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向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44685发布日期:2018-09-28 20:33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气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换向器结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规的电机结构,换向器、滚动轴承、电机端盖采用直线并列安装,但产品应用于轴向尺寸较短的场合时,为了保证整机的正常安装,往往需要牺牲电机电枢的叠片厚度来完成正常装配要求,降低叠片厚度会影响电机的正常使用寿命,影响整机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换向器组件,将换向器增加台阶孔,以方便在滚动轴承安装后,与电机端盖一同放入到换向器孔内,节省电机电枢的轴向长度尺寸。

一种换向器组件,包括换向器、轴承、电机端盖,轴承安装在电机端盖内,电机端盖安装轴承的部分,套装在换向器内部,换向器设有换向器本体,换向器本体内设台阶孔。

优选的,换向器包括换向器本体、换向片,换向片均匀布设在换向器本体的外周围。

优选的,电机端盖的中心设有一个环状凸起,环状凸起安装在换向器台阶孔内。

优选的,环状凸起内部配合安装轴承。

优选的,换向器还包括焊线槽,焊线槽设在换向片上面与换向器本体的端面平齐。

优选的,换向器组件还包括橡胶轴承垫,橡胶轴承垫安装在轴承与电机端盖之间。

优选的,换向器组件还包括电机轴,电机轴贯穿换向器和轴承,安装在电机端盖上。

优选的,换向器组件还包括轴用挡圈,轴用挡圈卡和安装在电机轴上。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在保证电机电枢组件旋转可靠性的同时,大大减少原结构不足造成的性能影响,减少产品质量风险,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装配后的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换向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机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换向器组件100,包括换向器20、轴承40、电机端盖10,轴承40安装在电机端盖10内,电机端盖10安装轴承40的部分,套装在换向器20内部,换向器20设有换向器本体21,换向器本体21内设台阶孔24。

请参阅图4,换向器20包括换向器本体21、换向片22、焊线槽23、台阶孔24、轴安装孔25,换向片22均匀布设在换向器本体21的外周围,焊线槽23设在换向片22上面与换向器本体21的端面平齐,换向器本体21内设台阶孔24,换向器本体21的另一端面开有一个轴安装孔25与台阶孔24相连通。

请参阅图5,电机端盖10包括电机端盖本体11,电机端盖本体11的中心设有一个环状凸起12,环状凸起12安装在换向器台阶孔24内,环状凸起12内部配合安装轴承40。

请参阅图1-5,换向器组件100还包括橡胶轴承垫50、电机轴30、卡环60,橡胶轴承垫50安装在轴承40与电机端盖10之间,电机轴30贯穿换向器20和轴承40,安装在电机端盖10上,轴用挡圈60卡和安装在电机轴30上,轴承垫50能避免轴承30与电机端盖10之间的磨损,有效保护零部件。轴用挡圈60是一种安装于槽轴上,用于固定零部件的孔向运动,安装时须用卡簧钳,将钳嘴插入挡圈的钳孔中,扩张挡圈,才能放入预先加工好的轴槽上。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采用专用压装工装,将电机轴30压入换向器20,压装轴承40进电机端盖10,电机轴30穿过换向器20和轴承40与电机端盖10安装在一起;因滚动轴承40压装到换向器20的台阶孔24中,同时电机端盖10在安装后也伸入到换向器20的台阶孔24中,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电枢组件的轴向长度,在体积允许的情况下最大可能使用的较长的电机叠片尺寸,提高了电机使用效率,降低了成本。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的换向器20仍然采用常规工艺制造,在压装后,为滚动轴承40、电机端盖10提供轴向内部安装位置,以保证有效缩短电机电枢的轴向长度,有效提高电机电枢铁心的叠片厚度。电机组件装配后,换向器在点焊时,会承受较大的径向力,本实用新型的换向器20在挂钩处与电机轴30仍然采用实体结构,因此不会对电机的生产制造工艺过程产生影响。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的换向器20为常规制做工艺,同时换向器20的挂钩位置与电机轴30在直径方向保留了全部的实心材料,电机换向器20在点焊时受力不受任何影响,既能容易实现装配工艺,又能保证在安装后有效缩短电机电枢的轴向长度,有效最大限度利用电机电气性能。新型换向器20的制造工艺简单,容易实现批量化生产,且成本较低,在保证电机电枢组件旋转可靠性的同时,大大减少原结构不足造成的性能影响,减少产品质量风险,节约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