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电缆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08284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测试电缆组件,属于通讯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技术的测试电缆组件,其是将装配好的绝缘子、插针、外导体整体结构从外壳的前端利用工装压进去,由于外壳尾部的遮挡使得测试电缆的内芯从外壳的尾部插入插针时,会造成盲插现象,容易把插针插坏,使的整个插针报废,造成大量成本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测试电缆组件,它能够使外壳内装组件和测试电缆装配好后,从外壳的尾部插入,避免了盲插导致插针插坏的现象,降低了成本。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测试电缆组件,它用于连接测试电缆,它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具有通孔,并且所述通孔的尾部设置有尾部开口,所述通孔内设置有一段外导体紧配孔;

外壳内装组件,所述外壳内装组件包括外导体、绝缘子和插针,所述绝缘子安装在外导体内,所述插针支承在绝缘子上,所述插针的尾部设置有用于插入测试电缆的内芯的头部的内芯插孔,当所述测试电缆的内芯头部插入内芯插孔使所述测试电缆和所述外壳内装组件形成一个整体结构时,所述整体结构从通孔的尾部开口穿入所述外壳的通孔内,并使所述外导体紧配在外导体紧配孔内。

进一步,所述外壳上在外导体紧配孔的头端设置有轴向抵挡台阶,所述外导体的头部设置有绝缘子容置槽,所述绝缘子紧配在绝缘子容置槽内,当整体结构装配至通孔内并到位时,所述绝缘子与轴向抵挡台阶的轴向端面抵接。

进一步为了连接测试电缆的外导体,所述外壳的尾部设置有用于与测试电缆的外导体连接的连接组件。

进一步提供了一种连接组件的具体结构,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尾壳体和焊接杯,所述测试电缆穿插在焊接杯上,并且测试电缆的外导体与所述焊接杯相连,当所述尾壳体连接在外壳上时,所述焊接杯限位在外壳和尾壳体形成的整体内。

进一步,所述焊接杯的头部的外壁上设置有向外凸出的限位凸环,当尾壳体连接在外壳上时,所述限位凸环压接在尾壳体和外壳之间。

进一步,所述尾壳体的外壁上设置有扳手拧部。

进一步,所述插针上设置有绝缘子限位槽,所述绝缘子卡在绝缘子限位槽内。

进一步,所述外壳的头部的外壁上设置有螺纹连接部。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测试电缆组件是将测试电缆的内芯直接插入装配好的绝缘子、插针、外导体形成的整体结构内,然后整体插入外壳的通孔内,并通过连接组件将测试电缆的外导体与外壳相连,这样就避免了外壳尾部的遮挡造成的盲插现象,降低了大量成本浪费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测试电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测试电缆组件,它用于连接测试电缆7,它包括:

外壳4,所述外壳4具有通孔,并且所述通孔的尾部设置有尾部开口,所述通孔内设置有一段外导体紧配孔41;

外壳内装组件,所述外壳内装组件包括外导体3、绝缘子1和插针2,所述绝缘子1安装在外导体3内,所述插针2支承在绝缘子1上,所述插针2的尾部设置有用于插入测试电缆7的内芯的头部的内芯插孔,当所述测试电缆7的内芯头部插入内芯插孔使所述测试电缆7和所述外壳内装组件形成一个整体结构时,所述整体结构从通孔的尾部开口穿入所述外壳4的通孔内,并使所述外导体3紧配在外导体紧配孔41内。

如图1所示,所述外壳4上在外导体紧配孔41的头端设置有轴向抵挡台阶42,所述外导体3的头部设置有绝缘子容置槽,所述绝缘子1紧配在绝缘子容置槽内,当整体结构装配至通孔内并到位时,所述绝缘子1与轴向抵挡台阶42的轴向端面抵接。

如图1所示,所述外壳4的尾部设置有用于与测试电缆7的外导体连接的连接组件。

如图1所示,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尾壳体6和焊接杯5,所述测试电缆7穿插在焊接杯5上,并且测试电缆7的外导体与所述焊接杯5相连,当所述尾壳体6连接在外壳4上时,所述焊接杯5限位在外壳4和尾壳体6形成的整体内;其中,尾壳体6是通过螺纹拧在外壳4上的。

如图1所示,所述焊接杯5的头部的外壁上设置有向外凸出的限位凸环51,当尾壳体6连接在外壳4上时,所述限位凸环51压接在尾壳体6和外壳4之间。

如图1所示,所述尾壳体6的外壁上设置有扳手拧部61。

如图1所示,所述插针2上设置有绝缘子限位槽,所述绝缘子1卡在绝缘子限位槽内。

如图1所示,所述外壳4的头部的外壁上设置有螺纹连接部43。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测试电缆组件是将测试电缆7的内芯直接插入装配好的绝缘子1、插针2、外导体3形成的整体结构内,然后整体插入外壳4的通孔内,并通过连接组件将测试电缆7的外导体与外壳4相连,这样就避免了外壳尾部的遮挡造成的盲插现象,降低了大量成本浪费现象。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