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状材料、制造内导体端子的方法以及同轴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05721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环状材料、制造内导体端子的方法以及同轴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被设置于同轴电缆末端处的同轴连接器以及用作为该同轴连 接器的一个组成元件的内导体端子。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下述的专利文献1中,已经公开了关于在其上安装有电子元件的内导体 端子的技术。内导体端子是被连接到同轴电缆的芯线的元件,在下述的专利文献1中,也公 开了这样的技术同轴连接器包括在其上安装有电子元件的内导体端子;容纳插入其中 的内导体端子的绝缘体(电介体);以及设置于容纳内导体端子的绝缘体的外侧并且适合 连接到同轴电缆的编织物的外导体端子。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4-71208A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上述的现有技术中,当将电子元件安装到内导体端子的主体上时,需要进行焊 接,而且,包括焊接在内,内导体端子的总的加工的步骤数很多,因此,这些是端子制造成本 增加的原因。所以,具有这样的内导体端子的同轴连接器的成本变高。鉴于上述状况而创造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生产率 且能够降低成本的、安装有电子元件并且与绝缘体一体化的内导体端子,并且也提供具有 该内导体端子的同轴连接器。问题的解决方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环状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托板;第二托板,该第二托板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一托板平行且间隔开预定的距离;多个内导体端子,每个内导体端子具有配对侧连接端子和芯线连接端子,其中,所述配对侧连接端子包括通过第一连接部连接到所述第一托板的电接触 部,以及第一引线连接部,并且所述芯线连接端子包括通过第二连接部连接到所述第二托板的芯线压夹部,以及 第二引线连接部,并且所述第一引线连接部和所述第二引线连接部彼此相对且在它们之间形成预定的 间隔。优选本发明的上述环状材料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线连接部和所述第二引线 连接部都具有用于与电子元件的引线连接的一对直立片。优选所述一对直立片的特征在于,它们包括第一部分,该第一部分具有半圆柱的形状;一对相对的第二部分,它们具有横截面呈S的形状并且分别从所述第一部分的两 端连续地延伸,并且
所述电子元件的引线被插入所述一对第二部分之间。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制作内导体端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制备环状材料的步骤,该环状材料包括第一托板;第二托板,配置为与所述第一 托板平行且间隔开预定的距离;以及多个内导体端子,每个内导体端子都具有配对侧连接 端子和芯线连接端子,其中,所述配对侧连接端子包括通过第一连接部连接到所述第一托 板的电接触部,以及第一引线连接部;并且所述芯线连接端子包括通过第二连接部连接到 所述第二托板的芯线压夹部,以及第二引线连接部;所述第一引线连接部和所述第二引线 连接部彼此相对且在它们之间形成预定的间隔;连接步骤,在该步骤中,将电子元件的引线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一引线连接部和所 述第二引线连接部;以及如下所述的步骤使所述环状材料移动预定的量;以每当所述环状材料被移动, 绝缘体就覆盖与所述第一引线连接部和所述第二引线连接部连接的电子元件的周围的方 式来环箍成型该绝缘体;以及至少切断所述第一连接部。
