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形二次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21412发布日期:2018-10-09 22:10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方形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在用于抑制电动汽车(ev)、混合动力汽车(hev、phev)的驱动用电源、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等的输出变动的用途、用于在夜晚存储电力并在白天利用的系统电力的峰值偏移用途等的定置用蓄电池系统等中,使用碱性二次电池、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在用于这样的用途的电池中,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所示,不仅设置在电池外装体内的压力提高时释放内压的气体排出阀,还设置将外部端子与外装体内部的电极体之间的电连接切断的电流切断机构。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技术中,构成电流切断机构的正极集电体或者负极集电体、第2绝缘部件中形成于正极集电体或者负极集电体的第1开孔、第2开孔以及至少一个第3开孔或者切口、形成于第2绝缘部件的突起被卡合。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开2013-157099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中,即使在电池成为过充电状态、电流切断机构进行工作并且电流被切断后,也是电池模块被施加高电压的状态。因此,若在树脂制的绝缘部件的表面附着电解液,则在其表面部分可能流过电流。若在绝缘部件表面流过电流,则绝缘部件的表面可能炭化,由于炭化的部分可能产生再次导通,产生火花。

为了防止这样的再次导通/火花,考虑使用即使在表面流过电流也难以炭化的pfa(四氟乙烯-全氟烷氧基乙烯基醚共聚物)等的氟树脂来作为绝缘部件。氟树脂是比较柔软的树脂。

此外,虽然在专利文献1中,第2绝缘部件与下部第1绝缘部件通过锁定方式而被卡合固定,但考虑使用如上述那样由氟树脂那样的柔软的树脂材料构成的第2绝缘部件。若使用由柔软的树脂材料构成的第2绝缘部件,则在将第2绝缘部件与下部第1绝缘部件连接时,能够防止第2绝缘部件的损伤乃至破损。但是,本申请发明人发现若第2绝缘部件柔软则存在以下的新的课题。

正极集电体或者负极集电体被连接于反转板。此外,正极集电体与正极极板连接,负极集电体与负极极板连接。并且,设置有正极集电体或者负极集电体和第2绝缘部件被固定的固定部。因此,经由正极集电体或者负极集电体而向第2绝缘部件施加包含正极极板以及负极极板的电极体的重量。

这里,第2绝缘部件与下部第1绝缘部件连接,支承于封口体侧。并且,正极集电体或者负极集电体和第2绝缘部件被固定的固定部位于比第2绝缘部件与下部第1绝缘部件的连接部更靠正极集电体或者负极集电体与反转板的连接部一侧的位置。因此,若第2绝缘部件为柔软的部件,则可能由于电极体的重量而导致第2绝缘部件变形。在第2绝缘部件变形的情况下,正极集电体或者负极集电体的反转板的连接部的状态发生变化,因此可能产生电流切断机构不能正常工作这一现象。

另外,这样的课题并不限定于使用由柔软的树脂材料构成的第2绝缘部件的情况,认为在使用厚度较薄的第2绝缘部件的情况下,或者电极体的重量变得非常大的情况下也会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流切断机构的工作压力更加稳定的可靠性高的方形二次电池。

本发明的方形二次电池具备:电池外壳,具有开口;电极体,被收纳于所述电池外壳,包含正极以及负极;正极集电体,与所述正极电连接;负极集电体,与所述负极电连接;封口体,将所述电池外壳的所述开口封口;外部端子,在所述封口体向外部露出;导电部件,与所述外部端子电连接,具有筒状部;变形板,将位于所述导电部件与所述电极体之间的所述筒状部的开口部分封闭,与所述导电部件电连接并且与所述正极集电体或者所述负极集电体电连接,在所述电池外壳内的压力成为规定值时发生变形从而与所述正极集电体或者所述负极集电体的电连接被断开;和第1绝缘部件,被配置于所述变形板与所述正极集电体或者所述负极集电体之间,支承于所述封口体侧,所述正极集电体或者所述负极集电体具有与所述第1绝缘部件对置的基底部和从所述基底部的端部延伸并与所述电极体连接的引线部,对所述基底部和所述第1绝缘部件进行固定的固定部被设置于所述第1绝缘部件,所述固定部至少包含第1固定部、第2固定部、第3固定部以及第4固定部,在所述第1固定部以及所述第2固定部之间,所述正极集电体或者所述负极集电体的所述基底部与所述变形板电连接,所述第2固定部被配置于比所述第1固定部更接近于所述引线部的位置,所述第2固定部处于比所述第1绝缘部件向所述封口体侧的支承位置更接近于所述基底部与所述变形板电连接的部分的位置,所述第3固定部的至少一部分以及所述第4固定部的至少一部分被设置在所述封口体的长边方向上比所述基底部与所述变形板电连接的部分的所述引线侧的端部更靠所述引线侧并且在所述基底部的外周边。

