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73611发布日期:2019-02-26 18:46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目前,作为连接器,已知有在壳体内收容有与fpc、ffc等被连接构件导通连接的端子的连接器(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1-222273号公报)。

在日本特开2011-222273号公报中,端子形成为利用能弹性变形的连结弹簧部将固定侧臂部与可动侧臂部连结起来的形状。而且,在该端子的固定侧臂部形成有向电路基板安装的安装部。并且,通过在将端子收容于壳体内的状态下将安装部钎焊于电路基板,由此使连接器安装于电路基板。



技术实现要素:

连接器具备供被连接构件插入的壳体、以及收容于壳体且与被连接构件导通连接的端子。端子具有第一基部、以与第一基部分开的状态配置的第二基部、以及将第一基部与第二基部连结的连结部。连结部以使第二基部相对于第一基部进行相对移动的方式弹性变形。第一基部具有基部主体以及在第一连设部位与基部主体相连设置的安装部。安装部借助安装材料安装于被安装构件。连结部具有与基部主体连结的根部、以及在第二连设部位与根部相连设置的相对位移部。相对位移部与根部相对地进行位移。在从第二连设部位至第一连设部位之间的端子的周围形成有用于抑制安装材料向相对位移部移动的空间。

该连接器能够抑制与被连接构件的导通连接受到妨碍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a、图2b分别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俯视图、后视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杆处于打开位置的状态的侧剖视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杆处于闭合位置的状态的侧剖视图。

图5a是图2b所示的连接器的线a-a处的剖视图。

图5b是图5a所示的连接器的b部的放大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取下了杆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a、图7b、图7c分别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取下了杆的状态的俯视图、后视图、侧视图。

图8是图7a所示的连接器的c部的放大图。

图9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10a、图10b、图10c分别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壳体的俯视图、后视图、侧视图。

图1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壳体的侧剖视图。

图12a、图12b、图12c、图12d、图12e分别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触头的立体图、另一立体图、侧视图、另一侧视图、主视图。

图13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4a、图14b分别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俯视图、后视图。

图1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杆处于打开位置的状态的侧剖视图。

图16a是图14b所示的连接器的线d-d处的剖视图。

图16b是图16a所示的连接器的e部的放大图。

图1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取下了杆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8a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取下了杆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8b是图18a所示的连接器的f部的放大图。

图1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20a、图20b分别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壳体的俯视图、后视图。

图21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壳体的侧剖视图。

图22a、图22b、图22c、图22d分别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变形例的触头的立体图、另一立体图、侧视图、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进行说明。在附图中,定义彼此正交的前后方向x、宽度方向y和上下方向z。前后方向x是插入或拔出线缆的方向。宽度方向y是壳体的长边方向,是触头排列的方向,是杆的转动轴延伸的方向。上下方向z是壳体的厚度方向,是插入了的线缆的厚度方向。

另外,将使线缆从壳体脱离时线缆移动的方向即壳体的配置线缆的一侧定义为前方。将向壳体插入线缆时线缆移动的方向即壳体的配置杆的一侧定义为后方。并且,将以使装配于壳体的杆位于上部的方式配置连接器的状态下的上方作为上方来定义上下方向。

另外,在以下的多个实施方式中包含同样的构成要素。因此,以下对这些同样的构成要素标注共通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的立体图。图2a、图2b分别是连接器10的俯视图、后视图。图3和图4是连接器10的侧剖视图。

如图1到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具备供作为被连接构件的线缆20插入的绝缘性的壳体40。线缆20是fpc、ffc等具有表面及背面的片状即平板状的构件。另外,连接器10具备收容于壳体40且与线缆20导通连接的作为端子的触头50。

片状的线缆20具备与主体部的后端相连设置的插入端部20a。插入端部20a是向壳体40插入这侧的端部。在插入端部20a上沿着宽度方向y以规定的间距露出多个导体21(参照图3及图4)。并且,在壳体40的内部,与线缆20的导体21导通连接的导电性的多个触头50沿着宽度方向y以规定的间距并列设置。

另外,在壳体40上能够转动地安装有绝缘性的杆60。

图3表示连接器10的杆60处于打开位置的状态。图4表示连接器10的杆60处于闭合位置的状态。具体而言,如图3及图4所示,杆60以能够在图3所示的打开位置与图4所示的闭合位置之间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壳体40。在杆60位于图3所示的打开位置的状态下,能够将线缆20向壳体40插入。在杆60位于图4所示的闭合位置的状态下,触头50对插入到壳体40中的线缆20进行夹持。

壳体40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并且,在该壳体40的前后方向x的前部,且在壳体40的上下方向z的大致中间部形成有用于供线缆20从前方插入的袋状的线缆接受部400。前后方向x的前部是图3及图4的右侧,是使线缆20从壳体40脱离的一侧。

线缆接受部400形成为横宽的扁平的矩形形状,且向前方开口。具体而言,利用顶壁部410的下表面411、底壁部420的上表面421、形成在壳体40的前部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处的两侧壁部430的内侧面431、以及与两侧壁部430的后端相连设置的后壁部440的前侧内表面441来划分出线缆接受部400。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线缆接受部400形成为具有向前方开口的插入开口401的袋状。插入开口401具有与片状(平板状)的线缆20的厚度及横宽对应的上下及左右的尺寸。

需要说明的是,壳体40只要能够利用顶壁部410和底壁部420来划分出线缆接受部400的上下即可,也可以利用与壳体40不同体的构件、例如由金属板或树脂板等形成的侧壁来划分出线缆接受部400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

图9是壳体40的立体图。图10a、图10b、图10c分别是壳体40的俯视图、后视图、侧视图。图11是壳体40的侧剖视图。

如图9到图11所示,在后壁部440的后部形成有供杆60载置的杆装配部450。杆60能够转动地装配于杆装配部450。

杆装配部450具备从底壁部420的后部延伸设置的延伸设置壁451、以及与延伸设置壁451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相连设置的一对侧壁部452。延伸设置壁451以比后壁部440的后表面442向后方突出的方式从底壁部420的后部延伸设置。并且,杆60能够转动地装配在由延伸设置壁451的上表面451a和两个侧壁部452的彼此对置的内侧面452a划分且向上方及后方开放的空间中。

