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接器插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52476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一种连接器插头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连接设备,具体涉及一种连接器插头。



背景技术:

线对线连接器是具有各种各样几何形状的塑料支撑件如直角和圆形聚合形体的塑料件,还有许多不同形体之组合形状的塑料件及金属屏蔽壳体。

现有的三位电源传输的线对线连接器的侧面限位由于是突出的结构,在运输过程中经常发生断裂,造成不必要的财产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连接器插头,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连接器插头运输途中易断裂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连接器插头,包括本体,本体截面为矩形,在本体的两个窄侧面上部设有弹性卡件,在本体两个窄侧面上设有对称的第一凸台,在本体的两个宽侧面设有对称的第二凸台,第一凸台与第二凸台为连体式结构;在本体内部设有第一接线插口、第二接线插口和第三接线插口,第一接线插口和第三接线插口为相同的插口,其内部设有第一弹片,第一弹片上设有第一附属弹片,第一附属弹片上设有第一卡接凸台;第二接线插口内部设有第二弹片,第二弹片上设有第二附属弹片,第二附属弹片上设有第二卡接凸台。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卡件末端为阶梯式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凸台上设有通孔,在本体的两个宽侧面上设有挂钩,该挂钩在垂直方向上与通孔处在对应的位置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凸台底部设有加强筋,加强筋平行于本体的宽侧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接线插口内壁设有第一斜面,第一斜面设置在第二附属弹片的对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接线插口内壁设有第二斜面,第二斜面设置在第二附属弹片的对面。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连接器插头,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将连接器插头的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设计成连体式结构,在运输过程中能够提高整体结构强度,防止外力造成断裂的问题,继而减少运输过程中造成的产品损失。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是沿图2中B-B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5是沿图2中A-A的剖视图,

图6是沿图2中C-C的剖视图,

其中:

1-第一接线插口,2-本体,3-第二接线插口,4-第三接线插口, 5-弹性卡件,6-第一凸台,7-加强筋,8-挂钩,9-第二凸台,10-第一弹片,11-第一附属弹片,12-第一卡接凸台,13-第一斜面,14-第二弹片,15-第二附属弹片,16-第二卡接凸台,17-第二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连接器插头,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连接器插头运输途中易断裂的问题。

请参见图1-图6。

一种连接器插头,包括本体2,本体2截面为矩形,在本体2的两个窄侧面上部设有弹性卡件5,在本体2两个窄侧面上设有对称的第一凸台6,在本体2的两个宽侧面设有对称的第二凸台9,第一凸台6与第二凸台9为连体式结构,连体式结构保证了第一凸台6与第二凸台9的限位部分结构强度,现有的连接器的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为分体式结构,极易因外力造成断裂;在本体2内部设有第一接线插口1、第二接线插口3和第三接线插口4,第一接线插口1和第三接线插口4为相同的插口,其内部设有第一弹片10,第一弹片10上设有第一附属弹片11,第一弹片10用于实现插接,第一附属弹片11 上设有第一卡接凸台12,用于卡接限位;第二接线插口3内部设有第二弹片14,第二弹片14上设有第二附属弹片15,第二弹片14用于实现插接,第二附属弹片15上设有第二卡接凸台16,用于卡接限位。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卡件5末端为阶梯式结构,防滑且便于使用。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凸台9上设有通孔,在本体的两个宽侧面上设有挂钩8,该挂钩8在垂直方向上与通孔处在对应的位置上,挂钩8实现了与塑壳的挂接。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台6底部设有加强筋7,加强筋7平行于本体2的宽侧面,该加强筋7与第一凸台6、本体2 为一体式结构,更进一步的增强了第一凸台6的结构强度。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线插口1内壁设有第一斜面13,第一斜面13设置在第二附属弹片15的对面,所述第二接线插口3内壁设有第二斜面17,第二斜面17设置在第二附属弹片15 的对面。斜面的设计更加便于插接。

相比背景技术中介绍的内容,本实用新型将连接器插头的第一凸台6和第二凸台9设计成连体式结构,在运输过程中能够提高整体结构强度,防止外力造成断裂的问题,继而减少运输过程中造成的产品损失。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非对其限制;应当指出,尽管参照上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上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和替换,并不使相应的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