此外,本发明包括通过上述内导体端子制作方法来制作的安装有电子元件且与绝 缘体一体化的内导体端子。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本发明的同轴电缆,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体组件,通过将利用上述内导体端子制作方法来制作的内导体端子连接到同 轴电缆的芯线而形成;外导体端子,与所述同轴电缆的编织物连接并且保持所述绝缘体组件。在具有上述特征的本发明中,提供这样一种结构,其中使绝缘体环箍成型在具有 配对侧连接端子和芯线连接端子的内导体端子的主体(金属的部分)上,因此电子元件可 容纳于被环箍成型的部分。所以,通过制造该结构,形成了上面安装有电子元件并且还具有 一体的绝缘体的内导体端子。形成之后,当将该安装有电子元件且与绝缘体一体化的内导 体端子连接到同轴电缆的芯线时,形成绝缘体组件,并且当在将绝缘体组件保持在外导体 端子中的同时将该外导体端子连接到同轴电缆的编织物时,在电缆末端形成了所述同轴连 接器。在本发明中,不是通过焊接电子元件的引线,而是通过将引线插入一对直立片之间并 配合地连接于该对直立片的结构来安装该电子元件。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上面所述的本发明中,实现了与过去相比能够进一步提升生产率以及能够减少 成本的优点。此外,在上面所述的本发明中,也实现这样的优点通过使得电子部件的安装 简便,本发明可以有助于提高生产率。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安装有电子元件且与绝缘体一体化的内导体端子以及包括 该内导体端子的同轴连接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视图。图2是包括安装有电子元件且与绝缘体一体化的内导体端子的绝缘体组件的透 视图。图3是从上侧开口部侧观看到的外导体端子的透视图。图4是外导体端子的后视图。
图5是从下侧基部侧观看到的外导体端子的透视图。图6是示出了将绝缘体组件放置于外导体端子内的状态的透视图。图7是环状材料的透视图。
图8是示出了即将放置电子元件前的状态的透视图。图9是示出了已放置电子元件的状态的透视图。图10是刚进行环状成型后的安装有电子元件且与绝缘体一体化的内导体端子的 透视图。符号说明1同轴连接器2 同轴电缆3绝缘体组件4外导体端子5安装有电子元件且与绝缘体一体化的内导体端子6 芯线7 绝缘体8金属带导体9编织物10 绝缘护套11内导体端子主体12 电子元件13 绝缘体14配对侧连接端子15芯线连接端子16芯线压夹部17保持部18、19 凸缘部20、21 抵靠面25 接缝26编织物连接用压紧片27护套固定用压紧片30 上侧开口部31绝缘体保持用压紧片32侧面部分41 环状材料42 第一托板43第一连接部44 第二托板45第二连接部46 间隔
47对48电接触部49第一引线连接部50引线51第二引线连接部52管状部53托板互连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了本发明的安装有电子元件且与绝缘体 一体化的内导体端子以及包括该内导体端子的同轴连接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视图。图2 是包括安装有电子元件且与绝缘体一体化的内导体端子的绝缘体组件的透视图。图3是从 上侧开口部侧观看到的外导体端子的透视图。图4是外导体端子的后视图。图5是从下侧 基部侧观看到的外导体端子的透视图。图6是示出了绝缘体组件被放置于外导体端子内的 状态的透视图。在图1中,同轴连接器1是适于设置在同轴电缆2的末端处的连接器,且包括绝缘 体组件3和外导体端子4。绝缘体组件3通过将安装有电子元件且与绝缘体一体化的内导 体端子5连接到同轴电缆2的末端而形成。同轴连接器1通过将上述结构的绝缘体组件3 和外导体端子4连接且固定在一起而形成。首先,对各构成部件进行说明。在图2、图3中,绝缘体组件3被构造成包括同轴电缆2的末端。同轴电缆2是已 知的,并且按从中心向外的顺序包括作为中心导体的芯线6、作为电介体的绝缘体7、作为 外部导体的金属带导体8和编织物9,以及作为外皮的绝缘护套10。同轴电缆2被加工成 使芯线6露出达预定的长度。编织物9被加工成这样的状态该编织物9被折回到绝缘护 套10上,以便能够连接到外导体端子4。安装有电子元件且与绝缘体一体化的内导体端子5包括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内导 体端子主体11、安装在该内导体端子主体11上的电子元件12、使用绝缘树脂材料(或灌封 树脂材料)环箍成型且起电介体作用的绝缘体13(在后面,将参照图7至图10来说明制造 该安装有电子元件且与绝缘体一体化的内导体端子5的方法)。