杆60是能够收容在壳体40的杆装配部450中的板状的构件。杆60也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并且,如图1及图2a、图2b所示,在杆60的一端部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面分别突出设置有枢轴支承轴610。另外,杆60的另一端部即杆60的主体成为用于对杆60进行开闭操作即转动操作的操作部620。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使延伸设置壁451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比划分出线缆接受部400的两侧壁部430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延伸设置壁451。一对侧壁部452比两侧壁部430靠宽度方向y的外侧地形成(参照图9到图11)。另外,以使侧壁部452的前侧与侧壁部430在宽度方向y上重合的方式形成侧壁部452。侧壁部452与侧壁部430通过连结壁部453来连结。

而且,在一对侧壁部452分别形成有在宽度方向y上彼此对置的一对凹部452b,一对凹部452b作为轴支承部发挥功能。

图5a是图2b所示的连接器10的线a-a处的剖视图。图5b是图5a所示的连接器10的b部的放大图。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壳体40的与线缆接受部400相反的一侧即壳体40的后方将杆60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的枢轴支承轴610向壳体40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的轴支承部即凹部452b导入。进而,将一对保持件70分别安装于两个连结壁部453,由此将杆60以能够开闭即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壳体40的杆装配部450(参照图1及图5a)。

图6是表示连接器10的取下了杆60的状态的立体图。图7a、图7b、图7c分别是表示连接器10的取下了杆60的状态的俯视图、后视图、侧视图。图8是图7a所示的连接器10的c部的放大图。

如图6到图8所示,保持件70由金属薄板形成,具备沿着前后方向x延伸的主体部710。并且,从主体部710的前部朝向下方延伸设置有支承片711。从主体部710的比支承片711靠后部的部位朝向下方延伸设置有作为插入固定部的插入片712。进而,在主体部710的比插入片712靠后方的部位朝向后方延伸设置有以向上凸出的方式弯曲的爪状的枢轴支承轴覆盖部713。

并且,在将保持件70安装于连结壁部453时,枢轴支承轴覆盖部713覆盖枢轴支承轴610的上方及后方。这里,后方是指将线缆20向壳体40插入的方向。

具体而言,在连结壁部453形成有供插入片712插入的凹部即插通孔453a。通过将作为插入固定部的插入片712从上方压入而插入到插通孔453a中,由此将保持件70安装于连结壁部453(参照图5a)。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插入片712和支承片711来夹持连结壁部453的前侧壁部453b。这样,通过利用插入片712和支承片711来夹持前侧壁部453b,由此抑制保持件70脱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及图2a、图2b所示,通过将保持件70安装于两个连结壁部453,从而利用枢轴支承轴覆盖部713、连结壁部453的后表面453c及延伸设置壁451的上表面451a来覆盖枢轴支承轴610的外周。

因而,枢轴支承轴610向上方及后方的移动被枢轴支承轴覆盖部713限制,枢轴支承轴610向前方的移动被连结壁部453的后表面453c限制,枢轴支承轴610向下方的移动被延伸设置壁451的上表面451a限制。即,在枢轴支承轴610向上方或插入线缆20的后方移动时,由保持件70来限制该移动,由此抑制杆60从壳体40脱落。

需要说明的是,如后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杆60还安装于触头50。由于利用保持件70及壳体40来限制枢轴支承轴610向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的移动,因此抑制杆60从壳体40脱落。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并不需要通过使杆60与保持件70卡合并与触头50卡合才能够抑制杆60从壳体40脱落,能够仅通过保持件70来抑制杆60从壳体40脱落。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枢轴支承轴覆盖部713以比枢轴支承轴610的直径大的曲率半径弯曲,由此在将保持件70安装于连结壁部453时,在枢轴支承轴覆盖部713与枢轴支承轴610之间形成间隙。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使枢轴支承轴覆盖部713能够在非接触状态下覆盖枢轴支承轴610的上方及后方(线缆20的插入侧)的方式将保持件70安装于连结壁部453。因此,能够抑制枢轴支承轴610的转动受到阻碍,而使枢轴支承轴610顺畅地转动。其结果是,无需为了确保枢轴支承轴610的转动而进行切削加工等高精度的尺寸管理。

另外,通过在非接触状态下覆盖枢轴支承轴610,由此枢轴支承轴610以能够旋转且能够滑动的方式收容在作为轴支承部的凹部452b中。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杆60以能够从图3所示的打开位置转动到图4所示的闭合位置的方式安装于壳体40。

并且,在杆60处于打开位置时,杆60从壳体40的杆装配部450以立起姿势立起,杆装配部450的后侧大致一半的部分向壳体40的上方开放(参照图3)。此时,能够向壳体40的线缆接受部400插入线缆20。

另一方面,在杆60处于闭合位置时,杆60成为大致水平姿势而收容于壳体40的杆装配部450。在该状态下,将插入到线缆接受部400内的线缆20用触头50夹持(参照图4)。

多个触头50在壳体40的宽度方向y上并列设置,触头50例如可以通过对薄板金属进行冲裁加工来形成。

另外,触头50从后方向壳体40插入并固定保持于壳体40(参照图3及图4)。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40上沿着前后方向x贯通设置有收容多个触头50的多个收容部470,利用沿着前后方向x延伸的纵壁部460来分隔出各收容部470的宽度方向y的两侧(参照图9到图11)。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收容部470由顶壁部410、底壁部420和纵壁部460包围且沿着前后方向x贯通地形成。并且,从后方朝各收容部470中插入一个触头50。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顶壁部410的下表面411、底壁部420的上表面和彼此相邻的纵壁部460的互相对置的侧面460a而在壳体40上形成除了前后以外四周被分别划分出来的多个收容部470。

