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39463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正反插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行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产品的体积更是沿着越来越轻薄、短小的趋势发展,这也就要求电子产品的零组件尺寸越来越小,而连接器行业更是首当其冲。

由于要求新一代USB Type-C连接器的尺寸更小,这导致对机械性能要求更好,产品设计难度更高。为了面向更轻薄、更纤细的设备,并保证产品结构的可靠性,各大厂家纷纷推出相应的结构设计。

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告第CN 204516988U号专利所示的一种现有USB Type-C插头连接器,通过在其绝缘本体与遮蔽壳体之间设有金属屏蔽片及麦拉片以消除两排端子外侧的信号干扰,然该种方式制程及组装均较为复杂。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良好的电磁屏蔽效果的电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可锁扣对接连接器的锁扣件及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外的遮蔽壳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可供对接插座连接器插入的收容空间及收容导电端子且与收容空间相连通的端子收容槽,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沿高度方向呈两排设置的第一端子组及第二端子组,所述第一端子组与第二端子组相对应且反向排布,所述锁扣件包括基部、自基部向前延伸的锁扣臂以及自基部向后延伸以供焊接于电路板上的焊脚,所述绝缘本体于横向方向上的两侧设有至少一切口,所述基部设有至少一插入所述切口内的突伸部,于横向方向上,所述突伸部向外延伸超出所述绝缘本体的侧缘并与所述遮蔽壳体电性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主体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前方的对接部以及位于所述主体部后方且向外突出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具有位于前方且与所述主体部相连的基体及自基体的后端向外膨大的限位部,所述侧缘设置于所述基体于横向方向上的侧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部的前端面形成位于所述基体外围的阻挡面,所述遮蔽壳体的后表面向后抵接于所述阻挡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部具有沿横向延伸的固定部,于前后方向上,所述安装部前侧的阻挡面位于所述固定部的后表面与所述突伸部的后端壁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部还具有相对设置于所述固定部横向方向上两侧的一对所述突伸部,所述突伸部自所述固定部的两侧向外突伸形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遮蔽壳体包括框体部及自所述框体部向后延伸的所述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套设于所述基体外侧,所述侧缘形成于所述基体横向方向上的侧部,所述延伸部与所述侧缘之间具有间隙。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突伸部沿横向方向向外突伸进入所述间隙内,且其侧壁与所述延伸部的内壁面抵压接触,并在该抵压接触处将锁扣件与遮蔽壳体焊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遮蔽壳体为无缝式结构,且所述延伸部为自所述框体部一体向外扩张形成的膨大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设有自其后端面向前凹陷形成的容置槽及位于所述容置槽前端以限位锁扣件的止挡面,所述容置槽沿横向方向延伸,其与端子收容槽及切口均相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导电端子具有突伸入所述收容空间的弹性接触臂、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固持部及自固持部向后延伸的尾部,所述接触臂呈两排相对设置于收容空间的上侧和下侧,所述尾部的顶部或底部朝向相对的尾部突出形成夹持部,所述夹持部靠近所述导电端子的后端设置,并在所述夹持部后侧形成容锡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中电连接器结构简单,通过锁扣件于横向方向上的两侧与遮蔽壳体电性连接,即可增强电连接器的抗电磁干扰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组装图;

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3至图4是图2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图2所示电连接器将遮蔽壳体移除后的立体图;

图6是图5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7是沿图2中线A-A的剖视图;

图8是图7所示电连接器将锁扣件移除后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请参照图1至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较佳实施例,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的若干导电端子2、锁扣件3、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的遮蔽壳体4及位于绝缘本体1后方且与导电端子2电性连接的电路板(未图示)。

请图2至图8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主体部11、设置于主体部11前方的对接部12以及位于主体部11后方且向外突出的安装部13,其中所述主体部11与对接部12整体上呈椭圆形柱状设置,所述对接部12的内侧形成有向前开放设置的收容空间120,以供对接插座连接器正向或反向插入。所述绝缘本体1的顶壁及底壁内侧分别设有若干端子收容槽10,所述端子收容槽10自所述绝缘本体1的后端面130向前延伸至所述对接部12内侧且与收容空间120相连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绝缘本体1的顶壁上设置的端子收容槽10与底壁上对应的端子收容槽10沿高度方向相连通;在其他实施例中,顶壁上的所述端子收容槽10与底壁上对应的端子收容槽10之间沿高度方向也可以彼此独立,也即不连通。

所述对接部12具有顶壁121及与所述顶壁121相对设置的底壁122,所述顶壁121及底壁122分别具有沿高度方向将其贯穿的一对狭槽123,顶壁121的一对狭槽123分别与底壁122上的一对狭槽123相对设置且沿高度方向对齐,沿高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一对狭槽123构成一组,所述对接部12具有位于横向方向上两侧的两组狭槽123,每一组狭槽123均与其内侧及后方对应的端子收容槽10相连通。