内导体端子主体11由配对侧连接端子14和芯线连接端子15这两个元件构成。包 括一对压紧片的芯线压夹部16形成在芯线连接端子15处。芯线压夹部16通过压紧能够 连接且固定同轴电缆2的芯线6。电子元件12安装在配对侧连接端子14和芯线连接端子 15之间。在后面会叙述,电子元件12具有引线,并且该电子元件12适合于不是通过焊接它 的引线而是通过将引线插入一对直立片之间并配合地连接于该对直立片的结构来安装。优 选该直立片具有弹性。例如,将电容器列举为电子元件12的一个实例。绝缘体13以覆盖电子元件12的外周的方式使内导体端子主体11和电子元件12 相互集成,并且该绝缘体13形成为大致圆筒形状。此外,该绝缘体形成为插入外导体端子 4和内导体端子主体11之间的形状,并且起电介体的作用。关于固定于外导体端子4的保 持部17形成在绝缘体13的外周表面。此外,直径比保持部17的直径大的环形凸缘部18、 19形成在所述外周表面并且分别设置在保持部17的前侧处和后侧处。因为形成在凸缘部18、19和保持部17之间的台阶,在该凸缘部18、19处分别形成了抵靠面20、21。
在图1、图3、图4和图5中,通过对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进行压力加工而将外导体 端子4形成为大致圆筒的形状。在这里,如果参考数字22表示外导体端子4的前部,参考 数字23表示中间部,参考数字24表示后部(参照图3),则前部22及其附近部分形成为用 于与配对连接器(未图示)连接的部分。前部22形成为圆筒(环形)形状。通过上述压 力加工而产生的接缝25形成在前部22的上侧。一对编织物连接用压紧片26和一对护套固定用压紧片27形成在外导体端子4的 后部24处。所述一对编织物连接用压紧片26和一对护套固定用压紧片27相互并列地设 置在前后方向上。此外,所述一对编织物连接用压紧片26以及一对护套固定用压紧片27 都形成为它们的顶部逐渐向外侧打开的形状。所述一对编织物连接用压紧片26形成为能 够通过压紧而使同轴电缆2的编织物9连接和固定于该对编织物连接用压紧片26,并且所 述一对护套固定用压紧片27形成为能够固定绝缘护套10。使所述一对编织物连接用压紧 片26形成为比所述一对护套固定用压紧片27突出得更长。将所述一对编织物连接用压紧 片26以及一对护套固定用压紧片27形成为在压紧前,用参考数字28表示的部分处于打 开的状态(参照图4)。半圆筒形状的下侧基部29形成于外导体端子4的中间部23处,该下侧基部29与 前部22接续,也与后部24的一对编织物连接用压紧片26接续。此外,上侧开口部30以使 中间部23的整个上侧开口的方式形成在该中间部23处。用于通过压紧来保持绝缘体组件 3的绝缘体13的一对绝缘体保持用压紧片31分别形成在上侧开口部30的开口缘处。所述 一对绝缘体保持用压紧片31设置且形成在前后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处。所述一对绝缘体保 持用压紧片31形成为向内侧倾斜的形状,以使得它们的顶部之间的间隙A与绝缘体组件3 的保持部17的直径B —致(例如,A ^ B)并且侧面部分32能紧靠绝缘体组件3的凸缘部 18,19的抵靠面20,21o用于连接于配对连接器(未图示)的多个弹簧结构部形成在下侧基部29上。弹 簧结构部设置且形成在一对绝缘体保持用压紧片31的位置的前方。在本实施方式中,弹簧 结构部29被设置且形成为遍布前部22。弹簧结构部包括第一接触弹簧34,通过在下侧基 部29中形成U形的缝隙33 (参照图5)来设置;一对第二接触弹簧35,由于在前部22中的 接缝25的设置,该对第二接触弹簧35可以在所述第一接触弹簧34的两侧向外侧打开(这 是一个例子)。接点凹槽36被形成在第二接触弹簧35上。考虑到抗噪声性能,弹簧结构部 具有涉及与配对连接器(未图示)的连接的多接点结构。此外,通过按图示的形状形成本 实施方式的弹簧结构部,它们具有能够实现小型设计的结构。在下侧基部29的参考数字37表示用于被尖杆等卡止的卡止孔。卡止37也起到 用于避免与绝缘体组件3的芯线连接端子15接触的部分的作用。下面,将基于上述构成与结构来说明装配同轴连接器1的方法的一个例子。装配 同轴连接器1的方法包括第一步骤,在该步骤中,形成绝缘体组件3 ;第二步骤,在该步骤 中,通过外导体端子4的上侧开口部30从垂直于端子轴的方向将绝缘体组件3放置到外导 体端子4中;以及第三步骤,在该步骤中,通过压紧一对绝缘体保持用压紧片31来保持绝缘 体组件3的绝缘体13,并且通过压紧一对编织物连接用压紧片26和一对护套固定用压紧 片27来实现绝缘体组件3与同轴电缆2的连接和固定。