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叠电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90984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层叠电容器的制作方法
层叠电容器技术区域本发明涉及层叠电容器。
背景技术
已知这种层叠电容器,包括由电介体材料形成的素体、在素体内 形成的多个内部电极、以及在素体上形成的多个端子电极(例如,参照曰本国特开平9-148174号公报)。但是,当向具有由电介体材料形成的素体的层叠电容器施加电压 时,有问题发生,即因电致伸縮效应而在素体上产生与施加电压相对 应的大小的机械性形变。特别是在施加交流电压的情况下,在层叠电 容器上产生振动。在将层叠电容器安装于基板等的情况下,如果产生 因这样形变而引起的振动,那么振动在基板上传播,产生噪声。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层叠电容器,该层叠电容器能够抑 制由电介体材料形成的素体中因端子电极附近的电致伸縮效应而引起发明者;了减少将层叠电容器安装于基板时产生的噪声,进行了 悉心的研讨。结果,发明者发现,噪声产生于安装层叠电容器的基板 等和层叠电容器的接触部分,即基板的接地电极等和层叠电容器的端 子电极的接触部分。发明者,根据该见解不断地进行研讨,结果发现 了一个新的事实,即,通过抑制在素体的端子电极附近的区域施加的 电场,能够抑制因电致伸缩效应而引起的素体的机械性形变对端子电 极的影响。依据这种的研讨结果,本发明的层叠电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由电介体材料形成的素体、被配置在素体内并使得至少一部分互相相 对的多个内部电极、以及被配置在素体上且分别与多个内部电极中对应的内部电极连接的多个端子电极,其中,多个端子电极分别具有, 位于素体外表面中互相相对且平行于多个内部电极相对的第1方向的 两个侧面上的电极部分,从该两个侧面相对的第2方向看时,该电极 部分被配置在沿与第1以及第2方向垂直的第3方向夹着被素体中的 多个内部电极夹着的素体部分且不与该素体部分重叠的多个区域之中 的任意一个区域内。本发明所涉及的层叠电容器,包括具有素体部分的素体、配置 在素体内的多个内部电极,以及配置在素体上的多个端子电极。由于 素体部分是被多个内部电极夹着而形成的部分,因而产生电致伸縮效 应,但是,各端子电极的电极部分,从第2方向看时被配置在不与该 素体部分重叠的区域内。由于这种区域离开了素体部分,因而即使在 素体部分产生电致伸缩效应,也很难受到其影响。由此,能够降低端 子电极因素体的电致伸縮效应而受到的影响,抑制该层叠电容器中因 端子电极附近的电致伸縮效应而引起的机械性形变。本发明涉及的层 叠电容器中,端子电极的电极部分被配置在沿第2方向相对的两个侧面中沿第3方向夹着素体部分的区域内。这种情况下,与形成端子电极以覆盖整个侧面的现有的层叠电容器相比,端子电极的面积变小。 因此,即使端子电极的电极部分在因电致伸縮效应而形变的素体上被 拉伸,也能够减小对安装有层叠电容器的基板等的影响。优选本发明的层叠电容器中,多个端子电极还分别具有,与电极部分相连且位于素体的外表面中沿第3方向互相相对的两个侧面上的 电极部分,从第3方向看时,该电极部分被配置在沿第2方向夹着素 体部分且不与该素体部分重叠的多个区域之中的任意一个区域内。这 种情况下,由于在沿第3方向相对的两个侧面上也配置有电极部分, 因而基板的接地电极和层叠电容器的端子电极的连接变得更容易。由 于从第3方向看时,各端子电极的电极部分被配置在不与素体部分重 叠的区域内,因而即使在素体部分产生电致伸縮效应,端子电极的电 极部也变得很难受到其影响。优选本发明的层叠电容器中,多个端子电极还分别具有与电极部 分连接且被配置在素体的外表面中与第1方向垂直的侧面的电极部分。这种情况下,由于在与第1方向垂直的侧面上也配置有电极部分,因 而基板的接地电极和层叠电容器的端子电极的连接变得更加容易。本发明的层叠电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由电介体材料形成的 素体、被配置在素体内使得至少一部分互相相对的多个内部电极、以 及被配置在素体上且分别与多个内部电极中对应的内部电极连接的多 个端子电极,其中,多个端子电极分别具有电极部分,该电极部分被 配置在多个第1区域以及多个第2区域之中的任意一个区域内,该多 个第1区域位于素体的外表面中互相相对且平行于多个内部电极相对 的第1方向的两个侧面上,并且从该两个侧面相对的第2方向看时, 沿与第1以及第2方向垂直的第3方向夹着被素体中的多个内部电极 夹着的素体部分且不与该素体部分重叠,该多个第2区域位于素体的外表面中沿第3方向互相相对的两个侧面上,从第3方向看时,沿第2方向夹着素体部分且不与该素体部分重叠。