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93169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改良结构的弹性端子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与本发明相关的现有技术可参阅中国台湾公告第m508814号专利所揭示的一种电池连接器的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弹性连接部、接触部及固定部,藉由导电端子呈弹簧式结构以增加扩展设计空间并与电池接触从而产生电性连接,然而,当所述接触部与电池接触时,所述弹性部发生弹性形变,所述接触部仅一端与所述弹性部连接,稳定性不强且由于所述弹性部长期一侧受力会导致受力不均并降低所述导电端子的使用寿命。

所以,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方案以改善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其导电端子具有较好的弹性强度。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导电端子,其定义有第一方向及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接触部、固定部及位于所述接触部与固定部之间的弹性部,在所述接触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端,所述弹性部包括连接至所述接触部一端的第一弹性部以及连接至所述接触部相对另一端的第二弹性部,并且所述第一弹性部与第二弹性部沿所述第二方向位于所述接触部的相对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性部及所述第二弹性部自所述接触部对应的两端沿第二方向反向弯折延伸,所述接触部在第二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第二弹性部中央。

进一步地,所述导电端子定义有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的第三方向,所述第一弹性部在所述第三方向设有若干u型的第一弹性支部,所述第二弹性部在所述第三方向设有若干u型的第二弹性支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性支部包括位于第三方向的上侧的第一上弹性支部及位于第三方向的下侧的第一下弹性支部,所述第一上弹性支部连接至所述接触部,所述第二弹性支部包括位于第三方向的上侧的第二上弹性支部及位于第三方向的下侧的第二下弹性支部,所述第二上弹性支部连接至所述接触部。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部包括一设置于所述第一弹性部与第二弹性部之间的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具有分别连接所述第一上弹性支部、第二上弹性支部、第一下弹性支部及第二下弹性支部的四个连接支部。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部还包括一连接所述第一下弹性支部及第二下弹性支部的横梁部,所述横梁部与所述主体部及所述接触部共面设置;所述导电端子的固定部设有自所述横梁部延伸的固持部及一自所述固持部弯折延伸的焊接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导电端子,其系由一个金属板冲压形成而成,其包括接触部、固定部及位于接触部与固定部之间的第一弹性部及第二弹性部;所述导电端子展开成平面时包括所述接触部、至少两个左u型部、至少两个右u型部以及所述固定部,所述至少两个左u型部呈上下排列且在上下方向上对应的端部彼此相连,所述至少两个右u型部呈上下排列且在上下方向上对应的端部彼此相连,所述左、右u型部彼此相对且对应的端部彼此相连;所述至少两个左u型部与所述是至少两个右u型部朝向相反方向弯折而形成上述第一、第二弹性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由一金属板冲压成型而形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接触部、固定部以及位于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固定部之间的弹性部;所述弹性部包括位于所述接触部所在金属平面的相对两侧的第一弹性部及第二弹性部。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上下相对的上表面与下表面及左右相对的左壁面与右壁面,所述绝缘本体还设有贯穿所述上表面及下表面的收容所述导电端子的端子槽,所述端子槽的左壁面及右壁面凹设有与所述固定部设有的固持部配合的固持槽,所述端子槽与所述固持槽相连通以供所述导电端子的固持部固持于所述固持槽内,所述第一、第二弹性部位于所述固定部所在平面的相对 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固持部两端设有凸肋,所述凸肋固持于所述端子槽内两侧的固持槽以固定所述导电端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电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的接触部分别与所述第一弹性部与第二弹性部连接,所述接触部在还位于所述第一、第二弹性部中央,从而不仅提升了所述导电端子与外接元件接触时的稳定性,而且提升了所述导电端子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导电端子的立体图。

图2为图1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3为图1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4是图1展平后的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6为图5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及图5,本发明电连接器100安装至一电路板(未图示),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收容于绝缘本体1内的导电端子2,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与外接元件(未图示)对接并凸伸出所述绝缘本体1的上表面11的接触部21、固定于绝缘本体1内的固定部22及位于所述接触部21与固定部22之间的弹性部23。

