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34936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适合电路基板彼此的连接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根据连接器的用途,要求其连接器越来越小型化、窄幅化。例如,举出内置于便携型设备的电路基板彼此的连接所使用的基板对基板型的连接器。在该用途的连接器的情况下,对排列竟达数十根触头的连接器,要求例如长度10mm以下、宽度1.5mm以下这一极小型的尺寸。

在此,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备具有从嵌合面立起的立壁的外壳(housing)和沿着其立壁的侧面的壳体(shell)的连接器。

另外,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由具有1列触头的基板安装型插座连接器和具有1列触头并使电缆终止的插塞连接器组成的连接器组装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3580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11381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列的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的情况下,外壳的构造成为阻碍而难以将连接器进一步的窄幅化。

另外,在上列的专利文献2的连接器的情况下,插座连接器的触头和插塞连接器的触头在各连接器外壳以在横向互相偏移的状态被支撑。因此,在该专利文献2的连接器的情况下,也难以进一步的窄幅化。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形,以提供实现进一步的窄幅化的连接器为目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具有大致长方形状的嵌合面的树脂外壳;以及

被其树脂外壳支撑的多个触头,

树脂外壳具有使其嵌合面的宽度方向中央从上述嵌合面突出而在长度方向延伸、支撑多个触头的支撑突条,

多个触头各自具有:朝对象连接器弯曲成凸的形状的、与对象连接器的触头接触的接触部;以及在树脂外壳的宽度方向延伸、焊接在电路基板的焊接部,那些多个触头,以接触部横跨支撑突条的姿态排列成一列。

在本发明的连接器的情况下,多个触头排列成一列。而且,那些触头的接触部具有弯曲成凸的形状、以横跨支撑突条的姿态被支撑。因此,与那些接触部接触的对象连接器的触头,能够以从宽度方向夹住弯曲成凸的形状的接触部的方式与本发明的连接器的触头接触。因而,依据本发明的连接器,与上列的专利文献1、2中公开的连接器相比能够实现进一步的窄幅化。

在此,本发明的连接器中,优选上述多个触头的焊接部按照那些多个触头的排列顺序,在树脂外壳的宽度方向左右交替延伸。

若多个触头的焊接部具有按照排列顺序在宽度方向左右交替延伸的形状,则电路基板上的触头的焊接间距会成为连接器中的触头的排列间距的2倍的间隔。因此,能够进行通过窄间距化的多端子化或者长度尺寸的缩短化。

另外,在本发明的连接器中,优选以上述多个触头的、被上述支撑突条支撑的接触部,关于遍及那些多个触头全部的区域从两侧方双方能视觉辨认的方式,上述树脂外壳具有关于上述区域开放上述支撑突条的两侧方双方的形状。

若要一体成形触头和树脂外壳,则需要在其成形模具先将触头保持在固定位置的构造。若树脂外壳具有关于上述区域开放支撑突条的两侧方双方的形状,则在一体成形时,能够以从两侧方夹住地方式支撑触头的接触部,能够提高触头的接触部的尺寸精度。

进而,在本发明的连接器中,优选还具备金属壳体,该金属壳体具有以大致长方形状遍及一周围住上述树脂外壳的嵌合面的形状并引导嵌合的对象连接器。

树脂外壳存在如下担忧,即因窄幅化而成为不能具有引导嵌合的对象连接器的构造的构造。即便在其情况下,若具备上述金属壳体,则因其金属壳体也能引导对象连接器。另外,树脂外壳存在如下担忧,即因窄幅化而变得不能维持其本身所需要的强度。即便在其情况下,通过具备该金属壳体,也会实现具有所需要的强度的连接器。

进而,优选本发明的连接器为电连接搭载其连接器的电路基板和搭载对象连接器的电路基板的连接器。

本发明的连接器适合作为电连接电路基板与电路基板的、所谓的板对板用连接器。

【发明效果】

依据以上的本发明,能够提供实现更进一步的窄幅化的连接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作为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对象连接器的外观立体图。

【图4】是将图1、图2所示的连接器和图3所示的对象连接器调准到嵌合的姿态而示出的、嵌合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沿着图4所示的箭头a-a及箭头b-b的、两个连接器的截面图。

【图6】是图1、图2所示的连接器和图3所示的对象连接器的、嵌合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沿着图6所示的箭头a-a及箭头b-b的、两个连接器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作为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外观立体图。