本发明所涉及的层叠电容器,包括具有素体部分的素体、被配置在素体内的多个内部电极、被配置在素体上的多个端子电极。各端子电极具有电极部分,相关电极部分被配置在沿第2方向相对的两个 侧面以及沿第3方向相对的两个侧面之中的任意一个。沿第2方向相 对的两个侧面中,电极部分被配置在从第2方向看时不与素体部分重 叠的区域内。沿第3方向相对的两个侧面中,电极部分被配置在从第3 方向看时不与素体部分重叠的区域内。由此,由于任意一个电极部分 均远离素体部分,因而即使在素体部分产生电致伸缩效应,端子电极 也变得难以受到其影响。结果,能够降低端子电极因素体的电致伸缩 效应而受到的影响,抑制该层叠电容器中因端子电极附近的电致伸縮 效应而引起的机械性形变。由于本发明所涉及的层叠电容器在沿第2 方向相对的两个侧面和沿第3方向相对的两个侧面上均具有电极部分, 因而变得容易与基板的接地电极连接。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在由电介体材料形成的素体 中因端子电极附近的电致伸縮效应而引起的机械性形变的层叠电容驱 益。本发明通过以下给出的详细说明和参照附图将会变得更加清楚, 但是,这些说明和附图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而举出的例子,不能被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定。以下给出的详细说明将会更加清楚地表述本发明的应用范围。但 是,这些详细说明和特殊实例、以及优选实施方案,只是为了举例说 明而举出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显然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各种变化和修 改都在本发明的宗旨和范围内。


图1是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层叠电容器的立体图和侧面图。图2是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层叠电容器的截面图。图3是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层叠电容器的立体图和侧面图。图4是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层叠电容器的截面图。图5是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层叠电容器的立体图和俯视图。图6是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层叠电容器的变形例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优选的实施方式。另外,在说明中, 使用相同的符号标记同一要素或具有同一功能的要素,省略重复的说(第1实施方式)根据图l和图2,对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层叠电容器C1的构成进 行说明。图1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层叠电容器的图,图1 (a)是立体 图,图l (b)是侧面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层叠电容器的截面 图。在图2中,截面的阴影线被省略。如图1所示,层叠电容器C1包括电容素体(素体)2,多个(本 实施方式中为2个)内部电极E1、 E2,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 第1端子电极4、 6,以及第2端子电极8、 10。电容素体2由电介体材料形成,在电容素体2的内部配置有内部 电极E1、 E2。更具体地说,在电容素体2中层叠有内部电极E1、 E2, 并在其中插有图中未显示的电介体层。