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组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24798发布日期:2018-12-19 05:52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组合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尤其是指一种散热效果良好且能保证对接连接器正确插入并实现稳固接触的电连接器组合。
背景技术
公知的一种电源连接器组合,插头连接器包括第一本体和收容于第一本体内的第一端子,插座连接器包括第二本体和收容于第二本体内的第二端子,第二本体内设置有将每一第二端子分隔开且完全封闭的隔栏,而为了导引插头连接器正确插入,通常会在插座连接器的隔栏上开一条窄槽或在第二本体收容腔边缘设置倒角,在插头连接器上设置与窄槽相应的凸条和倒角用以配合,然而电源连接器通常承载相对较大的电流或功率,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相当大的热量,习用的上述设计只能实现防呆而并未解决电源连接器的散热问题。同时,插头连接器的第一端子通常具有一对接口和一主体部,主体部的相对两侧分别向对接口方向延伸一个弹性臂用以与第二端子对接,然而由于每一弹性臂上只有一个接触部,因此只能与第二端子的二个表面接触,因此在对接过程中无法保证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之间的稳固接触,容易影响连接器的功能;另外,由于接触部仅位于对接口附近,而未在对接口后方靠近主体部方向的位置另外设置弹性接触部,因此在连接器对接过程中不能提供足够的插拔力,容易导致使用过程中的脱落而影响使用效果。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组合,以克服上述问题。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性能良好且能保证对接连接器正确插入并实现稳固接触的电连接器组合。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插头连接器,具有一第一本体;多个第一端子,收容于所述第一本体,所述第一端子具有一主体部,所述主体部的相对两侧向前延伸有一第一接触臂和一第二接触臂,所述第一接触臂具有一第一接触部和一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臂具有一第三接触部和一第四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具有一第一角度,所述第三接触部和所述第四接触部之间具有一第二角度,所述第二接触部后方靠近所述主体部方向设置有一第五接触部。进一步,所述第四接触部后方靠近所述主体部方向设置有一第六接触部,所述第六接触部与所述第五接触部相对设置。进一步,所述第一角度等于所述第二角度等于90度。进一步,所述第一接触臂具有一第一基部,所述第一基部向前延伸有一第一弹臂,所述第一接触部位于所述第一弹臂上,所述第二接触臂具有一第三基部,所述第三基部向前延伸有一第三弹臂,所述第三接触部位于所述第三弹臂上,所述第一弹臂在所述第三弹臂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三弹臂仅部分重叠。进一步,所述第一基部向所述第二接触臂方向延伸有一第二基部,所述第二基部向前延伸有一第二弹臂,所述第二接触部位于所述第二弹臂上,所述第三基部向所述第一接触臂方向延伸有一第四基部,所述第四基部向前延伸有一第四弹臂,所述第四接触部位于所述第四弹臂上,所述第二弹臂在所述第四弹臂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第四弹臂仅部分重叠。进一步,所述第二接触部位于由所述第一接触臂延伸的一第二弹臂上,所述第五接触部位于由所述主体部延伸的一第五弹臂上,所述第五弹臂位于与所述第一接触臂相邻的一侧,所述第五弹臂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弹臂的长度。进一步,一插座连接器,具有一第二本体,所述第二本体具有一收容腔,所述收容腔收容多个第二端子且具有一开口用以供所述插头连接器插入,所述插头连接器和所述插座连接器对接过程中,所述第二端子与所述第一接触部、第二接触部、第三接触部、第四接触部同时接触。进一步,所述收容腔远离所述开口设置有多个端子孔,所述第二端子收容于所述端子孔,一隔栏设置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隔栏由所述第二本体一侧凸伸至两个所述第二端子之间。进一步,所述第一本体设置有多个收容孔,所述第一端子收容于所述收容孔内,一孔槽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一端子之间,所述孔槽与所述隔栏配合。