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93200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连接器,使壳体和对方侧壳体嵌合,通过锁定臂的卡止作用而将两个壳体锁定成嵌合状态。在将两个壳体脱离时,对锁定臂的锁定解除操作部进行按压操作,从而解除锁定臂的锁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0337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连接器中,锁定臂形成于壳体的外表面,处于锁定解除操作部在壳体的外表面露出的状态。因此,可能导致锁定解除操作部不小心被按压操作。

本发明根据如上述的实情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实现基于锁定臂的锁定功能的信赖性提高。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涉及的连接器,具备:内壳,在该内壳中收纳端子零件;外壳,其相对于所述内壳独立,并将所述内壳包围;锁定臂,其形成于所述内壳的外表面,与对方侧壳体卡止,从而将所述内壳和所述对方侧壳体锁定成嵌合状态;以及保护部,其形成于所述外壳,限制异物对所述锁定臂的锁定解除操作部的干渉。

发明效果

保护部限制异物对锁定臂的锁定解除操作部进行干涉,因此能防止锁定解除操作部因为异物干涉而不小心被进行锁定解除操作。另外,在设置了相对于形成有锁定臂的内壳为不同部件的外壳的基础上,在该外壳形成了保护部。因此,与在1个壳体上形成锁定臂和保护部的双方的情况相比,能简化内壳和外壳的双方的形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将实施例1的阴侧连接器(连接器)分解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将构成内壳的壳体主体部和外壳分离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外壳的半分割构件被安装到内壳的下表面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在阴侧壳体(壳体)中卸下前置止动体、端子零件以及橡胶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阴侧壳体(壳体)的主视图。

图6是阴侧壳体(壳体)的后视图。

图7是阴侧壳体(壳体)的俯视图。

图8是从背面侧观看阴侧壳体(壳体)时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将阴侧壳体(壳体)和阳侧壳体(对方侧壳体)嵌合的状态的侧剖视图。

图10是示出阴侧壳体(壳体)和阳侧壳体(对方侧壳体)的嵌合过程的侧剖视图。

图11是沿图9的a-a线的剖视图。

图12是沿图9的b-b线的剖视图。

图13是沿图9的c-c线的剖视图。

图14是沿图9的d-d线的剖视图。

图15是构成内壳的壳体主体的侧视图现有例。

图16是示出从斜上后方观看构成外壳的上侧半分割构件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7是示出从斜上后方观看构成外壳的下侧半分割构件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8是示出将构成外壳的上下一对半分割构件分离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9是构成外壳的上侧半分割构件的俯视图。

图20是前置止动体的主视图。

图21是从斜前方观察橡胶栓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也可以形成为,在所述锁定臂形成有锁定部,该锁定部与所述对方侧壳体的锁定突起卡止,从而将所述内壳和所述对方侧壳体保持成锁定状态,并且该锁定部与所述锁定突起干渉,从而向从所述内壳的外表面远离的方向移位,在所述外壳形成有干渉回避孔,该干渉回避孔避免所述外壳与所述锁定部干涉。根据此结构,作为回避锁定部与外壳干涉的机构,在外壳开口有干渉回避孔,因此与作为回避与锁定部发生干涉的干涉回避单元,而将外壳设在从内壳的外表面远离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使外壳小型化。

本发明也可以形成为,所述外壳不与所述端子零件接触且能相对于所述内壳相对移位,与所述端子零件连接的电线能与所述外壳抵接。根据此结构,在电线振动时,该振动会传递到外壳上,但很难从外壳传递到内壳。因此,能够抑制从电线向端子零件传递振动。

本发明也可以形成为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通过弹性定位构件而被安装。根据此结构,从电线传递到外壳的振动能量通过弹性定位构件而被衰减,因此向内壳和端子零件的振动传递被抑制。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备减振环,其以不与所述内壳接触的状态外嵌在所述电线,与所述外壳弹性地抵接。根据此结构,电线的振动能量借由减振环传递到外壳,通过外壳的惯性力而被衰减,因此向端子零件的振动传递被抑制。在减振环和端子零件之间不存在由减振环与内壳直接接触而形成的振动传递路径,所以具有优异的抑制从电线向端子零件传递振动的功能。