下面,再稍微详细地说明该装配方法。在图2中,将安装有电子元件且与绝缘体一体化的内导体端子5连接到同轴电缆 2的末端,以形成绝缘体组件3(在后面,将说明生产该安装有电子元件且与绝缘体一体化 的内导体端子5的方法),然后当只是通过上侧开口部30将该绝缘体组件3从外导体端子 4的上侧放下且放置在外该导体端子4内时,形成如图6所示的放置状态。此时,因为绝缘 体组件3的保持部17的直径B (参照图2)和外导体端子4的一对绝缘体保持用压紧片31 的顶部间隙A被调节成大体相同的尺寸,所以绝缘体组件3只可能被放置在预定的位置处。此外,在图6所示的放置状态中,通过一对绝缘体保持用压紧片31和凸缘部18、19 来约束绝缘体组件3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因此,放置位置是稳定的。具体地说,通过保持 部17的侧面部分32与抵靠面20、21的抵靠接合来约束前后方向的移动,因此,绝缘体组件 3的放置位置是稳定的。在绝缘体组件3被放置在外导体端子4内之后,当将一对绝缘体保持用压紧片31 压紧时,绝缘体组件3的绝缘体13的保持部17被保持。此外,当将一对护套固定用压紧片 27压紧时,绝缘体组件3的同轴电缆2的绝缘护套10被保持。绝缘体 组件3在这两个部分 处被保持,使得完成该绝缘体组件3与外导体端子4的固定。而且,当将一对编织物连接用 压紧片26压紧时,绝缘体组件3的同轴电缆2的编织物9与该编织物连接用压紧片26接 触,使得完成该绝缘体组件3与外导体端子4的连接。根据以上所述,完成装配,且形成如 图1所示的同轴连接器1。下面,参照图7至图10来说明上述的安装有电子元件且与绝缘体一体化的内导体 端子5的制造方法。图7是环状材料的透视图,图8是示出了即将放置电子元件前的状态 的透视图,图9是示出了已放置电子元件的状态的透视图,图10是刚进行环状成型后的安 装有电子元件且与绝缘体一体化的内导体端子的透视图。在图7中,配对侧连接端子14通过第一连接部43而一体地形成在带状的环状材 料41的第一托板42处,该环状材料41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构成的。此外,芯线连接 端子15通过第二连接部45而一体地形成在第二托板44处,该第二托板44被配置为与第 一托板42平行且间隔预定的距离。配对侧连接端子14形成为在垂直于第一托板42的方 向上延伸。芯线连接端子15形成为在垂直于第二托板44的方向上延伸。配对侧连接端子 14和芯线连接端子15被配置成彼此相对的关系且在它们之间形成间隔46。配对侧连接端 子14和芯线连接端子15配成对47。间隔46根据电子元件12(参照图8)的尺寸来确定。配对侧连接端子14具有形成在其一端处的电接触部48 (虽然电接触部48被形成 为如图所示的类似销的形状,但是不局限于该形状,当然也可具有如图2所示的形状)。用 于与电子元件的引线连接的第一引线连接部49形成在配对侧连接端子14的另一端处。第 一引线连接部49形成为这样的形状该第一引线连接部49具有一对直立片,电子元件12 的引线50(参照图8)能够插入到该一对直立片之间而配合地连接于该对直立片。电接触 部48被形成为与第一连接部43接续。芯线连接端子15具有形成在其一端处的芯线压夹部16。此外,用于与电子元件的 引线连接的第二引线连接部51形成在芯线连接端子15的另一端处。第二引线连接部51 形成为与上述第一引线连接部49相同的形状。管状部52被形成于芯线压夹部16和第二 引线连接部51之间。芯线压夹部16形成为可压紧同轴电缆2的芯线6的形状。芯线压夹部16被形成为与第二连接部45接续。使第一托板42和第二托板 44相互连接的多个托板互连部53形成于环状材料41。 由配对侧连接端子14和芯线连接端子15配成的对被设置为与托板互连部53平行。虽然 没有图示,但存在有多个由配对侧连接端子14和芯线连接端子15配成的对47,并且这些 对与托板互连部53被交替地排列。环状材料41适于在它的纵向方向上每次被移动预定的量。在图8和图9中,电子元件12通过引线50与第一引线连接部49和第二引线连接 部52连接,随后,当以覆盖电子元件12的外周的方式来实现环箍成型时,如图10所示,绝 缘体13被形成在电子元件12的外周,使得形成了安装有电子元件且与绝缘体一体化的内 导体端子5。在该实施方式中,在环箍成型的同时,将第一连接部43和设置在该第一连接部 43两侧的托板互连部53切断。