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55139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多个延伸平板部的金属框架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中国实用新型第204947243号专利公开了一种双向插接的插座连接器,该插座连接器包含绝缘本体、两排端子、设置在绝缘本体的遮蔽板及包围绝缘本体而形成对接腔的金属壳体,所述遮蔽板包括一对自遮蔽板横向两侧边分别弯折而形成的接地片,一侧接地片遮蔽至绝缘本体上表面,另一侧遮蔽片遮蔽至绝缘本体下表面,该两接地片自上下方向上平行设置。然而,该遮蔽片直接从遮蔽板两侧弯折,该接地片在对接过程中易摇晃而导致接地片不稳定,从而易导致接地效果不佳,而且该遮蔽片也没有与对接舌板前缘相固定的凸部从而影响电连接器的使用性能。

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效改善高频信号传输的电磁干扰的电连接器,便于小型化并达到屏蔽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电连接器,包括金属框架、绝缘体及两排端子,所述金属框架、两排端子及绝缘体注塑成型在一起而形成基座以及自所述基座延伸的对接舌板,所述对接舌板定义有两个相对的对接面且在邻近基座处设有加厚的台阶部,所述两排端子包括排列在对接舌板的两个对接面的接触部及延伸出基座的接脚,所述金属框架包括基部、自基部延伸的第一平板部及一对第二平板部,第一平板部位于两排端子之间且具有裸露于对接舌板两个相对侧边的锁扣口,所述一对第二平板部贴覆在所述台阶部的两个对接面,两个第二平板部彼此独立且分别与第一平板部平行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金属框架由金属粉末注塑成型而成。

进一步的,所述金属框架的基部包括竖直部、焊接部及连接所述焊接部及竖直部的连接部,所述竖直部设有纵长的开口部,所述第一平板部穿过开口部的中间位置且一体连接于连接部,所述第二平板部自开口部的上、下边缘延伸。

进一步的,所述两排端子为位于上排的第一端子及位于下排的第二端子,每排端子均包括位于两端的一对接地端子及位于接地端子内侧的两对高频差分对端子,所述第二平板部横向超过所述高频差分对端子但未超过所述接地端子。

进一步的,所述绝缘体包括第一绝缘体、第二绝缘体及第三绝缘体,所述一排第一端子注塑成型在第一绝缘体,所述一排第二端子注塑成型在第二绝缘体,所述第三绝缘体注塑在所述第一、第二绝缘体的外侧形成完整的基座及对接舌板。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平板部在其前端两侧形成有第一凸部,所述第一凸部构成对接舌板的一部分且形成上述锁扣口,所述第一平板部设有纵长口,该纵长口在上下方向的投影与所述第二平板部的投影重合。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平板部在其两侧边设有第二凸部,所述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的接地端子均设有固定至所述第二凸部的固定臂。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平板部在纵长口的前端设有一对固持口,所述固持口位于所述第一凸部及第二凸部之间,所述第二绝缘体设有一对并排设置并固持至所述固持口的固持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凸部及第二凸部均自所述第一平板部两侧缘于上下方向上延伸。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的固定臂相向弯折延伸并分别于所述第一平板部的上下侧固定至所述第二凸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具有自基部延伸的第一平板部及一对第二平板部的金属框架,所述第二平板部与所述第一平板部平行设置均自基部朝对接空间延伸,增加了整个金属框架的稳定性并降低高频信号传输的过程中的电磁干扰影响,且所述第二平板部超过高频差分对端子而未超过接地端子,由于遮蔽至高频差分信号端子,即可屏蔽高频信号传输的电磁干扰,因而可进一步节省金属框架的用料。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3另一视角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5是图4进一步分解的立体分解图。

图6是图5另一视角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7是图5进一步分解的立体分解图。

图8是图7另一视角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9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安装至手持设备内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11是图9分解出手持设备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12是图9所示电连接器沿A-A线的剖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电连接器 1000 基座 1010

对接舌板 1020 对接面 1021

台阶部 1023 手持设备 2000

电路板 2001 第一收容腔 2010

第二收容腔 2020 第一内壁 2011

第二内壁 2021 第三收容腔 2030

第三内壁 2031 金属框架 6

基部 61 竖直部 611

开口部 6111 焊接部 612

连接部 613 第一平板部 62

第一凸部 621 锁扣口 6211

第二凸部 622 纵长口 623

固持口 624 固持口 624

第二平板部 63 绝缘体 7

第一绝缘体 71 第二绝缘体 72

第一基座 711 第一舌板 712

第一搭接部 7121 第二绝缘体 72

第二基座 721 第二舌板 722

第二搭接部 7221 固持部 7222

第三绝缘体 73 第一台阶部 731

凹槽 7311 舌部 732

中间部 733 端子 8

电源端子 801 信号端子 802

高频差分对端子 803 接地端子 804

第一端子 81 固定臂 811、812

第二端子 82 接触部 83

接脚 84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图1至图12介绍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0的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电连接器1000安装至手持设备2000的电路板2001用以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对接,其包括金属框架6、绝缘体7及固持于所述绝缘体7的两排端子8。所述电连接器1000定义有对接方向、与对接方向垂直的横向方向及与对接方向和横向均垂直的竖直方向。