并且,如图11所示,在纵壁部460的前部形成有向前方开口的切口461,使得片状的线缆20向线缆接受部400的插入不受纵壁部460妨碍。另外,利用在切口461的处于前后方向x上的后侧的里部形成的里壁面462来限制线缆20向后方即插入方向的移动。

另外,纵壁部460的后部形成为被切成l字状的形状。并且,通过纵壁部460的后表面463和后部上表面464来划分出杆装配部450。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纵壁部460的后部形成上述的延伸设置壁451的一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纵壁部460的后部上表面464形成为比延伸设置壁451的上表面451a稍靠上方。

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纵壁部460具备与顶壁部410及底壁部420相连设置的前侧纵壁部465、与前侧纵壁部465的后端相连设置的中央纵壁部466、以及与底壁部420相连设置的后侧纵壁部467。在前侧纵壁部465的中央形成有切口461。中央纵壁部466将顶壁部410与底壁部420连结。在后侧纵壁部467的上部形成杆装配部450。需要说明的是,前侧纵壁部465具有与顶壁部410相连设置的前侧上壁部465a以及与底壁部420相连设置的前侧下壁部465b。前侧上壁部465a的后端与中央纵壁部466的上端相连设置。前侧下壁部465b的后端与中央纵壁部466的下端相连设置。

图12a、图12b、图12c、图12d、图12e分别是触头50的立体图、另一立体图、侧视图、另一侧视图、主视图。

如图3及图12a到图12e所示,触头50形成为大致h字状。具体而言,触头50具备位于底壁部420的附近的作为固定侧基部的固定侧触头部510、以及位于顶壁部410的附近的作为可动侧基部的可动侧触头部520。固定侧触头部510形成为沿着前后方向x延伸的棒状。可动侧触头部520在附近形成为沿着前后方向x延伸的棒状,可动侧触头部520与固定侧触头部510在上下方向z即壳体40的厚度方向且线缆20的厚度方向上对置。固定侧触头部510的前后方向x(长边方向)的中间部与可动侧触头部520的前后方向x的中间部通过作为连结部的连结弹簧部530来连结,可动侧触头部520能够相对于固定侧触头部510进行相对移动。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侧触头部520相对于固定侧触头部510沿着在前后方向x和上下方向z上扩展的xz平面进行相对移动。连结弹簧部530具有与固定侧触头部510和可动侧触头部520相比极高的柔软性。即,固定侧触头部510和可动侧触头部520相较于连结弹簧部530极其不容易发生变形。

固定侧触头部510、可动侧触头部520和连结弹簧部530以形成大致h字状的方式连结。形成为大致h字状的触头50收容在形成于壳体40的收容部470中。

具体而言,在收容部470的下部形成有下侧槽部471。下侧槽部471的下方和彼此对置的侧方这三方通过底壁部420及延伸设置壁451、彼此相邻的前侧下壁部465b、彼此相邻的中央纵壁部466的下部以及彼此相邻的后侧纵壁部467而被划分出来。在下侧槽部471中插入固定侧触头部510。

另外,在收容部470的中央部形成有中央槽部472。中央槽部472的彼此对置的侧方通过彼此相邻的中央纵壁部466的中央部而被划分出来。在中央槽部472中插入连结弹簧部530。

而且,在收容部470的上部形成有上侧槽部473。上侧槽部473的上方和彼此对置的侧方这三方通过顶壁部410及彼此相邻的中央纵壁部466的上部而被划分出来。在上侧槽部473中插入可动侧触头部520。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如上所述那样将触头50收容于壳体40的收容部470的状态下,触头50的下表面50a即固定侧触头部510的下表面510a与底壁部420的上表面421及延伸设置壁451的上表面451a对置。另外,触头50的上表面50b即可动侧触头部520的上表面520a与顶壁部410的下表面411对置。并且,触头50的侧面50c即固定侧触头部510的侧面510b、连结弹簧部530的侧面530a以及可动侧触头部520的侧面520b以与纵壁部460的侧面460a隔开微小的间隙的方式对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侧触头部510具备固定侧基部主体540。固定侧基部主体540以相对于壳体40的相对移动受到限制的状态收容于在壳体40上形成的收容部470中。

具体而言,在固定侧基部主体540设置有压入部543。通过将固定侧基部主体540压入下侧槽部471,由此固定侧基部主体540相对于壳体40的相对移动被限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压入部543在固定侧基部主体540的后端的侧部具备以向宽度方向y突出的方式设置的突部543a。突部543a以从固定侧基部主体540的下端至上端的整体范围内沿宽度方向y突出的方式设置,例如可以通过冲压加工等将固定侧基部主体540的侧部的一侧向另一侧压出来形成。若这样通过将固定侧基部主体540的侧部的一侧向另一侧压出来形成突部543a,则在固定侧基部主体540的与突部543a对应的部位会形成凹部543b。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多个)突部543a以在前后方向x上分开的状态并列设置。这样,在固定侧基部主体540的两个突部543a之间也会形成凹部543c。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作为基部的固定侧触头部510的安装部即端子部550侧,沿着固定侧触头部510进行延伸的延伸方向即前后方向x而形成多个凹部、即两个凹部543b和一个凹部543c。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在与前后方向x交叉的宽度方向y的一侧和另一侧交替地配置的方式形成多个凹部、即两个凹部543b和一个凹部543c。即,如图6所示,从前后方向x的后方起按顺序形成配置在宽度方向y的一侧(图6的右侧)的凹部543b、配置在另一侧(图6的左侧)的凹部543c、配置在一侧(图6的右侧)的凹部543b。