图中未显示的电介体层,例如 由含有电介体陶瓷的陶瓷生片的烧结体构成。内部电极E1、 E2由导电 性膏体的烧结体构成。电容素体2呈大致长方体形状。电容素体2,具有互相相对且与箭 头A方向(第1方向)平行的第1侧面2a以及第2侧面2b。电容素 体2,具有互相相对且与第1以及第2侧面2a、 2b连接的第3侧面2c 以及第4侧面2d。第3侧面2c以及第4侧面2d是与箭头A方向平行 的面。电容素体2,具有互相相对且与第1 第4侧面2a 2d连接的第5 侧面2e以及第6侧面2f。第5侧面2e以及第6侧面2f是与箭头A方 向垂直的面。箭头A是指内部电极E1、 E2相对的方向。箭头B (第2 方向)是指第1侧面2a以及第2侧面2b相对的方向,箭头C (第3 方向)是指与箭头A方向以及箭头B方向垂直的方向。所以,也可以 说,第3侧面以及第4侧面2c、 2d与第1以及第2的侧面的2a、 2b 连接,并在箭头C方向上互相相对。如图2 (a)所示,内部电极El,包含主电极部12,引出电极部 14、 16。主电极部12呈长方形状,位于电容素体2的大致中央的部分。 引出电极部14、 16,从主电极部12延伸出,并被引出到第l侧面2a。 引出电极部14与第1端子电极4的电极部4a电连接且物理连接,引 出电极部16与第1端子电极6的电极部6a电连接且物理连接。如图2 (b)所示,内部电极E2,包含主电极部17,引出电极部 18、 20。主电极部17呈长方形状,位于电容素体2的大致中央的部分。 引出电极部18、 20,从主电极部17延伸出,并被引出到第2侧面2b。 引出电极部18与第2端子电极8电连接且物理连接,引出电极部20 与第2端子电极10电连接且物理连接。内部电极E1、 E2被配置为,从箭头A方向看时,内部电极E1的 主电极部12和内部电极E2的主电极部17重叠。由此,如图l (b)所 示,在电容素体2中,存在着被内部电极E1的主电极部12和内部电 极E2的主电极部17夹着的部分。下面,将这部分称为素体部分21。在电容素体2的第1、第5、第6侧面2a、 2e、 2f上配置有第1端 子电极4、 6。在电容素体2的第2、第5、第6侧面2b、 2e、 2f上配 置有第2端子电极8、 10。第1端子电极4具有电极部分4a、 4b,第1 端子电极6具有电极部分6a、 6b。第2端子电极8具有电极部分8a、 8b,第2端子电极IO具有电极部分10a、 10b。第1端子电极4、 6以 及第2端子电极8、 10,例如通过将含有导电性金属粉末以及玻璃粉(glass frit)的导电性膏体烧接在电容素体2的对应的外表面上而形成。 另外,必要时,有时在烧接的电极上也形成有镀层。第l端子电极4和6的电极部分4a、 6a位于第l侧面2a。如图1 (b)所示,在第l侧面2a上,第1端子电极4、 6的电极部分4a、 6a, 从箭头B方向看时,分别被配置在沿箭头C方向夹着素体部分21且不 与该素体部分21重叠的多个区域中的任意一个区域内。本实施方式中, 在沿箭头C方向夹着素体部分21且不与该素体部分21重叠的两个区 域之中的第3侧面2c侧的区域内配置有电极部4a,在第4侧面2d侧 的区域内配置有电极部6a。第2端子电极8、 10的电极部分8a、 10a位于第2侧面2b上。在 第2侧面2b中,从箭头B方向看时,电极部分8a被配置在沿箭头C 方向夹着素体部分21且不与该素体部分21重叠的两个区域之中的第3 侧面2c侧的区域内。在第2侧面2b中,从箭头B方向看时,电极部 分10a被配置在沿箭头C方向夹着素体部分21且不与该素体部分21 重叠的两个区域之中的第4侧面2d侧的区域内。电极部分8a与第1 端子电极4的电极部分4a相对配置,电极部分10a与第1端子电极6 的电极部分6a相对配置。第1端子电极4的电极部分4b与电极部分4a连接,第1端子电 极6的电极部分6b与电极部6a连接。第2端子电极8的电极部分8b 与电极部分8a连接,第2端子电极IO的电极部分10b与电极部分10a 连接。电极部分4b、 6b、 8b、 10b分别被配置在电容素体2的第5侧 面2e上。如图2(a)所示,从箭头A方向看时,电容素体2具有被第1端 子电极4的电极部分4a和第2端子电极8的电极部分8a夹着的区域 Al和被第1端子电极6的电极部分6a和第2端子电极10的电极部分 10a夹着的区域A2。电容素体2具有被第1端子电极4、 6的电极部分 4b、 6b夹着的区域A3和被第2端子电极8、 10的电极部分8b、 10b 夹着的区域A4。由于电极部分4a、 6a、 8a、 10a被配置在上述的位置, 所以区域A1、 A2没有与内部电极E1、 E2的主电极部12、 17重叠, 而位于沿箭头C方向夹着主电极部12、 17的位置。