所述安装部13具有位于前方且与所述主体部11相连的基体131及自基体131的后端向外膨大的限位部132,于前后方向上,所述基体131的长度比限位部132的长度长。所述限位部132的外形呈椭圆形,其顶面、底面及横向方向上的两侧面均分别位于所述基体131的对应顶面、底面及两侧面外侧,如此以在所述限位部132的前端面形成位于所述基体131外围的一圈阻挡面1320。

所述基体131具有自其顶壁和/或底壁向内侧凹陷设置的至少一收容孔131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部132设有一对切口1321,所述切口1321相对设置于所述限位部132横向方向上的两侧,且自其外侧缘沿横向方向向内凹陷且将所述限位部132贯穿,如此以将所述限位部132切断成上下两部分。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部132也可仅在其横向方向上的其中一侧设有切口1321。

所述安装部13还设有自其后端面130向前凹陷形成的容置槽134及位于容置槽134前端以限位锁扣件3的止挡面135,所述容置槽134沿横向方向延伸,其与端子收容槽10及切口1321均相连通。所述容置槽134分成位于前部的第一容置槽1341及位于后部的第二容置槽1342,且第一容置槽1341于上下方向上的高度较第二容置槽1342的高度要小,所述止挡面135为形成所述第一容置槽1341的前端面。

所述绝缘本体1内还具有与对应端子收容槽10相连通的一对插槽14,一对所述插槽14位于对应容置槽134前方且与该容置槽134沿前后方向相连通,所述插槽14自所述止挡面135向前延伸至所述主体部11内部,且其沿横向方向上的宽度较对应端子收容槽10的宽度大。

所述绝缘本体1横向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有开槽15,一对所述开槽15分别侧向向外开放,并且向后延伸以与同侧的所述切口1321前后连通,同时还在对接部12的两侧与所述收容空间120横向连通。

请参照图3至图5及图7至图8所示,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沿高度方向呈两排设置的第一端子组21及第二端子组22,所述第一端子组21与第二端子组22相对应且反向排布。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组21及第二端子组22均仅示意了一对接地端子20a、一对附加端子20b及一对电源端子20c,且所述一对接地端子20a位于最外侧,一对附加端子20b位于相邻接地端子20a的内侧、电源端子20c的外侧,电源端子20c内侧的信号端子(未标示)可根据应用需要来设置。

每一所述导电端子2具有突伸入收容空间120的弹性接触臂201、固定于绝缘本体1的端子收容槽10内的固持部202及自固持部202向后延伸的尾部203,所述接触臂201呈两排相对设置于收容空间120的上侧和下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接触臂201向上或向下突伸入收容空间120内,并具有位于其自由端的接触部2011,所述接触部2011朝向另一排中对应的接触臂201突伸,以将一对接连接器的舌片(未图示)夹持于所述接触部2011之间。同时,所述端子收容槽10与所述导电端子2的接触部2011上下对应,以提供导电端子2的接触部2011向外浮动的空间,方便对接连接器的插接。第一端子组21与第二端子组22的接触部2011在绝缘本体1上的位置设置均与标准的USB Type-C插头连接器上相应端子的对接部位置设置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组21中的接地端子20a、附加端子20b及电源端子20c的固持部202分别与第二端子组22中沿高度方向对应的导电端子的固持部202一体相连,从而构成连体端子。组装时,第一、第二端子组21、22可同时组装入所述绝缘本体1内,给组装带来极大方便。第一、第二端子组21、22中沿高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一对导电端子的尾部203之间沿高度方向间隔形成夹持槽2031,且连体设置的一对附加端子20b之间的夹持槽2031沿前后方向的长度较连体设置的其他端子(接地端子20a及电源端子20c)之间的夹持槽2031的长度要长(参图3及图7、8所示)。两排端子组中位于所述电源端子20c内侧的信号端子分体设置从而构成彼此独立的导电端子。

所述导电端子2的尾部203的顶部或底部朝向相对的尾部203突出形成夹持部2032,所述夹持部2032靠近所述导电端子2的后端设置,并在所述夹持部2032后侧形成容锡槽2033,以使其与电路板焊接后的焊锡饱满,进而使得电性连接更加可靠,所述导电端子2的夹持部2032相向突伸以将电路板(未图示)夹置于其间。

组装时,所述第一端子组21与第二端子组22自后向前组装固定于绝缘本体1的对应端子收容槽10内。其中所述附加端子20b的接触臂201与所述绝缘本体1的狭槽123上下对应,以提供接触臂201向外浮动的空间,方便对接连接器的插接。

所述接地端子20a与电源端子20c及信号端子的接触臂201前端沿横向平齐,且附加端子20b的所述接触臂201的前端向前凸伸超出同排端子组中的其他端子的前端,也即所述附加端子20b的头部向前延伸超过同排中其他端子的头部,如此使得附加端子20b的所述接触部2011与对接插座连接器(未图示)的舌板后部设置的接地件接触。所述导电端子2的所述尾部203向后延伸且超出所述绝缘本体1的后端面130,以使其夹持部2032突露于所述后端面130后侧,并在所述绝缘本体1后侧与电路板上的导电片相接触。

