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14809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电池模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电池行业的快速发展,优化电池的生产成本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目前,为了实现对电池输出极的保护,通常在电池输出极上设置单独的输出极保护盖,在进行电池模组的箱体内成组和模组间连接片的安装时,需要单独将输出极保护盖拆卸下来,其操作工序较为复杂。

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电池模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电池模组。

为了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其包括:

箱体;

一个或多个电芯,收容于箱体内;

线束隔离板组件,其包括放置于电芯上的线束隔离板、电连接于电芯的模组输出极和高低压连接件;以及

模组上盖,可拆卸安装于线束隔离板上;

其中,模组输出极处设有可摆动输出极保护盖,输出极保护盖的一端固连于模组上盖上,另一端可选择地连接于模组输出极或模组上盖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电池模组的一种改进,所述输出极保护盖设有柔性结构和卡扣结构,柔性结构的一端连接于卡扣结构上,另一端连接于模组上盖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电池模组的一种改进,所述模组输出极上设有卡钩结构,所述输出极保护盖的卡扣结构可扣合于所述卡钩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电池模组的一种改进,所述卡钩结构的顶端设有导向角。

作为本实用新型电池模组的一种改进,所述模组上盖设有限位结构,输出极保护盖的卡扣结构可扣合于所述限位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电池模组的一种改进,所述输出极保护盖的柔性结构和卡扣结构之间连接有筋条,所述筋条为刚性构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电池模组的一种改进,所述输出极保护盖的柔性结构包括第一柔性片和第二柔性片,第一柔性片和第二柔性片之间连接有刚性连接片。

作为本实用新型电池模组的一种改进,所述模组输出极上电性连接有模组间连接片,模组间连接片安装于模组输出极与输出极保护盖之间。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电池模组利用柔性结构的弹性变形能力及模组上盖的限位结构,实现了模组上盖与输出极保护盖的一体化,当组装模组间连接片时,将输出极保护盖的卡扣结构与模组上盖的限位结构扣合在一起,即可进行电池模组的成组操作,优化了电池箱体内的组装工艺。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电池模组进行详细说明,其中: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池模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线束隔离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圆圈部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沿图3所示B-B方向的剖视图。

图5为图1所示电池模组中模组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6至图11为本实用新型电池模组的装配过程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 箱体 102 端板 1020 凹槽

104 侧板 20 电芯 30 线束隔离板组件

300 线束隔离板 302 模组输出极 3020 底座

3022 保护侧板 3024 卡钩结构 3025 支架

3026 卡钩 30260 卡扣面 30262 第一导向角

30264 第二导向角 40 模组上盖 402 输出极保护盖

404 限位结构 406 卡扣组件 4020 柔性结构

4020a 第一柔性片 4020b 第二柔性片 4022 卡扣结构

4024 筋条 4026 刚性连接片 50 模组间连接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技术方案及其有益技术效果更加清晰,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为了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电池模组包括:

箱体10;

一个或多个电芯20,收容于箱体10内;

线束隔离板组件30,其包括放置于电芯20上的线束隔离板300、电连接于电芯20的模组输出极302和高低压连接件(图中未示出);以及

模组上盖40,可拆卸安装于线束隔离板300上;

其中,模组输出极302处设有可摆动输出极保护盖402,输出极保护盖402的一端固连于模组上盖40上,另一端可选择地连接于模组输出极302或模组上盖40上。

箱体10由端板102、侧板104通过CMT焊接或激光焊接组成,多组电芯20通过结构胶堆叠安装于箱体10内。

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模组输出极302包括底座3020、保护侧板3022和卡钩结构3024,保护侧板3022自线束隔离板组件30的顶面向下延伸且垂直安装于模组输出极302的两侧,底座3020为保护侧板3022提供支撑且安装于端板102上设置的凹槽1020内,卡钩结构3024自底座3020向上延伸。卡钩结构3024包括支架3025和位于顶端的卡钩3026,卡钩3026包括第一导向角30262、第二导向角30264以及卡扣面30260,其中,第二导向角30264起主要的导向作用。

请参阅图5所示,模组上盖40上的输出极保护盖402设有柔性结构4020和卡扣结构4022,柔性结构4020的一端连接于卡扣结构4022上,另一端连接于模组上盖40上。柔性结构4020和卡扣结构4022之间连接有筋条4024,筋条4024为刚性构件。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柔性结构4020包括第一柔性片4020a和第二柔性片4020b,第一柔性片4020a和第二柔性片4020b之间连接有刚性连接片4026。模组上盖40设有限位结构404,输出极保护盖402的卡扣结构4022可向上摆动并扣合于限位结构404。当输出极保护盖402的卡扣结构4022扣合于卡钩结构3024时,输出极保护盖402与模组输出极302的底座3020及其保护侧板3022共同围成模组输出极302的保护空间。

模组上盖40和线束隔离板组件30的四周相应位置设有卡扣组件406,模组上盖40通过卡扣组件406卡扣安装于线束隔离板300上。

请参阅图4至图11所示,电池模组的安装和成组过程如下:

首先,电芯20与端板102、侧板104固定连接成电芯组;

其次,将线束隔离板组件30放置于电芯组上,并通过激光焊接等方式实现与电芯组之间的电连接;

再次,通过卡扣组件406将模组上盖40与线束隔离板组件30成组在一起;在模组输出极302处,利用输出极保护盖402的柔性结构4020、卡扣结构4022及卡钩3026将模组上盖40与线束隔离板组件30组装在一起,其中,卡扣结构4022通过第一导向角30262和第二导向角30264与卡扣面30260相互接触卡接。

最后,对于成组完好的电池模组,按压输出极保护盖402的筋条4024处,利用输出极保护盖402的柔性结构4020的变形能力,使得模组上盖40与线束隔离板组件30分离;同时,可摆动的输出极保护盖402与模组上盖40的限位结构404扣合。此时,将模组间连接片50电性连接至模组输出极302上,再将模组上盖40与线束隔离板组件30扣合在一起,使得模组间连接片50安装于模组输出极302与输出极保护盖402之间。

结合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可以看出,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电池模组利用柔性结构4020的弹性变形能力及模组上盖40的限位结构404,实现了模组上盖40与输出极保护盖402一体化,当组装模组间连接片50时,将输出极保护盖402的卡扣结构4022与模组上盖40的限位结构404扣合在一起,即可进行电池模组的成组操作,优化了电池箱体内的组装工艺。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适当的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