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区域A3、 A4也没有与内部电极E1、 E2的主电极部12、 17重叠, 而位于沿箭头B方向夹着主电极部12、 17的位置。对具有以上构成的层叠电容器C1的工作进行说明。如果将第1端 子电极4、 6以及第2端子电极8、 IO连接于基板的接地电极等,经由 第1端子电极4、 6以及第2端子电极8、 10向内部电极E1、 E2施加 电压,那么,在被内部电极E1的主电极部12和内部电极E2的主电极 部17夹着的素体部分21中,产生电致伸縮效应。在素体部分21中产 生的电致伸縮效应,导致内部电极E1、 E2的主电极部12、 17伸縮。 被第1端子电极4的电极部分4a和第2端子电极8的电极部分8a夹 着的区域Al、以及被第1端子电极6的电极部分6a和第2端子电极 10的电极部分10a夹着的区域A2,不与主电极部12、 17以及素体部 分21重叠。因此,因主电极部12、 17的伸縮而引起的电容素体2的 机械性形变,在区域A1、 A2被缓和。结果,因电容素体2的机械性 形变而引起第1端子电极4、 6以及第2端子电极8、 IO被拉伸的现象 变得难以发生。所以,即使在将层叠电容器Cl安装于基板等并施加电压的情况 下,也能够抑制在基板等产生的噪声。在层叠电容器C1中,被第1端子电极4、 6的电极部分4b、 6b夹 着的区域A3、以及被第2端子电极8、 10的电极部分8b、 10b夹着的 区域A4也不与主电极部12、 17以及素体部分21重叠。所以,不仅仅 在区域A1、 A2,在区域A3、 A4也能够缓和因主电极部12、 17的伸 縮而引起的电容素体2的机械性形变。因此,因电容素体2的机械性 形变而引起第1端子电极4、 6以及第2端子电极8、 IO被拉伸的现象 变得更难发生。在层叠电容器C1中,端子电极的形成范围与形成端子电极以覆盖 电容素体2的第1以及第2的侧面2a、 2b全体的情况相比较,显得狭 窄。因此,即使第1端子电极4、 6以及第2端子电极8、 IO在因电致 伸縮效应而发生形变的电容素体2上被拉伸,也能够减小对安装有层 叠电容器C1的基板等的影响。在层叠电容器C1中,第1端子电极4、 6以及第2端子电极8、 10,不仅在第l以及第2侧面2a、 2b上具有电极部分,在第5侧面2e上也具有电极部分。因此,基板的接地电极和层叠电容器C1的连接变 得容易。(第2实施方式)参照图3以及图4,对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层叠电容器进行说明。 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层叠电容器的端子电极的位置与第1实施方式涉 及的层叠电容器Cl不同。图3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层叠电容器的图, 图3 (a)是立体图,图3 (b) 、 (c)是侧面图。图4是本实施方式 涉及的层叠电容器的截面图。另外,在图4中,截面的阴影线被省略。如图3所示,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层叠电容器C2,包括电容素 体22,内部电极E3、 E4,第1端子电极24、 26,以及第2端子电极 28、 30。在电容素体22中层叠有内部电极E3、 E4,并在其中插有图中未 显示的电介体层。电容素体22呈大致长方体形状,具有第1 第6侧面 22a 22f。电容素体22的第1~第6侧面22a 22f相当于第1实施方式 涉及的电容素体2的第1 第6侧面2a 2f。另外,电容素体22的内部 电极E3、 E4以及电介体层,由与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容素体2的内 部电极E1、 E2以及电介体层相同的材料形成。如图4 (a)所示,内部电极E3,包含主电极部32以及从主电极 部32延伸出的引出电极部34、 36。主电极部32呈长方形状,位于电 容素体22的大致中央的部分。引出电极部34,从主电极部32延伸出。 引出电极部34,被引出到第l以及第3侧面22a、 22c相交而成的棱线 部,并与第1端子电极24电连接且物理连接。引出电极部36,从主电 极部32延伸出。引出电极部36,被引出到第1以及第4侧面22a、 22d 相交而成的棱线部,并与第1端子电极26电连接且物理连接。如图4 (b)所示,内部电极E4,包含主电极部37以及从主电极 部37延伸出的引出电极部38、 40。