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插头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057792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微型插头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微型插头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第一组端子、第二组端子、屏蔽外壳及连接部;绝缘本体包含基座、第一舌板及第二舌板,第一舌板及第二舌板延伸形成于基座之一侧,第一组端子位于第一舌板,第二组端子位于第二舌板,屏蔽外壳覆盖于绝缘本体,屏蔽外壳包含顶部侧壁及底部侧壁,底部侧壁并排顶部侧壁而形成第一框口及第二框口,第一舌板容置于第一框口,第二舌板容置于第二框口,底部侧壁包含突部,位于第一框口及第二框口之间,突部包含顶面,相邻于顶部侧壁而形成间距,连接部位于间距,连接部连接于顶部侧壁与顶面。
【专利说明】微型插头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系有关于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是指一种微型插头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现今普遍使用的连接介面为通用序列汇流排(Universal Serial Bus,简称USB),并以体积更小、便于携带而研发出微型通用序列汇流排(Micro USB)电连接器,常见于智慧型行动通讯装置、数位相机等各种携带式电子装置的连接孔及相对应的传输线上。
[0003]USB3.0电连接器具有微型B (Micro — B)电连接器的类型,微型B型电连接器较USB标准A型电连接器的尺寸小,能装设在行动电话等轻巧的可携式电子装置上,并且,USB3.0电连接器具有向下相容USB2.0电连接器的作用。
[0004]现有微型插头电连接器之外壳具有双插接框口,可对应插接于微型插座电连接器之壳体的双框口,分别可传输USB3.0及USB2.0的讯号。然而,在微型插头电连接器之外壳的双插接框口之间并无任何连接的结构,亦即,双插接框口之间的顶部壁面与底部壁面并未连接在一起。当插接于微型插座电连接器时,微型插头电连接器之外壳受到外力推动到顶部壁面或底部壁面时(例如歪斜插接之推挤外力),容易使得双插接框口变形而有损坏的问题。
[0005]此外,当插接于微型插头电连接器与微型插座电连接器,藉由各别的插接框口中的USB3.0端子及USB2.0端子来传输USB3.0及USB2.0的讯号,然而,因双插接框口之间的顶部壁面与底部壁面并未连接在一起,导致USB3.0端子及USB2.0端子在传输USB3.0及USB2.0的讯号时,彼此产生电磁干扰(Electro Magnetic Interference,简称EMI)的问题。是以,如何解决习知结构的问题,即为相关业者所必须思考的问题所在。


【发明内容】

[0006]有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系提供一种微型插头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第一组端子、第二组端子、屏蔽外壳及连接部;绝缘本体包含基座、第一舌板及第二舌板,第一舌板及第二舌板延伸形成于基座之一侧,第一组端子位于第一舌板,第二组端子位于第二舌板,屏蔽外壳覆盖于绝缘本体,屏蔽外壳包含顶部侧壁及底部侧壁,底部侧壁并排顶部侧壁而形成第一框口及第二框口,第一舌板容置于第一框口,第二舌板容置于第二框口,底部侧壁包含突部,位于第一框口及第二框口之间,突部包含顶面,相邻于顶部侧壁而形成间距,连接部位于间距,连接部连接于顶部侧壁与顶面。
[0007]综上所述,本发明藉由连接部连接于顶部侧壁与顶面,防止顶部侧壁或底部侧壁受外力推挤而变形及损坏的问题,也就是说,藉由连接部的连接,将顶部侧壁与底部侧壁形成一体而避免变形,以补强顶部侧壁与底部侧壁之间的结构强度,可增强第一框口及第二框口的整体强度。此外,藉由连接部连接于顶部侧壁与顶面,以连接部吸收及接地该USB3.0端子及USB2.0端子在传输讯号所发散的电磁干扰(Electro Magnetic Interference,简称EMI),避免该USB3.0端子及USB2.0端子彼此在传输讯号时相互产生电磁干扰的问题。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8][图1]为本发明之微型插头电连接器之外观示意图。
[0009][图2]为本发明之微型插头电连接器之分解示意图。
[0010][图3]为本发明之微型插头电连接器之剖面示意图。
[0011][图4]为本发明之屏蔽外壳之前视示意图(一)。
[0012][图5]为本发明之屏蔽外壳之前视示意图(二)。
[0013]符号说明
