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卧式高速绞线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10630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电缆生产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卧式高速绞线机。



背景技术:

绞线机是一种能广泛应用于各类软/硬导体线(铜线、漆包线、镀锡线、铜包钢、铜包铝等)及电子线(电源线、耳机线、电话线、PVC线、网络线等)的绞合机械设备,使多根单支导体扭成一股,达到线材的工艺要求。目前,市面上普通的绞线机的结构比较复杂,生产成本比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结构比较简单、生产成本比较低的卧式高速绞线机。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卧式高速绞线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输线盘支杆、第一输线盘、第二输线盘、第三输线盘、第一夹线器、第二夹线器、第三夹线器、送线嘴、轴承、转轴、摆动杆、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摆动杆转轴、第一电机、绞线盘、第一转轮、第二转轮、皮带、第二电机,所述机架的底部安装有底座,所述机架的一侧安装有侧板,所述输线盘支杆安装于所述机架的另一侧,所述第一输线盘、第二输线盘、第三输线盘由上至下依次安装于所述输线盘支杆上,所述第一夹线器、第二夹线器、第三夹线器、送线嘴安装于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一夹线器、第二夹线器、第三夹线器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并且其三者位于所述送线嘴、输线盘支杆之间,所述轴承安装于所述侧板上,所述转轴的一端安装于所述轴承的内部并且其另一端与所述摆动杆的一端相连,所述转轴、摆动杆垂直设置,所述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垂直固定于所述摆动杆上,所述摆动杆转轴的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一固定板上并且其另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二固定板上,所述第一电机安装于所述第一固定板上并且其输出轴与所述摆动杆转轴相连,所述绞线盘安装于所述摆动杆转轴上,所述绞线盘位于所述送线嘴的一侧,所述第一转轮安装于所述转轴上,所述第二电机安装于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二转轮相连,所述第一转轮、第二转轮通过皮带传动。

所述第一电机、第二电机为伺服电机。

所述第一输线盘、第二输线盘、第三输线盘等间距设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中通过第一输线盘、第二输线盘、第三输线盘释放导线,摆动杆以转轴为中心旋转并绞线盘转动,从而将导线绞成一股并收卷成股导线,结构比较简单、生产成本比较低;

2、第一夹线器、第二夹线器、第三夹线器将导线夹紧,防止导线打结;

3、送线嘴输送3股导线,导线不易混乱;

4、轴承的设置,减少转轴磨损;

5、通过第一电机带动摆动杆转轴旋转,实现绞线盘旋转,收卷导线方便;

6、通过第二电机带动第二转轮旋转,第二转轮带动第一转轮旋转,转轴旋转,进而实现摆动杆转动,传动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中,1-机架,2-输线盘支杆,3-第一输线盘,4-第二输线盘,5-第三输线盘,6-第一夹线器,7-第二夹线器,8-第三夹线器,9-送线嘴,10-轴承,11-转轴,12-摆动杆,13-第一固定板,14-第二固定板,15-摆动杆转轴,16-第一电机,17-绞线盘,18-第一转轮,19-第二转轮,20-皮带,21-第二电机,22-底座,23-侧板。

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卧式高速绞线机,包括机架1、输线盘支杆2、第一输线盘3、第二输线盘4、第三输线盘5、第一夹线器6、第二夹线器7、第三夹线器8、送线嘴9、轴承10、转轴11、摆动杆12、第一固定板13、第二固定板14、摆动杆转轴15、第一电机16、绞线盘17、第一转轮18、第二转轮19、皮带20、第二电机21,机架1的底部安装有底座22,机架1的一侧安装有侧板23,输线盘支杆2安装于机架1的另一侧,第一输线盘3、第二输线盘4、第三输线盘5由上至下依次安装于输线盘支杆2上,第一夹线器6、第二夹线器7、第三夹线器8、送线嘴9安装于机架1上,第一夹线器6、第二夹线器7、第三夹线器8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并且其三者位于送线嘴9、输线盘支杆2之间,轴承10安装于侧板23上,转轴11的一端安装于轴承10的内部并且其另一端与摆动杆12的一端相连,转轴11、摆动杆12垂直设置,第一固定板13、第二固定板14垂直固定于摆动杆12上,摆动杆转轴15的一端安装于第一固定板13上并且其另一端安装于第二固定板14上,第一电机16安装于第一固定板13上并且其输出轴与摆动杆转轴15相连,绞线盘17安装于摆动杆转轴15上,绞线盘17位于送线嘴9的一侧,第一转轮18安装于转轴11上,第二电机21安装于底座22上,第二电机21的输出轴与第二转轮19相连,第一转轮18、第二转轮19通过皮带20传动。

第一电机16、第二电机21为伺服电机。

第一输线盘3、第二输线盘4、第三输线盘5等间距设置。

以上对本发明的1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发明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发明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