优选在所述基底部仅设置一个所述引线部。

优选所述第1绝缘部件由杨氏模量为1500mpa以下的树脂构成。

优选在所述第1绝缘部件的所述电极体侧的一面的外周边部,设置向所述电极体侧突出并且沿着所述基底部的外周边延伸的肋。

优选在所述第1绝缘部件,所述肋将所述引线部夹在中间并沿着所述基底部的外周边延伸。

优选所述电极体的重量为100g以上,所述第1绝缘部件之中位于所述变形板与所述基底部之间的区域的厚度为1.0mm以下。

优选所述第2固定部被配置于所述第3固定部以及第4固定部之间。

优选所述固定部是设置于所述第1绝缘部件的突起,通过设置于所述正极集电体或者所述负极集电体的所述基底部的开口或者切口部与所述突起嵌合,从而所述第1绝缘部件与所述正极集电体或者所述负极集电体被固定。

优选在所述封口体与所述导电部件的所述筒状部之间配置有第2绝缘部件,所述第1绝缘部件与所述第2绝缘部件被连接。

优选所述第1绝缘部件与所述导电部件被连接。

本发明的二次电池由于通过配置于第1绝缘部件的规定的位置的4个固定部而与正极集电体或者负极集电体进行固定,因此能够防止电流切断机构进行异常工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的除去了电池外壳正面部分和绝缘片正面部分之后的电池内部的示意性的主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的示意性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的除去了电池外壳侧面(正极侧)部分和绝缘片侧面(正极侧)部分之后的正极侧的电池内部的示意性的侧面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的除去了电池外壳侧面(负极侧)部分和绝缘片侧面(负极侧)部分之后的负极侧的电池内部的示意性的侧面图。

图5是表示与正面平行地沿着上表面的中心线将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切断的正极端子附近的示意性的放大剖视图。

图6是表示与侧面平行地沿着正极端子的中心线将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切断之后的正极端子附近的示意性的放大剖视图。

图7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流切断机构之中从电极体侧观察折弯前的正极集电体和第1绝缘部件的示意性的附图。

图8是另外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流切断机构之中从电极体侧观察折弯前的正极集电体和第1绝缘部件的示意性的附图。

图9是与正面平行地沿着上表面的中心线将另外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切断之后的正极端子附近的示意性的放大剖视图。

-符号说明-

10正极集电体

12基底部

14引线部

20负极集电体

30导电部件

32筒状部

40变形板

50第1绝缘部件

501第1绝缘部件

52肋

61第1固定部

62第2固定部

63第3固定部

64第4固定部

100电池外壳

110电极体

120封口体

130正极端子(外部端子)

132负极端子(外部端子)

150第2绝缘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以下优选的实施方式的说明本质上仅仅是示例,并不意图限制本发明、其应用物或者其用途。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说明的简洁化,通过同一参照符号来表示实质具有同一功能的结构要素。

(实施方式1)

首先,使用图1~图4来对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进行说明。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是方形二次电池,具有正极板和负极板隔着间隔件(均省略图示)而卷绕的扁平状的电极体110。电极体110的重量超过100g。构成正极的正极板是通过在由铝箔构成的正极芯体的两面涂敷正极活性物质合剂并进行干燥以及压延后,进行切割以使得在一个端部沿着长边方向露出铝箔的部分残留而被制作的。此外,构成负极的负极板是通过在由铜箔构成的负极芯体的两面涂敷负极活性物质合剂并进行干燥以及压延后,进行切割以使得在一个端部沿着长边方向露出铜箔的部分残留而被制作的。

然后,将如上述那样得到的正极板以及负极板偏移,以使得具有正极板的正极芯体露出的部分和负极板的负极芯体露出的部分与分别对置的电极不重叠的区域,隔着由聚丙烯以及聚乙烯构成的微多孔质间隔件来层叠并卷绕,成形为扁平状,从而制作电极体110。在电极体110的卷绕轴方向的一个端部形成正极芯体露出部141,在另一个端部形成负极芯体露出部140。

