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及其组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44585发布日期:2018-09-28 20:31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利用中间接地片具有的卡扣上下拼合设置的第一绝缘本体和第二绝缘本体的卡扣臂,更好地固持上下端子模组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中国实用新型公告专利第CN206211177U号中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通过导电端子设有的最外侧的接地端子的外壁处相向地延伸出扣持对应端子模组的扣持臂,更好地实现上下端子模组的固定。由于扣持臂是在绝缘本体最后一次包覆成型之前设置的对应固定关系,且只是固定了绝缘本体舌板的部分,而上下端子模组位于基座的位置处可能由于经常使用,卡固效果不是很好。

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退卡效果好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下绝缘本体固持效果好的电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导电端子及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中间接地片,所述绝缘本体包括相互拼合形成的第一绝缘本体和第二绝缘本体,所述导电端子还包括固持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的第一导电端子和固持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的第二导电端子,所述中间接地片包括自横向外侧延伸出的在上下方向上扣持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和所述第二绝缘本体的卡扣臂。

进一步,所述中间接地片的横向两外侧分别延伸有在上下方向上扣持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的所述卡扣臂。

进一步,所述中间接地片的横向每一外侧的所述卡扣臂为一对在上下方向相反弯折的以扣持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的勾部,所述勾部包括自所述中间接地片向上弯折的扣合所述第一绝缘本体的第一勾部和自所述中间接地片向下弯折的扣合所述第二绝缘本体的第二勾部。

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座及自所述基座向前延伸形成的舌板,所述卡扣臂对应设置于所述基座处。

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还包括注塑成型包覆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外的第三绝缘本体,所述第三绝缘本体未包覆所述卡扣臂。

进一步,所述中间接地片的横向每一外侧的所述第一勾部和所述第二勾部沿前后方向错位设置。

进一步,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还设有相互相互卡合固定的卡持结构,所述卡持结构位于所述卡扣臂的后方。

进一步,所述导电端子还包括位于最外侧的接地端子,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的所述接地端子和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的接地端子设有相向延伸的分别卡持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的接地端子和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的接地端子的弯折臂,所述弯折臂位于所述舌板,并被所述第三绝缘本体包覆。

进一步,所述中间接地片设有朝后延伸的焊脚,所述焊脚位于所述接地端子外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设有的中间接地片具有卡扣上下拼合设置的第一绝缘本体和第二绝缘本体的卡扣臂,更好地稳固上下端子模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从另一方向看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

图4是图3从另一方向看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6是图5从另一方向看的图。

图7是图5中的电连接器进一步的分解图。

图8是图7从另一方向看的图。

图9是图1中沿A-A线的剖视图。

图10是图1中沿B-B线的剖视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电连接器 100 绝缘本体 1

基座 11 舌板 12

对接槽 121 第一绝缘本体 13

第一卡扣部 131 凹槽 132

卡持孔 133 第二绝缘本体 14

第二卡扣部 141 抵持柱 142

卡持脚 143 对位孔 144

第三绝缘本体 15 导电端子 2

第一导电端子 21 第二导电端子 22

接触部 23 固定部 24

焊接部 25 接地端子 26

弯折臂 261 中间接地片 3

主体部 31 通孔 311

第一勾部 312 第二勾部 313

焊脚 314 延伸部 32

突出部 321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图1至图10介绍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10,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若干导电端子2、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中间接地片3及包覆所述绝缘本体的遮蔽壳体(未图示)。

请参照1至图8,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基座11及自所述基座11向前延伸形成的舌板12。所述舌板12的横向两侧设有与对接连接器对接的对接槽121。所述绝缘本体1还包括上下拼合组装设置的第一绝缘本体13和第二绝缘本体14及包覆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3和第二绝缘本体14的第三绝缘本体15。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3包括对应所述基座11前端的横向两侧设置的第一卡扣部131、位于所述第一卡扣槽131下表面凹设的凹槽132及位于所述基座11后端横向两侧的一对卡持孔133。所述第二绝缘本体14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卡扣部131后方的凹设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表面的第二卡扣部141、位于所述第二卡扣部141前方的对应所述第一卡扣部131的下方设置的抵持柱142及对应所述卡持孔133设置的卡持脚143及位于所述卡持脚143前方设置的贯穿所述第二绝缘本体表面的对位孔144。所述第一卡扣部131与所述抵持柱142相互配合,被称为卡持结构。所述卡持孔133与所述卡持脚143相互配合,亦被称为卡持结构。

请参照图7至图8,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固持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3的第一导电端子21和固持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14的第二导电端子22。所述每一排导电端子2均具有位于最外侧的接地端子26。所述每一导电端子2包括暴露于所述舌板12的接触部23、伸出所述基座1的焊接部25及连接所述接触部23和所述焊接部25的埋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固定部24。所述接地端子26的固定部24的外壁处弯折设置有卡扣相对设置的接地端子的弯折臂261。所述弯折臂261位于所述舌板12,并被所述第三绝缘本体15所覆盖。

请参照图6至图10,所述中间接地片3包括横向埋设于所述基座11的主体部31和自所述主体部31横向两侧向前延伸的挡止于所述高频信号端子位的延伸部32。所述中间接地片3包括自横向外侧延伸出的在上下方向上扣持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3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14的卡扣臂。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中间接地片3的横向每一外侧的所述卡扣臂为一对在上下方向相反弯折的以扣持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3和第二绝缘本体的勾部。所述主体部31上包括对应所述对位孔144设置的通孔311、卡扣所述第一卡扣部131的第一勾部312、卡扣所述第二卡扣部141的第二勾部313及自所述主体部31向后弯折设置的位于所述接地端子26的焊接部25两侧的焊脚314。所述勾部包括所述第一勾部312和所述第二勾部313。所述第一勾部312与所述第二勾部313沿前后方向错位设置。所述延伸部32前端两侧设置有突出所述对接槽121设置的突出部321,进而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所述第一勾部312位于所述第二勾部313的前方,且所述卡扣臂均位于所述焊接部25的前方并对应所述基座11设置。所述第三绝缘本体15未包覆所述勾部。所述卡持结构位于所述勾部的后方。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所述卡扣臂也可位于所述舌板处。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中间接地片3的横向至少一侧设有第一勾部312或者第二勾部313。抑或横向两侧都只设有第一勾部312或第二勾部313。抑或其中一侧具有第一勾部312,另一侧具有第二勾部313。

当所述电连接器100进行组装时,所述卡持脚143穿过所述中间接地片3的后端缘插入到所述卡持孔133。所述第一勾部312卡扣所述第一卡扣部131,所述抵持柱142从下往上抵持所述第一勾部312。所述凹槽132收容所述主体部31及所述第二绝缘本体14的后端。

本实用新型利用在中间接地片对应基座处设置上下弯折卡扣设置第一绝缘本体与第二绝缘本体的卡扣臂,更稳定地固定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与第二绝缘本体,由于第一绝缘本体与第二绝缘本体在舌板处被所述接地端子的弯折臂261卡扣固定,且被所述第三绝缘本体15包覆固定,而绝缘本体基座11处也有所述卡扣臂进行固定,实现了绝缘本体1的稳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而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