另外,在固定侧基部主体540的后端部设置有比纵壁部460的后部上表面464向上方突出的大致山形的突起部540a。在处于打开位置的杆60向前后方向x的后方平行移动时,杆60与突起部540a抵接。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部540a具有作为抑制杆60在突起部540a脱落的限动件的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触头50无需通过冲裁加工或冲压加工而成为上述的形状,例如也可以使用模具等来制造形成为上述的形状的触头5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侧基部主体540具备固定侧臂部541和端子臂部542。固定侧臂部541沿着底壁部420向前后方向x的前侧即固定侧触头部510的一侧延伸。端子臂部542沿着底壁部420向前后方向x的后侧即固定侧触头部510的另一侧延伸。

并且,在固定侧臂部541的前端部形成有朝着插入了的线缆20而向上方突出的固定侧接点部541a。在本实施方式中,就固定侧臂部541而言,大部分收容在下侧槽部471的内侧,但固定侧接点部541a的前端(上侧)向线缆接受部400内(下侧槽部471的外侧)露出(参照图3及图4)。并且,固定侧接点部541a与线缆20的导体21接触。

另外,在端子臂部542的安装部侧的端部即前端部542a相连设置有作为安装部的端子部550。端子部550通过焊料及助焊剂等安装材料80安装在作为被安装构件的电路基板30上。端子部550比壳体40的底壁部420稍向下方突出。由此,端子部550在触头50向收容部470插入时还作为限制触头50向壳体40插入的最大插入量的限动件而发挥功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触头50压入壳体40的收容部470中的状态下,端子臂部542的上表面542b位于比纵壁部460的后部上表面464靠下方的位置。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臂部542的大部分收容在下侧槽部471的内侧。需要说明的是,端子臂部542的与突起部540a对应的部位向杆装配部450内即下侧槽部471的外侧露出。另外,端子部550的后端及下端向下侧槽部471的外侧露出。

另一方面,如图3及图12a到图12e所示,作为可动侧基部的可动侧触头部520具备可动侧臂部560和弹簧部570。可动侧臂部560沿着顶壁部410向前后方向x的前侧即可动侧触头部520的一侧延伸。弹簧部570沿着顶壁部410向前后方向x的后侧即可动侧触头部520的另一侧延伸。而且,在可动侧触头部520的上侧中央部设置有突起部520c。

并且,在可动侧臂部560的前端部形成有朝着插入了的线缆20而向下方突出的可动侧接点部560a。在本实施方式中,就可动侧臂部560而言,大部分收容在上侧槽部473的内侧,但可动侧接点部560a的前端(下侧)向线缆接受部400内(上侧槽部473的外侧)露出(参照图3及图4)。并且,可动侧接点部560a与线缆20的导体21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杆60处于打开位置时,固定侧接点部541a与可动侧接点部560a之间的距离和线缆20的厚度大致相同(参照图3)。另外,在未插入线缆20的状态下杆60处于闭合位置时,固定侧接点部541a与可动侧接点部560a之间的距离变得比线缆20的厚度小。因而,在杆60处于打开位置时,能够将线缆20向壳体40插入。在杆60处于闭合位置时,固定侧接点部541a和可动侧接点部560a对线缆20进行压接,触头50夹持线缆20。

另外,弹簧部570的前侧收容在上侧槽部473的内侧,弹簧部570的后侧向杆装配部450内即上侧槽部473的外侧露出。并且,在弹簧部570的向杆装配部450内即上侧槽部473的外侧露出的部位的下表面形成有大致圆弧状的凸轮面571。后述的杆60的凸轮部640与凸轮面571滑动接触。另外,在凸轮面571的后侧形成有与凸轮面571相连设置的卡合突部572。卡合突部572是彼此卡合的凹凸部。

另外,连结弹簧部530具有弹性,能够弹性地变形。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弹簧部530具备与固定侧基部主体540连结的根部531、以及与根部531相连设置且相对于该根部531相对地位移的相对位移部532。

并且,通过将触头50的形状形成为上述那样的形状,由此在使弹簧部570向将弹簧部570的后端与端子臂部542的后端之间相对地扩开的方向进行位移时,连结弹簧部530弹性地变形。具体而言,连结弹簧部530通过相对位移部532的挠曲变形、相对位移部532相对于根部531的相对转动来弹性地变形。通过连结弹簧部530弹性地变形,由此可动侧触头部520的可动侧臂部560与固定侧触头部510的固定侧臂部541的间隔变小。

另外,如图1及图2a、图2b所示,在杆60的一端部形成有与设于触头50的弹簧部570对应的贯通孔630。而且,在杆60的与贯通孔630相邻的位置形成有凸轮部640(参照图3及图4)。凸轮部640伴随着杆60的转动而转动,与设于弹簧部570的凸轮面571滑动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凸轮部640具备大致圆柱状的圆形部641、以及与该圆形部641相连设置的大致长方体状的方形部642,凸轮部640在前后方向x剖视观察下形成为大致钥匙孔状。

另外,在凸轮部640的圆形部641形成有会因杆60的转动而与触头50的弹簧部570的凸轮面571滑动接触的抵接面641a。在本实施方式中,大致圆柱状的圆形部641的侧面即圆弧面成为抵接面641a。

另外,在凸轮部640的方形部642形成有作为旋转承受部的转动承受面642a。转动承受面642a与纵壁部460的后部上表面464滑动接触,在使杆60向开闭方向转动时成为转动支点。

而且,凸轮部640的方形部642具有面642b、642c。面642b在将杆60设为全开状态时与纵壁部460的后部上表面464抵接。面642c在将杆60设为全闭状态时与纵壁部460的后部上表面464抵接。面642b与面642c所成的角度θ(参照图3)成为锐角。另外,在面642b、642c之间设置有上述的凸轮部640的转动承受面642a。转动承受面642a是具有小的曲率半径的圆弧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凸轮部640在杆60处于打开位置时如图3所示那样在横向即前后方向x上细长,凸轮部640的上下方向z的尺寸比触头50的弹簧部570与端子臂部542的间隔小。即,在杆60处于打开位置时,凸轮部640与弹簧部570成为非接触状态而不接触。