正极芯体露出部141经由正极集电体而与正极端子130电连接。在正极芯体露出部141的一个外表面焊接连接正极集电体的引线部14。在正极芯体露出部141的另一个外表面焊接连接正极集电体的承载部件143。在正极芯体露出部141的一个外表面与正极集电体的引线部14之间,配置具有开口的绝缘薄膜,通过绝缘薄膜的开口,正极芯体露出部141与正极集电体的引线部14被焊接连接。在正极芯体露出部141的另一个外表面与正极集电体的承载部件143之间,配置具有开口的绝缘薄膜147,通过绝缘薄膜147的开口,正极芯体露出部141与正极集电体的承载部件143被焊接连接。

此外,正极集电体通过第1绝缘部件50以及第2绝缘部件150而与封口板(封口体)120电绝缘。

负极芯体露出部140经由负极集电体而与负极端子132电连接。在负极芯体露出部140的一个外表面,焊接连接负极集电体的引线部114。在负极芯体露出部140的另一个外表面,焊接连接负极集电体的承载部件142。在负极芯体露出部140的一个外表面与负极集电体的引线部114之间,配置具有开口的绝缘薄膜,通过绝缘薄膜的开口,负极芯体露出部140与负极集电体的引线部114被焊接连接。在负极芯体露出部140的另一个外表面与负极集电体的承载部件142之间,配置具有开口的绝缘薄膜146,通过绝缘薄膜146的开口,负极芯体露出部140与负极集电体的承载部件142被焊接连接。此外,负极集电体通过负极侧绝缘部件52a,来与封口板120电绝缘。

正极端子130、负极端子132分别隔着绝缘部件而被固定于封口板120。在本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中,在正极与正极端子130之间设置压敏式的电流切断机构200。

电极体110在将除了封口板120侧以外的周围由树脂制的绝缘片161覆盖的状态下,被收纳于有底方筒状的电池外壳100内。电池外壳100的开口部被矩形的封口板120封口。在封口板120设置有电解液注液孔163。电解液注液孔163在注液后被密封栓封闭。此外,在封口板120设置有在施加了比电流切断机构200的工作压力高的气体压力时开放的气体排出阀162。

接下来,对电流切断机构200进行说明,该电流切断机构200可以设置于正极侧以及负极侧的任意侧。以下,作为仅设置于正极侧的机构来进行说明。另外,电流切断机构200通过设置于通电路径的一部分的脆弱部分附近的部件随着电池外壳100内的压力的上升而变形导致设置于通电路径的一部分的脆弱部断裂并且通电断开这一机构来发挥作用。

如图5、图6所示,正极端子130在内部形成贯通孔。并且,正极端子130被插入到分别形成于端子部绝缘部件152、封口板120以及第2绝缘部件150以及导电部件30的贯通孔内,被铆接并相互一体地固定以使得正极端子130的电池内部一侧的前端部与导电部件30压接。由此,正极端子130在通过端子部绝缘部件152以及第2绝缘部件150而与封口板120电绝缘的状态下,成为与导电部件30电连接的状态。虽然附图中未表示,但在图5、图6中,在图示的全部结构要素的相对于第2绝缘部件150而与封口板120相反的一侧,存在电极体。另外,优选正极端子130的电池内部一侧的前端部和导电部件30的连接部通过激光焊接等而被焊接连接。此外,形成于正极端子130的贯通孔通过在上端设置有金属板159的橡胶制的端子栓158而被密封。

第2绝缘部件150被配置于封口板120与导电部件30之间,将封口板120和导电部件30绝缘。导电部件30在电极体110侧具有剖面为大致方形的筒状部32,在封口板120侧形成相对于封口板120平行地配置的连接部。并且,正极端子130被插入到设置于导电部件30的贯通孔。另外,筒状部32的相对于封口板120平行的面的剖面形状并不被特别限定,可以是方形,也可以是圆形。

导电部件30的筒状部32的电极体一侧的开口部分被变形板40封闭。导电部件30的筒状部32的前端部分和变形板40的周围被焊接。变形板40由铝等导电性材料形成,具有若电池外壳100内的压力增加并成为规定值则向封口板120一侧(电池的外部一侧)变形的阀的功能。变形板40的电极体一侧的面与正极集电体10连接。综上,通电路径从电极体的正极起按照正极集电体10、变形板40、导电部件30然后正极端子130的顺序形成。

