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源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65920发布日期:2018-07-18 02:26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源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电源连接器组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如割草机等一些小型机械设备,通过电源连接器组件进行充电,以维持设备的正常使用。一般这类电源连接器组件包括公端连接器及固定在设备上的母端连接器,通过公端连接器与母端连接器插接,将外接电源提供至设备进行充电。

一般现有的公端连接器包括外壳、公端绝缘体和分别穿过公端绝缘体的四个弹簧针,母端连接器包括母端绝缘体及分别穿过母端绝缘体的四个PIN针。公端连接器与母端连接器插接时,四个弹簧针分别与四个PIN针抵接,从而实现电性导通。

但是,这种电源连接器组件由于对公端连接器及母端连接器的插接角度有限制,使用时,容易造成线缆缠绕,甚至导致线缆折断而无法充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源连接器组件,能够使公端连接器及母端连接器在任意角度插接时均可以实现电性导通,有效避免线缆缠绕。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源连接器组件,包括公端连接器及母端连接器;所述公端连接器包括与线缆连接的公端本体、顶端与所述公端本体卡接的第一绝缘体;所述母端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体与所述第二绝缘体同轴插接,且所述第一绝缘体与所述第二绝缘体中,其中一个同轴嵌设有具有圆形端面的第一电极及圆环形的第二电极,另一个同轴嵌设有第一弹簧针、及环绕所述第一弹簧针设置的至少一个第二弹簧针;所述第一弹簧针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极的圆形端面相抵接;各所述第二弹簧针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极的圆形端面相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绝缘体和所述第二绝缘体中,嵌设有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的一个包括空心的绝缘本体、及同轴卡接于所述绝缘本体内部的绝缘内芯,所述第一电极同轴卡接于所述绝缘内芯内部;所述第二电极同轴卡接在所述绝缘本体的内侧,并穿过所述绝缘内芯。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极包括圆台形的抵接部及与所述抵接部同轴连接的连接部;所述绝缘内芯的与所述第一绝缘体插接的端面同轴开设有与所述抵接部的外形匹配的凹槽、及与所述连接部的外径配合的第一通孔,所述抵接部卡置于所述凹槽内,所述连接部穿过所述第一通孔。

更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的外周侧凸设有锥台形的卡持部;所述卡持部的最大外径略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径。

更进一步地,所述绝缘内芯的远离所述凹槽的一端的外侧凸设有第一凸台,所述绝缘本体的内侧对应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凸台匹配的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凸台置于所述第一卡槽内。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电极的抵接端的外侧凸设有第二凸台,所述绝缘本体的内侧对应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凸台对应的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凸台卡入所述第二卡槽内;所述第二电极的远离其抵接端的一端沿周向设置有多个接触部,所述第一凸台上开设有多个分别与各所述接触部对应的第二通孔,各所述接触部分别穿过对应的所述第二通孔。

更进一步地,所述绝缘内芯的抵接端的外周侧同轴开设有环形槽;所述第一绝缘体和所述第二绝缘体中,嵌设有所述第一弹簧针及各所述第二弹簧针的所述第一绝缘体或所述第二绝缘体的抵接面同轴凸设有与所述环形槽匹配的环形凸起,所述公端连接器与所述母端连接器连接时,所述环形凸起卡入所述环形槽内。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绝缘体内同轴嵌设有第一磁铁环,所述第二绝缘体内同轴嵌设有第二磁铁环,所述第一磁铁环与所述第二磁铁环之间相互吸引。

更进一步地,所述公端本体的连接端开设有容纳槽,所述第一绝缘体的顶端卡置于所述容纳槽内;

所述公端连接器还包括:

套接于所述第一绝缘体的外侧的壳体,所述壳体的顶端卡接于所述容纳槽内,所述壳体的底端内侧与所述第一绝缘体之间形成用于与所述第二绝缘体卡接的卡接口;

第一PCB板,所述第一PCB板置于所述容纳槽内并连接在所述第一绝缘体的顶端;所述公端本体通过所述第一PCB板与嵌设在所述第一绝缘体内的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电性连接,或与嵌设在所述第一绝缘体内的所述第一弹簧针及各所述第二弹簧针电性抵接。

更进一步地,所述母端连接器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二绝缘体的底端的第二PCB板,所述第二PCB板与嵌设在所述第二绝缘体内的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电性连接,或与嵌设在所述第二绝缘体内的所述第一弹簧针及各所述第二弹簧针电性抵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采用第一弹簧针与具有圆形端面的第一电极同轴抵接、及至少一个第二弹簧针与圆环形的第二电极抵接,从而使公端连接器与母端连接器之间在任意角度插接均能够实现电性导通,连接比较稳定,有效避免线缆发生缠绕,延长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源连接器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源连接器组件的公端连接器与母端连接器插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第一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公端连接器;10-公端本体;101-容纳槽;11-壳体;12-第一PCB板;13-第一磁铁环;14-第一弹簧针;15-第一绝缘体;151-环形凸起;16-第二弹簧针;200-母端连接器;21-第一电极;211-抵接部;212-连接部;213-卡持部;22-第二电极;221-第二凸台;222-接触部;23-绝缘内芯;231-第一凸台;24-第二磁铁环;25-绝缘本体;26-第二PCB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至3所示,一种电源连接器组件,包括公端连接器100及母端连接器200。

其中,公端连接器100包括一端与线缆连接、另一端开设有容纳槽101的公端本体10、内部圆形中空的壳体11、卡置于壳体11内的第一绝缘体15及连接在第一绝缘体15的顶端的第一PCB板12;第一PCB板12通过公端本体10与外接电源设备电连接。第一绝缘体15的顶端及壳体11的顶端伸入容纳槽101内,并与公端本体10卡接;壳体11的底端内侧与第一绝缘体15之间形成卡接口。