100 微型插头电连接器 11绝缘本体
111基座 1111端子座
112第一舌板
113第一舌板
114端子槽
121第一组端子
122第二组端子 13屏蔽外壳
131顶部侧壁 131a外壁面 131b内侧壁面 1311凹部 1312破孔
132底部侧壁 1321突部
1322顶面
1323间距
134第一框口
135第二框口 14连接部
141 铆接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14]参照图1、图2、图3及图4,为本发明之微型插头电连接器100的实施例,图1为外观示意图,图2为分解示意图,图3为剖面示意图,图4为前视示意图(一)。本发明之微型插头电连接器100为可符合传输USB3.0、USB2.0、RF或digital讯号的电连接器,特别说明USB3.0为微型B (Micro — B)的电连接器标准,本发明之微型插头电连接器100包含绝缘本体11、第一组端子121、第二组端子122、屏蔽外壳13及连接部14。
[0015]绝缘本体11主要包含基座111、第一舌板112及第二舌板113,在此,以形成有端子槽114而提供组装方式结合第一组端子121及第二组端子122,但不以此为限。在一些实施例中,绝缘本体11亦可射出成型(insert — molding)的方式形成有基座111、第一舌板112及第二舌板113而同时结合第一组端子121及第二组端子122。本实施例中,第一舌板112及第二舌板113延伸于基座111之一侧,并且,基座111之一侧结合有端子座1111,固定第一组端子121及第二组端子122。
[0016]第一组端子121为符合USB3.0 (或是RF,Rad1 Frequency,简称RF射频)之传输规格,第一组端子121位于第一舌板112。第一组端子121可与第二组端子122共同执行USB3.0传输协定。第一组端子121之中包含有复数对高频传输端子,各对中的高频传输端子彼此相邻。
[0017]第二组端子122为符合USB2.0 (或是digital signals,数位讯号)之传输规格,第二组端子122位于第二舌板113,且可执行USB2.0传输协定。
[0018]屏蔽外壳13为一中空壳体,屏蔽外壳13覆盖于绝缘本体11。屏蔽外壳13包含顶部侧壁131及底部侧壁132,底部侧壁132并排在顶部侧壁131的底部,顶部侧壁131及底部侧壁132之间形成第一框口 134及第二框口 135。第一舌板112容置于第一框口 134,第二舌板113容置于第二框口 135。此外,底部侧壁132包含突部1321,位于第一框口 134及第二框口 135之间,突部1321向顶部侧壁131凹设。突部1321包含顶面1322,相邻于顶部侧壁131而形成间距1323。
[0019]连接部14位于顶面1322与顶部侧壁131之间的间距1323处,连接部14连接于顶部侧壁131与顶面1322。
[0020]当插接于微型插头电连接器100与微型插座电连接器时,微型插头电连接器100之屏蔽外壳13受到外力推动到顶部侧壁131或底部侧壁132时,例如歪斜插接之推挤外力,可藉由连接部14连接于顶部侧壁131与顶面1322,防止顶部侧壁131或底部侧壁132受外力推挤而变形及损坏的问题。也就是说,藉由连接部14的连接,将顶部侧壁131与底部侧壁132形成一体式结构而避免变形,以补强顶部侧壁131与底部侧壁132之间的结构强度,增强第一框口 134及第二框口 135的整体强度。
[0021]此外,当插接于微型插头电连接器100与微型插座电连接器,第一框口 134中的第一组端子121在传输USB3.0讯号(或是RF讯号),并且第二框口 135中的第二组端子122在传输USB2.0讯号(或是digital讯号)时,可藉由连接部14连接于顶部侧壁131与顶面1322,以连接部14吸收及接地该USB3.0端子及USB2.0端子在传输讯号所发散的电磁干扰(Electro Magnetic Interference,简称EMI),避免该 USB3.0 端子及 USB2.0 端子彼此在传输讯号时相互产生电磁干扰的问题。
[0022]再请参考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顶部侧壁131进一步以雷射焊接形成连接部14,也就是说,藉由顶部侧壁131的外壁面131a透过电射焊接的加工方式而连接底部侧壁132的突部1321,使突部1321的顶面1322与顶部侧壁131的内侧壁面131b之间形成连接部14。在此,连接部14可以是条状结构连接在顶面1322与内侧壁面131b上,也就是说,连接部14遮挡住第一框口 134及第二框口 135,使第一框口 134及第二框口 135不相通,可提升结构强度与提升防电磁干扰的效果。
[0023]再请参考图1及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顶部侧壁131进一步包含复数凹部1311,复数凹部1311相邻于顶面1322。复数凹部1311与顶面1322之间的距离小于间距1323,也就是说,顶部侧壁131藉由复数凹部1311的结构为向下延伸而更加接近于顶面1322。并且,以顶部侧壁131的外壁面131a对准于复数凹部处进行加工电射焊接,使突部1321的顶面1322与顶部侧壁131的内侧壁面131b之间形成复数连接部14。在此,复数连接部14形成挡住第一框口 134及第二框口 135之间的结构,而复数连接部14之间则形成相通的通道,在此,亦可具有结构强度与防电磁干扰的效果。
