箱体、电池箱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78498发布日期:2020-06-05 19:47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箱体、电池箱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电池箱领域及箱体的安装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箱体、电池箱及车辆。



背景技术:

电池箱由若干单体电池、箱体、电池管理系统及相关安装设备等组成。

现有技术中,一方面,电池箱通常经由其箱体的侧边安装于车辆上,而箱体的箱顶和箱底之间没有安装点,尤其在箱底的中部(或箱顶的中部)没有安装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池箱在箱底和箱顶处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

另一方面,电池箱的位于箱顶处和箱底处的强度需要通过箱体本身来承托,惯常采用的方法是,结合车辆可利用安装点的位置、箱顶和箱底的受力薄弱位置情况等信息,在箱底或/和箱顶上设置加强梁,目前,有少部分电池箱在加强梁的基础上改进以连接于车辆上,具体方案是:在箱底和加强梁上均打通孔,利用螺栓依次贯穿箱底、加强梁及箱顶,并把箱底的通孔与螺栓之间的缝隙及加强梁的通孔与螺栓件之间的缝隙均焊接密封;紧固件的上端部连接车辆,从而实现经由箱底和箱顶把电池箱连接在车辆上。

但是,这种结构中,不仅箱体安装的位置受限于加强梁的位置,而且通孔的截面大小受限于加强梁的宽度,从而影响了安装结构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箱体、电池箱及车辆。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一种箱体,包括箱底和箱顶;其特点在于:

所述箱体还包括下支架和安装件;所述下支架穿设并固定于所述箱底上,且所述下支架具有一第一限位部;所述安装件穿设于所述下支架和所述箱顶,且所述安装件的上端连接外部的一承载物,所述安装件的下端与所述第一限位部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限位。

优选地,所述下支架包括顺次连接的连接部、第一管段及所述第一限位部;所述连接部固定于所述箱底上,所述第一管段贯穿所述箱底,所述第一限位部沿所述第一管段的周向设置。

本方案的下支架通过第一限位部连接安装件,并经由第一管段和连接部将安装件的作用力传递到箱底上。第一限位部相对于箱底沉入箱体中,因此安装件的下端局部或完全沉入箱体中,由此降低了安装件对箱体外观的影响,以及箱体因安装件而与外部零部件干涉的情况。

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部为环形,以便在周向上与安装件之间形成连续的限位关系,从而优化限位效果;所述第一限位部的外圈连接所述第一管段;

或/和,

所述下支架还包括第二管段,所述第二管段的下端连接所述第一限位部,且所述第二管段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一管段的孔径;所述第二管段可实现对安装件的导向,以提高箱体的稳定性。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沿所述第一管段的内壁设置,所述连接部的自由端指向所述第一管段的轴线处。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为环形,以便与箱底形成连续的受力面,从而提升两者连接的稳定性,并可提高两者的密封性;所述连接部的内圈连接所述第一管段;

或/和,

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箱底粘接或者通过螺栓固定。

优选地,所述安装件包括头部和杆部;所述头部的上端连接所述杆部,且所述头部的上端相对于所述杆部向外延伸并形成第二限位部。

本方案通过安装件的头部实现与第一限位部的相互限位,通过安装件的杆部连接承载物,从而将箱体安装于承载物上。

优选地,所述箱体还包括中部支撑架,所述中部支撑架的两端分别抵接所述箱底和所述箱顶;所述中部支撑架具有用以穿设所述下支架和所述安装件的通道。

本方案中,箱底和箱顶之间设置中部支撑架,一方面提升了箱体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另一方面具有防振效果,同时,中部支撑架的底面与箱底之间抵接的位置形成一道密封,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箱体内部的密封性。

优选地,所述箱体还包括上支架,所述上支架包括第三管段和环形的第三限位部;所述第三管段贯穿所述箱顶并与所述中部支撑架螺纹连接;所述第三限位部的内圈连接所述第三管段,所述第三限位部与所述箱顶相互限位并密封设置。

本方案设置了上支架,进一步提升了箱体与外部的密封效果。另,当箱体通过安装件预紧在承载物上时,承载物经由安装件传递的作用力可通过第三限位部更好地传递到箱顶上。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箱,所述电池箱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箱体。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车体和如上所述的电池箱,所述承载物为所述车体。

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实用新型各较佳实例。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中,箱体连接承载物的位置能够灵活地设于箱底和箱顶上,连接于承载物上的箱体在其箱底和其箱顶处具有更优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

同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箱及车辆也具有相同的积极进步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箱体的示意图,其中,安装件相对于其他零部件被分解出来,并用箭头指向表示安装件在安装时的运动方向;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箱体在剖视下的分解示意图,其中,图中隐去了安装件;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下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下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下支架的正视图;