在此,图1(a)是使与对象连接器(后述)嵌合的嵌合面朝上方的姿态的立体图。另外,图1(b)是使搭载于电路基板(未图示)的下表面朝上的姿态的立体图。

另外,图2是图1所示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该连接器1具备树脂外壳10。该树脂外壳10具有在图1、图2所示的上表面以大致长方形状形成的、与对象连接器的嵌合面11。

另外,该树脂外壳10形成有使嵌合面11的宽度方向中央从嵌合面11向上方(嵌合时的对象连接器侧)突出而在长度方向延伸的支撑突条12。在该支撑突条12支撑有多个触头20。这些触头20一体成形在树脂外壳10。

在此,这些触头20各自具有与对象连接器的触头接触的接触部21、和焊接在电路基板的焊接部22。而且,其接触部21具有朝对象连接器、即图1(a)所示的姿态中朝上方而弯曲成凸的形状。另外,焊接部22如图1(b)所示,在树脂外壳10的宽度方向延伸。这些触头20以使那些触头20的接触部21横跨树脂外壳10的支撑突条12的姿态排成一列。

另外,这些触头20的焊接部22如图1(b)所示,沿着树脂外壳10的下表面19,按照那些触头20的排列顺序,在树脂外壳10的宽度方向左右交替延伸。这些焊接部22焊接在搭载该连接器1的电路基板(未图示)。在此,这些焊接部22在树脂外壳10的宽度方向左右交替延伸,因此电路基板上的触头20的焊接的间距,成为连接器1中的触头20的排列间距的2倍的间隔。由此,能够进行通过窄间距化的多端子化或者长度尺寸的缩短化。

另外,如图2所示,树脂外壳10成为被支撑在树脂外壳10的支撑突条12的多个触头20的接触部21,关于遍及排列在此处的多个触头20全部的区域,从该树脂外壳10的两侧方双方能视觉辨认的形状。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树脂外壳10的情况下,以遍及支撑突条12的长度方向整个区域,从两侧方能视觉辨认其支撑突条12的方式,成为开放其长度方向整个区域的两侧方的形状。进而换言之,树脂外壳10的嵌合面11除了支撑突条12以外,关于其长度方向整个区域直至两侧端具有平面形状,使得从两侧方能够完全看得见支撑突条12的长度方向整个区域。

若要一体成形触头20和树脂外壳10,则需要在其成形模具先将触头保持在固定位置的构造。在本实施方式中,树脂外壳10具有关于上述整个区域开放支撑突条12的两侧方双方的形状。因此,在一体成形时,通过使用以从两侧方夹住触头20的接触部21的方式支撑的构造的模具,提高触头20的接触部21的尺寸精度。

另外,该连接器1具备金属壳体30。本实施方式中的金属壳体30经过弯曲加工而形成。本实施方式中的金属壳体30由在其长度方向中央分开的两个部件30a、30b构成。这两个部件30a、30b互相具有同一形状。而且,那两个部件30a、30b共同地配置成遍及一周围住嵌合面11。此外,金属壳体30也可为一体物。

该金属壳体30具有基部31、弯曲部32、和支撑部33。基部31具有从树脂外壳10的嵌合面11的周缘立起,沿着该周缘延伸而以大致长方形状遍及一周围住嵌合面11的形状。另外,弯曲部32相连于基部31的上端并向内以半圆形状弯曲。该弯曲部32利用以该半圆形状弯曲的形状,担任容易将想要嵌合的对象连接器引导到正确的嵌合位置的作用。

进而,支撑部33具有从弯曲部32沿着基部31的内壁面,向树脂外壳10的嵌合面11垂下的形状。该支撑部33担任支撑嵌合的对象连接器的作用。该支撑部33与基部31结合而成为2倍厚度的金属板,增强该部分。由此,成为将对象连接器进一步牢固地支撑的构造。

另外,该金属壳体30的弯曲部32及支撑部33形成在基部31的大致长方形状的除4角之外的区域。该金属壳体30的4角的区域仅在除了弯曲部32及支撑部33之外的基部31形成。因此,接受对象连接器的宽度在仅由基部31构成的长度方向两端部,成为比中央的部分还宽。

进而,在该金属壳体30的长度方向两端部的支撑部33a,形成有向外凹陷的凹坑部34(合并参照图5、图7)。该凹坑部34担任将对象连接器锁定在嵌合的状态的作用。

进而,在该金属壳体30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和该两端部附近的两侧部,形成有从基部31的下端进而向下方延伸的焊接部35。这些焊接部35在搭载有该连接器1的电路基板(未图示)与触头20的焊接部22一起焊接。而且,这些焊接部35通过焊接将连接器1牢固地固定在电路基板。