<实施例1>

以下,参照图1-图21对将本发明具体化的实施例1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针对前后方向,将图7、9-12、15、19中的左方、将图1-4、21中的左斜下方、以及图8、16、17中的右斜上方定义为前方。针对上下方向,将图1-6、8-10、13-18、20、21中所示出的方向原样地定位为上方、下方。本实施例的连接器构成为具备能相互嵌合·脱离的阳连接器m和阴连接器f。

<阳连接器m>

如图9、10所示,阳连接器m构成为在阳壳体80上沿左右排列安装3个阳端子零件84。阳壳体80由合成树脂构成,具备端子保持部81和罩部82,罩部82从端子保持部81向与阴连接器f的嵌合方向相同的方向(图9、10中的右方)突出。在构成罩部82的上壁部的上表面(外表面)形成有锁定突起83。阳端子零件84作为与后述的阴端子零件72的连接机构,具有从端子保持部81向罩部82内突出的突片85。

<阴连接器f>

阴连接器f由3个导电路70的前端部和阴壳体10构成。各导电路70具备阴端子零件72和橡胶栓61,阴端子零件72通过压接而与电线71的前端部连接,橡胶栓61外嵌于电线71的前端部而被压接在阴端子零件72的后端部。端子零件和橡胶栓61从后方插入到阴壳体10内。阴壳体10具备:合成树脂制的内壳11;橡胶制的密封环27;合成树脂制的外壳37;以及橡胶制的左右一对弹性定位构件55。

<内壳11>

内壳11通过将壳体主体12和前置止动体30组装而构成,壳体主体1由合成树脂构成并具有左右对称的形状,前置止动体30由合成树脂构成并具有左右对称的形状。如图9所示,在壳体主体12内左右排列形成有3室的端子收纳室13,阴端子零件72从后方插入到端子收纳室13。在壳体主体12内形成有矛状部14和挠曲空间15,矛状部14沿端子收纳室13的下表面向前方悬臂状地延伸,挠曲空间15用于容许矛状部14向从端子收纳室13远离的方向(下方)弹性变形。端子收纳室13的内周后端部成为用于使橡胶栓61紧贴的密封面16。

如图3所示,在壳体主体12的上表面形成有锁定臂17。锁定臂17具有左右一对支承部18和锁定部19,左右一对支承部18从壳体主体12的上表面向前方延伸,锁定部19连接两个支承部18的前端部之间。在锁定部19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锁定孔20。锁定臂17具有臂部21,臂部21在两个支承部18之间从锁定部19的后端缘向后方延伸。在臂部21的后端部形成有比臂部21的宽度宽的锁定解除操作部22。

锁定臂17能以将支承部18的后端部作为大致支点呈跷跷板状地弹性变形,使锁定部19向上方移位,并且使锁定解除操作部22向下方移位。该跷跷板状的弹性变形在阴壳体10与阳壳体80的嵌合过程和对嵌合状态的两个连接器m、f进行脱离操作时进行。

如图1、12、15所示,在壳体主体12的左右两侧部形成有一对定位凹部23,一对定位凹部23向上下两个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外侧开放。各定位凹部23具备外侧抵接面24和前后一对对置面25,外侧抵接面24构成壳体主体12的外侧面,前后一对对置面25相对于外侧抵接面24呈大致直角。在壳体主体12的外表面中的与外侧抵接面24的上端缘大致直角地连接的水平区域和与外侧抵接面24的下端缘大致直角地连接的水平区域分别成为承受面26。另外,如图9所示,橡胶制的密封环27外嵌到壳体主体12的外周中的比定位凹部23靠前方的位置。

如图1、12所示,前置止动体30具有:前壁部31;周壁部32,其从前壁部31的外周缘向后方筒状地突出;3个限制突起33,其从前壁部31的后表面向后方突出;以及挠曲限制部34,其从前壁部31的后表面向后方延伸。在前壁部31形成有与端子收纳室13对应的多个突片插入口35。在周壁部32的外周形成有移位限制部36。移位限制部36肋板状地突出,配置在周壁部32的外周中的上下两个表面部和左右两个侧面部。

