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二极管的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94727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发光二极管的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发光二极管装置,其尤指一种具有散热效果的发光二极管
的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现今科技不断的进步,各种材料与技术也随的提升,照明是人类日常生活中 不可缺少的一项科技,随着能源成本高涨,节能技术的发展已经受到相当的注目,用于照明 的发光二极管即是一例。为了达到照明所需的光强度需求,必须施予发光二极管极大的功 率,导致发光二极管于发出高亮度的光输出时,亦产生相当多的热,由传统的钨丝灯泡到现 在的发光二极管(LED),足以显示科技为人类带来更多的便利,然而,发光二极管具有高光 度、投射距离远、聚旋光性强、使用寿命长等特性,惟,对该LED而言,其所接受的电能多转 换成为热能,因此LED的温度始终无法有效降低,使得LED的使用寿命相对减少,如此,LED 的散热问题一直困扰着各家业者。 为了解决散热的问题,目前多数的高功率发光二极管于使用时均与一散热片或一 散热座相互连结,以避免该高功率发光二极管于工作时产生的高热累积,导致该高功率发 光二极管毁损。但是即便是与散热片或散热座紧密连接,高功率二极管于使用过程仍可能 因为控制电源的电器故障或大自然的环境因素使温度持续上升,虽然散热片以及散热座能 够逸散部分的热,但当高功率发光二极管操作温度随使用时间而上升且散热座散热不及而 不能有效控制温度时,该高功率发光二极管仍会因为操作于高热状态下而毁损。例如,当该 散热座因为所处环境温度过高,例如,该高功率发光二极管于白天日照强烈下,并未实时切 断电源而持续供电而继续发光;或者因为表面集尘而导致散热不良,也可能使该高功率发 光二极管容易毁损。 为了改善现有技术的高功率发光二极管的散热装置因为散热不及,使该高功率发 光二极管可能持续操作于高温之下导致毁损的风险,如中国台湾专利证书号的M347529, 专利名称具过热保护功能的高功率发光二极管灯具,其包含一散热座本体、一高功率发光 二极管模块、一保护盖以及一温度感测开关,该温度感测开关系可感测温度且依据所感测 的温度进行开关动作,其固定设于该散热座本体表面,并串接于该高功率发光二极管以及 一外部电源之间,使用时,其感测该散热座本体的温度,于温度过高时形成开路,于温度较 低时则重新形成导通,让该高功率发光二极管模块得以避免持续工作于高温之下而造成毁 损° 又,中国台湾专利证书号的M345944,专利名称发光二极管灯泡,包含一基座、一 导电底壳、一散热模块、一灯杯、一电路板与一光学封装片。基座系分别自体螺合于导电底 壳与散热模块;导电底壳系供螺合于灯泡座;散热模块包含一散热本体与复数个自散热本 体向外辐射延伸的散热鳍片;电路板设置复数个发光二极管,灯杯藉由电路板而结合于散 热模块,并且开设复数个开孔。 为改良发光二极管的散热问题,本实用新型系将发光二极管所产生的热以散热板快速将热导出,并通过以散热板的非平整表面进行散热。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的散热装置,其将散热板组设 于发光二极管装置及散热接座的上方,利用该散热板的表面为非平整面的设计,增加散热 面积,以达增加散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的散热装置,其使用一散热导 件组的大表面包覆发光二极管装置的发光二极管模块,该散热导件组形成一中空壳体状, 设置于该发光二极管模块的外侧,以将发光二极管模块的热迅速导出,并利用该散热导件 组进行散热。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的散热装置,其系于该散热接 座的下方设置一导热柱,以加强来不及散热时的热传导去处,通过此以维持该发光二极管 装置的效率,不会因散热不及所产生的光效率衰减。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 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的散热装置,系于该导热柱的 外侧设置复数散热片,以将该导热柱所吸收的热予以散热。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种发光二极管的散热装置,其主要包含 —散热接座; —发光二极管装置,设置于该散热接座;及 —散热板,设置于该发光二极管装置,该散热板的至少一表面为非平整面。 本实用新型中,其中该发光二极管装置包含 —发光二极管模块; —承接座,设置于该散热接座的一承接孔,该发光二极管模块设于该承接座上;及 —散热导件组,连接于该承接座,该散热导件组接触该散热板与该散热接座,该散 热导件组为金属材或导热材; 其中该散热板的中央设有一套合孔,以套设于该发光二极管模块。 本实用新型中,其中该散热导件组包含 至少一第一散热导片,延伸于相对该承接座上方的侧向,该第一散热导片接触该 散热板;及 至少一第二散热导片,位于该第一散热导片下方相对设于该承接座周边面上; 其中该散热板相对该第一散热导片的一表面设置有至少一第一定位部,该第一定