在变形板40的中央部以外与正极集电体10之间配置第1绝缘部件50。第1绝缘部件50在相当于变形板40与正极集电体10连接的变形板的中央部的部分设置有贯通孔。

第1绝缘部件50支承于封口板120侧。具体而言,第1绝缘部件50与第2绝缘部件150通过卡合而连接,支承于封口板120侧。此外,第1绝缘部件50通过卡合而与导电部件30连接,从而支承于封口板120侧。

第1绝缘部件50具有爪部55,该爪部55与第2绝缘部件150锁定固定。此外,第1绝缘部件50具有爪部56,该爪部56与导电部件30的凸缘部33连接。另外,爪部55以及爪部56分别形成于第1绝缘部件50的外周边部分。

如图7所示,正极集电体10具有:与第1绝缘部件50对置并与封口板120平行地配置的基底部12、和从该基底部12折弯并与正极芯体露出部141电连接的引线部14。基底部12是大致矩形,引线部14从基底部12的一个长边延伸。在基底部12仅设置一个引线部14。另外,图7表示将引线部14沿着基底部12的一个长边折弯之前的状态。该正极集电体10使用通过对铝板进行穿孔而制作出的部件。

在正极集电体10的基底部12,在中央部形成贯通孔。并且,如图5、图7所示,在基底部12的中央部的贯通孔的两侧也分别形成2个两腋侧的贯通孔。进一步地,在基底部12的外周边分别形成半圆形的2个切口。设置于基底部12的外周边的2个切口的之中的一个在基底部12形成于设置有引线部14的长边。设置于基底部12的外周边的2个切口之中的另一个在基底部12形成于与设置有引线部14的长边不同的一侧的长边和接近于引线部14的一侧的短边之间的角部。

此外,在封口板120的长边方向,一个切口的一部分和另一个切口的整体被设置于比基底部12的中央部的贯通孔的引线部14侧的端部更靠引线部14侧的位置。

此外,在第1绝缘部件50,设置与设置于正极集电体10的基底部12的中央的贯通孔相对的贯通孔,在其两侧,在与设置于正极集电体10的基底部12的两腋侧的2个贯通孔对应的位置分别形成突起部,在与半圆形的切口对应的位置也分别形成突起部。

将这些第1绝缘部件50的突起部分别插入到正极集电体10的两腋侧的贯通孔以及切口,通过对突起部的前端部进行加热并扩径,从而第1绝缘部件50与正极集电体10的基底部12被固定。前端部被扩径了的突起部成为嵌入到两腋侧的贯通孔的第1固定部61以及第2固定部62以及嵌入到切口的第3固定部63、第4固定部64。

如图7所示,在第1固定部61与第2固定部62之间,正极集电体10的基底部12与变形板40电连接。此外,在封口板120的长边方向,第3固定部63的一部分以及第4固定部64的整体位于比基底部12和变形板40电连接的部分的引线部14侧的端部更靠引线部14侧的位置。

通过这样的结构,即使由于振动/下落等而向电池施加冲击并且电极体110移动导致正极集电体10的引线部14被拉伸,施加于正极集电体10与变形板40的连接部的应力在连接部的两侧也更有效地被抑制。

在正极集电体10的基底部12的中央部的贯通孔的周围部分,设置厚度比其他部分薄的薄壁区域18,在薄壁区域18的外周附近,形成环状的凹口部15以使得包围贯通孔。该凹口部15被设置为槽状以使得厚度比薄壁区域18薄,优选剖面形状为v字状。此外,在薄壁区域18的内周边设置内周肋部19,在该内周肋部19多个位置与变形板40激光焊接从而变形板40与正极集电体10电连接。

本实施方式中的电流切断机构200的动作如下。在电池外壳100内的压力变大并成为规定值时,变形板40向封口板120侧(电池的外部侧)变形。通过该变形,凹口部15在整周上断裂,变形板40与正极集电体10的电连接被断开,电流被切断。

优选第1绝缘部件50由比较柔软、杨氏模量较低的物质、例如杨氏模量为200mpa以上且1500mpa以下、优选为300mpa以上且600mpa的四氟乙烯-全氟烷氧基乙烯基醚共聚物(pfa)、聚四氟乙烯(ptfe)、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等构成。其中,优选pfa。杨氏模量是通过astmd638来测定的值。这样由于第1绝缘部件50比较柔软,因此容易进行第1绝缘部件50向第2绝缘部件150的填埋,容易锁定固定。