前置止动体30以使周壁部32外嵌到壳体主体12的前端部的方式组装。在组装状态下,如图12所示,3个限制突起33从前方与3个阴端子零件72的前端抵接,阴端子零件72在前后方向上被夹于限制突起33与矛状部14之间而被限制向前后方向移动。另外,挠曲限制部34进入到挠曲空间15内,限制矛状部14向从阴端子零件72分离的方向移位。周壁部32的后端部限制密封环27向前方不当地移动。

<外壳37>

如图4、18所示,外壳37由上下一对半分割构件38构成。一对半分割构件38为同一部件,以针对前后方向的轴线(省略图示)成为点对称的位置关系合体,由此构成外壳37。另外,针对以下的关于半分割构件38的说明中的方向,为了便于说明,以上侧半分割构件38为基准。

如图16、17、19所示,半分割构件38具有:大致水平的外壁部39,呈左右对称的形状;以及一对侧壁部40l、40r,呈从外壁部39的左右两侧缘向下方延伸的左右非对称的形状。在外壁部39的前端部沿上下贯通地形成有呈大致方形的干渉回避孔41。在外壁部39的后端部沿上下贯通地形成有呈大致方形的缠绕用开口部42。通过形成缠绕用开口部42,外壁部39的后端缘部作为在左右方向上细长的松弛保持部43而发挥作用。

在外壁部39中的缠绕用开口部42的前方相邻的区域上下贯通地形成有操作用开口部44。外壁部39中的缠绕用开口部42与操作用开口部44的边界部分作为在左右方向上细长的后缘保护部45发挥作用。另外,左右两侧壁部40l、40r中的沿操作用开口部44的开口缘的区域作为侧缘保护部46发挥作用。

在左侧壁部40l的前端部外表面形成有卡止突起47。在左侧壁部40l的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和左侧壁部40l的后端部分别形成有从内表面侧贯通到外表面侧的卡止孔48。另一方面,在右侧壁部40r的前端部外表面形成有从内表面侧贯通到外表面侧的卡止孔48。在右侧壁部40r的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和右侧壁部40r的后端部分别形成有卡止突起47。

如图2、17所示,在半分割构件38形成有左右非对称的一对定位凸部49l、49r,一对定位凸部49l、49r从外壁部39的下表面(内表面)中的左右两侧缘部向下方突出。一对定位凸部49l、49r配置于半分割构件38的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与操作用开口部44的前端部对应的位置)。左侧的定位凸部49l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与卡止孔48相同的位置。右侧的定位凸部49r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与卡止突起47相同的位置。两个定位凸部49l、49r的内侧面成为左右方向朝内的内侧抵接面50。外壁部39的下表面中的与内侧抵接面50大致直角地连接的区域作为按压面51发挥作用。

如图17、18所示,在半分割构件38形成有受压部52,受压部52从后缘保护部45的下表面突出。在受压部52的下表面,以与3室的端子收纳室13对应的方式排列3个弧状凹面53。受压部52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与左侧壁部40l的后端部的卡止孔48以及右侧壁部40r的后端部的卡止突起47相同的位置。

在将一对半分割构件38合体的状态下,以上侧的左右两侧壁部40l、40r的下端缘和下侧的左右两侧壁部40l、40r的上端缘对接的方式抵接,通过上下2个外壁部39、上下二对侧壁部40l、40r构成整体呈大致方筒状的外壳37。在外壳37内收纳内壳11。另外,在外壳37的前后隔着间隔的3个部位,形成于上侧的半分割构件38上的卡止突起47和卡止孔48分别与形成于下侧的半分割构件38上的卡止孔48和卡止突起47卡止。两个半分割构件38通过它们的卡止作用而被保持成合体状态。

另外,在将两个半分割构件38合体的状态下,上侧的半分割构件38的定位凸部49l、49r和下侧的半分割构件38的定位凸部49l、49r以使各自的突出端面彼此抵接的状态上下连接。另外,在上侧的半分割构件38的受压部52和下侧的半分割构件38的受压部52之间形成有1个保持孔54,该保持孔54形成为将3个圆左右连接的形态。

<弹性定位构件55>

如图1、12、14所示,上述的内壳11和外壳37通过左右对称的一对弹性定位构件55而被安装。一对弹性定位构件55配置于内壳11与外壳37之间,将内壳11和外壳37以非接触的状态且在三维方向(上下方向、左右方向以及前后方向)上能相对移位的方式进行定位。