位部为一平面,该第一定位部定位于该第一散热导片,该散热接座相对该第一散热导片的
一表面设置有至少一第二定位部,该第二定位部为一平面,该第二定位部定位于该第一散
热导片,该第一散热导片与相对的该第二散热导片为一体成形连结,该散热导件组包括有
复数第二散热导片,该相邻的第二散热导片形成连结并形成一中空壳体状。 本实用新型中,其中该第二散热导片以至少一固定组件固结于该承接座,该第一
散热导片通过至少一固定组件固结于该散热板与该散热接座之间。 本实用新型中,其中该第二散热导片与该散热接座的该承接孔之间设置一导热膏 层。[0027] 本实用新型中,其中该承接孔是具有适当的斜度,而该第二散热导片于贴覆该承 接座后具有对应的斜度配合。 本实用新型中,其中该散热板设有复数个第一固定孔,该散热接座设有复数个第
二固定孔,并与该散热板的该些第一固定孔相互对应,通过复数个固定组件,该些固定组件
穿设于该些第一固定孔与该些第二固定孔,以固定该散热板于该散热接座。 本实用新型中,其中该散热板的该非平整面为一波浪面,该散热接座对应该散热
板的该波浪面的一表面为一波浪面。 本实用新型中,其中该散热板的一上表面具有一金属膜,该金属膜为银。 本实用新型中,其中该散热接座的下方连结设置有一导热柱,该导热柱与该散热
接座下表面的一环状体呈紧配合连结或螺接连结,该导热柱的外侧配置复数个散热片。 本实用新型所的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的散热装置,其包括一发光二极管装置、一
散热接座与一散热板,发光二极管装置设置于散热接座,而散热板设置于发光二极管装置,
散热板的至少一表面为非平整面,以增加散热面积,而达较佳的散热效果。此外,发光二极
管装置进一步包含一发光二极管模块、一承接座及一散热导件组,发光二极管模块设于承
接座上,散热导件组为金属材,散热导件组包括有至少一相对承接座上方侧向延伸的第一
散热导片及第一散热导片下方相对设于承接座周边面上的第二散热导片;散热接座设有一
承接孔以置放承接座,通过第二散热导片与散热接座使的紧密接触,以将发光二极管模块
的热可通过由较大表面与紧密的接触快速导出。

图1 :是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散热结构的组装示意图; 图2A :是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散热结构的侧视图; 图2B :是图2A沿A_A剖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3 :是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散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 :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散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 :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散热结构的导热柱与散热片 的结构示意图; 图6 :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散热结构的分解示意图;及 图7 :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散热结构的组装结构示意 图。图号简单说明10散热结构100发光二极管装置iio发光二极管模块120散热导件组130电极140电极150第一散热导片155固定组件160第二散热导片165固定组件170承接座200散热接座210承接孔220导热膏层230第二定位部235第二固定孔
5[0050] 240环状体 310套合孔
300散热板
320第一定位部 330第一固定孔 400导热柱
332固定组件 500散热片