在此,沿着嵌合的对象连接器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部,以从两侧被夹住的方式被金属壳体30的支撑部33之中的在长度方向延伸的支撑部33b、即沿着宽度方向的两侧的支撑部33b支撑。

在此,本实施方式的树脂外壳10因为制造上的要求而具有开放支撑突条12的两侧方的形状。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树脂外壳10,并未形成金属壳体30的、沿着支撑对象连接器的两侧面的支撑部33b的侧面的立壁。即,该部分的金属壳体30的支撑部33b成为没有树脂外壳10的支持而单独支撑对象连接器的沿宽度方向的两侧面的构造。

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通过设为使支撑突条12的两侧方开放的形状,能够形成排列触头20的接触部21的支撑突条12,实现窄幅化。然而,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为了树脂外壳10的该形状,在树脂外壳10自身不能支撑对象连接器。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中,设为用金属壳体30从沿着宽度方向的两侧支撑对象连接器的构造。另外,通过该构造,还担任对金属壳体30进行树脂外壳10的增强的作用。进而,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设为通过在金属壳体30设有上述弯曲部32,将对象连接器引导到正确的嵌合位置的构造,因此实现窄幅化,而且,进而成为容易进行对象连接器的嵌合的构造。

在树脂外壳10,形成有对具有大致长方形状的嵌合面的4角各自进行划分而立起的l字形的台部13。金属壳体30以使其基部31的4角承载于这些台部13上的姿态,固定于树脂外壳10。在该树脂外壳10中,在两侧部的、与4角的l字形的台部13分别邻接的位置,设有保持金属壳体30的保持槽14。在这些保持槽14中,上述焊接部35之中的、形成在长度方向两端部附近的两侧部的总计4个焊接部35a利用压入被嵌入到分别对应的保持槽14。由此,构成金属壳体30的两个部件30a、30b保持在树脂外壳10。金属壳体30的焊接部35焊接在电路基板(未图示)。因此,关于利用树脂外壳10的金属壳体30(两个部件30a、30b)的保持,仅由利用4个保持槽14的保持就充分。

图3是对象连接器的外观立体图。该对象连接器2是与图1、图2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嵌合的连接器。该图3中,对象连接器2以使与图1、图2所示的连接器1嵌合的嵌合部朝上的姿态示出。

该对象连接器2具备树脂外壳40、多个触头50、和长度方向两端的增强金属件60。在树脂外壳40形成有在长度方向延伸的嵌合槽41。若该对象连接器2与图1、图2所示的连接器1嵌合,则连接器1的设在树脂外壳10的支撑突条12嵌入到该对象连接器2的设在树脂外壳40的嵌合槽41。

在该嵌合槽41压入而排列有多个触头50。若图1、图2的连接器1的支撑突条12嵌入该嵌合槽41,则图1、图2的连接器1的多个触头20和该对象连接器2的多个触头50按每个互相对应的触头20、50接触而电连接。

在此,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所具备的触头20,如前所述,具有与对象连接器2的触头50接触的接触部21朝对象连接器2而弯曲成凸的形状。而且,其接触部21以横跨树脂外壳10的支撑突条12的姿态配置。相对于此,对象连接器2的触头50以从支撑突条12的宽度方向两侧夹住弯曲成凸的形状的接触部21的方式与接触部21接触(合并参照图5(b)、图7(b))。

该对象连接器2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同样,以图3所示的姿态中的下表面与未图示的电路基板相接的姿态,搭载到其电路基板。搭载该对象连接器2的电路基板,是与搭载图1、图2所示的连接器1的电路基板不同的电路基板。在各触头50设有沿着树脂外壳40的下表面42而在树脂外壳40的宽度方向左右交替延伸的焊锡连接部51(参照图4、图6)。若该对象连接器2搭载到电路基板(未图示),则触头50的焊锡连接部51焊接到其电路基板的表面。

另外,增强金属件60固定在外壳40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在该增强金属件60设有在长度方向向外的面向外突出的突起部61。该突起部61在该对象连接器2与图1、图2所示的连接器1嵌合时,进入连接器1的设在金属壳体30的凹坑部34。而且,通过突起部61进入凹坑部34,以连接器1和对象连接器2的嵌合不会容易脱落的方式锁定。

