蔽壳体50的卡持块531嵌入,从而下盖60扣合在遮蔽壳体 50以包覆本体10的基部11。请参阅图6及图7,卡扣机构30具有大致呈U形的插置部31。插置部31具有上臂311及下臂312,插置部31的下臂312的上侧沿向上凸出有若 干个倒刺313。插置部31的上臂311的前端向下倾斜延伸有一第一弹性臂 32,第一弹性臂32末端向上向前倾斜弯折延伸有一第二弹性臂33,第二弹 性臂33上侧沿的前端向上凸伸形成一呈平台状的抵接部331,该抵接部331 的高度大于第二弹性臂33。第二弹性臂33的末端向上凸伸形成有一高度大 于抵接部331的高度的卡扣部34。插置部31大致中部位置向后延伸有一尾 部35。卡扣接构30的插置部31的一部分及第一弹性臂32收容在本体10 的第二收容通道116内,插置部31的另一部分收容在后盖40的插置部收容 腔44内。第二弹性臂33收容在本体10的第二收容槽122内。抵接部331 及卡扣部34均凸伸出第二收容槽122及套设部51的条形开口 5B。尾部35 凸伸出本体10的后端面113并收容在后盖40的尾部收容槽45内。当该Micro-USB插头连接器1插入对接Micro-USB插座连接器(图中 未示)后,由于卡扣机构30的抵接部331高度大于第二弹性臂33,使抵接 部331能整个面均弹性抵顶在对接Micro-USB插座连接器上,以防止 Micro-USB插头连接器1相对Micro-USB插座连接器上下移动。而卡扣部 34则卡扣在Micro-USB插座连接器上以防止Micro-USB插头连接器1从 Micro-USB插座连接器上脱离。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Micro-USB插头连接器1通过在卡扣机构30上 形成一抵接部331,使得当该Micro-USB插头连接器1受外力作用时,抵接 部331抵顶在对接Micro-USB插座连接器上提供一支持力,使该Micro-USB 插头连接器1与Micro-USB插座连接器之间达成稳定的电性连接,从而可 以防止Micro-USB插头连接器1相对Micro-USB插座连接器上下移动,进 而避免该Micro-USB插头连接器1与对接Micro-USB插座连接器之间的讯 号传输不稳定。
权利要求1.一种Micro-USB插头连接器,包括本体、若干导电端子及卡扣机构;该本体具有基部及延伸部,该基部两侧各开设有一收容通道,所述延伸部两侧各开设有一与收容通道连通的收容槽;导电端子组装在本体上;卡扣机构具有插置部,插置部收容在本体的收容通道内,插置部的一端向下倾斜延伸有一第一弹性臂,第一弹性臂向上向前倾斜延伸有一第二弹性臂,第二弹性臂的末端向上凸伸形成有一卡扣部,第一弹性臂、第二弹性臂均收容在本体的收容槽内;其特征是所述第二弹性臂的上端沿向上凸伸形成有一抵接部,抵接部及卡扣部均凸伸出收容槽。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Micro-USB插头连接器,其特征是所述抵 接部高度小于卡扣部的高度。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Micro-USB插头连接器,其特征是所述 Micro-USB插头连接器还具有一后盖,该后盖开设有收容腔、插置部收容槽 及尾部收容槽;该后盖抵靠在本体的基部上;导电端子穿过后盖的收容腔并 部分凸露出后盖;卡扣机构的插置部向后延伸有一尾部,该插置部部分收容 在后盖的插置部收容槽内,该尾部收容在尾部收容槽内。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Micro-USB插头连接器,其特征是所述 Micro-USB插头连接器还具有遮蔽壳体及下盖;下盖扣合在遮蔽壳体上并包 覆本体;该遮蔽壳体具有套设部,该套设部套在本体的延伸部上,卡扣机构 的抵接部及卡扣部均凸露出该套设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Micro-USB插头连接器,包括本体、若干导电端子及卡扣机构。导电端子组装在本体上。卡扣机构具有插置部,插置部的一端弯折延伸有第一弹性臂及第二弹性臂,第二弹性臂的上端沿向上凸伸形成抵接部,第二弹性臂的末端形成有卡扣部。卡扣机构组装在本体上,抵接部及卡扣部皆凸伸出本体。由于抵接部凸伸出本体并抵顶在Micro-USB插座连接器上,因此当该Micro-USB插头连接器受外力作用时,抵接部能防止Micro-USB插头连接器上下移动以避免Micro-USB插头连接器与对接Micro-USB插座连接器之间的讯号传输不稳定。
文档编号H01R13/627GK201112881SQ200720057449
公开日2008年9月10日 申请日期2007年9月21日 优先权日2007年9月21日
发明者何信宗, 江淑满 申请人: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正崴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