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快装密封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22737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野外快装密封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射频连接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野外快装密封连接器。



背景技术:

射频连接器,作为一种通讯电缆的接头,需要可靠物理连接以及电连接,并保证微波传输性能。随着微波通讯行业的发展,微波设备会部署到各个特定的地方,例如机场、码头、高速公路、高铁、铁路干线、水电站、军事用途等。在这些特定区域建设初期,微波通讯线路与基础建设同步进行。在这些新建设的建筑物,早起没有通电的情况下,仍然需要铺设通讯线路,与基础建设施工同步进行。这样的工作条件就给现有射频连接器连接带来很多不便:

1、目前常用室外型连接器的典型结构,中心针与电缆中心导体都一般只能在室内焊接,野外无法实现组装。

2、流行的一种中心针与电缆中心导体之间通过物理插接实现连接,但是,当电缆为多芯结构的情况下,无法直接插接。

3、有些连接器端口之间会通过热缩套管固定,但仅仅通过热缩套管,无法保证在室外工作期间,电缆在温度变化下造成的热缩冷涨产生的张力,有可能连接器和电缆之间脱落。

4、有些连接器端口之间会通过金属扎带固定,但因为电缆护套以及外屏蔽层是软的,金属扎带有可能压不住,导致松脱;如果卡的太紧,必然导致通信电缆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射频性能发生变化。

通讯电缆是多芯的情况下,这种野外快装密封连接器,有了特别要求。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射频连接器,能够适应没有电、没有专业工具以及专业设备不能到场的情况下,快速连接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野外快装密封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一种野外快装密封连接器,包括同轴连接的电缆组件、螺母组件和壳体组件,所述电缆组件包括中心导体组件、绕包于电缆中心导体外的内编织层、包裹于内编织层外的外编织层和包裹于外编织层外的外护套,所述螺母组件轴向中空且内部分为内径较大的谐振腔和内径较小的电缆固定腔,所述电缆组件从电缆固定腔穿入螺母组件,所述螺母组件穿入壳体组件敞开的后部,并螺纹连接,所述螺母组件和壳体组件之间夹持有嵌入套,嵌入套包括同轴一体成型的管部和环部,管部穿入谐振腔内,电缆前端的外编织层和外护套拨开并外翻,管部插入内编织层和外编织层之间,环部和螺母组件前端将外编织层和外护套外翻部分夹持。

具体的,所述壳体组件和环部之间夹持有一被电缆中心导体组件穿过的绝缘垫圈。

具体的,所述管部的外侧呈向后缩小的锥面。

进一步的,所述谐振腔内还收容有一套管,套管套于电缆外护套的外侧,套管内侧具有适应管部的锥度。

进一步的,所述套管上具有开槽。

具体的,所述电缆固定腔的内壁上设有若干内凹槽,内凹槽内安装有用于将螺母组件与电缆组件间隙密封的第一密封圈。

具体的,所述螺母组件的外壁上设有外凹槽,外凹槽内安装有用于将螺母组件与壳体组件间隙密封的第二密封圈。

具体的,所述中心导体组件包含中心导体护套和由中心导体护套包裹的多股芯线,所述芯线与中心针电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嵌入套能同螺母组件以及壳体组件将电缆的前端夹紧固定,并具有很好的电磁屏蔽效果,避免松脱,组装方式简单,连接可靠,无需专业工具,无需要电力焊接,即可实现野外作业。

2、绝缘垫圈是为了保证射频性能而设计的过渡层,以及避免电缆剥线后可能造成的电缆芯线散开和中心偏移。

3、管部的锥面结构能够使外编织层和外护套平缓外翻并顺应其扩张,面接触压紧,避免夹断问题。

4、套管则能配合管部结构从电缆的外侧将其抱紧,这样电缆的固定更加牢固。

5、开槽使套管能够松紧变化,更好地配合管部将电缆外翻的外编织层和外护套夹紧。

6、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可以防止外界湿气进入连接器内腐蚀金属部件和带来电气性能变化问题。

7、中心导体护套能将多芯电缆的中心导体头收拢和固定,有利于和连接器的中心针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野外快装密封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2为嵌入套的全剖视图;

图3为套管的全剖视图;

图4为螺母组件的全剖视图。

图中数字表示:

1-电缆组件,

11-中心导体组件,

12-内编织层,

13-外编织层,

14-外护套;

