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30296发布日期:2020-09-25 18:02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池模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指一种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电池模组中一般可以包括多个电池,且各电池之间的连接关系主要可以包括:各电池之间串联连接;或,部分电池之间串联连接、部分电池之间并联连接;其中,为了实现上述各电池之间的连接关系,需要通过电极连接件来实现,那么,如何对电极连接件进行设置,在实现各电池的连接关系的同时,优化电池模组的结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用以对电极连接件进行设置,在实现各电池的连接关系的同时,优化电池模组的结构。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包括跨接电极连接件、邻接电极连接件、以及多个电池,所述跨接电极连接件用于连接间隔设置的所述电池,所述邻接电极连接件用于连接相邻设置的所述电池;

所述跨接电极连接件部分地围绕所述邻接电极连接件。

以上方案可以实现如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模组,可以包括跨接电极连接件和邻接电极连接件,以便于实现间隔设置的电池之间的电连接、以及相邻设置的电池之间的电连接,进而实现电池模组中各电池的连接关系。并且,因跨接电极连接件部分地围绕邻接电极连接件,可以优化电池模组的结构,充分利用空间,从而有利于减少电池模组的体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跨接电极连接件和邻接电极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跨接电极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另一种跨接电极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沿着图3中的x1-x2方向所示的一种剖视图;

图5为沿着图3中的x1-x2方向所示的另一种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跨接电极连接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线束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电池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另一种电池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电池模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另一种电池模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邻接电极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沿着图12中的x3-x4方向所示的一种剖视图;

图14为沿着图12中的x3-x4方向所示的另一种剖视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邻接电极连接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沿着图8中的x5-x6方向所示的一种剖视图;

图18为沿着图8中的x5-x6方向所示的另一种剖视图;

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各电池的连接关系的示意图。

其中,10-跨接电极连接件,11a、11b-第一分部,12-第二分部,13-止裂口,14、34-沉头孔,15、35-通孔,16-第一缓冲部,20-电池,30-邻接电极连接件,32-第二缓冲部,40-温度采集器,50、50’-信号采集结构,51、51’-传输部,52、52’-采集部,52a-第一采集端,52b-第二采集端,52c-缓冲结构,q3、q4-组件区域,q5-中间区域,o2-第二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模组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如图1所示,可以包括:跨接电极连接件10、邻接电极连接件30、以及多个电池20,跨接电极连接件用于连接间隔设置的电池,邻接电极连接件用于连接相邻设置的电池;

跨接电极连接件10部分地围绕邻接电极连接件30。

例如,参见图1和图2所示,跨接电极连接件10用于连接间隔设置的四个电池20;或者,参见图3所示,跨接电极连接件10用于连接间隔设置的两个电池20;当然,在实际情况中,跨接电极连接件10用于电连接的电池20的个数,并不限于图1至图3所示,还可以是其他数量,如六个电池20或八个电池20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只要间隔设置的电池20之间能够实现电连接即可。

当然,在电池模组中,对于部分邻接电极连接件30而言,可以被跨接电极连接件10部分围绕,对于其余部分邻接电极连接件30而言,可以不被跨接电极连接件10部分围绕,从而实现各电池的连接关系。

并且,邻接电极连接件30用于电连接的电池20的数量,可以为4个(如图1所示)、2个或6个等,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在此并不限定,此处只是以图1所示为例进行说明而已。

如此,电池模组可以包括跨接电极连接件和邻接电极连接件,以便于实现间隔设置的电池之间的电连接、以及相邻设置的电池之间的电连接,进而实现电池模组中各电池的连接关系。并且,因跨接电极连接件部分地围绕邻接电极连接件,可以优化电池模组的结构,充分利用空间,从而有利于减少电池模组的体积。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还包括:用于固定跨接电极连接件和邻接电极连接件的线束板;

跨接电极连接件靠近线束板一侧的表面为第一表面,第一表面的部分区域与线束板之间存在间隙;

