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接线端子外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52866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接线端子外壳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接线端子外壳。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在利用多个电子单元组成电子系统时,每个电子单元均与至少一根电线与特定的接线端子的组合进行连接。因此,对于整个电子系统来说,电线和接线端子的数量往往会很多,并且电线的排列容易杂乱,不易辨认。从而导致了整个电子系统的外观非常杂乱,并且在对电子系统中的电子单元进行维护或更换时,需要花费较多时间来辨认每个电子单元的电线和接线端子,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且电子系统的拆装非常不便。此夕卜,在现有技术中,虽然也存在对电子系统的电线进行固定的装置,但是这些电线固定装置往往需要额外设置,并且在使用上也较为麻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接线端子外壳,该接线端子外壳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克服上述缺陷。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接线端子外壳,包括端子外壳主体,端子外壳主体的一个端面设置有贯穿该端子外壳主体延伸到与该一个端面相对的另一端面的连接通孔;至少一个紧固通孔,至少一个紧固通孔设置在端子外壳主体的顶面,并且朝向端子外壳主体内部延伸,以与连接通孔贯通;以及卡合凹部,卡合凹部设置在端子外壳主体的一个外侧面上,并且卡合凹部具有朝向外部的开口 ;卡合凸部,卡合凸部与卡合凹部相对应地设置在端子外壳主体的与一个外侧面相对的另一外侧面上。具有上述结构,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使得多个接线端子外壳组合在一起,从而使得多根电线并排排列,不仅能够容易地分辨每根电线与电子单元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且易于拆卸。较佳地,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线端子外壳,进一步包括扣接端盖,扣接端盖可移除地扣合于端子外壳主体的顶面上;并且扣接端盖与端子外壳主体的顶面相对的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压紧凸起;当扣接端盖扣合于端子外壳主体的顶面上时,至少一个的压紧凸起中的每一个压紧凸起伸入至少一个紧固通孔中对应的一个紧固通孔中。具有上述结构,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使得电线在接线端子外壳内与接线端子实现电连接,而不需要其他额外的设备或者工序,更加方便了电子系统的安装。更进一步,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线端子外壳,扣接端盖通过柔性连接件连接到端子外壳主体。通过这样的构造,扣接端盖与端子外壳主体通过柔性连接件连接在一起,从而在运输、使用过程中更加容易,且扣接端盖不易丢失。较佳地,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线端子外壳,端子外壳主体与扣接端盖均由塑料材料形成。[0011]较佳地,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线端子外壳,扣接端盖的顶面为平面。通过这样的构造,使用者能够在特定的接线端子外壳的扣接端盖的顶面上添加标记,以更加清晰地限定该特定的接线端子外壳。较佳地,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线端子外壳,卡合凹部的内周下表面上设置有沿着紧固通孔的延伸方向而延伸的彼此分离的至少两个下引导槽;并且卡合凸部的外周下表面上相应地设置有与至少两个引导槽相应的至少两个下引导导轨。较佳地,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线端子外壳,卡合凹部的内周上表面上设置有沿着紧固通孔的延伸方向而延伸的彼此分离的至少两个上引导槽;并且卡合凸部的外周上表面上设置有与至少两个引导槽相应的至少两个上引导导轨。通过这样的构造,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容易地使得相邻的两个接线端子彼此接合在一起,以组成多根电线并排排列的接线排。此外,还能够使得相邻的接线端子(电线)之间的间距可调,从而满足各种应用场合的需要。·[001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接线端子外壳,包括端子外壳主体,端子外壳主体的一个端面设置有贯穿该端子外壳主体延伸到与一个侧端面相对的另一端面的连接通孔;至少一个紧固通孔,至少一个紧固通孔设置在端子外壳主体的一个外侧面,并且朝向端子外壳主体内部延伸,以与连接通孔贯通;以及卡合凹部,卡合凹部设置在端子外壳主体的与一个外侧面相对的另一外侧面上,卡合凹部的内周下表面上设置有沿着紧固通孔的延伸方向而延伸的彼此分离的至少两个下引导槽;至少两个下卡合导轨,至少两个下卡合导轨与至少两个下引导槽相应地设置在端子外壳主体的外周下表面上。较佳地,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线端子外壳,进一步包括在垂直于连接通孔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至少两个下引导槽中相邻的两个下引导槽之间的间距均相等;并且在垂直于连接通孔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至少两个下卡合导轨中相邻的两个下卡合导轨之间的间距相等;并且相邻的两个下卡合导轨之间的间距与相邻的两个下引导槽之间的间距相
