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线端子装配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02385阅读:483来源:国知局
接线端子装配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装配机械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接线端子装配机。



背景技术:

接线端子装配机在工作时需要多个振动盘进行送料,然后在装配机构内进行装配成型。而多个振动盘则又需要相应数量的固定架来供它放置,固定架的数量多了,会造成设备的内部结构不紧凑,使得整体设备的占用空间大,让生产车间变得十分拥挤。而且在不生产的过程中,不便于收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紧凑,便于收纳,占用空间小的一种接线端子装配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接线端子装配机, 包括工作台,工作台上设有装配机构,所述工作台的两侧均设有送料机构,所述送料机构包括振动盘和用于放置振动盘的第一固定架,所述第一固定架呈圆柱形设置,所述第一固定架内设有带有开口的容纳腔,开口位于第一固定架的侧边设置,所述容纳腔内设有第二固定架,所述第二固定架包括呈长方形设置的底板和呈圆形设置的置物板,所述底板和置物板之间设有可伸缩的支撑柱,所述容纳腔相对与底板相抵触的侧壁上设有两条呈间隙设置的滑轨,所述底板上设有与滑轨相适配的滑槽,所述第二固定架可通过滑槽与滑轨的配合滑移出容纳腔,所述底板在两个滑槽之间设有可折叠的支撑墩。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柱包括上杆和下杆,所述上杆套设于下杆内,所述上杆与下杆通过螺栓定位,所述下杆上设有使上杆呈舒张状态的第一定位孔和使上杆呈收缩状态的第二定位孔。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墩的一端通过铰接固定于底板上,另一端上设有环形卡槽,所述环形卡槽内设有三个卡柱,所述卡柱可沿环形卡槽的圆周方向旋转。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进行组合收纳,可以节省占用的空间,使得整体设备的结构更加紧凑。第二固定架收纳于第一固定架容纳腔内,收纳的方式简单,操作也简便,可以提升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底板结构示意图;

图3为支撑柱结构分解图;

图4为支撑墩结构示意图。

1、工作台;2、装配机构;3、送料机构;30、振动盘;31、第一固定架; 310、容纳腔;311、滑轨;32、第二固定架;320、底板;321、置物板;322、支撑柱; 323、滑槽;324、支撑墩;325、上杆;326、下杆;327、第一定位孔;328、第二定位孔;329、螺栓;400、环形卡槽;401、卡柱。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4对本实用新型一种接线端子装配机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接线端子装配机, 包括工作台1,工作台1上设有装配机构2,所述工作台1的两侧均设有送料机构3,所述送料机构3包括振动盘30和用于放置振动盘30的第一固定架31,所述第一固定架31呈圆柱形设置,所述第一固定架31内设有带有开口的容纳腔310,开口位于第一固定架31的侧边设置,所述容纳腔310内设有第二固定架32,所述第二固定架32包括呈长方形设置的底板320和呈圆形设置的置物板312,所述底板320和置物板312之间设有可伸缩的支撑柱322,所述容纳腔310相对与底板320相抵触的侧壁上设有两条呈间隙设置的滑轨311,所述底板320上设有与滑轨311相适配的滑槽323,所述第二固定架32可通过滑槽323与滑轨311的配合滑移出容纳腔310,所述底板320在两个滑槽323之间设有可折叠的支撑墩324。所述支撑柱322包括上杆325和下杆326,所述上杆325套设于下杆326内,所述上杆325与下杆326通过螺栓329定位,所述下杆326上设有使上杆325呈舒张状态的第一定位孔327和使上杆325呈收缩状态的第二定位孔328。所述支撑墩324的一端通过铰接固定于底板320上,另一端上设有环形卡槽400,所述环形卡槽400内设有三个卡柱401,所述卡柱401可沿环形卡槽400的圆周方向旋转。

将第二固定架32收纳于第一固定架31内,可以减少固定架的占用空间,使得整体设备结构更加的紧凑。在使用时,将第二固定架32朝向容纳腔310外滑移,使得第二固定架32上的底板320沿着滑轨311滑移, 底板320的一端搭扣在容纳腔310的侧壁上,另一端上将折叠的支撑墩324打开,使得支撑墩324与地面接触,然后将支撑墩324上三个卡柱401沿环形卡槽400旋转,呈撑开状态,能起到支撑底板320的作用。再将支撑柱322上的上杆325向上拉拔,延长支撑柱322的长度,使得上杆325滑移到下杆326第一定位孔327的位置,利用螺栓329进行拧紧固定。这时第二固定架32上置物板312便可以放置振动盘30,第一固定架31也能放置振动盘30,减少了单独多个固定架的摆放,使得占用空间缩小。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