主电极部37呈长方形状,位于电 容素体22的大致中央的部分。引出电极部38,从主电极部37延伸出。 引出电极部38,被引出到第2以及第3侧面22b、 22c相交而成的棱线 部,并与第2端子电极28电连接且物理连接。引出电极部40,从主电 极部37延伸出。引出电极部40,被引出到第2以及第4侧面22b、 22d 相交而成的棱线部,并与第2端子电极30电连接且物理连接。内部电极E3、 E4被配置为,从箭头A方向看时,内部电极E3的 主电极部32和内部电极E4的主电极部37重叠。由此,如图3(b)和 (c)所示,在电容素体22中,存在着被内部电极E3的主电极部32 和内部电极E4的主电极部37夹着的部分。下面,将这该部分称为素 体部分41。在电容素体22的第1、第3、第5、第6侧面2a、 2c、 2e、 2f上 配置有第1端子电极24,并在第1、第4、第5、第6侧面2a、 2d、 2e、 2f上配置有第1端子电极26。在电容素体22的第2、第3、第5、第6 侧面2b、 2c、 2e、 2f上配置有第2端子电极28,并在第2、第4、第5、 第6侧面2b、 2d、 2e、 2f上配置有第2端子电极30。第1端子电极24 具有电极部分24a、 24b、 24c,第1端子电极26具有电极部分26a、 26b、 26c。第2端子电极28具有电极部分28a、 28b、 28c,第2端子电极30 具有电极部分30a、 30b、 30c。第1端子电极24、 26以及第2端子电 极28、 30的材料及形成方法,与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第1端子电极4、 6以及第2端子电极8、 IO相同。第1端子电极24、 26的电极部分24a、 26a位于第1侧面22a。在 第l侧面22a上,如图3(b)所示,第1端子电极24、 26的电极部分 24a、 26a,从箭头B方向看时,分别被配置在沿箭头C方向夹着素体 部分41且不与该素体部分41重叠的多个区域(第1区域)中的任意 一个区域内。本实施方式中,在沿箭头C方向夹着素体部分41且不与 该素体部分41重叠的两个区域之中的第3侧面22c侧的区域内配置有 电极部分24a,在第4侧面22d侧的区域内配置有电极部分26a。第2端子电极28、 20的电极部分28a、 30a位于第2侧面22b。在 第2侧面22b上,从箭头B方向看时,电极部分28a被配置在沿箭头 C方向夹着素体部分41且不与该素体部分41重叠的两个区域之中的 第3侧面22c侧的区域内。在第2侧面22b上,从箭头B方向看时, 电极部分30a被配置在沿箭头C方向夹着素体部分41且不与该素体部 分41重叠的两个区域之中的第4侧面22d侧的区域内。电极部分28a 与第1端子电极24的电极部分24a相对配置,电极部分30a与第1端 子电极26的电极部分26a相对配置。第1端子电极24的电极部分24b与电极部分24a连接,并位于第 3侧面22c上。第1端子电极26的电极部分26b与电极部分26a连接, 并位于第4侧面22d上。第2端子电极28的电极部分28b与电极部分 28a连接,并位于第3侧面22c上。第2端子电极30的电极部分30b 与电极部分30a连接,并位于第4侧面22d上。如图3 (c)所示,在第3侧面22c上,从箭头C方向看时,电极 部分24b、 28b分别被配置在沿箭头B方向夹着素体部分41且不与该 素体部分41重叠的多个区域(第2区域)中的任意一个区域内。本实 施方式中,在沿箭头B方向夹着素体部分41且不与该素体部分41重 叠的两个区域之中的第1侧面22a侧的区域内配置有电极部分24b,在 第2侧面22b侧的区域内配置有电极部分28b。第4侧面22d上的第1端子电极26的电极部分26b与第1端子电 极24的电极部分24b相对配置。在第4侧面22d的第2端子电极30 的电极部分30b与第2端子电极28的电极部分28b相对配置。从箭头 C方向看第4侧面22d时,在沿箭头B方向夹着素体部分41且不与该 素体部分41重叠的两个区域之中的第1侧面22a侧的区域内配置有电 极部分26b,在第2侧面22b侧的区域内配置有电极部分30b。如此配置的第1端子电极24的电极部分24a、 24b,覆盖第1以及 第3侧面22a、 22c相交而成的棱线部。第1端子电极26的电极部分 26a、 26b,覆盖第1以及第4侧面22a、 22d相交而成的棱线部。第2 端子电极28的电极部分28a、 28b,覆盖第2以及第3侧面22b、 22c 相交而成的棱线部。第2端子电极30的电极部分30a、 30b,覆盖第2 以及第4侧面22b、 22d相交而成的棱线部。