如图1所示,左右一对弹性定位构件55为同一部件,形成为左右对称的形状。另外,1个弹性定位构件55本身形成为上下对称且前后对称的形状。弹性定位构件55具有:基板部56;上下一对内朝向肋57;以及前后一对外朝向肋58。基板部56形成为将板厚方向朝向左右方向的大致方形。

一对内朝向肋57相对于基板部56呈大致直角,形成为相互平行的平板状。一对内朝向肋57从基板部56的上下两缘部朝向左右方向内侧(内壳11侧)突出。内朝向肋57在前后方向上的形成区域遍及基板部56的前后方向整个区域。被基板部56和一对内朝向肋57包围的空间成为向左右方向内侧以及前后两个方向开放的内朝向凹部59。

一对外朝向肋58相对于基板部56呈大致直角,形成为相互平行的平板状。一对外朝向肋58与内朝向肋57相反地,从基板部56的前后两个缘部朝向左右方向外侧(外壳37侧)突出。外朝向肋58在上下方向上的形成区域遍及基板部56的上下方向整个区域。被基板部56和一对外朝向肋58包围的空间成为向左右方向外侧以及上下两个方向开放的外朝向凹部60。一对内朝向肋57和一对外朝向肋58从构成基板部56的外周缘的4个边中的相互不同的边突出。

在将一对弹性定位构件55组装到内壳11和外壳37的状态下,内朝向凹部59与内壳11的左右两个侧面部嵌合,基板部56嵌合到内壳11的定位凹部23内,外朝向凹部60与外壳37的定位凸部49l、49r嵌合。基板部56在左右方向(基板部56的板厚方向)上被夹于内壳11的外侧抵接面24和外壳37的内侧抵接面50之间。

上侧的内朝向肋57在上下方向(内朝向肋57的板厚方向)上被夹于内壳11的上侧的承受面26与外壳37的上侧的按压面51之间,下侧的内朝向肋57在上下方向上被夹于内壳11的下侧的承受面26与外壳37的下侧的按压面51之间。前侧的外朝向肋58在前后方向(外朝向肋58的板厚方向)上被夹于内壳11的前侧的对置面25与外壳37的前表面之间,后侧的外朝向肋58在前后方向上被夹于内壳11的后侧的对置面25与外壳37的后表面之间。

在组装了内壳11和外壳37的状态下,外壳37的操作用开口部44位于在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与锁定臂17的锁定解除操作部22对应的位置。作业者将手指插入到操作用开口部44,从而能进行向下(锁定解除方向)按压锁定解除操作部22的按压操作。另外,外壳37的干渉回避孔41位于在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与锁定臂17的锁定部19对应的位置。在锁定部19已向上方弹性移位时,锁定部19的一部分(前端部)能进入到干渉回避孔41的内部。

<橡胶栓61>

如图9、10、21所示,构成导电路70的橡胶栓61是将圆筒形的密封部62、与密封部62的后端同心状地连接的圆筒形的薄壁部63、以及与薄壁部63的后端同心状地连接的圆筒形的减振环64一体化而形成的圆筒状的单一部件。在密封部62的外周以恒定间距前后排列形成有多个第1唇部65,多个第1唇部65分别沿圆周方向突出成肋板状。在密封部62的内周以恒定间距前后排列形成有多个内周侧密封唇部(省略图示),多个内周侧密封唇部沿圆周方向突出成肋板状。

在减振环64的外周以恒定间距前后排列形成有多个第2唇部66,多个第2唇部66沿圆周方向突出成肋板状。在减振环64的内周以恒定的间距前后排列形成有多个内周侧唇部(省略图示),多个内周侧唇部沿圆周方向突出成肋板状。内周侧唇部的内径为与内周侧密封唇部的内径大致相同的尺寸,但比电线71的外径小。第2唇部66的外径设定成比密封部62的第1唇部65的外径大的尺寸。

在减振环64的外周后端部形成有同心圆形的大径部67。大径部67的外径尺寸比第2唇部66大。如图9所示,大径部67的外周缘部的前表面成为相对于与橡胶栓61(减振环64)的轴线正交的左右方向倾斜的前侧锥形面68。大径部67的外周缘部的后表面成为相对于与橡胶栓61(减振环64)的轴线正交的左右方向倾斜的后侧锥形面69。通过该前后两个锥形面68、69,使得大径部67的外周缘部的厚度(轴线方向的尺寸)朝向径向外侧逐渐变薄,在最外侧周缘上变得最薄。