2-嵌入套,

21-管部,

22-环部;

3-套管,

31-开槽;

4-螺母组件,

41-谐振腔,

42-电缆固定腔,

43-内凹槽,

43a-第一密封圈,

44-外螺纹,

45-外凹槽,

45a-第二密封圈;

5-壳体组件;

6-中心针套件;

7-中心针;

8-绝缘垫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野外快装密封连接器,包括同轴连接的电缆1、螺母组件4、壳体组件5和中心针7,电缆组件1包括中心导体组件11、包裹于内编织层12外的外编织层13和包裹于外编织层13外的外护套14。螺母组件4轴向中空且内部分为内径较大的谐振腔41和内径较小的电缆固定腔42,电缆组件1从电缆固定腔42穿入螺母组件4,螺母组件4穿入壳体组件5敞开的后部,并通过螺母组件4外周的外螺纹44与壳体组件4的内螺纹(未标注)进行螺纹连接。中心针7穿入壳体组件5并通过中心针套件6与中心导体组件11电连接。

如图1和图2所示,螺母组件4和壳体组件5之间夹持有嵌入套2,嵌入套2包括同轴一体成型的管部21和环部22,管部21穿入谐振腔41内,电缆组件1前端的外编织层13和外护套14拨开并外翻,管部21插入内编织层12和外编织层13之间,环部22和螺母组件4前端将外编织层13和外护套14外翻部分夹持。组装中,壳体组件5内侧会给予嵌入套2向后方的夹持力,这样环部22就能同螺母组件4将电缆组件1的前端夹紧固定,避免松脱,而这种组装方式简单,连接可靠,无需专业工具即可实现。

如图1所示,壳体组件5和环部22之间夹持有一被中心导体组件11穿过的绝缘垫圈8。因为壳体组件5和嵌入套2不一定能保证同轴度,在没有绝缘垫圈8的情况下壳体组件5与环部22可能会形成中心度偏移,不利于射频性能。

如图1至图3所示,管部21的外侧呈向后缩小的锥面,谐振腔41内还收容有一套管3,套管3套于电缆组件1外护套14的外侧,套管3内侧具有适应管部21的锥度。管部21的后段如果呈现很厚的环面,那样安装中容易把电缆组件1外编织层13和外护套14的外翻部分夹断,这样就会影响电缆组件1的固定效果,锥面是为了电缆以及外护套平稳扩张。管部21的锥面结构能够使外编织层13和外护套14平缓外翻并顺应其扩张,通过面接触,可以很好的将电缆外护套和电缆外屏蔽层牢牢夹持,避免夹断问题。套管3则能配合管部21结构从电缆组件1的外侧将其抱紧,这样电缆组件1的固定更加牢固。

如图1所示,嵌入套2插入电缆的内编织层12和外编织层13之间,嵌入套2与内屏蔽层紧密接触,同时,嵌入套2与外编织层13通过套管3紧密接触,通过螺母组件4以及壳体组件5的螺纹连接,可以达到很好的壳体电性能连接和达到很好的电磁屏蔽效果。

如图3所示,套管3上具有开槽31。开槽31使套管3能够松紧变化,更好地配合管部21将电缆外翻的外编织层13和外护套14夹紧,同时,在施工中,电缆编织层以及电缆外护套有可能不规则的叠加导致外径变化,套管3的开槽正好可以适应这种变化。

如图1所示,电缆固定腔42内壁上设有若干内凹槽43,内凹槽43内安装有用于将螺母组件4与电缆组件1间隙密封的第一密封圈43a。第一密封圈43a可以防止外界湿气进入连接器内腐蚀金属部件和带来电气性能变化问题。第一密封圈43a可以为两层密封结构,目的是防止潮湿的水分沿着电缆外护套14渗透。

如图1所示,螺母组件4外壁上设有外凹槽45,外凹槽45内安装有用于将螺母组件4与壳体组件5间隙密封的第二密封圈45a。第二密封圈45a可以防止外界湿气进入连接器内腐蚀金属部件和带来电气性能变化问题。

中心导体组件11包含由中心导体护套(未标注)包裹的多股芯线(未标注),芯线与中心针7电连接。为了避免多股芯线在装配中散开,用中心导体护套包裹,并将四周点铆接。这样,中心针7与中心导体组件11就能很好的电连接。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