第l端子电极24的电极部分24c,与电极部分24a、 24b连接。第 l端子电极26的电极部分26c,与电极部分26a、 26b连接。第2端子 电极28的电极部分28c,与电极部分28a、 28b连接。第2端子电极 30的电极部分30c,与电极部分30a、 30b连接。电极部分24c、 26c、 28c、 30c分别位于电容素体22的第5侧面22e上。如图4 (a)所示,从箭头A方向看时,电容素体22具有被第1 端子电极24的电极部分24a和第2端子电极28的电极部分28a夹着 的区域A5。电容素体22具有被第1端子电极26的电极部分26a和第2端子电极30的电极部分30a夹着的区域A6。电容素体22具有被第 1端子电极24的电极部分24b和第1端子电极26的电极部分26b夹着 的区域A7。电容素体22具有被第2端子电极28的电极部分28b和第 2端子电极30的电极部分30b夹着的区域A8。由于电极部分24a、24b、 26a、 26b、 28a、 28b、 30a、 30b被配置在上述的位置,所以区域A5 A8 不与内部电极E3、 E4的主电极部32、 37重叠,而位于包围主电极部 32、 37的位置。在具有以上构成的层叠电容器C2中,如果经由第1端子电极24、 26以及第2端子电极28、 30向内部电极E3、 E4施加电压,那么,在 被内部电极E3的主电极部32和内部电极E4的主电极部37夹着的素 体部分41中,产生电致伸縮效应。产生的电致伸縮效应导致内部电极 E3、 E4的主电极部32、 37伸縮,但是,因相关伸縮而引起的电容素 体22的机械性形变,在不与主电极部32、 37以及素体部分41重叠的 区域A5 A8被缓和。结果,因电容素体22的机械性形变引起第1端 子电极24、 26以及第2端子电极28、 30被拉伸的现象变得难以发生。所以,与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层叠电容器C1相同,即使在将层叠 电容器C2安装于基板等并向第1端子电极24、 26以及第2端子电极 28、 30施加电压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基板等产生的噪声。由于将4个端子电极24、 26、 28、 30配置在电容素体22的4个 棱线部,因而在第1 第4侧面22a 22d上均存在着端子电极。因此, 基板的接地电极和层叠电容器C2变得容易连接。 (第3实施方式)参照图5以及图6,对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层叠电容器进行说明。 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层叠电容器的端子电极的位置,与第1以及第2 实施方式涉及的层叠电容器C1、 C2不同。图5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 涉及的层叠电容器的图,图5 (a)是立体图,图5 (b)是俯视图。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层叠电容器C3,包括电容素体22,内部电 极E3、 E4,第1端子电极44、 46、 52、 56,以及第2端子电极48、 50、 54、 58。电容素体22以及内部电极E3、 E4,具有与第2实施方 式涉及的层叠电容器C2的电容素体22以及内部电极E3、 E4相同的 构成。在电容素体2的第1、第5、第6侧面22a、 22e、 22f上配置有第 l端子电极44、 46。在第3、第5、第6侧面22c、 22e、 22f上配置有 第1端子电极54。在第4、第5、第6侧面22d、 22e、 22f上配置有第 l端子电极56。在第2、第5、第6侧面22b、 22e、 22f上配置有第2 端子电极48、 50。在第3、第5、第6侧面22c、 22e、 22f上配置有第 2端子电极58。在第4、第5、第6侧面22d、 22e、 22f上配置有第2 端子电极60。第1端子电极44、 46、 54、 56以及第2端子电极48、 50、 58、 60具有电极部分44a、 46a、 54a、 56a、 48a、 50a、 58a、 60a。 第1端子电极44、 46、 54、 56以及第2端子电极48、 50、 58、 60的 材料以及形成方法,与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层叠电容器C1的第1端子 电极4、 6以及第2端子电极8、 IO相同。