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感器元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40416发布日期:2021-03-19 12:22阅读:55来源:国知局
电感器元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电气电路等中使用的电感器元件。



背景技术:

作为能够对应于高的电流值,即,要求l值相对较低且高的磁饱和特性的电感器元件,已经提出一种用磁性体覆盖小于1t的导体的电感器元件。另外,关于这样的电感器元件,为了以减小安装面积等的目的,存在需要薄型化的情况。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6/070544号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现有结构的电感器元件中,在使元件薄型化的情况下,随着元件中所包含的导体部的宽度也变窄,导体部露出而形成的安装部的宽度也变窄。因此,在将元件配置于基板之后,在到通过焊料等完成接合为止的期间等,产生元件容易倾倒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薄型也能够防止元件倾倒的电感器元件。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感器元件的特征在于,

具有:

芯,其具有以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的方式配置的第一芯部和第二芯部;以及

导体部,其具有: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的一侧,从所述芯露出并互相分开的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以及在所述第一芯部和所述第二芯部之间通过,并且连接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的连接部,

当从所述第二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以与所述第一芯部和所述第二芯部这两者重叠的方式配置。

当从第二方向观察时,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感器元件的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以与第一芯部和第二芯部这两者重叠的方式配置。具有该安装部的电感器元件即使是第一芯与第二芯的相对方向,即第一方向的长度短的薄型的电感器元件,也可以确保加宽安装部的第一方向的宽度。另外,由于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跨越第一芯和第二芯而配置,因此,可以容易地接近芯的第一方向的中心位置、以及第一和第二安装部的第一方向的中心位置。因此,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感器元件即使是薄型的,也可以有效地防止元件的倾倒。

另外,例如可以是:所述连接部具有:第一连接部,其从所述第一安装部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第二连接部,其从所述第二安装部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以及第三连接部,其在所述第二方向的另一侧,沿正交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三方向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

可以是: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中,正交于作为电流方向的所述第二方向的截面中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比所述截面中的沿所述第三方向的长度短。

由于该电感器元件,通过芯的内部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为板状,并且其截面中的第一方向的长度短,因此可以缩短电感器元件整体的第一方向的长度,因此,对电感器元件的薄型化是有利的。另外,由于通过增长连接部的截面中的第三方向的长度,可以加宽连接部的截面积,因此,可以使电感器元件的电阻降低,此外,可以实现能够对应大电流的元件。

另外,例如可以是: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配置于同一面上。

由于具有该连接部的电感器元件的包含第一~第三连接部的连接部是沿同一平面上延伸的板状,因此对薄型化特别有利。

另外,例如可以是:所述第三连接部的至少一部分是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垂直地延伸的板状。

通过第三连接部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第一和第二连接部垂直地延伸,因此可以抑制元件的高度,并且可以使特性提高。此外,在该情况下,第三连接部只要相对于第一和第二连接部大致垂直地延伸即可,不需要一定是严密地垂直延伸。

另外,例如可以是:所述第一安装部具有第一幅宽部,其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比所述第一芯部和所述第二芯部中的任一个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长,

所述第二安装部具有第二幅宽部,其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比所述第一芯部和所述第二芯部中的任一个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长,

所述第一幅宽部接近所述芯的侧面中的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侧面且比所述第二安装部更靠近所述第一安装部的第一侧面而配置,

所述第二幅宽部接近所述芯的侧面中的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侧面且比所述第一安装部更靠近所述第二安装部的第二侧面而配置。

由于该电感器元件,通过第一幅宽部和第二幅宽部分别接近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而配置,来提高安装姿势下的元件的稳定性,因此,可以更加适当地防止元件的倾倒。另外,由于在安装时,通过焊料等的接合材料容易形成有圆角的第一幅宽部和第二幅宽部靠近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而配置,因此,该电感器元件容易进行用于确认正确地接合于基板的外观检查。此外,在该情况下,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只要大致平行即可,不需要一定是严密地平行。