和/或,跨接电极连接件设置有弯折形状的第一缓冲部,第一缓冲部在外力作用下沿各电池的排列方向拉伸或收缩变形。

其中,参见图1所示,线束板用70表示,设置在电池20和连接件(包括跨接电极连接件10和邻接电极连接件30)之间,以便于对连接件进行固定。并且,为了能够表示出电池20的位置,在绘制线束板70时只是示出了线束板的部分。

参见图4所示,图4为图3中沿着x1-x2方向所示的剖视图,跨接电极连接件10靠近电池一侧的表面为第一表面(用b1表示),第一表面b1的部分区域与电池20之间存在间隙(如d1所示的间隙)。

参见图5所示,图5为图3中沿着x1-x2方向所示的另一种剖视图,跨接电极连接件具有第一缓冲部16,该第一缓冲部16可以沿着m1方向,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拉伸形变或压缩形变。

并且,第一缓冲部16可以设置有至少一个,如图5中示出的两个,但不限于两个,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以及预估的电池的鼓胀情况进行设置,在此并不限定。

在第一缓冲部16设置有多个时,如图5中示出的两个时,两个第一缓冲部16之间的区域,在跨接电极连接件与线束板之间会存在间隙,所以在设置间隙时,可以无需像图4中那样专门设置一个间隙,可以利用第一缓冲部16形成间隙(如d1所示的间隙)。

当然,在实际情况中,存在间隙的第一表面b1的部分区域并不限于图4所示的位置,还可以是其他位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在此并不限定。

说明一点,在设置有第一缓冲部时,对于弯折形状的具体实现形式,可以包括:v字形、z字形、波浪形、凸起形状或凹槽形状等,只要能够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即可,对于弯折形状的具体实现方式,并不做具体限定。

如此,因跨接电极连接件的第一表面的部分区域与电池之间存在间隙,或设置有第一缓冲部,在电池模组中设置有信号采集结构时,信号采集结构中的传输部可以穿过该间隙,或者传输部可以经过第一缓冲部的弯折部分,进而有利于避免增加电池模组的厚度,从而有利于实现电池模组的薄型化设计;同时,还可以优化电池模组的结构,充分利用空间,从而有利于减少电池模组的体积。

并且,通过该第一缓冲部的设置,在间隔电池发生鼓胀时,可以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避免电池鼓胀时造成跨接电极连接件受力发生拉扯断裂,以提高跨接电极连接件的可靠性。

此外,该第一缓冲部中的凹槽可以用于容置采集温度的温度采集器、以及信号采集结构中用于采集电压信号的端部,由于温度采集器具有一定的厚度,将其容置于该凹槽内时,可以避免电池模组的厚度增加,优化电池模组的结构,从而有利于实现电池模组的薄型化设计。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跨接电极连接件包括:两个分别与间隔设置的电池电连接的第一分部、以及用于连接两个第一分部的第二分部;

第一表面的部分区域与线束板之间存在间隙;

第一表面包括第一子表面,间隙存在于第一子表面与线束板之间,第一子表面位于第二分部所在区域。

例如,参见图2和图3所示,两个第一分部分别用11a和11b来表示,第二分部用12来表示,第一子表面用b1z来表示,且第一子表面b1z位于第二分部12所在区域,如图4和图5所示。

如此,在电池模组中设置有信号采集结构,且信号采集结构穿过该间隙时,将该间隙设置在第二分部所在区域,可以避免信号采集结构对第一分部与电池的电连接造成不良影响,从而在实现信号采集的同时,提高电池模组的可靠性。

并且,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参见图2和图6所示,跨接电极连接件10还包括:

位于第一分部(如11a和11b)所在区域的通孔15,该通孔15用于实现跨接电极连接件10与电池20电连接、以及电池模组装配时的定位;

位于第一分部(如11a和11b)所在区域的沉头孔14,该沉头孔14用于调整焊接设备的功率;其中,沉头孔14所在区域的厚度小于第一分部中除沉头孔14所在区域之外区域(如v3所示区域)的厚度。