第1端子电极44、 46的电极部分44a、 46a,位于第1侧面22a上。 在第l侧面22a上,从箭头B方向看时,电极部分44a、 46a与第2实 施方式涉及的层叠电容器C2的电极部分24a、 26a相同,分别被配置 在沿箭头C方向夹着素体部分41且不与该素体部分41重叠的多个区 域中的任意一个区域内。本实施方式中,在沿箭头C方向夹着素体部 分41且不与该素体部分41重叠的两个区域之中的第3侧面22c侧的 区域内配置有电极部分44a,在第4侧面22d侧的区域内配置有电极部 分46a。第2端子电极48和50的电极部分48a、50a位于第2侧面22b上。 第2端子电极48的电极部分48a与第1端子电极44的电极部分44a 相对配置。第2端子电极50的电极部分50a与第1端子电极46的电 极部分46a相对配置。第1端子电极54的电极部分54a位于第3侧面22c上。第1端子 电极56的电极部分56a位于第4侧面22d上。第2端子电极58的电 极部分58a位于第3侧面22c上。第2端子电极60的电极部60a位于 第4侧面22d上。在第3侧面22c上,从箭头C方向看时,电极部分 54a、 58a与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层叠电容器C2的电极部24b、 28b相 同,分别被配置在沿箭头B方向夹着素体部分41且不与该素体部分 41重叠的多个区域之中的任意一个区域内。本实施方式中,在沿箭头 B方向夹着素体部分41且不与该素体部分41重叠的两个区域之中的第l侧面22a侧的区域内配置有电极部分54a,在第2侧面22b侧的区 域内配置有电极部分58a。在第4侧面22d上,第1端子电极56的电 极部分56a与第1端子电极54的电极部分54a相对配置。在第4侧面 22d上,第2端子电极60的电极部分60a与第2端子电极58的电极部 分58a相对配置。如图5 (b)所示,从箭头A方向看时,电容素体22具有被第1 端子电极44的电极部分44a和第2端子电极48的电极部分48a夹着 的区域A9。电容素体22具有被第1端子电极46的电极部分46a和第 2端子电极50的电极部分50a夹着的区域AIO。电容素体22具有被第 1端子电极54的电极部分54a和第1端子电极56的电极部分56a夹着 的区域All。电容素体22具有被第2端子电极58的电极部分58a和 第2端子电极60的电极部分60a夹着的区域A12。由于电极部分44a、 46a、 54a、 56a、 48a、 50a、 58a、 60a被配置于上述的位置,所以区域 A9 A12没有与主电极部32、 37重叠,而位于包围主电极部32、 37的 位置。具有如此构成的层叠电容器C3,如果经由第1端子电极44、 46、 54、 56以及第2端子电极48、 50、 58、 60向内部电极E3、 E4施加电 压,那么,在素体部分41中产生电致伸縮效应。产生的电致伸缩效应 导致内部电极E3、 E4的主电极部32、 37伸縮,但是,因相关伸縮而 引起的电容素体22的机械性形变,在不与主电极部32、 37以及素体 部分41重叠的区域A9 A12被缓和。因此,与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 涉及的层叠电容器C1、 C2相同,即使在将层叠电容器C3安装于基板 等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基板等产生的噪声。另外,由于层叠电容 器C3在第1~第4侧面22a 22f上具有电极部分,因而与基板的接地电 极的连接变得容易。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 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多种变形。例如,内部电极的层叠数和第1以及第2端子电极的数目,不限 于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表示的数目。另外,各端子电极的截面也可以是L 字状或I字状,例如在第l实施方式中,第1端子电极4、 6以及第2 端子电极8、 10也可以没有电极部4b、 6b、 8b、 10b。第1实施方式中,虽然区域A1 A4没有与主电极部12、 17以及 素体部分21重叠,但是,只要区域A1 A4的至少任意一个没有与主 电极部12、 17以及素体部分21重叠即可。图6是层叠电容器C1的变 形例涉及的截面图。