进一步,所述第一本体于收容孔外的一侧设置有一卡臂,所述卡臂垂直于所述孔槽。进一步,所述第二本体于收容腔外远离所述隔栏的一侧设置有一卡块,所述卡块具有一斜面和位于所述斜面两侧的两第一侧面,所述第二端子具有相对设置的一顶面和一底面以及连接所述顶面和所述底面的两第二侧面,所述第二侧面的面积大于所述顶面的面积和所述底面的面积且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一侧面平行设置,所述卡臂与所述卡块配合。进一步,所述隔栏靠近所述端子孔一侧的高度大于靠近所述开口一侧的高度。进一步,定义一虚拟的中心水平线,位于所述收容腔中心,所述隔栏靠近所述端子孔一侧的高度低于所述中心水平线的高度。同时,本发明还提供另外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插头连接器,具有一第一本体,所述第一本体设置有多个收容孔,一孔槽设置于两个所述收容孔之间;多个第一端子,收容于所述收容孔;一插座连接器,具有一第二本体,所述第二本体具有一收容腔,所述收容腔设置有多个端子孔,多个第二端子,收容于所述端子孔,一隔栏设置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隔栏由所述第二本体一侧凸伸至两个所述第二端子之间;当所述插头连接器与所述插座连接器对接时,所述孔槽与所述隔栏对应配合。进一步,所述收容腔具有一开口,所述端子孔远离所述开口设置,所述隔栏靠近所述端子孔一侧的高度大于靠近所述开口一侧的高度。进一步,所述第一本体于收容孔外的一侧设置有一卡臂,所述卡臂垂直于所述孔槽。进一步,所述第二本体于收容腔外远离所述隔栏的一侧设置有一卡块,所述卡块具有一斜面和位于所述斜面两侧的两第一侧面,所述第二端子具有相对设置的一顶面和一底面以及连接所述顶面和所述底面的两第二侧面,所述第二侧面的面积大于所述顶面的面积和所述底面的面积且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一侧面平行设置,所述卡臂与所述卡块配合。进一步,定义一虚拟的中心水平线,位于所述收容腔中心,所述隔栏靠近所述端子孔一侧的高度低于所述中心水平线的高度。进一步,所述第一端子具有一主体部,所述主体部的相对两侧向前延伸有一第一接触臂和一第二接触臂,所述第一接触臂具有一第一接触部和一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臂具有一第三接触部和一第四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具有一第一角度,所述第三接触部和所述第四接触部之间具有一第二角度,所述第二接触部后方靠近所述主体部方向设置有一第五接触部。进一步,所述第四接触部后方靠近所述主体部方向设置有一第六接触部,所述第六接触部与所述第五接触部相对设置。进一步,所述第一角度等于所述第二角度等于90度。进一步,所述第一接触臂具有一第一基部,所述第一基部向前延伸有一第一弹臂,所述第一接触部位于所述第一弹臂上,所述第二接触臂具有一第三基部,所述第三基部向前延伸有一第三弹臂,所述第三接触部位于所述第三弹臂上,所述第一弹臂在所述第三弹臂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三弹臂仅部分重叠。进一步,所述第一基部向所述第二接触臂方向延伸有一第二基部,所述第二基部向前延伸有一第二弹臂,所述第二接触部位于所述第二弹臂上,所述第三基部向所述第一接触臂方向延伸有一第四基部,所述第四基部向前延伸有一第四弹臂,所述第四接触部位于所述第四弹臂上,所述第二弹臂在所述第四弹臂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第四弹臂仅部分重叠。进一步,所述第二接触部位于由所述第一接触臂延伸的一第二弹臂上,所述第五接触部位于由所述主体部延伸的一第五弹臂上,所述第五弹臂位于与所述第一接触臂相邻的一侧,所述第五弹臂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弹臂的长度。进一步,所述插头连接器和所述插座连接器对接过程中,所述第二端子与所述第一接触部、第二接触部、第三接触部、第四接触部同时接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未在所述收容腔四周另外设置倒角,同时将原有的完全封闭的隔栏去除,仅在所述收容腔一侧设置所述隔栏凸伸至两所述第二端子之间,因此在节省了材料的同时能提高所述插座连接器的散热性能,同时所述隔栏与所述孔槽配合还能达到防呆的效果;另外,为所述第一接触臂和所述第二接触臂分别设置所述第一接触部、第二接触部和所述第三接触部、第四接触部,在所述第二接触部和所述第四接触部后方靠近所述主体部方向还具有对称设置的第五接触部和第六接触部,因此在与所述第二端子对接过程中,所述第一端子能与所述第二端子的四个表面接触的同时还提供了两段的插拔力,保证了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之间的稳固接触且不易脱落而影响使用