请参阅图1至图8所示,所述金属框架6、两排端子8及绝缘体7注塑成型在一起而形成基座1010以及自所述基座1010延伸的对接舌板1020,所述对接舌板1020定义有两个相对的对接面1021且在邻近基座1010的尾部处设有加厚的台阶部1023,所述对接舌板1020位于对接方向与横向方向形成的平面内。所述绝缘体7进一步包括注塑成型的第一绝缘体71、第二绝缘体72及第三绝缘体73。所述第一绝缘体71包括第一基座711及自所述第一基座711向前延伸的第一舌板712,所述第一舌板712上设有两个供所述金属框架6搭设的第一搭接部7121。所述第二绝缘体72包括第二基座721及自所述第二基座721向前延伸的第二舌板722,所述第二舌板722上设有供所述金属框架7搭设及固持的一对并排设置的第二搭接部7221及固持部7222。所述第三绝缘体73包括第一台阶部731、自所述第一台阶部731向前延伸的舌部732及连接所述第一台阶部731与所述舌部732的中间部733,所述第一台阶部731的上下两侧均设有两个凹槽7311。

所述两排端子8为位于上排的第一端子81及位于下排的第二端子82,每排端子8均包括一对间隔一定距离的电源端子801、位于所述一对电源端子801之间的两对信号端子802、位于电源端子801外侧的两对高频差分对端子803及位于所述差分信号端子803外的一对接地端子804。所述两排端子8均包括排列在对接舌板1020的两个对接面1021的接触部83及延伸出基座1021的接脚84。所述第一端子81与所述第二端子82的接地端子804均设有固定至所述金属框架6的固定臂811、812。所述一排第一端子81注塑成型在第一绝缘体71,所述一排第二端子82注塑成型在第二绝缘体72,所述第三绝缘体73注塑在所述第一、第二绝缘体71、72的外侧。

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8并重点参阅图7所示,所述金属框架6由金属粉末注塑成型而成,其包括基部61、自基部61延伸的第一平板部62及一对第二平板部63,所述金属框架6的基部61包括竖直部611、焊接部612及连接所述焊接部612及竖直部611的连接部613,所述竖直部611设有纵长的开口部6111,所述一排第一端子81注塑成型在第一绝缘体71构成第一模组,所述一排第二端子82注塑成型在第二绝缘体72构成第二模组,将所述第一模组与第二模组通过开口部6111安装至所述金属框架6,再将所述第三绝缘体73注塑在所述第一、第二绝缘体71、72的外侧形成完整的基座1010及对接舌板1020。所述所述第一平板部62穿过开口部6111的中间位置且一体连接于连接部613,所述第二平板部63自开口部6111的上、下边缘延伸。所述第一平板部62具有位于其前端两侧的第一凸部621、位于其后端两侧的第二凸部622、一个横向贯穿纵长设置的纵长口623及位于所述纵长口623前端的一对固持口624。所述第一凸部621及第二凸部622均自所述第一平板部62两侧缘于上下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一凸部构成对接舌板1020的一部分并具有位于两排端子8之间并裸露于对接舌板1020两个相对侧边的锁扣口6211,所述纵长口623在上下方向的投影与所述第二平板部63的投影重合,所述固持口624位于所述第一凸部621及第二凸部622之间并固持至所述第二绝缘体72的第二舌板722的固持部7222上。

请继续参阅图9至图12,并结合图7,所述手持设备2000设有收容腔,该收容腔包括第一收容腔2010、第二收容腔2020及位于所述第二收容腔2020后侧的第三收容腔2030,所述第一收容腔2010、第二收容腔2020及第三收容腔2030分别设有第一内壁2011、第二内壁2021及第三内壁2031。所述对接舌板1020收容于所述第一、第二收容腔2010、2020内,所述基座1010收容固持于所述第三收容腔内,所述金属框架6的竖直部611抵持至所述第二收容腔2020的第二内壁2021上,所述金属框架6的焊接部612固持至电路板2001上,从而将所述电连接器1000紧密的固持至所述的手持设备2000内以实现与对接连接器对接。进一步的,所述金属框架6两个第二平板部63彼此独立且分别与第一平板部62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平板部62与第二平板部63朝向相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端子81与所述第二端子82的固定臂811、812相向弯折延伸并分别于所述第一平板部62的上下侧固定至所述第二凸部622,所述上侧的凸部小于所述下侧的凸部。所述一对第二平板部63贴覆在所述台阶部1023的两个对接面1021,具体的,所述台阶部1023与所述第一台阶部731的凹槽7311紧密配合,所述一对第二平板部63横向超过所述高频差分对端子803但未超过所述接地端子804。藉此,通过设置具有自所述基部61的竖直部611延伸的第一平板部62及一对第二平板部63的金属框架6,所述第二平板部63与所述第一平板部62平行设置均自所述竖直部611朝对接空间延伸,增加了整个金属框架6的稳定性并降低高频信号传输的过程中的电磁干扰影响,且所述第二平板部63超过高频差分对端子803而未超过接地端子804,由于遮蔽至高频差分信号端子804,即可屏蔽高频信号传输的电磁干扰,因而可进一步节省金属框架6的用料,另外,所述电连接器1000的金属框架6通过金属粉末注塑成型而成,其具有较强的硬度及刚度,因而无需再设置遮蔽外壳可直接固持至手持设备上,故而益于电连接器的小型化。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而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