另外,例如可以是:所述第一安装部具有比所述第一幅宽部更从所述第一侧面远离而配置的第一切口部,

所述第二安装部具有比所述第二幅宽部更从所述第二侧面远离而配置的第二切口部。

通过具有该切口部,可以在与连接部垂直方向上,以良好的尺寸精度来形成第一幅宽部和第二幅宽部。

另外,例如可以是:当从所述第二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配置于所述芯的侧面中的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两个侧面,即,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之间,并且,配置于所述芯的侧面中的平行于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两个侧面,即,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之间。

在该电感器元件中,当从第二方向观察时,将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以不从芯40的侧面突出的方式形成。因此,该电感器元件对于薄型化是有利的,并且有助于安装面积的降低。此外,在该情况下,面和方向的垂直、平行的关系,只要是大致垂直或大致平行即可,不需要一定是严密地垂直或平行。

另外,例如可以是:所述芯具有突出部,其以下端面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之间的方式向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突出。

由于具有该突出部的电感器元件的安装姿势下的稳定性提高,因此,可以更加适当地防止元件的倾倒。

另外,例如可以是:所述芯中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比所述芯中的沿所述第二方向的长度和所述芯中的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的长度短。

对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感器元件中的芯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制,但是特别地第一方向的长度短的芯,对薄型化和元件的倾倒防止效果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感器元件的自斜上方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感器元件的自斜下方的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电感器元件的正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的电感器元件的仰视图。

图5是图1所示的电感器元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图1所示的电感器元件的截面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感器元件的自斜下方的立体图。

图8是图7所示的电感器元件的部分组装图。

图9是示出图7所示的电感器元件中所包含的第二芯的立体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感器元件的自斜下方的立体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电感器元件的部分组装图。

图12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感器元件的部分组装图。

图13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感器元件的自斜上方的立体图。

图14是图13所示的电感器元件的部分组装图。

图15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感器元件的自斜上方的立体图。

图16是图15所示的电感器元件的部分组装图。

图17是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感器元件的自斜上方的立体图。

图18是图15所示的电感器元件的部分组装图。

符号的说明

10、110、210、310、410、510、610……电感器元件

20、120、220、320、420、520、620……导体部

22、122、222、322、422、522、622……连接部

22a、322a、422a、622a……第一连接部

22b、322b、422b、622b……第二连接部

22c、422c……第三连接部

322d、422d……下部切口部

522e、622e……中央平坦部

522f、622f……上部切口部

24、124、324、424……第一安装部

24a、124a、324a、424a……第一幅宽部

24b、124b……第一切口部

24c、124c……第一幅窄部

24d、124d……第一弯曲部

26、126、226、326、426……第二安装部

26a、126a、226a、326a、426a……第二幅宽部

26b、126b、226b……第二切口部

26c、126c、226c……第二幅窄部

26d、126d、226d……第二弯曲部

40、140、440、540……芯

40a、140a、440a……第一芯部

40b、140b、540b……第二芯部

40aa、140aa、140ba、440aa……中芯部

40ab、140ab、140bb、440ab……侧边部

540bc……上部台阶差部

40ac……槽部

41……第一侧面

42……第二侧面

43……第三侧面

44……第四侧面

46……突出部

46a……下端面

47、447、547……上部开口

48……下部开口

50……胶带构件

52……粘接剂。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感器元件10的自斜上方的立体图。电感器元件10具有:芯40,其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外形形状;以及导体部20,其具有从芯40的内部露出的第一安装部24和第二安装部26。芯40具有以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相对的方式配置的第一芯部40a和第二芯部40b。

图5是电感器元件10的分解立体图。在第一芯部40a中的与第二芯部40b相对的面,形成有向第二芯部40b突出的两个侧边部40ab、以及一个中芯部40aa。侧边部40ab与中芯部40aa沿正交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z轴方向),相互平行地延伸。