薄壁部63的外径比密封部62的第1唇部65的外径小,薄壁部63的内径比密封部62的内周侧密封唇部的内径大。也就是说,薄壁部63比密封部62以及减振环64形成得薄。因此,薄壁部63相比于密封部62以及减振环64容易弹性变形。

橡胶栓61外嵌到电线71的前端部,橡胶栓61的前端部与电线71一起通过压接而被固定安装在阴端子零件72的后端部。从后方插入到端子收纳室13内的阴端子零件72通过矛状部14的卡止作用而防止脱落。橡胶栓61的密封部62分别插入到端子收纳室13的后端部内。第1唇部65与密封面16紧贴,内周侧密封唇部与电线71的外周紧贴,从而防止从后方向端子收纳室13内的浸水。

3个橡胶栓61中的密封部62以分别插入到端子收纳室13内并沿左右方向排列的方式配置。另外,3个橡胶栓61中的减振环64以贯通状态嵌入到由外壳37的受压部52构成的1个保持孔54内。在保持孔54内,相邻的减振环64的第2唇部66彼此以弹性变形的状态抵接。第2唇部66的上表面部和下表面部与受压部52弹性地抵接,内周侧唇部与电线71弹性地抵接。减振环64直接接触到外壳37,但不与内壳11接触。

如图9-12所示,减振环64的后端部的大径部67位于比保持孔54靠后方的位置。另外,相邻的大径部67在使一方的大径部67的前侧锥形面68和另一方的大径部67的后侧锥形面69弹性抵接的状态下局部紧贴。由于前侧锥形面68、后侧锥形面69均相对于大径部67(减振环64)的排列方向倾斜,所以相邻的大径部67的后表面上的边界部分不存在大的台阶、凹凸。

插通到橡胶栓61的电线71的前端部通过内周侧密封唇部和内周侧唇部弹性地紧贴,从而限制相对于橡胶栓61向前后方向相对移位。另外,如图9所示,电线71中的橡胶栓61的向后方导出的部分呈环状并以松弛的状态缠绕到上侧的半分割构件38的松弛保持部43。电线71可以与松弛保持部43(外壳37)直接接触,也可以不与松弛保持部43接触。

<阳连接器m与阴连接器f的嵌合和脱离>

在嵌合阳连接器m和阴连接器f时,使内壳11的前端部嵌入到罩部82电感器。在两个连接器m、f的嵌合过程中,如图10所示,锁定部19与锁定突起83干渉,而使锁定臂17向锁定解除方向弹性移位。此时,锁定部19向上方移位而接近外壳37的外壁部39,但是由于在外壁部39形成有干渉回避孔41,所以锁定部19不与外壳37干渉。

当两个连接器m、f成为正规的嵌合状态时,如图9所示,由于锁定部19穿过锁定突起83,所以锁定臂17弹性恢复,而使锁定部19的锁定孔20与锁定突起83卡止。通过该卡止作用,两个连接器m、f锁定成嵌合状态。另外,阳端子零件84的突片85与阴端子零件72接触而成为能导通的状态。

在使嵌合状态的两个连接器m、f脱离时,对锁定解除操作部22进行按压操作。通过该操作,锁定臂17弹性移位,使得锁定部19从锁定突起83分离,所以在对锁定解除操作部22进行了按压操作的状态下使两个连接器m、f分离即可。此时,锁定部19向上方移位而接近上侧的外壁部39,但是由于在锁定部19的上方形成有干渉回避孔41,所以锁定部19不与外壁部39(外壳37)干渉。

<实施例1的松弛保持部43的作用以及效果>

阴连接器f具备:阴壳体10;阴端子零件72,其固装在电线71的前端部,从后方插入到阴壳体10内;以及松弛保持部43,其形成于阴壳体10,将向阴壳体10的后方导出的电线71保持成松弛的状态。当在阴壳体10的后方,电线71产生振动时,在阴壳体10的附近,被松弛保持部43以松弛的状态保持的电线71以使其曲率变化的方式弹性变形。如此,由于通过电线71本身弹性变形而使电线71的振动能量衰减,所以本实施例的阴连接器f具有优异的抑制从电线71向阴端子零件72传递振动的功能。另外,由于电线71环状地缠绕在松弛保持部43上,所以不会有电线71从松弛保持部43脱落的情况。