当切断第二连接部45时,将同轴电缆2的芯线6放置于安 装有电子元件且与绝缘体一体化的内导体端子5的芯线压夹部16中,并且压紧该芯线压夹 部16,形成了如图2所示绝缘体组件3。如上面参照图1至图10所进行的说明,在本发明中,能够提供一种上面安装有电 子元件并且还具有一体化的绝缘体的内导体端子,即,安装有电子元件且与绝缘体一体化 的内导体端子5。此外,也提供包括所述安装有电子元件且与绝缘体一体化的内导体端子5 的同轴连接器1。如从上面的说明所了解的,在所述安装有电子元件且与绝缘体一体化的内 导体端子5和同轴连接器1中,不进行如过去那样的用于电子元件的焊接,结果,可以容易 地形成内导体端子和同轴连接器,因此,实现了与过去现比,更加提高了生产率的优点。此 夕卜,也实现了减少成本的优点。只要不改变本发明的主题,当然可以对本发明实施各种变更。在此,列举同轴连接器1的其它特征。(1) 一种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体组件,包括安装有电子元件且与 绝缘体一体化的内导体端子(具有安装在该内导体端子上的电子元件也具有一体化的绝 缘体)和同轴电缆;大致圆筒状的外导体端子,该外导体端子保持所述绝缘体且具有一对 用于与同轴电缆的编织物连接的编织物连接用压紧片,其中,该外导体端子具有上侧开口 部,该上侧开口部被配置于在压紧编织物连接用压紧片之前该编织物连接用压紧片的开口 侧处并且在编织物连接用压紧片的位置的前方,而且提供该上侧开口部的目的在于从该开 口侧放置所述绝缘体组件,该外导体端子也具有一对分别形成于上侧开口部的开口缘处的 绝缘体保持用压紧片,以便保持绝缘体。(2)如上述(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体具有分别形成于保持 部的前侧处和后侧处的环形凸缘部,该保持部是将被所述对绝缘体保持用压紧片保持的部 分,并且所述一对绝缘体保持用压紧片形成为向内倾斜的形状,以便在该对绝缘体保持用 压紧片的顶部之间的间隙与保持部的直径一致并且该对绝缘体保持用压紧片的侧部能紧 靠前凸缘部和后凸缘部。(3)如上述(1)或(2)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外导体端子具有多个用于 连接于配对连接器的弹簧结构部,所述弹簧结构部形成在设置于与上侧开口部相反的那侧 处的下侧基部处,并且所述弹簧结构部设置在所述对绝缘体保持用压紧片的位置的前方。(4) 一种装配同轴连接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第一步骤,在该步骤中,将安装有电子元件且与绝缘体一体化的内导体端子(具有安装在其上的电子元件也具 有一体化的绝缘体)和同轴电缆的芯线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绝缘体组件;第二步骤,在该 步骤中,通过大致管状的外导体端子的上侧开口部从垂直于端子轴的方向放置所述绝缘体 组件;第三步骤,在该步骤中,通过压紧分别被形成于上侧开口部的开口缘处的一对绝缘体 保持用压紧片来保持绝缘体组件的绝缘体,并且通过压紧设置于所述上侧开口部后方的一 对编织物连接用压紧片来实现绝缘体组件与同轴电缆的连接。根据上述(1)至(4)的特征,绝缘体组件相对于外导体端子的放置是仅是从上侧 放下的简单且容易看见的操作,此外,在放置后,仅通过压紧操作来完成装配,因此实现操 作效率非常好的优点 。上述特征(1)至(4)对于解决在“背景技术”部分提到的专利文献1的公开技术 中所产生的下列问题是有效的。所述问题是相对于外导体端子插入绝缘体的操作以及相 对于连接于外导体端子的绝缘体插入内导体端子的操作是沿着外导体端子的轴方向来实 现的,因此,尤其在小尺寸元件的情况下很难观察,也很难知道插入的量,所以存在影响操 作效率的问题。只要没有改变本发明的主题,当然可以对本发明实施各种变更。虽然已经参考具 体实施例来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或预定范围的情况 下,可以增加各种改变和修改,这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本发明以2008年3月13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专利申请号2008-063956)为 基础,在此引入其内容以作为参考。工业上的可利用性在本发明中,与过去相比,可以提高生产率,并且能够减少成本。此外,本发明通过 容易地安装电子元件,有助于提高生产率。