并且,在使杆60向闭合方向da(参照图3)转动时,在凸轮部640以立起的方式转动的途中,凸轮部640的上下方向z的尺寸变得比弹簧部570与端子臂部542的间隔大。

即,在使杆60向闭合方向da转动时,伴随着杆60的转动,凸轮部640以转动承受面642a为转动支点进行转动。并且,在杆60向闭合方向da转动的途中,抵接面641a与弹簧部570的凸轮面571抵接且与凸轮面571滑动接触。

在使杆60向闭合方向da进一步转动时,凸轮部640在使抵接面641a与凸轮面571滑动接触的同时进行转动,以弹簧部570的前端与端子臂部542的前端的间隔相对地扩开的方式使弹簧部570弹性地位移。并且,伴随着弹簧部570的位移,连结弹簧部530弹性地变形,即,相对位移部532挠曲变形或者相对位移部532相对于根部531进行相对转动,由此触头50以可动侧触头部520的可动侧臂部560与固定侧触头部510的固定侧臂部541的间隔变小的方式弹性地变形。

由此,可动侧接点部560a在朝向固定侧接点部541a的方向上移动,使可动侧接点部560a和固定侧接点部541a压接于线缆20,在此状态下,线缆20与触头50得以导通连接。这样,凸轮部640将用于使触头50压接于线缆20的按压力向触头50施加。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杆60从打开位置向闭合方向da转动至闭合位置时,直至中途之前,凸轮部640的高度会逐渐变高,但当超过规定的转动量时,凸轮部640的高度会逐渐降低。另外,通过利用弹簧部570的弹性恢复力来按压凸轮部640,由此施加在杆60上的力矩的作用方向在使杆60从打开位置至闭合位置转动的途中从打开方向朝闭合方向变化。

这样,在杆60转动的途中,通过使凸轮部640的旋转半径变小、使施加在杆60上的力矩的作用方向从打开方向朝闭合方向变化,由此在杆60操作时赋予喀哒感。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以使在杆60的打开状态下和纵壁部460的后部上表面464抵接的面642b与在杆60的闭合状态下和纵壁部460的后部上表面464抵接的面642c所成的角度θ成为锐角的方式,形成凸轮部640的转动承受面(旋转承受部)642a。因而,能够使凸轮部640的宽度更窄,能够容易使杆60旋转。这样,通过容易使杆60旋转,由此在超过规定的转动量而使施加在杆60上的力矩的作用方向从打开方向变为闭合方向时,能够使杆60迅速地向闭合方向da转动,相应地能够增大杆60操作的喀哒感。

另外,通过将作为旋转承受部的转动承受面642a形成为将面642b与面642c结合的圆弧状,由此能够更为顺畅地进行杆操作,并且能够抑制因杆60的操作而刮削转动承受面642a的现象。

需要说明的是,在杆60从闭合方向da向打开方向转动时,也能够赋予同样的喀哒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及图4所示,在凸轮部640的圆形部641形成有与卡合突部572卡合的卡合凹部641b。卡合凹部641b通过能够与卡合突部572的前端572a抵接的侧面641c以及能够与卡合突部572的下端即前端572b抵接的圆弧面641d来形成。并且,通过前端572a与侧面641c抵接且前端572b与圆弧面641d抵接,由此使卡合突部572与卡合凹部641b卡合。

基部(固定侧触头部510)具有基部主体(固定侧基部主体540)、以及与基部主体(固定侧基部主体540)在连设部位510p1处相连设置的安装部(端子部550)。安装部(端子部550)借助安装材料80安装到被安装构件(电路基板30)上。连结部(连结弹簧部530)具有与基部主体(固定侧基部主体540)连结的根部531、以及与根部531在连设部位510p2处相连设置的相对位移部532。相对位移部532相对于根部531进行相对位移。在从连设部位510p2至连设部位510p1之间的端子(触头50)的周围形成有抑制安装材料80向相对位移部532移动的空间s。

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弹簧部570和凸轮部640设置有彼此卡合的凹凸部即卡合突部572和卡合凹部641b。卡合突部572和卡合凹部641b在通常的杆60的开闭操作中不卡合(参照图3及图4)。

并且,在杆60的开闭操作时或者非使用状态即未插入线缆20等状态下,若向打开状态的杆60施加向后方的载荷,则杆60在打开状态下向后方且上方移动而使杆60相对于触头50向脱落的方向进行相对移动,有时会导致杆60越过大致山形的突起部540a。这种情况下,使卡合突部572与卡合凹部641b卡合来抑制杆60从壳体40脱落。

这样,并非是在已然卡合了的状态下抑制杆60从壳体40脱落,而是在施加过度的负载导致杆60向脱落方向进行相对移动时使卡合突部572与卡合凹部641b卡止,由此杆60的防脱效果的可靠性得以提高,此外,并不是通过简单的卡止而是通过作为凹凸部的卡合突部572和卡合凹部641b来彼此卡合,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杆60从壳体40脱落。

形成为上述结构的杆60向壳体40的安装例如可以如下进行。

首先,使弹簧部570的后端穿过杆60的贯通孔630,并且,使凸轮部640从弹簧部570的后端与端子臂部542的后端之间、即作为下端的前端572b与突起部540a之间插入。

并且,将杆60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的枢轴支承轴610载置于壳体40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的轴支承部即凹部452b,并且,将保持件70安装于连结壁部453。这样,杆60能够开闭即能够转动地安装于壳体40的杆装配部450。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杆60处于打开位置时,凸轮部640设置为在横向即前后方向x上细长,由此在使弹簧部570的后端穿过贯通孔630时,即,在使贯通孔630与弹簧部570的后端对置的状态时,在前端572b与突起部540a之间对置的凸轮部640的厚度变小。这样,在将凸轮部640从前端572b与突起部540a之间插入时,无需用大力来压入凸轮部640,能够容易地插入凸轮部640。