如此,通过通孔的设置,不仅可以实现跨接电极连接件与电池电连接,还可以实现电池模组装配时的定位,以避免跨接电极连接件与电池之间出现错位,进而避免电池之间的误连接。同时,通过沉头孔的设置,可以降低沉头孔所在区域的厚度,使得在通过激光焊接设备进行装配时,减少激光焊接设备的功率要求,从而有利于节约能源。

说明一点,可选地,若第一分部(如11a和11b)中除沉头孔所在区域之外区域(如v3所示区域)的厚度较小时,则可以取消沉头孔的设置,以降低跨接电极连接件的制作难度,提高制作效率。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参见图2和图6所示,在跨接电极连接件10与n个电池20电连接,且n为大于2的偶数时,跨接电极连接件10还包括:

位于第一分部(如11a和11b)所在区域的止裂口13。

如此,通过对止裂口的设置,在相邻电池间发生鼓胀时,可以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避免跨接电极连接件出现拉扯断裂,从而提高跨接电极连接件的可靠性。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跨接电极连接件背离线束板的一侧表面为第二表面,第二表面包括:第一子表面所在区域对应的第二子表面、以及第一分部所在区域对应的第三子表面,第二子表面与第三子表面处于同一平面内。

例如,参见图4和图5所示,第二子表面用b2z1表示,且第二子表面b2z1与第一子表面b1z相对设置且处于同一区域内,第三子表面用b2z2表示,该第三子表面b2z2位于第一分部11b所在区域,且第二子表面b2z1与第三子表面b2z2处于同一平面内。

如此,可以在提高跨接电极连接件的可靠性的基础上,有利于避免增加跨接电极连接件的厚度,从而有利于减少电池模组的厚度,实现电池模组薄型化的设计。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线束板包括:框架和至少一个第一卡扣,第一卡扣位于跨接电极连接件背离电池的一侧,框架位于跨接电极连接件靠近电池的一侧;

框架用于支撑跨接电极连接件;

若跨接电极连接件设置有弯折形状的第一缓冲部,第一卡扣对应第一缓冲部设置;或,跨接电极连接件在背离电池的一侧具有第一凹槽,第一卡扣对应第一凹槽设置。

例如,参见图1所示,为了能够看清连接件(包括跨接电极连接件10和邻接电极连接件30)与电池20之间的线束板的具体结构,将跨接电极连接件10和邻接电极连接件30设置为具有一定的透明度。

其中,参见图7所示的单独的线束板70的结构,框架用71表示,虚线圈1内的结构为第一卡扣,且第一卡扣和框架71分别位于跨接电极连接件的不同侧,通过框架71和第一卡扣可以将跨接电极连接件稳定地固定起来,以免跨接电极连接件的位置出现偏移。

图1和图7中示出了一个第一卡扣,但在实际情况中,第一卡扣的数量并不限于上述图中所示,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以及稳定性要求进行设置,在此并不限定。

并且,如果图1中q1表示的区域表示第一缓冲部时,第一卡扣可以对应设置在第一缓冲部;或者,如果图1中q1表示的区域表示第一凹槽时,第一卡扣可以对应设置在第一凹槽内。

如此,可以通过第一缓冲部的弯折部分或第一凹槽设置第一卡扣,再结合框体,可以对跨接电极连接件进行很好地固定,从而避免跨接电极连接件的位置出现偏移,进而避免对跨接电极连接件与电池之间的连接关系出现问题,保证电池模组的正常工作。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还包括信号采集结构;

信号采集结构包括:采集部和传输部;

若第一表面的部分区域与电池之间存在间隙,传输部穿过间隙;或,若跨接电极连接件设置有弯折形状的第一缓冲部,第一缓冲部的弯折内容纳传输部;