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图;图2为插头连接器部分立体分解图;图3为图2中第一端子的正视图;图4为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对接的立体图;图5为图2的左视图;图6为图1沿a-a方向的剖视图;图7为图6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对接后的剖视图;图8为图7沿b-b方向的剖视图;图9为图8沿c-c方向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插头连接器100插座连接器200第一本体1收容孔11孔槽12卡臂13第一端子2主体部21第一壁211第二壁212第三壁213第四壁214第五弹臂215第五接触部2151第六弹臂216第六接触部2161第一接触臂22第一基部221第二基部222第一弹臂223第一接触部2231第二弹臂224第二接触部2241第二接触臂23第三基部231第四基部232第三弹臂233第三接触部2331第四弹臂234第四接触部2341第二本体3收容腔31上壁311下壁312侧壁313端子孔32隔栏33开口34卡块35斜面351第一侧面352第二端子4顶面41底面42第二侧面43第一角度a第二角度b中心水平线c【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请参照图1至图9,为本发明的一种电连接器组合的主要实施例,其包括一插头连接器100及一插座连接器200。请参照图1至图9,所述插头连接器100包括一第一本体1和多个第一端子2。所述第一本体1具有分为上下两排的四个收容孔11,每一排具有两个所述收容孔11,下排两个所述收容孔11之间设置有一孔槽12,所述第一本体1于所述收容孔11外远离所述孔槽12的一侧设置有一卡臂13,所述卡臂13垂直于所述孔槽12。多个第一端子2收容于所述收容孔11,所述第一端子2具有一主体部21,所述主体部21具有相对设置的一第一壁211和一第三壁213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壁211和所述第三壁213且相对设置的一第二壁212和一第四壁214。所述第一壁211和所述第三壁213分别向前延伸一第一接触臂22和一第二接触臂23,所述第二壁212和所述第四壁214分别向前延伸有一第五弹臂215和一第六弹臂216,一第五接触部2151设置在所述第五弹臂215上,一第六接触部2161设置在所述第六弹臂216上;所述第一接触臂22具有一第一基部221,所述第一基部221分别向前和朝所述第二接触臂23方向延伸一第一弹臂223和一第二基部22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五弹臂215由所述主体部21延伸,但不局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五弹臂215可设于所述第一接触臂22或所述第二接触臂23或所述主体部21上,所述第五弹臂215也可由所述第一接触臂22或所述第二接触臂23或所述第二基部222延伸),所述第一弹臂223设置有一第一接触部2231,所述第二基部222向前延伸有一第二弹臂224,所述第二弹臂224具有一第二接触部2241,所述第一弹臂223和所述第二弹臂224之间具有一第一角度a,所述第五弹臂215位于所述第二弹臂224后方,在所述主体部21与所述第二弹臂224之间且所述第五弹臂215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弹臂224的长度;所述第二接触臂23具有一第三基部231,所述第三基部231分别向前和朝所述第一接触臂22方向延伸一第三弹臂233和一第四基部23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六弹臂216由所述主体部21延伸,但不局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六弹臂216可设于所述第一接触臂22或所述第二接触臂23或所述主体部21上,所述第六弹臂216也可由所述第一接触臂22或所述第二接触臂23或所述第四基部232延伸),所述第三弹臂233设置有一第三接触部2331,所述第四基部232向前延伸有一第四弹臂234,所述第四弹臂234设置有一第四接触部2341,所述第三弹臂233和所述第四弹臂234之间具有一第二角度b,所述第一角度a等于所述第二角度b且等于90度。所述第一弹臂223向所述第三弹臂233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三弹臂233仅部分重叠,所述第二弹臂224向所述第四弹臂234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第四弹臂234仅部分重叠,所述第六弹臂216位于所述第四弹臂234的后方,在所述主体部21与所述第四弹臂234之间且所述第六弹臂216的长度大于所述第四弹臂234的长度。