接着,基于图3及图4对将杆60闭合时的触头50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在杆60处于打开位置时,如图3所示,可动侧触头部520的弹簧部570的前部虽接近壳体40的顶壁部410但不与顶壁部410接触。即,可动侧触头部520的弹簧部570与顶壁部410成为具有间隙而分开的状态。此时,杆60的凸轮部640与弹簧部570的凸轮面571成为非卡合的状态,彼此不卡合。

接着,将线缆20向壳体40内插入。在本实施方式中,触头50中的固定侧臂部541的前端即固定侧接点部541a与可动侧臂部560的前端即可动侧接点部560a之间的距离、即上下方向z的最短距离大致等于线缆20的厚度。因此,在将线缆20向壳体40内插入时,抑制在线缆20与触头50之间产生摩擦力,能够将线缆20顺畅地向壳体40内插入。

并且,在将线缆20插入到壳体40内的状态下,若使杆60向逆时针的闭合方向da转动,则抵接面641a与弹簧部570的凸轮面571抵接且与凸轮面571滑动接触。若使杆60向闭合方向da进一步转动,则凸轮部640在使抵接面641a与凸轮面571滑动接触的同时进行转动,以触头50的弹簧部570的前端与端子臂部542的前端的间隔相对地扩开的方式使弹簧部570弹性地位移。需要说明的是,在杆60向闭合方向da转动的途中,弹簧部570的大致中间部与顶壁部410接触。

并且,伴随着弹簧部570的位移,通过相对位移部532的挠曲变形、相对位移部532相对于根部531的相对转动,而使连结弹簧部530弹性地变形。这样,通过使弹簧部570及连结弹簧部530位移,由此触头50以可动侧触头部520的可动侧臂部560与固定侧触头部510的固定侧臂部541的间隔、即可动侧接点部560a与固定侧接点部541a的距离变小的方式弹性地变形。即,可动侧接点部560a向固定侧接点部541a的方向移动。其结果是,线缆20在可动侧接点部560a与固定侧接点部541a压接的状态下与触头50导通连接。

在将触头50向壳体40的收容部470压入的状态下,将作为安装部的端子部550向作为被安装构件的电路基板30安装。具体而言,在使触头50的作为外表面的下表面50a、上表面50b和侧面50c分别与壳体40的作为内表面的下表面411、上表面421和侧面460a对置的状态下,将端子部550向电路基板30钎焊。

此时,触头50的下表面50a和侧面50c分别与底壁部420的上表面421和纵壁部460的侧面460a隔开微小的间隙地对置。即,触头50以在固定侧触头部510及连结弹簧部530的周围形成有从端子部550至连结弹簧部530的相对位移部532而连续的微小的间隙的状态压入壳体40的收容部470。

另外,在将端子部550向电路基板30钎焊时,通常与焊料一起使用助焊剂。需要说明的是,助焊剂可以在钎焊前预先涂敷在接合部位,也可以在焊料中混合助焊剂成分。

这样,在将作为安装部的端子部550向作为被安装构件的电路基板30安装时,通常将焊料及助焊剂用作安装材料80。

然而,在形成有从端子部550至连结弹簧部530的相对位移部532而连续的微小的间隙的状态下使用安装材料80将端子部550向电路基板30钎焊时,安装材料80中的规定成分即助焊剂可能会因毛细管现象而向连结弹簧部530的相对位移部532流入。并且,若助焊剂向连结弹簧部530的相对位移部532流入,则会妨碍连结弹簧部530的弹性变形,可能会妨碍连接器10与电路基板30的导通连接。

另外,在上述现有的连接器中,在由壳体的内壁面划分出的端子收容部中压入端子,由此使端子收容在壳体内。因而,在将端子收容于壳体内的状态下,在端子的外表面与划分端子收容部的壁面之间形成微小的间隙。因此,在将端子的安装部向电路基板钎焊时,存在焊料中的成分因毛细管现象而向连结弹簧部流入而妨碍连结弹簧部的弹性变形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在现有的连接器中,可能会妨碍连接器与被连接构件的导通连接。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抑制连接器10与作为被安装构件的电路基板30的导通连接受到妨碍的现象。

具体而言,在从根部531的相对位移部532侧的端部531a至固定侧基部主体540的端子部550侧的端部即端子臂部542的前端部542a之间的端子即触头50的周围形成有空间s。并且,通过在触头50的从一端即端部531a至另一端即前端部542a之间的部位的周围设置空间s,由此能够抑制作为安装材料80的成分的助焊剂向连结弹簧部530的相对位移部532流入。即,在比空间s靠相对位移部532侧的部位,不会因毛细管现象而发生助焊剂的侵入。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触头50对置的部位即壳体40的纵壁部460(中央纵壁部466)上设置有凹部466a,凹部466a的内部空间s1构成空间s的至少一部分(参照图5b、图9及图11)。

具体而言,作为连结部的连结弹簧部530插入到由在宽度方向y上彼此相邻的中央纵壁部466的中央部划分出侧方的中央槽部472中。即,连结弹簧部530以与壳体40的两个中央纵壁部466在和可动侧触头部520相对于固定侧触头部510的相对移动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y上对置的方式插入到中央槽部472内。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40的中央纵壁部466相当于在和可动侧触头部520相对于固定侧触头部510的相对移动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y上与作为连结部的连结弹簧部530对置的壁部。

并且,在作为该壁部的两个中央纵壁部466中的与根部531的相对位移部532侧的端部531a对置的部位处分别形成有凹部466a。

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466a形成为在前后方向x上细长的长方体状。在将触头50压入到壳体40的收容部470中的状态下,从连结弹簧部530的前端至后端地与凹部466a对置(参照图3及图4)。另外,凹部466a形成为在宽度方向y上开口,在宽度方向y上距触头50的侧面50c最远的面成为凹部466a的底。