然而,通过正极集电体10而向第1绝缘部件50施加电极体110的重量。并且,例如,第2固定部62位于比第1绝缘部件50中支承于封口板120侧的位置(封口板120的长边方向上形成于第1绝缘部件50的引线部14侧的端部的爪部55以及爪部56)更接近于变形板40与正极集电体10的连接部的位置。因此,以第1绝缘部件50的与封口板120侧的支承位置为支点,基于电极体110的重量的力矩对第1绝缘部件50向电极体110侧进行作用。通过上述的力矩,第1绝缘部件50可能发生变形以使得向电极体110侧挠曲。特别地,在第1绝缘部件50由柔软的树脂构成等情况下,挠曲变得显著。假设若第1绝缘部件50发生变形,则即使设置于正极集电体10的薄壁区域18、凹口部15等的脆弱部的形状发生变化,变形板40与正极集电体10的连接部分发生形变等,电池外壳100内的压力成为规定值,电流切断机构200也可能不正常工作。例如,在变形板40变形时,凹口15的一部分未被切断而残留,电流也能够不被切断。或者,有可能在压力成为规定值之前电流切断机构200进行工作,或从超过规定值起进行工作,从而开始工作的压力发生变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基底部12与变形板40电连接的部分的一侧形成第1固定部61,在另一侧形成第2固定部62,进一步在特定的位置形成第3固定部63以及第4固定部64。因此,在比较接近于引线部14的位置,形成比其他部分更厚壁(向电极体侧突出)的部分即第2固定部62、第3固定部63以及第4固定部64,在第1绝缘部件50中接近于引线部14的部分的机械性强度提高,并且能够分散负荷,因此能够抑制第1绝缘部件50的挠曲。因此,能够抑制电流切断机构的工作压力从规定的值变大,成为可靠性高的二次电池。

另外,在基底部12的外周边,若引线部14被配置于第3固定部63与第4固定部64之间,则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第1绝缘部件50的挠曲。

此外,优选在封口板120的长边方向,第3固定部63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基底部12与变形板40电连接的部分的引线部14侧的端部更靠引线部14侧的位置,第4固定部64的整体位于比基底部12与变形板40电连接的部分的引线部14侧的端部更靠引线部14侧的位置。

优选第2固定部62被配置于第3固定部63与第4固定部64之间。由此,即使经由引线部14的电极体110的重量施加于第1绝缘部件50,第2固定部62、第3固定部63以及第4固定部64也能够可靠地支撑以使得第1绝缘部件50不发生变形。另外,如图7所示,若是第2固定部62、第3固定部63以及第4固定部64被配置在大致一条直线上的结构,则更加有效。

特别地,若随着二次电池的高容量化,电极体110变得大型并且重量变大,则设置第1固定部61、第2固定部62、第3固定部63以及第4固定部64来提高第1绝缘部件50的机械性强度的效果显著。在电极体110的重量为100g以上、且除去第1固定部61、第2固定部62、第3固定部63以及第4固定部64以外的第1绝缘部件50的部分即被变形板40和正极集电体10夹着的部分的厚度为1.0mm以下的情况下,设置第1固定部61、第2固定部62、第3固定部63以及第4固定部64的效果变得特别显著。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第1绝缘部件50支承于封口板120侧的方法,示出了第1绝缘部件50与第2绝缘部件150连接、并且第1绝缘部件50与导电部件30连接的例子。但是,第1绝缘部件50支承于封口板120侧的方法并不被特别限定,也可以仅第1绝缘部件50与第2绝缘部件150连接,也可以仅第1绝缘部件50与导电部件30连接。此外,也可以第1绝缘部件50与封口板120连接。

其中,更加优选第1绝缘部件50与第2绝缘部件150连接,并且第1绝缘部件50与导电部件30连接。由此,第1绝缘部件50更加稳固地支承于封口板120侧。此外,如图5所示,优选第1绝缘部件50与第2绝缘部件150的连接部以及第1绝缘部件50与导电部件30的连接部被配置为在相对于封口板120垂直的方向上在一条直线上排列。也就是说,优选在第1绝缘部件50与导电部件30的连接部的正上方,配置第1绝缘部件50与第2绝缘部件150的连接部。

