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压器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17196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变压器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一种变压器改良结构。
背景技术
线圈型变压器是现有变压器产品中最常见的项目之一,其使用历史已超过 一个世纪以上。也因为长时间的使用与需求,故线圈型变压器至今已有许多改 良,以求更好的应用。然而,无论发展出何种形态,线圈型变压器的原理仍然 是一致的。
前述线圈型变压器是利用电能与磁能转换感应的原理,将两组线圈绕设在
容置共同铁心(core)的壳体上。该两组线圈概分为连接电源端的一次侧线圈, 以及连接负载端的二次侧线圈。当一次侧线圈接上交流电源,于该线圈通过的 电流会在铁心中产生磁通量变化,另一端的二次侧线圈会因为感应而产生另一 个相同频率的交流电。而感应电压的关系,是取决于两组线圈的线圈匝数比例。 若二次侧线圈匝数大于一次侧线圈,则输出电压会大于输入电压,成为升压变 压器;反之,若二次侧线圈匝数小于一次侧线圈,则输出电压会小于输入电压, 成为降压变压器。
因此,线圈无疑为传统变压器最重要的组件之一。除了线材本身的质量外, 绕线也是相当重要的工作。尤其是对于一些小型降压变压器,考虑其功效与作 用需求因素,其所使用的二次侧绕线为极细的导线,只要稍微施力不当或超过 应力承受时,即可能发生断裂而造成功能丧失或碳化短路。
为此,对于传统变压器结构如图5所示,其具有壳体3,该壳体3上设置 有一次侧绕线槽31与二次侧绕线槽32,该二次侧绕线槽32上绕设有二次侧绕 线42,并使该二次侧绕线42的一端经由一次侧绕线槽31而延伸到壳体1外侧 的端子312处,而后再于该一次侧绕线槽31外绕设一次侧绕线41,以得到完整 的变压器结构。
该传统变压器的绕线结构,存在有以下问题-
l.该二次侧绕线42通常为较细的导线,其工作时必须跨过一次侧绕线槽 31,再进行一次侧绕线41的工作。如此,较细的二次侧绕线42会受到一次侧绕线41的压迫,很容易产生断裂而损坏的问题。
2.为增加绕线强度,该二次侧绕线42会集束数道较细的导线经捻线而加 粗,使该二次侧绕线42在捻线区段的连接处,会形成忽然由细变粗的捻线头421 。 然而,该捻线头421位置很容易因应力集中而产生断裂。特别在受到一次侧绕 线41外部绕设时,更容易发生断裂。
因此,传统变压器在进行一次侧绕线41工作时,必须非常谨慎小心,以免 因不当的施力而导致二次侧绕线42断裂。如此不仅影响工作效率、降低生产良 率。且因该断裂处的二次侧绕线42是隐藏在一次侧绕线41内,当发生问题时 并不容易被检验出来。
另外,同前所述,经捻线加粗的二次侧绕线42,其捻线头421未经处理即 跨过一次侧绕线槽31而在二次侧绕线槽32内进行绕设。故,该二次侧绕线42 的粗、细端会在二次侧绕线槽32内互相缠绕,容易造成层间短路问题而导致变 压器烧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压器改良结构,即其设置缓冲区以 容纳由二次侧导线集束形成的捻线头,避免该捻线头断裂影响主要变压器功能, 而能稳定变压器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压器改良结构,即将捻线头配置在 缓沖区中,故即使发生捻线头断裂问题,也能容易实时分辨肇因之位置,进而 排除障碍。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压器改良结构,其二次侧绕线不会 受到一次侧绕线的直接压迫,减少断裂的机会,更增变压器产品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他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压器改良结构,其二次侧绕线不会 发生粗、细端互相缠绕,故得避免发生层间短路问题,维持变压器的正常使用。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了以下的技术方案变压器改良结构, 主要包括有壳体,该壳体表面设置有相邻的一次侧绕线槽与二次侧绕线槽。该 一次侧绕线槽与二次侧绕线槽相对外侧分别设置有导线架,该导线架外侧各设 置有端子,在该一次侧绕线槽表面设置有引线区,且该一次侧绕线槽与相邻的 导线架之间设置有缓冲区。前述壳体表面绕设有一次侧绕线与二次侧绕线,该二次侧绕线一端经由该引线区绕过一次侧绕线槽,并在该缓冲区内将该二次侧 绕线集束捻线而加粗,最后固定在该一次侧端子的相对位置。待该二次侧绕线 绕设完成后,该一次侧绕线则在一次侧绕线槽的绕设动作。藉由前述结构进行 的绕线过程,该二次侧导线不会受到外部的一次侧绕线直接压迫,使其不会产 生断裂,而该二次侧绕线的捻线头系隐藏在缓冲区内,更能减少因受力不当所 造成的断裂结果。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稳定,不会发生一次侧绕线压断二次侧绕线所产生绕 线断裂进而导致变压器损坏的问题,可提高变压器质量,延长使用寿命。