阴壳体10具备:内壳11,在其中收纳阴端子零件72;以及外壳37,其能相对于内壳11相对移位。并且,松弛保持部43形成于外壳37,电线71在产生振动时能与松弛保持部43(外壳37)抵接。根据此结构,在电线71一边弹性变形一边衰减振动时碰到松弛保持部43(外壳37)时,电线71的振动传递到外壳37,但是不直接传递到内壳11。因此,电线71的振动很难传递到内壳11内的阴端子零件72。

<实施例1的橡胶栓61以及减振环64的作用以及效果>

阴连接器f具备:阴壳体10;以及3个阴端子零件72,其分别固装在3根电线71的前端部,在阴壳体10内形成有3室的端子收纳室13,3个端子零件从后方分别插入到3室的端子收纳室13中。在阴端子零件72的后方附近,在3根电线71分别外嵌有3个橡胶栓61,3个橡胶栓61密封电线71的外周与端子收纳室13的内周(内壳11)之间的间隙。在橡胶栓61的后端部形成有减振环64,相邻的2个减振环64彼此弹性地抵接。

当电线71在阴壳体10的外部产生振动时,电线71的振动能量被橡胶栓61衰减。在此,相邻的橡胶栓61的减振环64彼此弹性地抵接,因此即使在相邻的橡胶栓61相互之间也衰减振动能量。因此,由橡胶栓61产生的电线71的振动衰减性能优异。

阴连接器f具备:内壳11;阴端子零件72,其固装于电线71的前端部,从后方插入到内壳11内;以及外壳37,其与阴端子零件72非接触、且安装成能相对于内壳11相对移位。在电线71以与内壳11非接触的状态、且与外壳37弹性地抵接的状态外嵌有减振环64。

当电线71在阴壳体10的外部产生振动时,电线71的振动能量经由减振环64传递到外壳37,并通过外壳37的惯性力而被衰减。由此,抑制从电线71向阴端子零件72传递振动。在此,在减振环64与阴端子零件72之间不存在因减振环64与内壳11直接接触而导致的振动传递路径,所以具有优异的抑制从电线71向阴端子零件72传递振动的功能。

另外,在减振环64的后端形成有大径部67,在大径部67的外周缘部上的前后两个面形成有前侧锥形面68和后侧锥形面69,前侧锥形面68和后侧锥形面69相对于相邻的橡胶栓61彼此的排列方向倾斜。并且,相邻的橡胶栓61使前侧锥形面68和后侧锥形面69抵接。根据此结构,在相邻的减振环64的后表面彼此的边界部以及其附近,台阶、凹凸小。因此,即使高压的清洗水从阴壳体10的后方喷射到阴壳体10上,该清洗水很难浸入到相邻的大径部67(减振环64)之间的间隙。

另外,橡胶栓61具有与内壳11的内周液密状地紧贴的密封部62,减振环64的外径尺寸大于密封部62。根据此结构,由于在密封部62的后方存在外径大的减振环64,所以即使高压清洗水从外壳37的后方喷射到外壳37,也不会有高压清洗水直接喷射到密封部62的情况。另外,由于减振环64一体形成在橡胶栓61,所以与将减振环64形成为相对于橡胶栓61独立的部件的情况相比,部件数量被削减。

<实施例1的弹性定位构件55的作用以及效果>

阴连接器f具备:内壳11;阴端子零件72,其固装于电线71的前端部,从后方插入到内壳11内;以及外壳37,其不与阴端子零件72接触、且能相对移位地安装于内壳11。此外,阴连接器f具备一对弹性定位构件55,一对弹性定位构件55对内壳11和外壳37进行定位、且沿圆周方向隔着间隔配置。也就是说,构成阴连接器f的内壳11和外壳37以通过弹性定位构件55定位的状态被安装。