如图5所示,在第一芯部40a中,两个侧边部40ab配置于正交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第三方向(y轴方向)的两端部,中芯部40aa是第三方向的中央部,并且配置于两个侧边部40ab之间。在侧边部40ab与中芯部40aa之间、中芯部40aa的上方,形成有用于容纳导体部20的连接部22的槽部40ac。

第二芯部40b具有平板状的外形。第二芯部40b相对于第一芯部40a的中芯部40aa和/或侧边部40ab,使用粘接剂52等接合。在第二芯部40b与中芯部40aa和侧部40ab之间,可以形成有用于防止磁饱和的间隙。在该情况下,第二芯部40b和中芯部40aa之间的间隙可以与第二芯部40b和侧部40ab之间的间隙相同,也可以不同。

如图5所示,芯40是组合了e型的第一芯部40a和i型的第二芯部40b的ei型的芯,但是作为电感器元件10的芯40,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其它的组合了非对称的芯的芯、或者组合了对称的芯的芯。芯40的材料,可以列举铁,其它金属以及合金、或者铁氧体等,但是只要是磁性材料,则没有特别限定。

如图5所示,导体部20具有:两个安装部,即,第一安装部24和第二安装部26;以及连接部22,其连接第一安装部24和第二安装部26。连接部22在第一芯部40a和第二芯部40b之间通过,并且连接第一安装部24和第二安装部26。

图2是自斜下方观察到的电感器元件10的立体图。第一安装部24和第二安装部26在第二方向的一侧,即,z轴负方向侧,从芯40露出。第一安装部24和第二安装部26在第三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并且相互分离地配置。此外,在电感器元件10的说明中,将第一芯部40a和第二芯部40b相对的方向设定为第一方向(x轴方向)、将正交于第一方向的方向,即,垂直于安装面的上下方向设定为第二方向(z轴方向)、将正交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方向设定为第三方向(y轴方向)来进行说明。

如作为正视图的图3所示,电感器元件10被用作为第一安装部24和第二安装部26以朝向未图示的焊盘的姿势被安装于安装基板。对电感器元件10的大小(外形尺寸)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将x方向设定为3~20mm、将y方向设定为3~20mm、将z方向设定为3~20mm。

如图1所示,除了露出于电感器元件10的下方的第一安装部24和第二安装部26之外,导体部20被容纳于芯40的内部。即,如图5所示,连接第一安装部24和第二安装部26的的连接部22被容纳于芯40的内部。

如图5所示,连接部22具有第一连接部22a、第二连接部22b和第三连接部22c。第一连接部22a是从第一安装部24向第二方向(z轴方向)延伸的板状,第二连接部22b是从第二安装部26向第二方向(z轴方向)延伸的板状。第三连接部22c在第二方向的另一侧(z轴正方向侧),沿第三方向(y轴方向)连接第一连接部22a和第二连接部22b。

连接部22具有向下方(z轴负方向侧)打开的u字状的形状,并且第三连接部22c与第一连接部22a和第二连接部22b配置于同一面上。作为包含第一安装部24、第二安装部26以及连接部22的导体部20的材料,例如,列举铜和铜合金、银、镍等的金属的良导体,但是只要是导体材料,则没有特别限定。导体部20,例如,对金属的板材进行机械加工而形成。然而,作为导体部20的形成方法,不限于此。

图6是电感器元件10的截面图。在导体部20的第一连接部22a和第二连接部22b中,正交于电流方向,即,第二方向(z轴方向)的截面中的沿第一方向(x轴方向)的长度l4比其截面中的沿第三方向(y轴方向)的长度l5短。另外,以构成第一连接部22a和第二连接部22b的板材的厚度方向作为第一方向(x轴方向),板材的面平行于yz平面的方式,配置第一连接部22a和第二连接部22b。

由于这样的连接部22的第一方向(x轴方向)的长度短,因此,也可以缩短容纳连接部22的芯40的第一方向(x轴方向)的长度。因此,具有这样的连接部22的电感器元件10对于薄型化是有利的。第一连接部22a和第二连接部22b的截面积可以根据导体部20中流通的电流的值或者电感器元件10的大小等来适当确定,例如,可以设为0.1~10mm2的程度。

