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98481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为提高Type-C线缆连接器组件的信号屏蔽与防干扰性能,插头端需要设计为全封闭的屏蔽结构,传统的设计方式为套管状金属壳体装在连接器插头和线缆之间以实现全封闭、或为左右扣合的金属壳体装在连接器插头和线缆之间以实现全封闭。但是这种结构在前面--金属壳体和连接器插头配合的位置处总是会有缝隙,为避免带来电磁干扰风险,需要将金属壳体和连接器插头激光焊接或焊锡,从而达到连接器插头与金属壳体导通的目的。而且,这些结构外观有焊点和组装线等无法满足外观要求,需要增加绝缘外壳或一体金属外壳作为外观,从而增加了成本。

所以,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能有效避免电磁干扰且能同时满足外观要求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连接器插头、与连接器插头电性连接的线缆、包覆连接器插头与线缆连接部分的绝缘内模及呈前后贯通环形结构的金属外壳,所述连接器插头具有屏蔽壳,其中,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套设于连接器插头屏蔽壳后端且抵顶在绝缘内膜前方的导电套,所述金属外壳套设于绝缘内膜和导电套外,所述导电套与金属外壳内侧和屏蔽壳外侧抵触导通。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导电套由导电橡胶制成。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导电套外周面上凸设有数个凸肋,所述凸肋与金属外壳内侧过盈配合抵触,所述导电套内周面与屏蔽壳外侧过盈配合抵触。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凸肋沿导电套外周面的圆周方向排列,所述每一凸肋前后延伸且每一凸肋的前端设为向后倾斜的导引面。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金属外壳具有一套设于导电套和绝缘内膜外的金属套筒和于金属套筒前边缘内缩形成的环形前壁,所述前壁遮挡在导电套的前方。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金属套筒的后开口由一套设于线缆外的后壳体封盖,所述后壳体抵顶在绝缘内膜的后方。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线缆具有导线和编织层,所述导线与连接器插头连接,所述编织层上下外翻置于线缆外周面上,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一铆环,所述铆环套设在编织层外后上下铆压在编织层上,所述绝缘内膜的后端成型包覆在铆环外,所述后壳体进一步抵触在铆环的后方。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铆环后边缘两侧向后向外弯折有焊脚,所述后壳体的前表面对应焊脚位置处设有凹槽,所述焊脚于凹槽内与后壳体焊接导通。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铆环的上下表面凸露在绝缘内膜外与金属外壳后端内侧抵触导通。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编织层由一层铜箔包裹在线缆外周面上,所述铆环进一步与铜箔接触导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通过在绝缘内膜前方增设同时与金属外壳和连接器插头屏蔽壳抵触导通的导电套,实现屏蔽壳与金属外壳之间的良好导通,有效解决电磁干扰问题;而且金属外壳可以直接作为产品外观,不需另外增加零件作外观,节约了成本且产品整体外观美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合图。

图2、图3及图4为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5为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导电套与金属外壳和屏蔽壳抵触导通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及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其包括连接器插头10、与连接器插头10电性连接的线缆20、包覆连接器插头10与线缆20连接部分的绝缘内模30及呈前后贯通环形结构的金属外壳40,连接器插头10具有屏蔽壳11,其中,线缆连接器组件100还包括套设于连接器插头10屏蔽壳11后端且抵顶在绝缘内膜30前方的导电套50,金属外壳40套设于绝缘内膜30和导电套50外,导电套50与金属外壳40内侧和屏蔽壳11外侧抵触导通,从而有效解决电磁干扰问题。

更优地,导电套50由导电橡胶制成,导电套50外周面上凸设有数个凸肋51,凸肋51与金属外壳40内侧过盈配合抵触,导电套50内周面与屏蔽壳11外侧过盈配合抵触;且凸肋51沿导电套50外周面的圆周方向排列,每一凸肋51前后延伸且每一凸肋51的前端设为向后倾斜的导引面52,以方便金属外壳40的向后套设。

在本实施例中,金属外壳40具有一套设于导电套50和绝缘内膜30外的金属套筒41和于金属套筒41前边缘内缩形成的环形前壁42,前壁42遮挡在导电套50的前方。更优地,前壁42与导电套50的前端面通过点胶固定,绝缘内膜30外侧与金属套筒41内侧通过点胶固定,且导电套50的前端面两侧和绝缘内膜30的上下表面分别设有溢胶槽53、31,用于防止点胶溢胶。

所述金属套筒41的后开口由一套设于线缆20外的后壳体60封盖,后壳体60抵顶在绝缘内膜30的后方。线缆20具有导线21和编织层22,导线21与连接器插头10连接,编织层22上下外翻置于线缆20外周面上。线缆连接器组件100还包括一铆环70,铆环70套设在编织层22外后上下铆压在编织层22上,绝缘内膜30的后端成型包覆在铆环70外,后壳体60进一步抵触在铆环70的后方。其中,铆环70后边缘两侧向后向外弯折有焊脚71,后壳体60的前表面对应焊脚71位置处设有凹槽61,焊脚71于凹槽61内与后壳体60焊接导通,铆环70的上下表面凸露在绝缘内膜30外与金属外壳40后端内侧抵触导通,从而使编织层22、铆环70、后壳体60、金属外壳40、导电套50和屏蔽壳11形成封闭的屏蔽结构,有效屏蔽电磁干扰。更优地,编织层22由一层铜箔23包裹在线缆20外周面上,铆环70进一步与铜箔23接触导通。

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100还包括一连接在线缆20和连接器插头10之间的电路板80,电路板80前端通过UV胶90与连接器插头10的后端固定在一起,线缆20的导线21焊接在电路板80上,电路板80和UV胶90均被包覆在绝缘内膜30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100通过在绝缘内膜30前方增设同时与金属外壳40和连接器插头10屏蔽壳11抵触导通的导电套50,实现屏蔽壳11与金属外壳40之间的良好导通,有效解决电磁干扰问题;而且金属外壳40可以直接作为产品外观,不需另外增加零件作外观,节约了成本且产品整体外观美观。

本文中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中包括实用新型人所知的用于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最佳模式。应理解,所示的实施方式仅是示例性的,不应理解成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故举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为的等效结构变化,均同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