并且,凹部466a以从壳体40的与根部531的前端对置的部位至相对位移部532的与作为可动侧基部的可动侧触头部520连结的部分为止沿上下延伸的方式形成在中央纵壁部466上。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466a形成为在从宽度方向y观察时与根部531的相对位移部532侧的端部531a的整体对置。即,空间s形成在触头50的根部531侧,空间s形成为从根部531侧经相对位移部532侧的端部531a至相对位移部532而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前后方向x上观察时,壳体40与连结弹簧部530的前表面530b及后表面530c不重合。因而,若在中央纵壁部466形成上述那样的凹部466a,则能够在根部531的相对位移部532侧的端部531a附近的周围遍及整周地形成在前后方向x上开放且宽度方向y由两个凹部466a来划分的空间s(参照图5b)。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466a的内部空间s1成为在根部531的相对位移部532侧的端部531a附近整周范围内形成的空间s的一部分。

这样,在将触头50压入到壳体40的收容部470时,未形成从作为安装部的端子部550至相对位移部532连续的微小的间隙。即,在端子部550至相对位移部532之间形成不产生毛细管现象的空间s。

其结果是,在使用由焊料及助焊剂构成的安装材料80来将作为安装部的端子部550向作为被安装构件的电路基板30钎焊时,能够抑制作为安装材料80的成分的助焊剂因毛细管现象而向连结弹簧部530的相对位移部532流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沿着作为基部的固定侧触头部510所延伸的延伸方向即前后方向x,两个凹部543b和一个凹部543c以在宽度方向y的一侧和另一侧交替地配置的方式形成。并且,在将触头50收容于壳体40时,多个凹部543b、543c也作为用于抑制安装材料80的助焊剂向连结弹簧部530的相对位移部532流入的空间s而发挥功能。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具备供线缆20(被连接构件)插入的壳体40、以及收容于壳体40且与线缆20导通连接的触头50(端子)。

另外,触头50具备固定侧触头部510(固定侧基部)、以及以与固定侧触头部510分开的状态配置的可动侧触头部520(可动侧基部)。而且,触头50具备将固定侧触头部510与可动侧触头部520连结且以使可动侧触头部520相对于固定侧触头部510进行相对移动的方式弹性变形的连结弹簧部530(连结部)。

另外,固定侧触头部510具备以相对移动受到限制的状态收容于壳体40的固定侧基部主体540、以及与固定侧基部主体540相连设置且借助安装材料80(焊料及助焊剂)安装于电路基板30(被安装构件)的端子部550(安装部)。

另外,连结弹簧部530具备与固定侧基部主体540连结的根部531、以及与根部531相连设置且与该根部531相对地进行位移的相对位移部532。

并且,在从根部531的相对位移部532侧至固定侧基部主体540的端子部550(安装部)侧之间的触头50的周围形成有抑制安装材料80向相对位移部532移动的空间s。

这样,在使用安装材料80将端子部550向电路基板30钎焊时,能够抑制作为安装材料80的规定成分的助焊剂因毛细管现象而向连结弹簧部530的相对位移部532流入。

其结果是,能够抑制连结弹簧部530的弹性变形受到妨碍的现象,因此能够抑制连接器10与线缆20的导通连接受到妨碍的现象。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包围触头50的整周的方式形成空间s。

这样,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助焊剂向连结弹簧部530的相对位移部532流入,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连接器10与线缆20的导通连接受到妨碍的现象。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40及触头50的彼此对置的部位中的至少任一方的部位形成有凹部466a。并且,凹部466a的内部空间s1构成空间s的至少一部分。

这样,能够在不增大连接器10的宽度方向y的大小的状态下抑制助焊剂向连结弹簧部530的相对位移部532流入。即,能够极力抑制连接器10大型化,并抑制连接器10与线缆20的导通连接受到妨碍的现象。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40具有在与可动侧基部相对于固定侧基部的相对移动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y上与连结弹簧部530(连结部)对置的中央纵壁部466。并且,在中央纵壁部466中的与根部531的相对位移部532侧的端部531a对置的部位形成有凹部466a。

这样,若在壳体40的中央纵壁部466形成凹部466a,则能够更容易形成用于抑制安装材料80向相对位移部532移动的空间s。另外,若在中央纵壁部466中的与根部531的相对位移部532侧的端部531a对置的部位形成凹部466a,则能够更可靠地抑制作为安装材料80中的规定成分的助焊剂移动到相对位移部53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空间s形成在根部531侧,且相连设置到相对位移部532。

这样,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相对位移部532受到助焊剂的影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固定侧基部主体540的后端的侧部具备以向宽度方向y突出的方式设置的两个(多个)突部543a。并且,两个突部543a以从固定侧基部主体540的下端至上端的整体范围内沿宽度方向y突出的方式设置,且两个突部543a以在前后方向x上分开的状态并列设置。

这样,由于在固定侧基部主体540的两个突部543a之间形成有凹部543c,因此还能够利用凹部543c来抑制助焊剂向连结弹簧部530的相对位移部532流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固定侧基部主体540的与突部543a对应的部位形成有凹部543b。

并且,在将触头50(端子)收容于壳体40时,两个凹部543b和一个凹部543c作为空间s发挥功能。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空间s包括在固定侧触头部510(固定侧基部)的端子部550(安装部)侧沿着固定侧触头部510所延伸的延伸方向即前后方向x而形成的两个凹部543b和一个凹部543c。并且,多个凹部543b、543c交替地配置在与固定侧基部的延伸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y的一侧和另一侧。

即,如图12a、图12b、图12e所示,作为基部的固定侧触头部510具有与前后方向x交叉的宽度方向y的表面591、以及位于表面591的相反侧的表面592。多个凹部543b、543c沿着前后方向x交替地配置在固定侧触头部510的表面591、592上。两个凹部543b配置在固定侧触头部510的表面591上。凹部543c配置在固定侧触头部510的表面592上。在宽度方向y上与固定侧触头部510的凹部543b相反侧的表面592上的部位没有形成面向空间s的凹部。在宽度方向y上与固定侧触头部510的凹部543c相反侧的表面591上的部位没有形成面向空间s的凹部。