具体实施方式为使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及所达成的功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用以较 佳的实施例及配合详细的说明,说明如下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技术的发光二极管装置的散热问题,由于发光二极管模块 的制造与散热的设计,是属不同的领域,本实用新型将发光二极管模块进行散热的设计以 使该发光二极管模块的光效率不会因为热的问题,而造成光衰减。 请参阅图1至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散热结构的组装 示意图、剖面图以及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的散热装置 IO,其主要包含一发光二极管装置100、一散热接座200及一散热板300,发光二极管装置 100设置于散热接座200,散热板300设置于发光二极管装置100与散热接座200,散热板 300为一金属材,且其至少一表面为非平整面,以增加散热面积,于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 施例中,散热板的非平整面为波浪面,但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散热板300的非平整面仅 能为波浪面。本实用新型通过由散热板300接触发光二极管装置100,以传导发光二极管装 置IOO所产生的热能,而消泯热能。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散热板300的表面为非平整面,所以 可增加表面面积,而能有效增加散热效率。 而且,散热接座200的中央相对于发光二极管装置100设置一承接孔210以置 放发光二极管装置IOO,及散热板300的中央系相对于发光二极管装置100设置一套合孔 310,以套设发光二极管装置100,而组设散热板300于发光二极管装置100的上方。发光二 极管装置100包含一发光二极管模块110、承接座170及一散热导件组120,发光二极管模 块110设于承接座170 (参图2、图4)上,承接座170设置于散热接座200的承接孔210,承 接座170下方设置二电极130U40以做为与其它电子组件的电性相接。散热导件组120为 导热材,其一较佳实施例为金属材,并设于该发光二极管模块110周边,以用于接触散热板 300与散热接座200。 散热导件组120包括相对承接座170上方二侧侧向延伸的至少一第一散热导片 150及第一散热导片150下方而设于承接座170周边面上的至少一第二散热导片160。在 适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散热导片150与相对的第二散热导片160可一体成形连结,且相邻 的第二散热导片160也可形成连结,如一中空壳体状,当然,该些第二散热导片160并未限 制需四面包覆承接座170(如三面或二面等),且可通过第二散热导片160以至少一固定组 件165,例如铆件,将散热导件组120的第二散热导片160固结于承接座170,再藉固定组件 155通过散热板300与第一散热导片150,而将散热导件组120固结于散热板300与散热接 座200之间。 再者,当发光二极管装置100组设于散热接座200的承接孔210时,第二散热导片 160与散热接座200的承接孔210之间设置一导热膏层220,使第二散热导片160与散热接 座200形成紧密导热接触,以达良好的导热效果,不会因为彼此之间的接触面积不足,造成导热不佳的效果;而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承接孔210是具有适当的斜度,即由上至下呈内縮 的孔槽状,而第二散热导片160于贴覆(或包覆)承接座170后也呈对应的斜度配合,如此 可增加第二散热导片160与该承接孔210接触的紧密度及导热效果。如此,本实用新型基 于更加的散热设计,于发光二极管装置100的外侧包覆第二散热导片160 (散热导件组120) 以作为导热,再将热透过第一散热导片150、散热接座200进行最佳的散热。 再参阅图示,散热接座200对应于散热板300的表面亦为一非平整面,以对应于散 热板300的非平整面,而便于定位装配,散热接座200的非平整面的一较佳实施例为波浪 面。此外,散热板300的中央设置有套合孔310,通过套合孔310将散热板300套设于发光 二极管模块110,以将散热板300设置于发光二极管装置100。散热板300相对于第一散热 导片150的表面设置有一第一定位部320 (参见图4),第一定位部320为一平面并与第一散 热导片150相互对应而嵌合,以定位于第一散热导片150。散热接座200相对于第一散热 导片150的表面设置有一第二定位部230,第二定位部230为一平面并与第一散热导片150 相互对应而嵌合,以定位于第一散热导片150。 承接上述,散热板300设置有复数个第一固定孔330,而散热接座200设置有复数 个第二固定孔235,该些第二固定孔235与散热板300的该些第一固定孔330相互对应,并 且藉由复数个固定组件332穿设于该些第一固定孔330与该些第二固定孔235,以将散热板 300固定于散热接座200,而发光二极管装置100则位于散热板300与散热接座200之间。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散热板300更可于上表面涂布有一金属膜(图未示),以作为一反射膜 用于反射发光二极管模块IIO所产生的光线。本实用新型的金属膜的材质可为银,但并未 局限本实用新型的金属膜的材质仅为银。 