坐寸ο较佳地,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线端子外壳,进一步包括至少两个上引导槽,至少两个上引导槽沿着紧固通孔的延伸方向而延伸设置在卡合凹部的内周上表面上,并且至少两个上引导槽彼此分离;至少两个上卡合导轨,至少两个上卡合导轨与至少两个上引导槽相应地设置在端子外壳主体的外周上表面上。较佳地,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线端子外壳,进一步包括在垂直于连接通孔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至少两个上引导槽中相邻的两个上引导槽之间的间距均相等;并且在垂直于连接通孔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至少两个上卡合导轨中相邻的两个上卡合导轨之间的间距相等;并且相邻的两个上卡合导轨之间的间距与相邻的两个上引导槽之间的间距相
坐寸ο具有上述结构,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使得多个接线端子外壳组合在一起,从而使得多根电线并排排列,不仅能够容易地分辨每根电线与电子单元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且易于拆卸。此外,还能够使得相邻的接线端子(电线)之间的间距可调,从而满足各种应用场合的需要。以下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目的、功效,以及结构组态,列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
图I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多个接线端子外壳的组装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接线端子外壳、电线和接线端子的组合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接线端子外壳的立体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多个接线端子外壳组合在一起的状态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接线端子外壳、电线和接线端子的组合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接线端子外壳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将参照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下面将参照后附的说明书附图介绍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接线端子外壳。更为具体地,图I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两个接线端子外壳的组装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接线端子外壳、电线和接线端子的组合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接线端子外壳的立体示意图。更为具体地,如图1-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接线端子外壳I,包括端子外壳主体11,端子外壳主体11的一个端面设置有贯穿该端子外壳主体11延伸到与该一个端面相对的另一端面的连接通孔14。至少一个紧固通孔15,至少一个紧固通孔15设置在端子外壳主体11的顶面,并且朝向端子外壳主体11内部延伸,以与连接通孔14贯通。卡合凹部12,卡合凹部12设置在端子外壳主体11的一个外侧面上,并且卡合凹部11具有朝向外部的开口。卡合凸部13,卡合凸部13与卡合凹部12相对应地设置在端子外壳主体11的与一个外侧面相对的另一外侧面上。更为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接线端子2的接线端21和电线3在该接线端子外壳I的连接通孔14中实现电连接。更为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接线端子2的接线端21形成为中空筒状结构,并且电线3的一端被剥去绝缘外层,从而露出内部的线芯。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接线端子2的接线端21从连接通孔14的一端插入连接通孔14,同时将电线3露出线芯的部分从连接通孔14的另一端插入该连接通孔14,并且使得电线3的线芯进入接线端21的中空部分,然后将螺钉等压紧构件插入紧固通孔15中,并且使得压紧构件的端部抵靠在接线端21的顶端,通过下压压紧构件,使得接线端21的顶端向下变形,从而使得接线端21与位于其中的线芯紧密接触,实现接线端子2与电线3之间的可靠的电连接。更为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当多个接线端子外壳I并排排列时,两个相邻的接线端子外壳I中的一个的卡合凹部12面对另一个的卡合凸部13。使用者可以通过将该另一个接线端子外壳I的卡合凸部13卡合于该一个接线端子外壳I的卡合凹部12中使得该两个相邻的接线端子外壳I组合在一起。更为具体地,如图2-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接线端子外壳I的卡合凹部12的侧壁上还形成有弹性凸台19,并且在接线端子外壳I的另一外侧面上设置有相应的凹陷191。通过这样的结构,当使用者将另ー个接线端子外壳I的卡合凸部13卡合于一个接线端子外壳I的卡合凹部12中使得该两个相邻的接线端子外壳I组合在一起时,一个接线端子外壳I的卡合凹部12的侧壁上的弹性凸台19与另ー个接线端子外壳I的另一外外侧面上形成的相应的凹陷接合,从而更加稳定地使得两个相邻的接线端子外壳I组合在一起。