根据此结构,从电线71传递到外壳37的振动能量通过弹性定位构件55而被衰减,因此抑制向内壳11的振动传递。另外,对内壳11和外壳37进行定位的机构不是在整个圆周方向上连续的环状的部件,而是沿圆周方向隔着间隔配置的一对弹性定位构件55,因此能将材料成本抑制得低。

另外,一对弹性定位构件55以从左右两侧夹着内壳11的方式配置,弹性定位构件55具备基板部56、内朝向肋57以及外朝向肋58。基板部56与内壳11的外侧面(外侧抵接面24)和外壳37的内侧面(内侧抵接面50)抵接。内朝向肋57从基板部56向基板部56的内侧面侧突出,在上下方向上夹于内壳11与外壳37之间。外朝向肋58从基板部56向基板部56的外侧面侧突出,在前后方向上夹于内壳11与外壳37之间。

根据此结构,在内壳11和外壳37相对移位时,内朝向肋57和外朝向肋58弹性变形。在此,由于内朝向肋57和外朝向肋58从基板部56向相互相反侧突出,所以内朝向肋57不会受到外朝向肋58的限制、影响,外朝向肋58也不会受到内朝向肋57的限制、影响。由此,由于内朝向肋57和外朝向肋58均柔软地弹性变形,所以弹性定位构件55具有优异的电线71的振动抑制功能。

另外,基板部56呈大致方形,内朝向肋57从基板部56的外周的4边中的平行的2边(上下两缘)突出,外朝向肋58从基板部56的外周的4边中的与内朝向肋57不同的平行的2边(前后两缘)突出。根据此结构,由于内朝向肋57和外朝向肋58从基板部56的外周的4边中的相互不同的边突出,所以内朝向肋57和外朝向肋58也相互不会受到来自对方侧的限制、影响,从而能柔软地弹性变形。

<实施例1的锁定臂17的作用以及效果>

阴连接器f具备:内壳11,其中收纳阴端子零件72;外壳37,其相对于内壳11独立,并将内壳11包囲。在内壳11的外表面形成有锁定臂17,锁定臂17与阳壳体80(对方侧壳体)卡止,从而将内壳11和阳壳体80锁定成嵌合状态。另一方面,在外壳37以配置于锁定臂17的锁定解除操作部22的附近的方式形成有后缘保护部45和侧缘保护部46。

根据此结构,配置于锁定臂17的锁定解除操作部22的附近的后缘保护部45和侧缘保护部46限制异物对锁定解除操作部22干涉,所以能防止锁定解除操作部22因异物干涉而不小心进行锁定解除动作。另外,在设置了相对于形成有锁定臂17的内壳11为不同部件的外壳37的基础上,在该外壳37形成了后缘保护部45和侧缘保护部46。因此,与在1个壳体上形成锁定臂17、后缘保护部45以及侧缘保护部46的情况相比,能简化内壳11和外壳37双方的形状。

在锁定臂17形成有锁定部19,锁定部19与阳壳体80的锁定突起83卡止,从而将内壳11和阳壳体80保持成锁定状态。锁定部19在两个连接器m、f的嵌合过程中,因为与锁定突起83干渉而向从内壳11的外表面远离的方向移位。另一方面,在外壳37形成有避免与锁定部19干渉的干涉回避孔41。

根据此结构,作为回避锁定部19与外壳37干涉的机构,由于在外壳37开口有干渉回避孔41,所以与作为回避与锁定部19干涉的回避单元而使外壳37从内壳11的外表面远离的情况相比,能实现外壳37的小型化。

<实施例1的阴壳体10和阳壳体80的作用以及效果>

构成阴侧连接器的内壳11能嵌合在阳壳体80(对方侧壳体),阳壳体80具有阳端子零件84(对方侧端子)。并且,在内壳11形成有锁定臂17,锁定臂17与阳壳体80卡止,从而保持内壳11与阳壳体80的嵌合状态。根据此结构,由于能通过锁定臂17而将收纳有阴端子零件72的内壳11和阳壳体80锁定成嵌合状态,所以能抑制阴端子零件72与阳端子零件84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微滑动摩耗。

也可以在内壳11形成有移位限制部36,移位限制部36限制内壳11相对于阳壳体80向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的相对移位。根据此结构,内壳11以被限制了相对于阳壳体80的相对移位的状态被嵌合,阴端子零件72与阳端子零件84的相对移位被限制。由此,能抑制阴端子零件72和阳端子零件84之间的微滑动摩耗。