这样,由于在固定侧触头部510(固定侧基部)的端子部550(安装部)侧的宽度方向y的两侧形成有凹部543b及凹部543c,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助焊剂向连结弹簧部530的相对位移部532流入。

(第二实施方式)

图13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a的立体图。图14a、图14b分别是连接器10a的俯视图、后视图。图15是表示连接器10a的杆60处于打开位置的状态的侧剖视图。图16a是图14b所示的连接器10a的线d-d处的剖视图。图16b是图16a所示的连接器10a的e部的放大图。图17是表示连接器10a的取下了杆60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8a是表示连接器10a的取下了杆60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8b是图18a所示的连接器10a的f部的放大图。图19是连接器10a的壳体40的立体图。图20a、图20b分别是连接器10a的壳体40的俯视图、后视图。图21是连接器10a的壳体40的侧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a基本上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所示的连接器10同样的结构。

即,如图13到图2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a也具备供fpc、ffc等具有表面及背面且呈片状即平板状的作为被连接构件的线缆20插入的绝缘性的壳体40。另外,连接器10具备收容于壳体40且与线缆20的多个导体21分别导通连接的作为多个端子的触头50。

另外,在壳体40上能够转动地安装有绝缘性的杆60。杆60也以能够在可将线缆20向壳体40插入的打开位置与利用触头50对插入壳体40中的线缆20进行夹持的闭合位置之间进行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壳体4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是在壳体40上沿着前后方向x贯通地设置有分别收容多个触头50的多个收容部470。并且,通过将形成为大致h字状的触头50从后方朝收容部470压入,由此在各收容部470中收容一个触头50。需要说明的是,触头50的形状形成为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所示的触头50相同的形状。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抑制连接器10与作为被安装构件的电路基板30的导通连接受到妨碍的现象。

即,在从根部531的相对位移部532的侧的端部531a至固定侧基部主体540的端子部550侧的端部即端子臂部542的前端部542a之间的触头50的周围形成有抑制由焊料及助焊剂构成的安装材料80向相对位移部532移动的空间s。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空间s形成在作为端子的触头50的安装部即端子部550侧。

具体而言,通过在触头50(端子)的端子部550(安装部)侧彼此对置的壳体40及触头(端子)50中的至少一方设置凹部,由此形成空间s。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延伸设置壁451上设置有凹部451b,并且在纵壁部460的后侧纵壁部467上以与凹部451b连通的方式设置有凹部467a。凹部451b的内部空间s2及凹部467a的内部空间s3构成空间s的至少一部分(参照图15、图16a、图16b及图20a、图20b)。

凹部451b设置为向上方及后方开口。在将触头50压入到壳体40的收容部470的状态下,从端子臂部542的下表面542c的宽度方向y的一端至另一端而与凹部451b对置(参照图18a、图18b)。

另外,凹部467a以向上方及宽度方向y开口的方式形成,在宽度方向y上距触头50的侧面50c最远的面成为凹部467a的底。并且,以在将触头50压入到壳体40的收容部470时从端子臂部542的侧面542d的下端至上端而与凹部467a对置的方式,在后侧纵壁部467上形成凹部467a(参照图15)。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部550(安装部)的端子臂部542侧也与凹部451b及凹部467a对置。即,空间s形成在触头50的端子部550(安装部)侧。空间s形成为从端子臂部542侧经端子部550(安装部)侧的端部即前端部542a连通至端子部550(安装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形成有凹部467a的范围中的端子臂部542的上表面542b上不存在壳体40(参照图18a、图18b)。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延伸设置壁451形成凹部451b,在后侧纵壁部467形成凹部467a。通过该结构,在端子臂部542的安装部侧的端部即前端部542a附近的周围遍及整周地形成向上方开放、下方由凹部451b划分且宽度方向y由两个凹部467a划分的空间s。

根据以上的本实施方式,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空间s形成在端子部550(安装部)侧,且相连设置到端子部550(安装部)。

这样,能够减少向固定侧基部主体540与壳体40之间流入的助焊剂(安装材料80中的规定成分)的量。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助焊剂向连结弹簧部530(连结部)的相对位移部532流入,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连接器10与线缆20(被连接构件)的导通连接受到妨碍的现象。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例如,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使用大致h字状的触头50(端子)的例子,但触头(端子)的形状不限定于此,可以使用形成为各种形状的触头(端子)。

图22a、图22b、图22c、图22d分别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a的变形例的触头50b的立体图、另一立体图、侧视图、主视图。

例如,可以将本发明适用于使用了图22a到图22d所示的触头50b的连接器中。

图22a到图22d所示的触头50b具备作为固定侧基部的下侧臂部510b、以与下侧臂部510b分开的状态配置的作为可动侧基部的上侧臂部520b。并且,下侧臂部510b与上侧臂部520b通过作为连结部的连结弹簧部530b来连结。通过连结弹簧部530b弹性变形,由此上侧臂部520b相对于下侧臂部510b进行相对移动。

另外,下侧臂部510b具备作为可动侧基部主体的下侧臂部主体540b。在下侧臂部主体540b相连设置有借助安装材料(焊料及助焊剂)向电路基板(被安装构件)安装的端子部550b(安装部)。

另外,也可以形成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所示的空间和上述第二实施方式所示的空间。即,可以将抑制助焊剂(安装材料)向连结弹簧部的相对位移部流入的空间形成在根部侧及安装部侧。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通过在壳体上形成凹部来形成空间的例子,但也可以不在壳体上形成凹部,而通过在触头(端子)设置凹部来形成空间。另外,还可以通过在壳体及触头(端子)这双方设置凹部来形成空间。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将一种触头(端子)收容于壳体的连接器,但也可以将本发明适用于收容多种触头(端子)的连接器。

另外,也可以在壳体收容保持端子且利用该保持端子来卡止线缆。

另外,壳体、杆、其他细微部分的规格(形状、大小、布局等)也可以适当变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