具有上述结构,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使得多个接线端子外壳I组合在一起,从而使得多根电线3并排排列,不仅能够容易地分辨每根电线与电子单元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且易于拆卸。更为具体地,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接线端子外壳I进ー步包括扣接端盖16,该扣接端盖16可移除地扣合于端子外壳主体11的顶面上。进ー步,扣接端盖16与端 子外壳主体11的顶面相对的表面上设置有至少ー个压紧凸起17。当扣接端盖16扣合于端子外壳主体11的顶面上时,至少ー个压紧凸起17中的每ー个压紧凸起17伸入至少ー个紧固通孔15中对应的ー个紧固通孔15中。具有上述结构,能够通过扣接端盖16上的压紧凸起17作为压紧构件将接线端子2与电线3,从而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使得电线3在接线端子外壳I内与接线端子2实现电连接,而不需要其他额外的设备或者エ序,更加方便了电子系统的安装。更为具体地,如图2-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接线端子外壳I设置有两个紧固通孔15,并且扣接端盖16相应地设置有两个个压紧凸起17。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实际使用和设计需要,任意选择紧固通孔15与压紧凸起17的数量,只要能够使得电线3在接线端子外壳I内与接线端子2实现电连接即可。更为具体地,如图2-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扣接端盖16通过柔性连接件18连接到端子外壳主体11。通过这样的构造,扣接端盖16与端子外壳主体11通过柔性连接件18连接在一起,从而在运输、使用过程中更加容易,且扣接端盖16不易丢失。更为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端子外壳主体11与扣接端盖16均由塑料材料形成。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实际使用和设计需要,任意选择端子外壳主体11与扣接端盖16的材料,只要它们由绝缘材料形成即可,例如树脂、橡胶等材料。更为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扣接端盖16的顶面为平面。通过这样的构造,使用者能够在特定的接线端子外壳I的扣接端盖的顶面上添加标记,以更加清晰地标识该特定的接线端子外売。接下来将參照说明书附图4-6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其中,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多个接线端子外壳组合在一起的状态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接线端子外壳、电线和接线端子的组合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接线端子外壳的立体示意图。更为具体地,如图4-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接线端子外壳4,包括端子外壳主体41,端子外壳主体41的一个端面设置有贯穿该端子外壳主体41延伸到与ー个端面相对的另一端面的连接通孔44。至少ー个紧固通孔45,至少ー个紧固通孔45设置在端子外壳主体41的一个外侧面,并且朝向端子外壳主体41内部延伸,以与连接通孔45贯通。卡合凹部42,卡合凹部42设置在端子外壳主体41的与一个外侧面相对的另一外侧面上,卡合凹部41的内周下表面上设置有沿着紧固通孔45的延伸方向而延伸的彼此分离的至少两个下引导槽46;至少两个下卡合导轨47,至少两个下卡合导轨47与至少两个下引导槽46相应地设置在端子外壳主体41的外周下表面上。更为具体地,如图5-6所示,在本第二实施例中,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类似,接线端子2的接线端21和电线3在该接线端子外壳4的连接通孔44中实现电连接。更为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接线端子2的接线端21形成为中空筒状结构,并且电线3的一端被剥去绝缘外层,从而露出内部的线芯。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接线端子2的接线端21从连接通孔44的一端插入连接通孔44,同时将电线3露出线芯的部分从连接通孔44的另一端插入该连接通孔44,并且使得电线3的线芯进入接线端21的中空部分,然后将螺钉等压紧构件5插入紧固通孔45中,并且使得压紧构件5的端部抵靠在接线端21侧壁上形成的抵接部22,通过 压紧构件5施力,使得接线端21变形,从而使得接线端21与位于其中的线芯紧密接触,实现接线端子2与电线3之间的可靠的电连接。更进一歩,在本实施例中,当多个接线端子外壳4并排排列时,两个相邻的接线端子外壳4中的一个接线端子外壳4的端子外壳主体41面对另ー个端子外壳主体41的卡合凹部42。使用者可以通过将该ー个接线端子外壳4的接线外壳主体41沿着连接通孔41的延伸方向插入另ー个端子外壳主体41的卡合凹部42中,以使得每个下卡合导轨47进入相应的下引导槽46中,从而使得该两个相邻的接线端子外壳4组合在一起。更进一歩,在本实施例中,在垂直于连接通孔44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至少两个下引导槽46中相邻的两个下引导槽46之间的间距均相等;并且在垂直于连接通孔44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至少两个下卡合导轨47中相邻的两个下卡合导轨47之间的间距相等;并且相邻的两个下卡合导轨47之间的间距与相邻的两个下引导槽46之间的间距相等。