图6为图5的a-a向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上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上支架的正视图;

图9为图8的b-b向剖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池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电源箱1

箱体10

箱底11

箱顶12

下支架13

连接部131

第一管段132

第一限位部133

第二管段134

安装件14

头部141

杆部142

第二限位部1411

中部支撑架15

第一孔段151

第二孔段1512

上支架16

第三限位部161

限位主体1611

密封体1612

第三管段162

车体20

螺母2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但并不因此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下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请参阅图1-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箱体10,箱体10包括箱底11、箱顶12、下支架13和安装件14;下支架13穿设并固定于箱底11上,且下支架13具有一第一限位部133;安装件14穿设于下支架13和箱顶12,且安装件14的上端连接外部的承载物,安装件14的下端与第一限位部133形成上下方向上的相互限位。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经由下支架13和安装件14实现箱体10与承载物的连接。其中,下支架13的一端固定在箱底11上,另一端贯穿箱底11并延伸入箱底11与箱顶12之间;下支架13具有一通孔,用以穿设安装件14;下支架13优选例如高度刚的高强度材料制成。安装件14的下端与第一限位部133形成相互限位,以约束箱底11向下的位移自由度,安装件14的上端贯穿箱顶12后突出箱顶12的部分连接承载物,从而将箱体10连接于承载物上。

需要说明的是,对箱体10而言,可仅通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方案将其连接在承载物上,也可同时经由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以及现有技术中的在箱体10侧边设置安装点的方案共同将其连接在承载物上。

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箱体10经由下支架13和安装件14连接于承载物上,且连接的位置在箱底11和箱顶12上,由此,连接于承载物上的箱体10在其箱底11和其箱顶12上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均得以提升。

对箱体10而言,可在具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方案的基础上再考虑加强梁,相应的,下支架13和安装件14相对于箱底11和箱顶12的具体位置可灵活设置,例如可在箱底11和箱顶12的受力薄弱的位置设置下支架13和安装件14;由此,箱体10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加强梁的使用量,甚至取消加强梁的使用;当然,也可在箱底11和箱顶12已经具有加强梁的基础之上避开加强梁的位置设置下支架13和安装件14。换言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打破了在现有技术中利用加强梁进行改进的思路。

请继续参阅图3-6,下支架13包括顺次连接的连接部131、第一管段132及上述的第一限位部133;连接部131固定于箱底11上,第一管段132贯穿箱底11,第一限位部133沿第一管段132的周向设置,且连接部131的自由端指向第一管段132的轴线。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下支架13通过第一限位部133连接安装件14,并经由第一管段132和连接部131将安装件14的作用力传递到箱底11上。其中,连接部131位于箱底11的背离箱顶12的一侧,并固定在箱底11上。第一管段132的下端与连接部131相连接,上端深入箱体10中。第一限位部133的一端连接第一管段132的内壁,第一限位部133的另一端即为其自由端,第一限位部133的自由端相对于第一管段132的内壁向第一管段132的轴心处延伸。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133相对于箱底11更靠近箱顶12,因此安装件14的下端局部或完全沉入箱底11和箱顶12之间,由此降低了安装件14对箱体10外观的影响,以及箱体10因安装件14而与外部零部件干涉的情况。

请继续参阅图3-6,第一限位部133为环形,第一限位部133的外圈连接第一管段132。

具体地,第一限位部133采用环形,以便在周向上与安装件14之间形成连续的限位关系,从而提升限位效果。诚然,在不同的实施例中,作为可替代的方案,第一限位部133可采用若干个板件,该些板件沿第一管段132的周向间隔设置。

请继续参阅图3-6,下支架13还包括第二管段134,第二管段134的下端连接第一限位部133,且第二管段134的孔径小于第一管段132的孔径,该两处的孔径均指孔的内径。

具体地,第二管段134可承受经由第一限位部133传递的安装件14的作用力,从而提高了下支架13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第二管段134还可用以对安装件14进行导向,进一步提高下支架13的稳定性。优选第二管段134、第一限位部133、第一管段132及连接部131一体成型设置,其中,第一管段132与连接部131的连接位置、第一管段132与第一限位部133的连接位置及第一限位部133与第二管段134的连接位置均可作倒圆角处理。

图3-6示意的实施例中,同时体现了环形的第一限位部133和第二管段134,且,第二管段134连接于第一限位部133的内圈上。但是,该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环形的第一限位部133的外圈连接第一管段132的技术手段,与下支架13还包括连接第一限位部133、且孔径小于第一管段132的孔径的第二管段134的技术手段可分置于不同的实施例中,只要这两个技术手段各自所在的完整的技术方案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继续参阅图3-6,连接部131为环形,连接部131的内圈连接第一管段132。