请参阅图1至图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端子定义有第一方向x、与所述第一方向x垂直的第二方向y及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的第三方向z,结合图6,所述导电端子2的弹性部23在所述接触部21沿所述第一方向x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连接至所述接触部21一端的第一弹性部231以及连接至所述接触部21相对另一端的第二弹性部232,所述第一弹性部231及所述第二弹性部232沿第二方向y自所述接触部21的对应两端反向弯折延伸,所述接触部21在第二方向y上位于所述第一、第二弹性部231、232的中央,因此所述第一弹性部231与第二弹性部232沿所述第二方向y位于所述接触部21的相对两侧。具体的,所述接触部21沿所述第一方向x的的两端分别反向 设置有连接所述接触部21与第一弹性部231及第二弹性部232的第一连接部233及第二连接部234。所述第一弹性部231在所述第三方向z设有若干u型的第一弹性支部,所述第一弹性支部包括位于第三方向z的上侧的第一上弹性支部2311及位于第三方向z的下侧的第一下弹性支部2312,所述接触部21与所述第一上弹性支部2311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233连接;所述第二弹性部232在所述第三方向z设有若干u型的第二弹性支部,所述第二弹性支部包括位于第三方向z的上侧的第二上弹性支部2321及位于第三方向z的下侧的第二下弹性支部2322,所述第二连接部234连接所述接触部21与所述第二上弹性支部2321。所述弹性部23还包括一设置于所述第一弹性部231与第二弹性部232之间的主体部235及一连接所述第一下弹性支部2312及第二下弹性支部2322的横梁部236,所述主体部235具有分别连接所述第一上弹性支部2311、第二上弹性支部2321、第一下弹性支部2312及第二下弹性支部2322的四个连接支部2351,所述横梁部236与所述主体部235及所述接触部21在第三方向z上共面设置。所述导电端子2的固定部22设有自所述横梁部236延伸的固持部221及一自所述固持部221弯折延伸的焊接部222。

本发明导电端子2,也即由一个金属板(未图示)冲压形成的导电端子2,其包括接触部21、固定部22及位于接触部21与固定部22之间的第一弹性部231及第二弹性部232,请继续参阅图4,所述导电端子2展开成平面时包括所述接触部21、至少两个左u型,24、至少两个右u型部25以及所述固定部22,所述至少两个左u型部24呈上下排列且在上下方向上对应的端部彼此相连,所述至少两个右u型部25呈上下排列且在上下方向上对应的端部彼此相连,所述左、右u型部24、25彼此相对且对应的端部彼此相连;所述至少两个左u型部24与所述是至少两个右u型部25朝向相反方向弯折而形成上述第一、第二弹性部231、232。本发明导电端子2具有改良结构,所述导电端子2的接触部21通过第一连接部233及第二连接部234分别连接至第一弹性部231及第二弹性部232,增强了所述导电端子2的接触部21与外接元件(未图示)对接时的稳定性;另一方面,所述接触部21在第二方向y上位于所述第一、第二弹性部231、232的中央,在所述第一方向x上位于所述第一、第二连接部233、234的中央使得所述导电端子2的弹性部23在弹性形变时受力均匀从 而增强了所述导电端子2的弹性并提升了所述导电端子2的使用寿命。

请参阅图5及图6,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上下相对的上表面11与下表面12及左右相对的左壁面13与右壁面14,所述绝缘本体1还设有贯穿所述上表面11及下表面12的收容所述导电端子2的端子槽15,所述端子槽15的左壁面13及右壁面14凹设有与所述固持部221配合的固持槽141,所述端子槽15与所述固持槽141相连通以供所述导电端子2的固持部221固持于所述固持槽141内,所述第一、第二弹性部231、232位于所述固定部22所在平面的相对两侧。所述固持部221于第二方向上延伸出所述弹性部23,所述固持部221两端设有凸肋2211,所述凸肋2211固持于所述端子槽15内两侧的固持槽141以固定所述导电端子2。本发明电连接器100通过设置一改良结构的导电端子2,可有效增强导电端子2弹性及稳定性从而使得本发明电连接器100能够更稳定的与外接元件对接。

综上所述,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不应以此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即凡是依本发明权利要求书及本发明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发明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