采集部分别与跨接电极连接件和邻接电极连接件电连接。

例如,如图8至图11所示,其中,图8中示出了部分跨接电极连接件、部分邻接电极连接件、以及信号采集结构,但未示出电池,图9中示出了电池、以及与电池连接的跨接电极连接件和邻接电极连接件,但未示出信号采集结构,且图8和图9为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0和图11中示出了一个跨接电极连接件和一个邻接电极连接件、部分电池和部分柔性线路板、以及信号采集结构,且图10和图11为平面结构示意图。

并且,为了便于清楚地示出各结构之间的位置关系,图8和图9中示出了由方向f1、方向f2、方向f3构成的三维空间。

结合图8至图11所示,信号采集结构50包括:采集部52和传输部51,传输部51可以穿过跨接电极连接件10中第一表面的部分区域与电池20之间的间隙(如图8和图10所示),或经过第一缓冲部的弯折部分(如图11所示),采集部52需要分别与跨接电极连接件10和邻接电极连接件30电连接。

说明一点,在图8中,标记为10的跨接电极连接件10所在的位置并不是实际的设置位置,此处只是将标记为10的跨接电极连接件10从实际的设置位置移开,以便于表示清楚地示出与跨接电极连接件10交叠的传输部的结构,且各连接件的实际设置位置可以参见图9所示。

如此,因跨接电极连接件的第一表面的部分区域与电池之间存在间隙,使得信号采集结构中的传输部,可以穿过该间隙,或者从第一缓冲部中的弯折内经过,进而有利于避免增加电池模组的厚度,从而有利于实现电池模组的薄型化设计;同时,还可以优化电池模组的结构,充分利用空间,从而有利于减少电池模组的体积。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邻接电极连接件在背离电池一侧设置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用于容置采集电池温度的温度采集器。

例如,参见图12至图14所示,图13为图12中沿x3-x4方向所示的一种剖视图,图14为图12中沿x3-x4方向所示的另一种剖视图,第二凹槽用o2表示,通过设置第二凹槽o2,可以将温度采集器40置于第二凹槽o2内,由于温度采集器40具有一定的厚度,所以置于第二凹槽o2内后,可以避免增加电池模组的厚度,还可以简化和优化电池模组的结构,充分利用空间。

并且,可选地,第二凹槽的深度可以根据温度采集器的厚度进行设置,只要能够避免增加电池模组的厚度即可,对于第二凹槽的深度,在此并不限定。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12至图14所示,邻接电极连接件设置有弯折形状的第二缓冲部32,第二缓冲部32在外力作用下沿各电池的排列方向(如图中所示的m1方向)拉伸或收缩变形。

其中,对于弯折形状的具体实现形式,可以包括:v字形、z字形、波浪形、凸起形状或凹槽形状等,只要能够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即可,对于弯折形状的具体实现方式,并不做具体限定。

如此,通过该第二缓冲部的设置,在间隔电池发生鼓胀时,可以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避免电池鼓胀时造成邻接电极连接件受力发生拉扯断裂,以提高邻接电极连接件的可靠性。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15所示,邻接电极连接件30还包括:

通孔35,该通孔35用于实现邻接电极连接件30与电池电连接、以及电池模组装配时的定位;

沉头孔34,该沉头孔34用于调整焊接设备的功率;其中,沉头孔34所在区域的厚度小于除沉头孔34所在区域之外区域(如v4所示区域)的厚度。

如此,通过通孔的设置,不仅可以实现邻接电极连接件与电池电连接,还可以实现电池模组装配时的定位,以避免邻接电极连接件与电池之间出现错位,进而避免电池之间的误连接。同时,通过沉头孔的设置,可以降低沉头孔所在区域的厚度,使得在通过激光焊接设备进行装配时,减少激光焊接设备的功率要求,从而有利于节约能源。

说明一点,可选地,若除沉头孔所在区域之外区域(如v4所示区域)的厚度较小时,则可以取消沉头孔的设置,以降低邻接电极连接件的制作难度,提高制作效率。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跨接电极连接件和邻接电极连接件的最大厚度,可以设置为相同,例如但不限于设置为2.5mm;当然,也可以设置为不同,可以根据实际的过流需求进行设置,以满足不同的应用场景的需要,提高设计的灵活性。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还包括:用于固定跨接电极连接件和邻接电极连接件的线束板;