该层叠电容器中,虽然区域A3、 A4与内部电极 El、 E2的主电极部12、 17重叠,但是区域A1、 A2不与主电极部12、 17以及素体部分21重叠。因此,能够抑制因电容素体2的机械性形变 而引起第1端子电极4、 6以及第2端子电极8、 IO被拉伸。然而,为 了更加可靠地抑制第1端子电极4、 6以及第2端子电极8、 10被拉伸, 优选区域A1 A4均不与主电极部12、 17、甚至素体部分21重叠。从本发明的详细说明可知,本发明可作多种方式的变化。这些变 化不能被视为超出了本发明的宗旨和范围,并且,这些对于本领域的 技术人员来说是很显然的修改都被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范围之 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层叠电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由电介体材料形成的素体、被配置在所述素体内并使得至少一部分互相相对的多个内部电极、以及被配置在所述素体上且分别与所述多个内部电极中对应的内部电极连接的多个端子电极,其中,所述多个端子电极分别具有,位于所述素体外表面中互相相对且平行于所述多个内部电极相对的第1方向的两个侧面上的电极部分,从该两个侧面相对的第2方向看时,该电极部分被配置在沿与所述第1以及第2方向垂直的第3方向夹着被所述素体中的所述多个内部电极夹着的素体部分且不与该素体部分重叠的多个区域之中的任意一个区域内。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层叠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端子电极还分别具有,与所述电极部分相连且位于所述素体的外表面中沿所述第3方向互相相对的两个侧面上的电极部分, 从所述第3方向看时,该电极部分被配置在沿所述第2方向夹着所述 素体部分且不与该素体部分重叠的多个区域之中的任意一个区域内。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层叠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端子电极还分别具有,与所述电极部分连接且被配置在 所述素体的外表面中与所述第1方向垂直的侧面的电极部分。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层叠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端子电极还分别具有,与所述电极部分连接且被配置在 所述素体的外表面中与所述第1方向垂直的侧面的电极部分。
5. —种层叠电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由电介体材料形成的素体、被配置在所述素体内使得至少一部分互相相对的多个内部电极、以及被配置在所述素体上且分别与所述多个内部电极中对应的内部电 极连接的多个端子电极,其中,所述多个端子电极分别具有电极部分,该电极部分被配置在多个 第1区域以及多个第2区域之中的任意一个区域内,所述多个第1区 域位于所述素体的外表面中互相相对且平行于所述多个内部电极相对 的第1方向的两个侧面上,并且从该两个侧面相对的第2方向看时,沿与所述第1以及第2方向垂直的第3方向夹着被所述素体中的所述 多个内部电极夹着的素体部分且不与该素体部分重叠,所述第2区域 位于所述素体的外表面中沿所述第3方向互相相对两个侧面上,并且 从所述第3方向看时,沿所述第2方向夹着所述素体部分且不与该素 体部分重叠。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层叠电容器,包括电容素体、配置在电容素体内的内部电极、配置在电容素体上的第1端子电极、以及第2端子电极。电容素体具有被内部电极夹着的素体部分。第1端子电极以及第2端子电极具有电极部。电极部分,从第2方向看时,分别被配置在位于第1以及第2侧面上的沿第3方向夹着素体部分且不与该素体部分重叠的多个区域之中的任意一个区域内。
文档编号H01G4/228GK101231909SQ20081000397
公开日2008年7月30日 申请日期2008年1月23日 优先权日2007年1月23日
发明者和田健, 富樫正明 申请人:Tdk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