通过具有这样的结构,可以通过改变下卡合导轨47与不同下引导槽46的接合而改变ー个接线端子外壳4的端子外壳主体41在另ー个端子外壳主体41的卡合凹部42中的位置,从而改变两个接线端子2之间的间距,以满足不同使用条件的需求。更进一歩,在本实施例中,进ー步包括至少两个上引导槽48,至少两个上引导槽48沿着紧固通孔44的延伸方向而延伸设置在卡合凹部42的内周上表面上,并且至少两个上引导槽48彼此分离;至少两个上卡合导轨49,至少两个上卡合导轨49与至少两个上引导槽48 对应地设置在端子外壳主体41的外周上表面上。更进一歩,在本实施例中,在垂直于连接通孔44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至少两个上引导槽48中相邻的两个上引导槽48之间的间距均相等;并且在垂直于连接通孔44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至少两个上卡合导轨49中相邻的两个上卡合导轨49之间的间距相等;并且相邻的两个上卡合导轨49之间的间距与相邻的两个上引导槽48之间的间距相等。具有上述结构,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使得多个接线端子外壳4组合在一起,从而使得多根电线并排排列,不仅能够容易地分辨每根电线与电子单元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且易于拆卸。此外,还能够使得相邻的接线端子之间的间距可调,从而满足各种应用场合的需要。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6所示,每个接线端子外壳4均形成有三个下引导槽46、三个下卡合导轨47、三个上引导槽48、和三个上卡合导轨49。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实际使用和设计需要,任意选择上述下引导槽46、下卡合导轨47、上引导槽48、和上卡合导轨49的数量,例如,在需要使得一个接线端子外壳4的端子外壳主体41在另ー个端子外壳主体41的卡合凹部42中的位置的调节范围较大时,可以选择较多的数量,而在所需调节范围较小的情况下,可以选用较少的数量,只要能够满足实际使用需要即可。更进一歩,在本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下卡合导轨47之间的间距与相邻的两个下引导槽46之间的间距相等,并且相邻的两个上卡合导轨49之间的间距与相邻的两个上引导槽48之间的间距相等。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实际使用和设计需要,任意选择上述下引导槽46、下卡合导轨47、上引导槽48、和上卡合导轨49的间距,只要满足实际使用中接线端子2的间距需要即可。更进一歩,在本实施例中,接线端子外壳4同时形成有下引导槽46、下卡合导轨47、上引导槽48、和上卡合导轨49。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实际使用和设计需要,任意选择仅仅形成下引导槽46和下卡合导轨47,或者仅仅形成上引导槽48和上卡合导轨49。跟进一歩,在本实施例中,卡合凹部42的顶部外表面可以形成为平面。通过这样的构造,使用者能够在特定的卡合凹部42顶部表面上添加标记,以更加清晰地标识该特定的接线端子外売。在上述第二实施例中,通过在接线端子外壳4的端子外壳主体41上形成下引导槽46、下卡合导轨47、上引导槽48、和上卡合导轨49使得两个相邻的接线端子2之间的间距可以调节。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实际使用和设计需要想出各种可能的变型。例如,在上述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接线端子外壳I中,在卡合凹部12的内周下表面上设置有沿着紧固通孔14的延伸方向而延伸的彼此分离的至少两个下引导槽;并且卡合凸部13的外周下表面上相应地设置有与至少两个引导槽相应的至少两个下引导导轨。此外,在上述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端子外壳I中,还可以在卡合凹部12的内周上表面上设置沿着紧固通孔14的延伸方向而延伸的彼此分离的至少两个上引导槽;并且卡合凸部13的外周上表面上设置有与至少两个引导槽一一对应的至少两个上引导导轨。通过这样的构造,也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容易地使得相邻的两个接线端子彼此接合在一起,以组成多根电线并排排列的接线排。此外,还能够使得相邻的接线端子(电线)之间的间距可调,从而满足各种应用场合的需要。以上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以及附图,只有较佳实施例以及附图被举例说明,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技术的权利范围,凡以相同的技术手段、或为下述权利要求内容所涵盖的权利范围而实施的,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畴而是申请人的权利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接线端子外壳,其特征在于,包括 端子外壳主体,所述端子外壳主体的一个端面设置有贯穿该端子外壳主体延伸到与所述一个端面相对的另一端面的连接通孔; 至少一个紧固通孔,所述至少一个紧固通孔设置在所述端子外壳主体的顶面,并且朝向所述端子外壳主体内部延伸,以与所述连接通孔贯通;以及 卡合凹部,所述卡合凹部设置在所述端子外壳主体的一个外侧面上,并且所述卡合凹部具有朝向外部的开口; 卡合凸部,所述卡合凸部与所述卡合凹部相对应地设置在所述端子外壳主体的与所述一个外侧面相对的另一外侧面上。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接线端子外壳,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扣接端盖,所述扣接端盖可移除地扣合于所述端子外壳主体的顶面上;并且所述扣接端盖与所述端子外壳主体的顶面相对的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压紧凸起;当所述扣接端盖扣合于所述端子外壳主体的顶面上时,所述至少一个的压紧凸起中的每一个压紧凸起伸入所述至少一个紧固通孔中对应的一个紧固通孔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线端子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扣接端盖通过柔性连接件连接到所述端子外壳主体。