线束板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卡扣、以及至少一个第三卡扣;

第二卡扣位于邻接电极连接件背离电池的一侧,且第二卡扣对应第二缓冲部设置;

第三卡扣位于邻接电极连接件靠近电池的一侧,且第三卡扣对应第二缓冲部设置。

例如,参见图1和图7所示,虚线圈2表示的结构为第二卡扣,虚线圈3表示的结构为第三卡扣,且第二卡扣和第三卡扣分别位于邻接电极连接件的不同侧。

其中,图1和图7中示出的第二卡扣为两个,第三卡扣为一个,但在实际情况中,第二卡扣和第三卡扣的数量并不限于上述图中所示,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以及稳定性要求进行设置,在此并不限定。

如此,通过第二卡扣和第三卡扣的设置,可以使得邻接电极连接件稳定地固定在线束板之上,避免在电池模组的使用过程中邻接电极连接件发生偏移,从而提高电池模组的可靠性。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跨接电极连接件设置有弯折形状的第一缓冲部;

第一缓冲部在沿着各电池的排列方向上的长度为第一长度,第二缓冲部在沿着各电池的排列方向上的长度为第二长度,第一长度大于第二长度。

例如,如图1所示,各电池的排列方向为m1方向,第一缓冲部的第一长度用h1表示,第二缓冲部的第二长度用h2表示,且h1大于h2。

如此,由于跨接电极连接件部分围绕邻接电极连接件,所以跨接电极连接件在m1方向上跨过的电池的数量较多,为了跨过的这些电池在发生鼓胀时,保证跨接电极连接件依然能够稳定且有效地工作,需要在m1方向上可以用于拉伸的结构要多一点,即第一缓冲部的第一长度要大一点,从而保证跨接电极连接件的有效工作,提高电池模组的可靠性。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8至图10所示,电池模组还包括与信号采集结构50电连接的柔性线路板60;

电池模组包括:两个组件区域(如q3和q4)、以及位于两个组件区域(如q3和q4)之间的中间区域q5;

电池20包括第一电极端p1和第二电极端p2(如图16所示),第一电极端p1和第二电极端p2分别位于两个组件区域(如q3和q4),跨接电极连接件10位于组件区域(如q3或q4),柔性线路板60位于中间区域q5,结合图8至图10所示。

如此,将柔性线路板设置在中间区域,即使组件区域内的汇流组件的某些部位出现异常而对信号采集结构造成损坏时,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对柔性线路板的损坏,并且可以保证其他信号采集结构可以将采集到的信号有效地传输至柔性线路板,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坏,提高电池模组的可靠性。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设置信号采集结构时,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具体设置:

1、一个信号采集结构分别与一个跨接电极连接件和一个邻接电极连接件电连接。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采集部包括第一采集端和第二采集端,第一采集端在第一缓冲部的弯折处与跨接电极连接件10电连接(如v1内所示),第二采集端在第二凹槽处与邻接电极连接件30电连接(如v2内所示)。

如此,不仅可以实现采集部分别与跨接电极连接件10和邻接电极连接件30的电连接,还可以避免增加电池模组的厚度,同时优化电池模组的结构设计。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信号采集结构还包括:位于第一采集端和第二采集端之间的缓冲结构52c,该缓冲结构52c可以但不限于设置为z型(如图17中的52c所示)或u型(如图18中的52c所示)等,对于缓冲结构的具体形式在此并不限定。

如此,在第一采集端和第二采集端产生位移时,52c所示的部分可以被拉平(或理解为拉直),以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进而防止第一采集端和第二采集端的脱落,且避免对采集部造成损坏。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采集端和第二采集端均可以采用导电材料制作,例如但不限于金属片(如镍片、铝片或铜片等),以实现电池电压的采集,以便于对电池的充放电情况进行控制。