沿高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一对附加端子20b的一对接触部2011之间的间距较两排端子组(第一、第二端子组)中其他任意两个相对的接触部2011之间的间距大,两排端子组中的相对设置的一对所述接地端子20a的接触部2011之间的间距与相对设置的一对电源端子20c的接触部2011之间的间距相同。

请参照图3至图7所示,所述锁扣件3为金属材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锁扣件3包括基部31、自基部31向前延伸的锁扣臂32以及自基部31向后延伸以供焊接于电路板(未图示)上的焊脚33,从而使得锁扣件3兼具接地效果。所述锁扣件3的基部31整体呈U形,且为左右对称结构,其包括沿横向延伸且呈条状的固定部311及相对设置于所述固定部311横向方向上两侧的一对突伸部312,所述突伸部312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锁扣臂32的延伸方向相反,具体来讲,所述突伸部312自所述固定部311的两侧向外且向后突伸形成。

所述锁扣臂32成对自所述基部31两侧同向延伸而成,所述基部31前侧向前延伸形成一对连接臂34,所述一对连接臂34沿横向方向彼此间隔开来,且位于两个锁扣臂32之间;同时,每一连接臂34也与其相邻的锁扣臂32之间间隔一定距离。

所述锁扣臂32沿横向设置于所述导电端子2的外侧,每一所述锁扣臂32具有与基部31连接的悬臂321和设置于悬臂321末端的锁扣突起322,成对设置的所述锁扣臂32上的锁扣突起322相向突伸。所述锁扣件3的基部31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安装部13内,所述锁扣臂32突伸入收容空间120内,并且沿上下方向位于第一、第二端子组21、22之间。

当所述锁扣件3自后向前组装至绝缘本体1内时,所述锁扣臂32自后向前插入绝缘本体1两侧的对应开槽15内,且悬臂321前部突露于收容空间120内以与对接连接器进行锁扣固持。所述基部31的固定部311插入并定位于所述第一容置槽1341内,且位于所述导电端子2的夹持部2032前方,电路板插入并限位于所述第二容置槽1342内。于横向方向上,所述突伸部312向外延伸超出基体131的侧缘1310,换言之,所述突伸部312的侧壁3120于横向方向上位于所述基体131的侧缘1310外侧。于前后方向上,所述安装部13的阻挡面1320位于所述固定部311的后表面3110与所述突伸部312的后端壁3121之间。

每一所述连接臂34突伸入连体设置的对应一对附加端子20b之间的夹持槽2031内,且插入绝缘本体1对应的插槽14内,如此以保证锁扣件3的位置度,使得锁扣件3与绝缘本体1的结合定位更牢固。所述焊脚33及夹持部2032突露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后端面130后侧,以与所述电路板(未图示)机械及电性连接,所述锁扣件3不仅可锁扣对接连接器,同时还兼具接地效果。

所述遮蔽壳体4的前端具有椭圆形的对接框口,其与标准的USB Type-C插头连接器的对接框口一致,用于与对接插座连接器的正反插入配合,具有正反插均适用的使用便捷性优势。所述遮蔽壳体4为抽引而成的无缝式结构,其包括框体部41及自所述框体部41向后延伸的所述延伸部4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延伸部42为自框体部41一体向外扩张形成的膨大结构,其中所述延伸部42的高度较所述框体部41的高度大,并且所述延伸部42于高度方向上向外扩张的距离较其于横向方向上向外扩张的距离大。

所述延伸部42于其上、下侧(也即顶、底壁)中的至少一侧朝向其内部突伸形成至少一突出部42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突出部421为向下弯折的弹片,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为自其顶壁和/或底壁的内表面向其内部突出形成的凸肋、凸包等凸起状结构。

所述遮蔽壳体4自前向后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外侧,其中所述框体部41套设于所述主体部11及对接部12外,所述延伸部42套设于所述安装部13的基体131外侧,且与基体131的侧缘1310之间具有间隙422(如图8所示),所述延伸部42向后延伸以使其后表面420位于所述突伸部312的外侧,具体来讲,在本实施例中,于前后方向上,所述延伸部42的后表面420位于所述固定部311的后表面3110与所述突伸部312的后端壁3121之间,所述突伸部312收容于所述切口1321内并沿横向方向向外突伸进入所述间隙422内,且其侧壁3120与所述延伸部42的内壁面抵压以实现电性接触,并且在该抵接结合处将锁扣件3与遮蔽壳体4焊接,以进一步加强电连接器100的电磁屏蔽效果。同时,所述遮蔽壳体4的突出部421分别向内伸入所述绝缘本体1的收容孔1311内,所述延伸部42的后表面420与所述基体131的后表面(或者说所述限位部132阻挡面1320)共面,且其向后抵接于所述限位部132前侧的所述阻挡面1320。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