请参照图1、图4、图6至图9,所述插座连接器200包括一第二本体3和多个第二端子4。所述第二本体3具有一收容腔31,四个端子孔32,一隔栏33,一开口34和一卡块35。所述收容腔31由相对设置的一上壁311、一下壁312和连接所述上壁311和所述下壁312的两侧壁313以及连接所述上壁311、所述下壁312、两所述侧壁313的一底壁314围设而成,一虚拟中心水平线c位于所述收容腔31中心。所述底壁314上设置分为上下两排的四个端子孔32,每一排具有两个所述端子孔32,所述隔栏33位于所述收容腔31内,所述开口34位于所述底壁314相对的一侧,所述隔栏33靠近所述端子孔32一侧的高度大于靠近所述开口34一侧的高度,同时又小于所述中心水平线c的高度。所述卡块35位于所述上壁311,由所述上壁311朝远离所述收容腔31的方向凸伸,所述卡块35具有一斜面351和位于所述斜面351两侧的第一侧面352。所述第二端子4收容于所述端子孔32,所述隔栏33由所述下壁312凸伸至两所述第二端子4之间,所述第二端子4具有相对设置的一顶面41和一底面42及连接所述顶面41和所述底面42且相对设置的两第二侧面43,所述第二侧面43的面积大于所述顶面41和所述底面42的面积,所述第二侧面43与所述第一侧面平行设置。请参照图1和图7至图9,当所述插头连接器100与所述插座连接器200对接时,所述孔槽12对应与所述隔栏33配合,当所述插头连接器100插入方向不正确时,将无法插入到所述插座连接器200中,因此能保证所述插头连接器100与所述插座连接器200的正确对接,防止在误插的情况下损坏了所述插头连接器100与所述插座连接器200内部的结构。图中虚线为所述第一弹臂223、所述第二弹臂224、所述第三弹臂233、所述第四弹臂234和所述第五弹臂215以及所述第六弹臂216与所述第二端子4对接前的状态,而在所述插头连接器100与所述插座连接器200开始对接时,所述第一接触部2231、所述第二接触部2241、所述第三接触部2331和所述第四接触部2341与所述第二端子4同时接触,所述第一接触部2231与所述顶面41接触,所述第二接触部2241与其中一所述第二侧面43接触,使得所述第一接触部223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2241朝远离所述第三接触部2331和所述第四接触部2341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三接触部2331与所述底面42接触,所述第四接触部2341与另外一所述第二侧面43接触,使得所述第三接触部2331和所述第四接触部2341朝远离所述第一接触部223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2241的方向移动;在所述插头连接器100继续插入的过程中,其中一所述第二侧面43进一步与所述第五接触部2151接触,另外一所述第二侧面43进一步与所述第六接触部2161接触,所述卡臂13与所述卡块35配合。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组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通过为所述第一接触臂22和第二接触臂23分别设置所述第一接触部2231、所述第二接触部2241和所述第三接触部2331、所述第四接触部2341,在与所述第二端子4接触时,所述第一接触部2231与所述顶面41接触,所述第二接触部2241与其中一所述第二侧面43接触,所述第三接触部2331与所述底面42接触,所述第四接触部2341与另外一所述第二侧面43接触,所述第一端子2与所述第二端子4的四个面均有接触,因此保证了所述第一端子2与所述第二端子4之间的稳固接触。2.所述第一接触部2231位于第一弹臂223上,所述第二接触部2241位于第二弹臂224上,所述第三接触部2331位于所述第三弹臂233上,所述第四接触部2341位于所述第四弹臂234上,具有所述第五接触部2151的所述第五弹臂215和具有所述第六接触部的2161的所述第六弹臂216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弹臂224和所述第四弹臂234的后方,在所述第一端子2与所述第二端子4对接过程中能提供二段插拔力,因此所述第一端子2不会掉落而影响使用效果。3.仅在所述第二本体3的一侧设置所述隔栏33凸伸至两所述第二端子4之间,在节省材料的同时又能够与所述孔槽12配合防呆。4.为所述隔栏33设置一倒角,使得所述隔栏33靠近所述端子孔32一侧的高度大于靠近所述开口34一侧的高度,能够加强所述隔栏33的强度,使得所述插头连接器100与所述插座连接器200多次插接时,所述隔栏33不易损坏。5.所述隔栏33的高度低于所述中心水平线c的高度,使所述隔栏33到所述上壁311有足够大的空间,因此有利于提高所述插座连接器200的散热效果。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发明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