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11128发布日期:2019-04-05 20:04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能够有效保证结构强度及稳定性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传统电连接器绝缘本体外套设两个壳体时,两壳体可通过点焊加强固定,但是,实际安装过程中,极容易出现两壳体上的点焊面不贴靠而无法实现点焊的情形,造成固定失败。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保证结构强度及稳定性的电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设于绝缘本体的端子及套设在所述绝缘本体外的遮蔽壳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座及自基座向前延伸的舌板,所述端子沿对接方向与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配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还具有自基座向后延伸而露出遮蔽壳体的端座,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遮蔽壳体外侧的金属外壳,所述金属外壳具有固定在遮蔽壳体上的第一盖部和延伸至端座的第二盖部,所述第二盖部设置有朝向端座延伸的固定脚,所述端座设有与固定脚相固定配合的固定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金属外壳的第一盖部通过点焊固定在遮蔽壳体顶面外侧,所述第二盖部包括遮盖端座顶面的基板,所述固定脚自基板两侧折弯形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盖部还设有自基板两侧向下弯折形成的安装脚,所述安装脚位于所述固定脚后方,并且向下延伸超出端座底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安装脚于端座底面下方的位置处形成有容锡凹口,所述容锡凹口形成于所述安装脚的前后两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部为上下贯穿端座的通孔结构,所述固定脚插设定位在通孔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金属外壳还具有连接第一盖部与第二盖部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上形成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沿对接方向自第一盖部延伸至第二盖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座底部后端凹设有凹槽,所述遮蔽壳体的底壁后端缘设有向内相向延伸的一对定位臂,该定位臂扣持收容在凹槽内且抵持在基座后端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遮蔽壳体开设有位于一对定位臂之间的缺口,所述基座凸设有位于凹槽内的卡持块,该卡持块收容定位在缺口内而相互抵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金属外壳贴靠在遮蔽壳体上表面,该电连接器还设有贴靠在遮蔽壳体下表面的下壳体,所述金属外壳和下壳体两侧设置有向外延伸且相互贴合以定位在电路板上的翼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遮蔽壳体为圆筒状结构且两侧侧面向外突伸有若干凸包,所述下壳体两侧侧面开设有与所述凸包扣持固定的固定孔。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通过金属外壳上设置固持脚且在绝缘本体上设置固定部,通过固持脚与固定部相互定位,来实现遮蔽壳体与绝缘本体多方位的固定,增强多个壳体与绝缘本体之间稳定性与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组装图。

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自另一方向看的立体组装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左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6是图5自另一方向看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以下,将结合图1至图6介绍本发明电连接器100的具体实施方式。在本申请中,所述电连接器100可以正向或者反向插接配合对接连接器。界定对接方向、垂直于对接方向的横断方向及与对接方向和横断方向均垂直的竖直方向,所述对接方向与横断方向所在面构成水平面。定义所述电连接器100沿对接方向与对接连接器的插接端为前端。

请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设于绝缘本体1内并在竖直方向上间隔排列成两排的端子2、套设在所述绝缘本体1外的遮蔽壳体3、设置在所述遮蔽壳体3外侧的金属外壳4及下壳体5。

参照图5和图6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基座11、自基座11向前延伸的舌板12及自基座11向后延伸而露出遮蔽壳体3的端座13。参照图5所示,所述基座11顶部和底部前端分别凹设有一对凹陷部111。参照图6所示,所述基座11底部后端凹设有凹槽112及凸设在凹槽112内的卡持块113。所述卡持块113下表面突出所述基座11下表面而在前端形成台阶部114,所述卡持块113将所述凹槽112分成位于卡持块113两侧的两部分。

参照图5和图6所示,在本申请中,所述端座13高于所述基座11,所述端座13设有固定部。在本申请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端座13下表面与所述基座11上表面共面,所述端座13的前端面位于所述基座11后端面之前。在本申请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部为上下贯穿端座13的通孔131结构,且所述固定部设置在所述端座13沿横断方向的两侧。

参照图1至图6所示,所述端子2符合USB Type C相关规格。所述两排端子2沿对接方向延伸的中轴对称分布,且每排端子2分别包括四根向前突出的电力端子和八根位置稍后的端子。位于两侧的两根电力端子用于接地,而中部的两根电力端子用于提供电源。八根位置稍后的端子中包括分列两侧的四根高速差分端子、位于中央的两根低速差分端子及分列一对差分端子两旁的两根控制用端子。每一端子2包括露出绝缘本体1的舌板12的接触部21及自所述绝缘本体1后端延伸出的焊接部22。所述接触部21为上下反向对应设置,而所述两排端子2的焊接部22呈前后两排设置且位于同一平面内。从而,不管电连接器100沿对接方向正向或反向插入时,均能够保证与对接连接器的对应对接部正确且对位的电性连接。

所述遮蔽壳体3为圆筒状结构。所述遮蔽壳体3包括上下对应设置的顶壁31和底壁32及连接所述顶壁31和底壁32的侧壁33。所述顶壁31和底壁32分别向内凸设有抵接在绝缘本体1的凹陷部11内的突出部34。所述底壁32后端缘设有向内相向延伸的一对定位臂35及位于一对所述定位臂35之间的缺口36。所述侧壁33向外突伸有若干凸包331。参照图2所示,所述定位臂35扣持收容在凹槽112内且抵持在基座11后端面。所述绝缘本体1的卡持块113收容定位在缺口36内而令台阶部114抵接所述缺口36内壁。从而在对接方向上限制所述遮蔽壳体3与所述绝缘本体1的相对运动。

参照图1至图6所示,在本申请中,所述金属外壳4为设于所述遮蔽壳体3上表面的上壳体。所述金属外壳4具有固定在遮蔽壳体3上的第一盖部41和延伸至端座13的第二盖部42及连接第一盖部41与第二盖部42的连接部43。所述第一盖部41通过点焊固定在遮蔽壳体3的顶壁31顶面。所述第二盖部42包括遮盖端座13顶面的基板421、朝向端座13延伸的固定脚422及自基板421两侧向下弯折形成的安装脚423。所述固定脚422插设定位在端座13的通孔131内,以定位所述遮蔽壳体3与绝缘本体1,从而有利于第一盖部41与遮蔽壳体3的顶壁31定位点焊。在本申请中,所述固定脚422自基板421两侧折弯形成,所述安装脚423位于所述固定脚422后方,并且向下延伸超出端座13底面。所述安装脚423于端座13底面下方的位置处形成有容锡凹口424,所述容锡凹口424形成于所述安装脚423的前后两侧,避免锡料堆积。在本申请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部43上形成有加强筋44,所述加强筋44沿对接方向自第一盖部41延伸至第二盖部42,以加强连接部43的结构强度。

参照图1至图6所示,所述下壳体5贴靠在遮蔽壳体3的底壁32下表面,所述金属外壳4和下壳体5两侧设置有向外延伸且相互贴合以定位在电路板上的翼部40、50。所述下壳体5两侧侧面开设有与所述遮蔽壳体3的侧壁33上的凸包331扣持固定的固定孔51,以在对接方向上限制遮蔽壳体3与下可以5的相对运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凸包可设置在下壳体上,所述固定孔可设置在遮蔽壳体3上。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