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接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86450阅读:321来源:国知局
插接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接连接器。



背景技术:

插接连接器使电导线或线缆彼此连接。在此,插接连接器大多由两个插接部件组成,它们设置用于相互接触并且卡定。插接部件大多具有绝缘的支承体,在绝缘的支承体中容纳有电接触元件,电接触元件对应地实施,以便能够彼此接触。在电接触元件上在后侧上连接应当彼此电子接触的电导线或线缆。插接连接器在一些特殊应用场合下可能会伴随震动的现象,在震动次数不断叠加的状态下,插接连接器容易出现插接不牢或者脱开的现象,为了避免连接牢固性问题,一些插接连接器结构设计复杂,制作成本高,因而适用范围较窄。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插接连接器,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插接连接器,其包括:

第一插接壳体,所述第一插接壳体的外侧壁上开设与其内部连通的活动槽,所述活动槽与所述第一插接壳体交接处沿插接方向设置有向外凸出的凸块,所述活动槽用以提供所述凸块在外力作用下向内偏移的空间;

第一接触元件,所述第一接触元件容纳于所述第一插接壳体内;

第二插接壳体,所述第二插接壳体的外侧壁上上开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并与所述凸块相匹配的凹槽;

第二接触元件,所述第二接触元件容纳于所述第二插接壳体内;

当所述第一插接壳体与所述第二插接壳体插接连接时,所述第二接触元件与所述第一接触元件在触点处接触,并且所述凸块进入至所述凹槽内而与所述凹槽形成卡扣状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之一,所述第一插接壳体的外侧壁上对称地开设两个所述活动槽,每个所述活动槽与所述第一插接壳体交接处设置有至少一个凸块。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之一,所述凸块由所述活动槽的边缘向与所述第一插接壳体插接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而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之一,所述凸块的纵截面呈梯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之一,所述第一插接壳体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导向块,所述第二插接壳体的内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导向块相匹配的导向槽。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导向块为与所述第一插接壳体一体成型的长条,所述导向槽为与所述长条相匹配的条形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至少在于:

当第一插接壳体与第二插接壳体插接连接时,凸块在受到来自于第一插接壳体的内壁的压迫力而向活动槽内变形偏移,当第一插接壳体继续向插接方向运行至凸块遇到第二插接壳体上的凹槽,凸块进入凹槽内而与凹槽形成卡合状态,如此,第一插接壳体与第二插接壳体可以牢固连接,从而可以避免因震动或其他外力的作用下发生第一插接部件与第二插接部件脱开的现象;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插接连接器的结构简单合理,制作成本低廉,适用范围较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或现有技术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插接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插接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3为图2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第一插接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第一插接壳体的主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第二插接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第二插接壳体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插接壳体、11-活动槽、12-凸块、13-导向块、2-第一接触元件、3-第二插接壳体、31-凹槽、32-导向槽、4-第二接触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插接连接器,其包括:

第一插接壳体,所述第一插接壳体的外侧壁上开设与其内部连通的活动槽,所述活动槽与所述第一插接壳体交接处沿插接方向设置有向外凸出的凸块,所述活动槽用以提供所述凸块在外力作用下向内偏移的空间;

第一接触元件,所述第一接触元件容纳于所述第一插接壳体内;

第二插接壳体,所述第二插接壳体上的外侧壁上开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并与所述凸块相匹配的凹槽;

第二接触元件,所述第二接触元件容纳于所述第二插接壳体内;

当所述第一插接壳体与所述第二插接壳体插接连接时,所述第二接触元件与所述第一接触元件在触点处接触,并且所述凸块进入至所述凹槽内而与所述凹槽形成卡扣状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之一,所述第一插接壳体的外侧壁上对称地开设两个所述活动槽,每个所述活动槽与所述第一插接壳体交接处设置有至少一个凸块。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之一,所述凸块由所述活动槽的边缘向与所述第一插接壳体插接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而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之一,所述凸块的纵截面呈梯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之一,所述第一插接壳体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导向块,所述第二插接壳体的内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导向块相匹配的导向槽。设置导向块和导向槽,一方面起到导向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防止第一插接壳体与所述第二插接壳体插接错误。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导向块为与所述第一插接壳体一体成型的长条,所述导向槽为与所述长条相匹配的条形槽。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当第一插接壳体与第二插接壳体插接连接时,凸块在受到来自于第一插接壳体的内壁的压迫力而向活动槽内变形偏移,当第一插接壳体继续向插接方向运行至凸块遇到第二插接壳体上的凹槽,凸块进入凹槽内而与凹槽形成卡合状态,如此,第一插接壳体与第二插接壳体可以牢固连接,从而可以避免因震动或其他外力的作用下发生第一插接部件与第二插接部件脱开的现象;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插接连接器的结构简单合理,制作成本低廉,适用范围较广。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方案作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

参见图1-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插接连接器,其包括第一插接壳体1、第一接触元件2、第二插接壳体3以及第二接触元件4;

第一插接壳体1的外侧壁上对称地开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活动槽11,活动槽11与第一插接壳体1交接处沿插接方向设置有一个向外凸出的凸块12,具体的,凸块12由活动槽11的边缘向与第一插接壳体1插接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而成,凸块12的纵截面呈梯形,活动槽11用以提供凸块12在外力作用下向内偏移的空间;

第二插接壳体3上开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并与凸块12相匹配的凹槽31,第一接触元件2容纳于第一插接壳体1内,第二接触元件4容纳于第二插接壳体3内,第一接触元件2可以采用插孔结构,第二接触元件4可以采用插针结构;

当第一插接壳体1与第二插接壳体3插接连接时,第二接触元件4与第一接触元件2在触点处接触,并且凸块12进入至凹槽31内而与凹槽31形成卡扣状态,此时,凸块12的上下端面分别与凹槽31的上下端面贴合。

优选的,第一插接壳体1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导向块13,第二插接壳体3的内侧壁上设置有与导向块13相匹配的导向槽32。进一步优选的,导向块13为与第一插接壳体1一体成型的长条,导向槽32为与所述的长条相匹配的长孔。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当第一插接壳体1与第二插接壳体3插接连接时,凸块12在受到来自于第一插接壳体1的内壁的压迫力而向活动槽11内变形偏移,当第一插接壳体1继续向插接方向运行至凸块12遇到第二插接壳体3上的凹槽31时,凸块12进入凹槽31内而与凹槽31形成卡合状态,如此,第一插接壳体1与第二插接壳体3可以牢固连接。当需要使第一插接壳体1与第二插接壳体3分离时,按压凸块12使得凸块12向活动槽11内缩,并脱离第二插接壳体3上的凹槽31,从而解除凸块12与凹槽31之间的卡扣状态,此时,可将第二插接壳体3从第一插接壳体1之中拔出。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