2、一个信号采集结构仅与一个跨接电极连接件或一个邻接电极连接件电连接。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对于被跨接电极连接件10部分围绕的邻接电极连接件30:传输部51穿过汇流组件的跨接电极连接件10中第一表面的部分区域与电池20之间的间隙(如图10中所示,区域q6增加了透明度,以便于说明传输部51与跨接电极连接件10的位置关系),与该传输部51对应的采集部52仅与邻接电极连接件30电连接;

对于跨接电极连接件10:因其与柔性线路板60设置的位置较近,信号采集结构50’则可以直接与跨接电极连接件10电连接。

其中,对于信号采集结构50’而言:同样可以包括:传输部51’和采集部52’;并且,对于信号采集结构50’而言:采集部52’需要与跨接电极连接件10电连接时,该采集部52’在第一缓冲部16的弯折处仅与跨接电极连接件10电连接;对于信号采集结构50而言:若采集部52需要与邻接电极连接件30电连接时,该采集部52在第二凹槽o2处仅与跨接电极连接件10电连接。

如此,可以简化信号采集结构的结构,即使与跨接电极连接件电连接的信号采集结构出现异常时,也不会影响邻接电极连接件的信号采集,同样地,与邻接电极连接件电连接的信号采集结构出现异常时,也不会影响跨接电极连接件的信号采集,从而可以大大提高电池模组的可靠性。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信号采集结构可以采用导电且导热的金属片制作,且保持信号采集结构与跨接电极连接件绝缘。

其中,对于导电且导热的金属片,例如但不限于镍片、铝片或铜片。

如此,信号采集结构可以采集到跨接电极连接件或邻接电极连接件上的电压信号,因导电性能可以将电压信号传输至柔性线路板之上,同时因导热性能,可以将温度传导至与柔性线路板连接的一端,通过设置温度采集器以采集到信号采集结构上的温度并传输至柔性线路板之上,从而实现对汇流组件乃至对电池的信号和温度的控制。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信号采集结构与跨接电极连接件保持绝缘时,可以采用的实现方式包括:

方式1:

信号采集结构与跨接电极连接件之间具有间隙。

例如但不限于,信号采集结构与跨接电极连接件之间存在大于1mm的间隙。

方式2:

信号采集结构与跨接电极连接件之间设置有绝缘层。

其中,绝缘层的制作方式可以为:

在跨接电极连接件面向信号采集结构,且与信号采集结构交叠的区域设置绝缘涂层;

或者,在信号采集结构与跨接电极连接件之间单独设置绝缘结构。

当然,除了采用上述方式之外,还可以采用其他可以实现信号采集结构与跨接电极连接件绝缘的方式,只要能够信号采集结构与跨接电极连接件绝缘即可,对于具体采用哪种方式,在此并不限定。

并且,通过信号采集结构与跨接电极连接件保持绝缘,不仅可以避免信号采集结构与跨接电极连接件之间的短路,进而避免对信号传输造成不良影响,还可以避免信号采集结构对跨接电极连接件造成损坏,从而提高电池模组的可靠性。

说明一点,通过上述两种方式对汇流组件、电池和信号采集结构的设置,可以使得各电池实现预设的连接关系,以使得电池模组可以向外输出电能,或者实现电池模组的充电。

可选地,以总共包括24个电池为例,结合图9所示的汇流组件的设置位置,这24个电池之间的连接关系,可以如图19所示,其中,f1方向表示各电池的排列方向,f2方向表示每个电池的放置方向,s1和s2表示这24个电池连接之后总的输出端(或者称之为输入端),且图19中的实线2表示不同电池之间的电连接关系。

如此,可以使得电池模组的两个输出端均在电池模组的同一侧,即均图9中f1所示的方向,进而可以便于布线,降低布线的复杂度,还有利于减少布线的长度,从而优化电池模组的结构。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