另外,内壳11具备:壳体主体12,其收纳阴端子零件72;以及前置止动体30,其安装于壳体主体12的前端部,限制阴端子零件72从壳体主体12脱落。并且,移位限制部36突出形成于前置止动体30的外周面,以塑性变形的状态紧贴于阳壳体80的罩部82的内周。通过移位限制部36,内壳11与阳侧壳体80之间的相对移位被限制,阴端子零件72与阳端子零件84的相对移位被限制。由此,能抑制阴端子零件72与阳端子零件84之间的微滑动摩耗。由于移位限制部36不仅形成于壳体主体12,而且形成在前置止动体30,所以能简化壳体主体12的形状。

另外,在前置止动体30的前壁部31形成有限制突起33,限制突起33与阴端子零件72的前表面抵接,从而限制阴端子零件72向前方的移动。由于阴端子零件72被限制突起33相对于矛状部14向后按压,在前后方向上夹于限制突起33与矛状部14之间,向前后方向的移动被限制。根据此结构,能利用相对于壳体主体12独立的前置止动体30,来确实地限制阴端子零件72向前方的移动。由此,能确实地防止阴端子零件72与阳端子零件84之间的微滑动摩耗。

<其他实施例>

本发明不限于根据上述描述以及附图进行说明的实施例,例如以下的实施例也被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干渉回避孔在外壳的外表面开口,但是干渉回避孔也可以不在外壳的外表面开口,而是使外壳的内表面凹陷而形成。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外壳上,作为回避外壳与锁定部干渉的机构,形成了干涉回避孔,但是也可以不形成干渉回避孔,而是通过使外壳大型化来避免外壳与锁定部干渉。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内壳和外壳形成为能相对移位,但是内壳与外壳也可以以不能相对移位的方式固定组装。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减振环一体形成于橡胶栓,但是减振环也可以是相对于橡胶栓独立的部件。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减振环配置于密封部的后方,但是在将减振环形成为相对于橡胶栓独立的部件的基础上,也可以将减振环配置在比橡胶栓(密封部)靠前方的位置,也可以将减振环和橡胶栓配置于在前后方向上大致相同的位置。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减振环的外径形成得比密封部大,但是减振环的外径可以是与密封部相同的尺寸。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内壳构成为在壳体主体安装前置止动体,内壳也可以是单一部件。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利用前置止动体的前壁部来限制端子零件向前方的移动,但是前壁部也可以不限制端子零件向前方的移动。

(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内壳和外壳经由一对弹性定位构件而安装,但是弹性定位构件也可以是环状的单一部件。

(1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一对弹性定位构件形成为左右对称,但是一对弹性定位构件也可以形成为左右非对称。

(1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弹性定位构件以使内朝向肋和外朝向肋从基板部突出的方式形成,但是弹性定位构件也可以仅使内朝向肋或者外朝向肋从基板部突出的方式形成,这些肋板也可以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以及前后方向上被夹于内壳与外壳之间。

(1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内朝向肋和外朝向肋从基板部的外周的4边中的相互不同的边突出,但是内朝向肋和外朝向肋也可以从相同的边突出。

(1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内朝向肋形成为一对,但是内朝向肋的数量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3个以上。

(1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外朝向肋形成为一对,但是外朝向肋的数量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3个以上。

(1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具备防水用橡胶栓,但是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不具备橡胶栓的非防水型连接器。

(1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减振环的前后两个面形成有锥形面,但是减振环也可以不形成锥形面的方式形成。

(1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减振环与外壳弹性接触,但是减振环也可以不与外壳接触。

(1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内壳中收纳3个阴端子零件,但是阴端子零件(橡胶栓)的数量也可以是2个,也可以是4个以上。

附图标记说明

f…阴连接器(连接器)

11…内壳

17…锁定臂

19…锁定部

22…锁定解除操作部

37…外壳

41…干渉回避孔

45…后缘保护部(保护部)

46…侧缘保护部(保护部)

55…弹性定位构件

64…减振环

71…电线

72…阴端子零件(端子零件)

80…阳壳体(对方侧壳体)

83…锁定突起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