2. 本实用新型将二次侧绕线分段绕设,即使变压器发生问题,也能快速辨 识,理清肇因所在,并进行适当的处置或改善。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变压器壳体的立体图2为该变压器的绕线结构立体图; 图3为该变压器的绕线结构前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二次侧绕线的捻线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5为现有变压器的绕线结构前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的一种变压器改良结构,该变压器 包括有
壳体l,其表面设置有一次侧绕线槽ll,以及该一次侧绕线槽11相邻处设 置有二次侧绕线槽12。该一次侧绕线槽11相对二次侧绕线槽12的外侧设置有 一次侧导线架lll,该一次侧导线架111外侧设置有一次侧端子112;同样地, 该二次侧绕线槽12相对一次侧绕线槽11的外侧设置有二次侧导线架121,该二 次侧导线架121外侧设置有二次侧端子122。
前述一次侧绕线槽11表面设置有阶梯状下陷区113,使该下陷区113低于一次侧绕线槽11表面高度,而该下陷区113与一次侧绕线槽11相邻的下陷边 缘形成有引线区13。而该一次侧绕线槽11与第一导线架111之间设置有缓冲区 14,该缓冲区14系在一次侧绕线槽11与第一导线架111之间的区域凹陷形成。 经由前述设计的壳体1结构,其表面绕设有一次侧绕线21与二次侧绕线 22。该二次侧绕线22 —端由二次侧端子122起始,经绕设于二次侧绕线槽12 上,其另一端则经由该引线区13绕过一次侧绕线槽11,并在该缓冲区14内将 该二次侧绕线22集束捻线而加粗,最后固定在该一次侧端子112的相对位置。 待该二次侧绕线22绕设完成后,该一次侧绕线21则由一次侧端子112的一端 开始拉伸,经由在一次侧绕线槽ll的绕设动作,最后返回该一次侧端子112的 另一端进行固定。
请配合图4所示,前述二次侧绕线22的捻线动作,是由单一的二次侧绕线 22经由适当次数的对折,达成所需的断面直径与强度的过程。该二次侧绕线22 的捻线过程会生成忽然由细变粗的捻线头221,唯该捻线头221被限制在缓冲区 14内,故其质量容易维护。
通过前述结构进行的绕线过程,该二次侧绕线22在进入一次侧绕线槽11 时,会隐没在该引线区13内,使该处的二次侧绕线22较一次侧绕线槽11的表 面为低,故不会受到外部的一次侧绕线21直接压迫,使其不会产生断裂。而该 二次侧绕线22的捻线头221系隐藏在缓冲区14内,更能减少因受力不当所造 成的断裂结果,且即使断裂亦容易判断原因位置。
上列详细说明是针对本实用新型可行实施例的具体说明,该实施例并非用 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为的等效实施或变更, 均应包含于本案的专利范围中。
权利要求1.一种变压器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壳体,其表面设置有相邻的一次侧绕线槽与二次侧绕线槽,该一次侧绕线槽与二次侧绕线槽相对外侧分别设置有导线架,该导线架外侧各设置有端子,在该一次侧绕线槽表面设置有引线区,且该一次侧绕线槽与相邻的导线架之间设置有缓冲区;该二次侧绕线槽上绕设有二次侧绕线,该二次侧绕线一端经由引线区而绕过一次侧绕线槽,再于该缓冲区内将该二次侧绕线集束捻线而加粗,最后固定到一次侧绕线槽外的端子上,通过该避线区与缓冲区的设计,使该二次侧绕线不会直接受到一次侧绕线的压迫。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区是在一次 侧绕线槽与相邻导线架之间凹陷形成。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避线区是在一次 侧绕线槽表面以阶梯状下陷边缘形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变压器改良结构,主要包括有壳体,该壳体表面设置有相邻的一次侧绕线槽与二次侧绕线槽。该一次侧绕线槽与二次侧绕线槽相对外侧分别设置有导线架,该导线架外侧各设置有端子,在该一次侧绕线槽表面设置有引线区,且该一次侧绕线槽与相邻的导线架之间设置有缓冲区。该二次侧绕线槽上绕设有二次侧绕线,该二次侧绕线一端经由引线区而绕过一次侧绕线槽,再于该缓冲区内将该二次侧绕线集束捻线而加粗,最后固定到一次侧绕线槽外的端子上。通过该避线区与缓冲区的设计,使该二次侧绕线不会直接受到一次侧绕线的压迫。
文档编号H01F27/02GK201311813SQ200820176869
公开日2009年9月16日 申请日期2008年11月27日 优先权日2008年11月27日
发明者吕志平, 姜智森 申请人:力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