另外,在该增强金属件60设有水平地延伸的焊接部62。该焊接部62在搭载该对象连接器2的电路基板(未图示),与触头50的焊接部51一起焊接。而且,增强金属件60的焊接部62通过焊接将对象连接器2牢固地固定在电路基板。

在此,该对象连接器2的、安装增强金属件60的长度方向两端部中的宽度尺寸,成为比长度方向中央部分的宽度尺寸还宽的宽度。该两端部嵌入图1、图2所示的连接器1的两端部的、金属壳体30仅在基部31形成的宽度较宽的部分。该对象连接器2的长度方向两端部的宽度较宽,因此对连接器1的金属壳体30的、形成有在长度方向延伸的支撑部33b的部分不能嵌入。假设,对象连接器2的长度方向两端部设为具有与长度方向中央部分相同的宽度尺寸。即,设为对象连接器的长度方向端部具有嵌入从连接器1的两端部离开的中央部分的宽度尺寸。于是,存在如下担忧,即对象连接器2处于相对于连接器1在长度方向偏移的状态,对象连接器2成为倾斜而其对象连接器2的一个端部误嵌合到连接器1。若发生该误嵌合,则存在使连接器1的支撑突条12或触头20变形,成为故障的原因的担忧。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由于金属壳体30的4角仅在基部31形成,所以连接器1的两端部成为宽度较宽,对象连接器的两端部能够只嵌入到其宽度较宽的部分。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防止以在长度方向偏移的状态嵌合的情况。

图4是将图1、图2所示的连接器和图3所示的对象连接器调准到嵌合的姿态而示出的、嵌合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在此,由于调准到嵌合的姿态,所以对象连接器2的下表面朝上地示出。

图5是沿着图4所示的箭头a-a及箭头b-b的、两个连接器的截面图。

在此,图5(a)是沿着图4的箭头a-a的、两个连接器的长度方向的截面图。另外,图5(b)是沿着图4的箭头b-b的、两个连接器的宽度方向的截面图。图5(b)的宽度方向的截面图为了易于观察,比图4、图5(a)还放大而示出。

另外,图6是图1、图2所示的连接器和图3所示的对象连接器的、嵌合状态的立体图。

进而,图7是沿着图6所示的箭头a-a及箭头b-b的、两个连接器的截面图。

在此,图7(a)、(b)除了嵌合前后的差异之外,是分别与图5(a)、(b)同样的图。图7(b)的截面图,该图也与图5(b)同样,为了易于观察放大而示出。

在图5(a)、图7(a)中,示出连接器1的金属壳体30所设有的凹坑部34、和对象连接器2的设在增强金属件60的、进入其凹坑部34的突起部61。

当对象连接器2嵌合到连接器1时,关于其长度方向,对象连接器2的增强金属件60与连接器1的金属壳体30的长度方向两端的弯曲部32相接并被引导而嵌合。若连接器1及对象连接器2互相嵌合,则突起部61进入凹坑部34,其嵌合不会容易脱落。

当对象连接器2嵌合到连接器1时,关于其宽度方向,如图5(b)、图7(b)所示,对象连接器2的外壳40与连接器1的金属壳体30的宽度方向两侧的弯曲部32相接并被引导而嵌合。通过该嵌合,连接器1的触头20与支撑突条12(参照图1、图2)一起进入对象连接器2的嵌合槽41。而且,连接器1的触头20以被对象连接器2的触头50从两侧夹住的方式,与对象连接器2的触头50接触。此外,图7(b)中,以对象连接器2的触头50陷入触头20的方式示出,这是为了示出弹性变形之前的形状。实际上,对象连接器2的触头50因触头20的嵌入而弹性变宽,那些触头20、50以预期的接触压接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长度方向排列10根触头20的连接器1。但是,排列的触头的根数并不限于10根,其根数为任意。连接器的长度尺寸可根据触头的排列根数进行调整。

另一方面,关于连接器的宽度尺寸,与触头的长度方向的排列根数无关,能维持窄幅化。

【标号说明】

1连接器;2对象连接器;10树脂外壳;11嵌合面;12支撑突条;13台部;14保持槽;20触头;21接触部;22焊接部;30金属壳体;30a、30b部件;31基部;32弯曲部;33支撑部;34凹坑部;35焊接部;40树脂外壳;41嵌合槽;50触头;51焊锡连接部;60增强金属件;61突起部;62焊接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