[0024]关于前述说明以雷射焊接形成连接部的方式仅是举例,请参考图5,为屏蔽外壳之前视示意图(二)。在一些实施例中,顶部侧壁131进一步包含破孔1312,而连接部14进一步包含铆接块141,铆接块141位于顶面1322,并且,铆接块141贯穿于破孔1312,可透过铆接加工铆接块141,使铆接块141的顶端变形而连接于顶部侧壁131上,使铆接块141铆接于破孔1312处固定,在此,亦可具有结构强度与防电磁干扰的效果。
[0025]本发明藉由连接部连接于顶部侧壁与顶面,防止顶部侧壁或底部侧壁受外力推挤而变形及损坏的问题,也就是说,藉由连接部的连接,将顶部侧壁与底部侧壁形成一体而避免变形,以补强顶部侧壁与底部侧壁之间的结构强度,可增强第一框口及第二框口的整体强度。此外,藉由连接部连接于顶部侧壁与顶面,以连接部吸收及接地该USB3.0端子及USB2.0端子在传输讯号所发散的电磁干扰(Electro Magnetic Interference,简称EMI),避免该USB3.0端子及USB2.0端子彼此在传输讯号时相互产生电磁干扰的问题。
[0026]透过上述之详细说明,即可充分显示本发明之目的及功效上均具有实施之进步性,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用以限定本发明所实施之范围。即凡依本发明专利范围所作之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于本发明专利涵盖之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微型插头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一第一组端子、一第二组端子、一屏蔽外壳、一顶部侧壁、一底部侧壁及一连接部,其特征在于: 一绝缘本体,包含一基座、一第一舌板及一第二舌板,该第一舌板及该第二舌板延伸形成于该基座之一侧; 一第一组端子,位于该第一舌板; 一第二组端子,位于该第二舌板; 一屏蔽外壳,覆盖于该绝缘本体,该屏蔽外壳包含: 一顶部侧壁;及 一底部侧壁,并排该顶部侧壁而形成一第一框口及一第二框口,该第一舌板容置于该第一框口,该第二舌板容置于该第二框口,该底部侧壁包含一突部,位于该第一框口及该第二框口之间,该突部包含一顶面,相邻于该顶部侧壁而形成一间距;及 一连接部,位于该间距,该连接部连接于该顶部侧壁与该顶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微型插头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侧壁以雷射焊接形成该连接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微型插头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侧壁包含复数凹部,该些凹部相邻于该顶面,该些凹部与该顶面之间的距离小于该间距,以电射焊接该些凹部而形成复数连接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微型插头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侧壁包含一破孔,该连接部包含一铆接块,位于该顶面而铆接于该破孔。
5.如权利要求1所述微型插头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端子为符合传输USB3.0 讯号。
6.如权利要求1所述微型插头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端子为符合传输RF讯号。
7.如权利要求1所述微型插头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组端子为符合传输USB2.0 讯号。
8.如权利要求1所述微型插头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组端子为符合传输digital 讯号。
【文档编号】H01R12/71GK104300248SQ201410456677
【公开日】2015年1月21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10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8日
【发明者】简敏隆, 张明勇 申请人:连展科技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