具体地,连接部131为环形,以便与箱底11形成连续的受力面,从而提高两者连接的稳定性及两者的密封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连接部131可以相对于第一管段132向外延伸并形成的法兰结构,以便增大连接部131的受力面积,从而更好地将安装件14的作用力传递到箱底11上;而在不同实施例中,作为可替代的方案,连接部131可以是相对于第一管段132稍微向外延伸形成的凸台结构。

诚然,作为可替代的方案,连接部131可不采用环形,而采用绕第一管段132的周向间隔设置的板件。

关于连接部131与箱底11的连接方式,两者可粘接固定,例如在连接部131的上表面和箱底11的下表面之间涂覆粘结剂,从而实现粘接。连接部131和箱底11还可采用螺栓紧固,连接部131上设有若干安装孔(如图3-4所示),螺栓穿过安装孔及箱底11并经螺母21固定,从而将连接部131与箱底11锁紧。

请继续参阅图1,安装件14包括头部141和杆部142;头部141的上端连接杆部142,且头部141的上端相对于杆部142向外延伸形成第二限位部1411。

具体地,头部141可采用柱状结构为主体,并在柱状的主体的上端向外延伸形成第二限位部1411,第二限位部1411为环形,以便与第一限位部133形成连续的限位面。杆部142优选为柱状体,杆部142的下端连接头部141。优选头部141和杆部142一体成型设置。

请继续参阅图1-2,箱体10还包括中部支撑架15,中部支撑架15的两端分别抵接箱底11和箱顶12;中部支撑架15具有用以穿设下支架13和安装件14的通道。

具体地,中部支撑架15中空设置。中部支撑架15的两端分别与箱底11和箱顶12实现面接触,箱体10连接于承载物上之后,优选中部支撑架15的两端分别与箱底11和箱顶12预紧设置,即中部支撑架15与箱顶12及与箱底11之间均存在相互作用力。

中部支撑架15的两端可仅仅与箱底11和箱顶12相抵;但作为可替代的方案,中部支撑架15的两端也可分别与箱底11和箱顶12螺栓连接;作为另一可替代的方案,中部支撑架15可与箱底11或/和箱顶12一体成型设置,例如采用铸造工艺成型。

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箱底11和箱顶12之间设置中部支撑架15,该手段一方面提升了箱体10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另一方面具有防振效果,同时,中部支撑架15的底面与箱底11之间抵接的位置形成一道密封,从而提高了箱体10内部的密封性。

进一步地,中部支撑架15的下端具有第一孔段151和第二孔段1512,其中,第一孔段151的孔径大于第一管段132的外径,第一管段132容置于第一孔段151中。第二孔段1512的孔径大于第二管段134的外径,第二管段134至少部分插接于第二孔段1512中。优选第二孔段1512的孔径小于第一孔段151的孔径。

中部支撑架15的下端向外侧延伸形成一环形的翻边,以增大与箱底11的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提升箱体10的强度以及中部支撑架15与箱底11之间的密封性。

进一步地,箱体10还包括上支架16,上支架16包括第三管段162和环形的第三限位部161;第三管段162贯穿箱顶12并与中部支撑架15螺纹连接;第三限位部161的内圈连接第三管段162,第三限位部161与箱顶12相互限位并密封设置。

具体地,第三管段162具有外螺纹,相应的,中部支撑架15的上部具有内螺纹,以便与第三管段162的内螺纹向配合。

第三管段162的上端向外翻边形成上述的第三限位部161;优选第三限位部161为环形,以便与箱顶12形成连续的受力面。第三限位部161包括限位主体1611和密封体1612,其中,限位主体1611为环形的法兰结构,以增大受力面,密封体1612亦为环形,并相对于限位主体1611的下表面凸出设置。箱体10安装于承载物上后,密封体1612与箱顶12之间被预紧,从而实提升密封效果。限位主体1611和密封体1612可一体成型设置;也可为两个独立的零件,且密封体1612选用密封垫圈。

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设置了上支架16,进一步提升了箱体10与外部的密封效果。当箱体10通过安装件14预紧在承载物上时,承载物经由安装件14传递的作用力可通过第三限位部161更好地传递到箱顶12上。

请参阅图10,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箱,该电池箱包括如上任一实施例的箱体10。

请参阅图1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车体20及如上的电池箱,其中,上述承载物即为上述的车体20,安装件14与车体20可通过紧固件连接,例如,安装件14的上端贯穿车体20的某一零件后连接一螺母21,通过螺母21对安装件14进行预紧,从而将电池箱的箱体10锁紧在车体20上。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