4.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接线端子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外壳主体与所述扣接端盖均由塑料材料形成。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线端子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扣接端盖的顶面为平面。
6.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接线端子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凹部的内周下表面上设置有沿着所述紧固通孔的延伸方向而延伸的彼此分离的至少两个下引导槽;并且 所述卡合凸部的外周下表面上相应地设置有与所述至少两个引导槽相应的至少两个下引导导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线端子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凹部的内周上表面上设置有沿着所述紧固通孔的延伸方向而延伸的彼此分离的至少两个上引导槽;并且 所述卡合凸部的外周上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至少两个引导槽相应的至少两个上引导导轨。
8.一种接线端子外壳,其特征在于,包括 端子外壳主体,所述端子外壳主体的一个端面设置有贯穿该端子外壳主体延伸到与所述一个侧端面相对的另一端面的连接通孔; 至少一个紧固通孔,所述至少一个紧固通孔设置在所述端子外壳主体的一个外侧面上,并且朝向所述端子外壳主体内部延伸,以与所述连接通孔贯通;以及 卡合凹部,所述卡合凹部设置在所述端子外壳主体的与所述一个外侧面相对的另一外侧面上,所述卡合凹部的内周下表面上设置有沿着所述紧固通孔的延伸方向而延伸的彼此分离的至少两个下引导槽; 至少两个下卡合导轨,所述至少两个下卡合导轨与所述至少两个下引导槽相应地设置在所述端子外壳主体的外周下表面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接线端子外壳,其特征在于, 在垂直于所述连接通孔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所述至少两个下引导槽中相邻的两个下引导槽之间的间距均相等;并且 在垂直于所述连接通孔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所述至少两个下卡合导轨中相邻的两个下卡合导轨之间的间距相等;并且 所述相邻的两个下卡合导轨之间的间距与所述相邻的两个下引导槽之间的间距相等。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接线端子外壳,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至少两个上引导槽,所述至少两个上引导槽沿着所述紧固通孔的延伸方向而延伸设置在所述卡合凹部的内周上表面上,并且所述至少两个上引导槽彼此分离; 至少两个上卡合导轨,所述至少两个上卡合导轨与所述至少两个上引导槽相应地设置在所述端子外壳主体的外周上表面上。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接线端子外壳,其特征在于, 在垂直于所述连接通孔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所述至少两个上引导槽中相邻的两个上引导槽之间的间距均相等;并且 在垂直于所述连接通孔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所述至少两个上卡合导轨中相邻的两个上卡合导轨之间的间距相等;并且 所述相邻的两个上卡合导轨之间的间距与所述相邻的两个上弓I导槽之间的间距相等。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接线端子外壳,包括端子外壳主体,端子外壳主体的一个端面设置有贯穿该端子外壳主体延伸到与该一个端面相对的另一端面的连接通孔;至少一个紧固通孔,至少一个紧固通孔设置在端子外壳主体的顶面,并且朝向端子外壳主体内部延伸,以与连接通孔贯通;设置在端子外壳主体的一个外侧面上的卡合凹部,并且卡合凹部具有朝向外部的开口;与卡合凹部相对应地设置在端子外壳主体的与一个外侧面相对的另一外侧面上的卡合凸部。具有上述结构,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使得多个接线端子外壳组合在一起,从而使得多根电线并排排列,不仅能够容易地分辨每根电线与电子单元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且易于拆卸。
文档编号H01R13/639GK202523899SQ201220055458
公开日2012年11月7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20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20日
发明者蔡加平 申请人:欧姆龙(上海)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