请参阅图4至图7所示,时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散热结构 的结构示意图、散热柱与散热片的结构示意图、分解示意图以及组装结构示意图。如图所 示,上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结构为发光二极管装置100与散热接座200为加强导热效果 与散热效果,本实用新型在该散热接座200的下方设置一导热柱400,导热柱400与散热接 座200下表面的一环状体240做连接配置,其连接配置可以紧配合或螺接方式,使发光二极 管装置100的热可透过散热接座200乃至导热柱400进行吸收热量,以维持发光二极管装 置100的高发光效率,并且,利用于导热柱400的外侧配置复数个散热片500,以将导热柱 400的所吸收的热进行充分散热。 综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 的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述的形状、构造、特征及精神所为之均等变化与修 饰,均应包括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权利要求一种发光二极管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主要包含一散热接座;一发光二极管装置,设置于该散热接座;及一散热板,设置于该发光二极管装置,该散热板的至少一表面为非平整面。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发光二极管装置包含一发光二极管模块;一承接座,设置于该散热接座的一承接孔,该发光二极管模块设于该承接座上;及一散热导件组,连接于该承接座,该散热导件组接触该散热板与该散热接座,该散热导件组为金属材或导热材;其中该散热板的中央设有一套合孔,以套设于该发光二极管模块。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散热导件组包含至少一第一散热导片,延伸于相对该承接座上方的侧向,该第一散热导片接触该散热板;及至少一第二散热导片,位于该第一散热导片下方相对设于该承接座周边面上;其中该散热板相对该第一散热导片的一表面设置有至少一第一定位部,该第一定位部为一平面,该第一定位部定位于该第一散热导片,该散热接座相对该第一散热导片的一表面设置有至少一第二定位部,该第二定位部为一平面,该第二定位部定位于该第一散热导片,该第一散热导片与相对的该第二散热导片为一体成形连结,该散热导件组包括有复数第二散热导片,该相邻的第二散热导片形成连结并形成一中空壳体状。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散热导片以至少一固定组件固结于该承接座,该第一散热导片通过至少一固定组件固结于该散热板与该散热接座之间。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散热导片与该散热接座的该承接孔之间设置一导热膏层。
6.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承接孔是具有适当的斜度,而该第二散热导片于贴覆该承接座后具有对应的斜度配合。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散热板设有复数个第一固定孔,该散热接座设有复数个第二固定孔,并与该散热板的该些第一固定孔相互对应,通过复数个固定组件,该些固定组件穿设于该些第一固定孔与该些第二固定孔,以固定该散热板于该散热接座。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散热板的该非平整面为一波浪面,该散热接座对应该散热板的该波浪面的一表面为一波浪面。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散热板的一上表面具有一金属膜,该金属膜为银。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散热接座的下方连结设置有一导热柱,该导热柱与该散热接座下表面的一环状体呈紧配合连结或螺接连结,该导热柱的外侧配置复数个散热片。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发光二极管的散热装置,其公开了在一发光二极管装置设置于一散热接座,且一散热板设置于发光二极管装置,散热板的至少一表面为非平整面,以通过非平整面增加散热面积,而将发光二极管装置的热可通过大表面而快速导出,以达较佳的散热效果。
文档编号H01L33/00GK201490228SQ200920166280
公开日2010年5月26日 申请日期2009年7月30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30日
发明者游祺连, 连育贤, 邹东兴 申请人:贸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