权利要求
一种环状材料,其特征在于,该环状材料包括第一托板;第二托板,该第二托板被设置为与所述第一托板平行并且从所述第一托板间隔开预定的距离;以及多个内导体端子,每个内导体端子都具有配对侧连接端子和芯线连接端子,其中,所述配对侧连接端子包括通过第一连接部连接到所述第一托板的电接触部,以及第一引线连接部,其中,所述芯线连接端子包括通过第二连接部连接到所述第二托板的芯线压夹部,以及第二引线连接部,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引线连接部和所述第二引线连接部彼此相对,且在该第一引线连接部和该第二引线连接部之间形成预定的间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状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线连接部和所述第二引线连接部都具有与电子元件的引线相配合的一对直立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环状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立片包括第一部分,该第一部分具有半圆柱的形状;以及一对相对的第二部分,该对相对的第二部分具有横截面呈S的形状并且分别从所述第 一部分的两端连续地延伸,并且所述第一引线连接部和所述第二引线连接部被插入所述一对第二部分之间。
4.一种制作内导体端子的方法,该内导体端子以能够连接到同轴电缆的末端的状态形 成,该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制备步骤,在该步骤中,制备环状材料,该环状材料包括第一托板;第二托板,设置为 与所述第一托板平行且间隔开预定的距离;多个内导体端子,每个内导体端子具有配对侧 连接端子和芯线连接端子,其中,所述配对侧连接端子包括通过第一连接部连接到所述第 一托板的电接触部,以及第一引线连接部,而所述芯线连接端子包括通过第二连接部连接 到所述第二托板的芯线压夹部,以及第二引线连接部,并且所述第一引线连接部和所述第 二引线连接部彼此相对且在它们之间形成预定的间隔;连接步骤,在该步骤中,将电子元件的引线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一引线连接部和所述第 二引线连接部;以及如下所述的步骤使所述环状材料移动预定的量,每当所述环状材料移动就以绝缘体 覆盖与所述第一引线连接部和所述第二引线连接部连接的所述电子元件的外周的方式来 环箍成型该绝缘体,并且至少切断所述第一互连部。
5.一种内导体端子,其特征在于,该内导体端子通过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导体端子的 制作方法来制作。
6.一种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同轴连接器包括绝缘体组件,该绝缘体组件通过将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导体端子连接到同轴电缆的芯 线来形成;外导体端子,该外导体端子连接于所述同轴电缆的编织物并且保持所述绝缘体组件。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生产率且可降低成本的、安装有电子元件并且与绝缘体一体化的内导体端子,并且也提供具有该内导体端子的同轴连接器。本发明的环状材料(41)包括第一托板(42);第二托板(44),其与所述第一托板(42)平行地设置并且间隔开预定的距离;多个内导体端子,每个内导体端子具有配对侧连接端子(14)和芯线连接端子(15),所述配对侧连接端子(14)包括通过第一连接部(43)连接到所述第一托板(42)的电接触部(48)以及第一引线连接部(49),所述芯线连接端子(15)包括通过第二连接部(45)连接到所述第二托板(44)的芯线压夹部(16)以及第二引线连接部(52),所述第一引线连接部(49)和所述第二引线连接部(52)彼此相对且在它们之间形成预定的间隔。
文档编号H01R13/66GK101971437SQ20098010870
公开日2011年2月9日 申请日期2009年3月13日 优先权日2008年3月13日
发明者森川大史 申请人: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