母端连接器200包括能够卡接在壳体11内并与第一绝缘体15对接的第二绝缘体及连接在第二绝缘体的底端的第二PCB板26,第二PCB板26通过线缆与待充电设备的电源电连接。

第一绝缘体15与第二绝缘体中,其中一个同轴嵌设有具有圆形端面的第一电极21、及圆环形的第二电极22,另一个嵌设有同轴的第一弹簧针14、及环绕第一弹簧针14设置的至少一个第二弹簧针16;第一弹簧针14的一端与第一电极21的圆形端面相抵接;各第二弹簧针16的一端第二电极22的圆形端面相抵接。通过采用第一弹簧针14与第一电极21抵接、及各第二弹簧针16与第二电极22抵接,从而使公端连接器100与母端连接器200之间在任意角度插接均能够实现电性导通,有效避免线缆发生缠绕,适用于不同状况下与外接电源的连接,使用寿命长。

具体的,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绝缘体15内嵌设有同轴的第一弹簧针14、及环绕第一弹簧针14设置的至少一个第二弹簧针16;第二绝缘体内同轴嵌设有具有圆形端面的第一电极21、及圆环形的第二电极22;第一弹簧针14的顶端及各第二弹簧针16的顶端分别与第一PCB板12电性抵接,第一电极21及第二电极22的底端分别与第二PCB板26电性连接,第一弹簧针14的底端与第一电极21的的圆形顶端面抵接,各第二弹簧针16的底端均与第二电极22的的圆形顶端面抵接。该实施例中,无论公端连接器100与母端连接器200在何种角度插接,均能保证公端连接器100的第一弹簧针14与母端连接器200的第一电极21电性导通、公端连接器100的各第二弹簧针16均与母端连接器200的第二电极22电性导通。

由于第一电极21及第二电极22均嵌设在第二绝缘体内,为降低第二绝缘体的加工难度,同时便于装配,可使第二绝缘体采用分体式结构,即包括空心的绝缘本体25、及同轴卡接于绝缘本体25内部的绝缘内芯23,第一电极21同轴卡接于绝缘内芯23内部;第二电极22同轴卡接在绝缘本体25的内侧,并穿过绝缘内芯23。

为确保第一电极21与绝缘内芯23之间的稳固连接,可将第一电极21设计成包括圆台形的抵接部211及与抵接部211同轴连接的连接部212;而在绝缘内芯23的与所述第一绝缘体(15)插接的端面同轴开设有与抵接部211的外形匹配的凹槽、及与连接部212的外径配合的第一通孔,抵接部211卡置于凹槽内,连接部212穿过第一通孔。其中,抵接部211的外径大于第一弹簧针14的底端的外径,以确保插接时第一弹簧针14的底端总能够与地接部211的顶面抵接。进一步的,连接部212的外周侧凸设有锥台形的卡持部213,卡持部213的最大外径略大于第一通孔的内径,通过卡持部213与绝缘内芯23的卡接,可进一步提高第一电极21与绝缘内芯23连接的稳定性,有效防止在使用过程中第一电极21相对于绝缘内芯23发生攒动,影响电性导通的稳定性。

为实现绝缘内芯23与绝缘本体25之间的稳固连接,可在绝缘内芯23的远离凹槽的一端的外侧凸设有第一凸台231,在绝缘本体25的内侧对应开设有与第一凸台231匹配的第一卡槽,第一凸台231置于第一卡槽内,并通过第二PCB板26与绝缘本体25之间的连接,使绝缘内芯23固定在绝缘本体25的内侧。

为确保第二电极22与绝缘本体25之间的稳固连接,在第二电极22的抵接端的外侧凸设有第二凸台221,在绝缘本体25的内侧对应开设有与第二凸台221对应的第二卡槽,第二凸台221卡入第二卡槽内;第二电极22的远离其抵接端的一端沿周向设置有多个接触部222,第一凸台231上开设有多个分别与各接触部222对应的第二通孔,各接触部222分别穿过对应的第二通孔与第二PCB板26电性连接。如此,实现了母端连接器200的绝缘内芯23、绝缘本体25、第一电极21及第二电极22、及第二PCB板26之间的稳固连接,优化了装配工序,降低了装配难度。

为进一步确保公端连接器100与母端连接器200能够准确插接,在绝缘内芯23的抵接端的外周侧同轴开设有环形槽;而第一绝缘体15的底面同轴凸设有与环形槽匹配的环形凸起151,公端连接器100与母端连接器200连接时,环形凸起151卡入环形槽内。

为进一步确保公端连接器100与母端连接器200插接时连接稳定,可在第一绝缘体15内同轴嵌设有第一磁铁环13,在第二绝缘体的绝缘本体25内同轴嵌设有第二磁铁环24,第一磁铁环13与第二磁铁环24之间相互吸引。如此,可确保公端连接器100与母端连接器200插接时始终处于稳固连接的状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可在第一绝缘体15内同轴嵌设有上述的第一电极21及第二电极22,第一电极21及第二电极22的顶端分别与第一PCB板12电性连接;在第二绝缘体内嵌设有同轴的第一弹簧针14、及环绕第一弹簧针14设置的至少一个第二弹簧针16,第一弹簧针14的底端及各第二弹簧针16的底端分别与第二PCB板26电性抵接;第一弹簧针14的顶端与第一电极21的底端抵接,各第二弹簧针16的顶端均与第二电极22的底端抵接。该实施例的具体结构与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相似,在此不再赘述。如此,同样能够使公端连接器100与母端连接器200之间在任意角度插接时均能够实现电性导通。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