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线安装结构及其导向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06552阅读:501来源:国知局
天线安装结构及其导向套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天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天线安装结构及其导向套。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现在的天线设计中射频电路连接大量采用接头盲插的形式,对于一些接头数量较多的天线结构,由于PCB板5’上的接头1’或外部的接头4’本身径向容差有限,并且转接杆3’垂直与接头面的垂直度公差较大,在数量较多的接头1’与接头4’通过穿过固定板6’的转接杆3’同时对接时,极易造成接头1’、4’损坏或对接不上,造成天线无法正常装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天线安装结构及其导向套,能够提高接头对接容差和拆装性能,方便装配、生产效率高,且能够降低加工精度和生产成本。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导向套,所述导向套呈中空圆筒状,所述导向套外壁中间部位沿圆周方向形成卡接固定用的凹槽,所述导向套内壁上下两端分别形成有顶部相互连通的锥面。

进一步地,所述锥面的圆锥角的角度范围为60°~90°。

进一步地,所述锥面的圆锥角的角度范围为70°~80°。

进一步地,所述导向套采用塑料制成。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天线安装结构,包括:导向套、转接杆、固定板及设置于所述固定板上的PCB板;所述导向套呈中空圆筒状,所述导向套外壁中间部位沿圆周方向形成卡接固定用的凹槽,所述导向套内壁上下两端分别形成有顶部相互连通的锥面;所述固定板具有两相邻的上固定壁和下固定壁,所述PCB板贴设于所述上固定壁上,且所述PCB板上装设有第一接头,在设置所述第一接头的位置相应在所述下固定壁上开设一过孔;所述导向套借助凹槽嵌套在所述过孔处;所述转接杆一端与所述第一接头插接、另一端穿过所述导向套插接至外部的第二接头。

进一步地,所述锥面的圆锥角的角度范围为60°~90°。

进一步地,所述锥面的圆锥角的角度范围为70°~80°。

进一步地,所述导向套采用塑料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过孔为形状、尺寸与所述导向套相适配的圆形过孔。

进一步地,所述PCB板与所述固定板之间通过螺栓锁紧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天线安装结构及其导向套,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导向套的设置,可以在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对接时,对转接杆有较好的导向和保护作用;

通过将导向套的两端设置成具有一定锥度的锥面,能够增加接头的径向容差和拆装性能,避免接头损坏;

且其便于装配,生产效率高,降低了加工精度和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天线安装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天线安装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图2所示天线安装结构中导向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结合图2和图3进行参阅,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天线安装结构,该天线安装结构包括:导向套2、转接杆3、固定板6及设置于固定板6上的PCB板5。

具体而言,导向套2呈中空圆筒状,导向套2外壁中间部位沿圆周方向形成卡接固定用的凹槽21,导向套2内壁上下两端分别形成有顶部相互连通的锥面22。其中,较佳的,锥面22的圆锥角的角度范围为60°~90°,通过将锥面22的圆锥角的角度范围限制在60°~90°,可以避免接头径向容差过小或过大的问题。更优的,锥面22的圆锥角的角度范围选择为70°~80°,如78°,其能够使得接头径向容差更佳合适。

固定板6具有两相邻的上固定壁61和下固定壁62,PCB板5贴设于上固定壁61上,举例而言,该PCB板5与固定板6之间通过螺栓锁紧固定。该PCB板5上装设有第一接头1,在设置第一接头1的位置相应在下固定壁62上开设一过孔(未标示),导向套2借助凹槽21嵌套在过孔处。较佳的,该过孔为形状、尺寸与导向套2相适配的圆形过孔,以使得该导向套2能够方便地嵌套至过孔处,且不会大幅度晃动,利于转接杆3穿过即后续安装。

安装时,转接杆3一端与第一接头1插接、另一端穿过导向套2插接至外部的第二接头4。转接杆3的插接顺序依据情况进行择取,如可以先将转接杆3与第一接头1插接,再插接至第二接头4;或者,也可以先将转接杆3与第二接头4插接,再插接至第一接头1。

上述实施例中,导向套2采用塑料制成。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如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导向套,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天线安装结构及其导向套,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导向套2的设置,可以在第一接头1与第二接头4对接时,对转接杆3有较好的导向和保护作用;

通过将导向套2两端设置成具有一定锥度的锥面22,能够增加接头的径向容差和拆装性能,避免接头损坏;

且其便于装配,生产效率高,降低了加工精度和生产成本。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