虽然表示了正极端子130和导电部件30由不同部件构成的例子,但也能够将正极端子130和导电部件30设为一个部件。

如图5所示,优选在矩形的封口板120的长边方向,设置于导电部件30的正极端子130所被插入的贯通孔被配置于比导电部件30的中心更向正极集电体10的引线部14所被配置的一侧偏离的位置。若是这样的结构,则能够减小封口板120、第2绝缘部件150以及导电部件30通过正极端子130而被固定的部分、和正极集电体10、第1绝缘部件50中电极体的重量容易施加的部分的距离。因此,由于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各部件的挠曲等,因此更加优选。

(实施方式2)

实施方式2如图8、9所示,第1绝缘部件501的形状与实施方式1的第1绝缘部件50不同,除此以外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以下仅对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方面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第1绝缘部件501形成为俯视下比正极集电体10的基底部12大一圈的大致长方形(长方形的角部被r化或者切割的形状),肋52形成为包围基底部12的外周。另外,如图7所示,在引线部14延伸的部分未形成肋52。肋52形成为厚度比肋52以外的第1绝缘部件50(除去第1固定部61、第2固定部62、第3固定部63以及第4固定部64)的部分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防止上述的电流切断机构200不正常工作,除了第1固定部61、第2固定部62、第3固定部63以及第4固定部64,还在第1绝缘部件501设置肋52来提高第1绝缘部件501的机械性强度。换句话说,通过在俯视下大致长方形的平板形状的第1绝缘部件501的外周边,设置比中央部更厚壁(向电极体侧突出)的部分即肋52,从而即使在第1绝缘部件501中的与正极集电体10的固定部向垂直下方施加电极体110的重量,也进一步有效地防止第1绝缘部件501变形。

若肋52沿着第1绝缘部件501的外周边尽量长地形成,则与其相应地第1绝缘部件501的强度得以提高,因此优选。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固定于第1绝缘部件501的正极集电体10的引线部14形成为超过与第1绝缘部件501相对的范围地延伸,因此在该引线部14横切第1绝缘部件501的外周边的部分未形成肋52。因此,肋52夹着引线部14而沿着第1绝缘部件501的外周边延伸,并形成于除去引线部14存在的部分以外的外周边整周。另外,由于引线部14在正极集电体10固定于第1绝缘部件501之后相对于第1绝缘部件501大致垂直地折弯,因此在折弯后,存在第1绝缘部件501之中肋52不存在的部分与引线部14不相对的情况。

另外,也能够在第1绝缘部件501的外周边的整周设置肋52。在该情况下,使用引线部14相对于基底部12被折弯加工的正极集电体10。

优选肋52的沿着第1绝缘部件501的外周边的长度相对于肋52的第1绝缘部件501的外周边的长度为30%以上,更优选为50%以上,更加优选为70%以上。

第1绝缘部件501的变形容易在正极集电体10的基底部12与引线部14的边界部的附近产生。因此,优选第1绝缘部件501的外周边之中,在正极集电体10的基底部12与引线部14的边界部所接近的一个长边(沿着封口板120的长边方向延伸的边)和一个短边(沿着封口板120的短边方向延伸的边)分别设置俯视下为线状的肋52。

此外,优选第1绝缘部件501的外周边之中,沿着长边形成的肋52的宽度(相对于封口板120平行并且相对于长边垂直的方向的宽度)比沿着短边形成的肋52的宽度(相对于封口板120平行并且相对于短边垂直的方向的宽度)大。

(其他的实施方式)

上述的实施方式是本申请发明的示例,本申请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例子,也可以这些例子与周知技术、惯用技术、公知技术组合,或一部分置换。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改变发明也包含于本申请发明。

本申请发明的二次电池也能够应用于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镍-氢二次电池等的碱性二次电池。此外,虽然变形板与正极集电体以及负极集电体的任意一个连接能够起到规定的作用效果,但也可以与两个连接。

电池外壳并不限定于立方体形状(方形),也可以是有底的圆筒形状。此外,导电部件的筒状部的筒的横剖面也不限定于长方形,也可以是圆形、椭圆形、多边形。

电流切断机构的进行电流的切断的脆弱部分可以被设置于正极集电体以及负极集电体的至少一个,也可以被设置于变形板,还可以被设置于集电体与变形板的连接部分。或者,也可以通过金属箔来将集电体和变形板连接并将该金属箔设为脆弱部分,例如考虑在集电体设置开口、将金属箔与集电体连接以使得堵塞该开口并且变形板与金属箔连接的方式。此外,脆弱部分也可以设为比周边部分薄壁的薄壁部,还可以设为切口、凹口等,或者也可以设为焊接部分(焊接熔核)。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