图4是自第二方向的一侧(z轴负方向侧)观察到的图1所示的电感器元件10的仰视图。如图4所示,第一安装部24和第二安装部26从芯40的下部开口48向芯40的外部露出。当从第二方向(z轴方向)观察时,第一安装部24和第二安装部26以与第一芯部40a和第二芯部40b这两者重叠的方式配置。

如图2和图4所示,第一安装部24具有第一幅宽部24a、第一切口部24b、第一幅窄部24c和第一弯曲部24d。第一幅宽部24a和第一幅窄部24c沿平行于第一方向(x轴方向)和第三方向(y轴方向)的相同的平面延伸。第一弯曲部24d连接平行于yz平面的第一连接部22a(参照图5)和平行于xy平面的第一幅窄部24c。如图5所示,构成导体部20的板材在第一弯曲部24d弯曲90°。

如图4所示,第一幅宽部24a的沿第一方向(x轴方向)的长度l3比第一芯部40a和第二芯部40b中的任一个的沿第一方向的长度l1、l2长。如图2所示,第一安装部24通过第一弯曲部24d被引出至第一芯部40a的下表面,连接于第一弯曲部24d的第一幅窄部24c沿第三方向(y轴方向),朝向芯40的第一侧面41延伸。此外,第一幅宽部24a与第一幅窄部24c在y轴负方向端部连接。第一幅宽部24a从第一幅窄部24c的端部,朝向第二芯部40b侧,沿第一方向(x轴方向)延伸。

如图4所示,当从第二方向(z轴方向)观察时,第一幅窄部24c仅与第一芯部40a重叠,但是,当从第二方向(z轴方向)观察时,第一幅宽部24a以与第一芯部40a和第二芯部40b这两者重叠的方式配置。另外,如图4所示,第一幅宽部24a接近芯40中的平行于第一方向(x轴方向)和第二方向(z轴方向)的侧面且比第二安装部26更靠近第一安装部24的第一侧面41而配置。

如图2和图4所示,第一安装部24具有第一切口部24b,其比第一幅宽部24a更从第一侧面41远离而配置。由于在第一弯曲部24d与第一幅宽部24a之间形成有第一切口部24b,因此,第一幅宽部24a沿与第一弯曲部24d不同的方向(x轴方向),高精度地配置。

如图4所示,第二安装部26以平行于x轴的对称轴为基准,具有与第一安装部24对称的形状。如图2和图4所示,第二安装部26具有第二幅宽部26a、第二切口部26b、第二幅窄部26c和第二弯曲部26d。第二幅宽部26a和第二幅窄部26c沿与配置有第一幅宽部24a和第一幅窄部24c的平面为相同的平面延伸。第二弯曲部26d连接平行于yz平面的第二连接部22b(参照图5)和平行于xy平面的第二幅窄部26c。如图5所示,构成导体部20的板材在第二弯曲部26d弯曲90°。

如图4所示,第二幅宽部26a的沿第一方向(x轴方向)的长度与第一幅宽部24a的沿第一方向(x轴方向)的长度l3相同。如图2所示,第二安装部26通过第二弯曲部26d被引出至第一芯部40a的下表面,连接于第二弯曲部26d的第二幅窄部26c沿第三方向(y轴方向),朝向芯40的第二侧面42延伸。此外,第二幅宽部26a与第二幅窄部26c在y轴正方向端部连接。第二幅宽部26a从第二幅窄部26c的端部,朝向第二芯部40b侧,沿第一方向(x轴方向)延伸。

如图4所示,当从第二方向(z轴方向)观察时,第二幅窄部26c仅与第一芯部40a重叠,但是,当从第二方向(z轴方向)观察时,第二幅宽部26a以与第一芯部40a和第二芯部40b这两者重叠的方式配置。另外,如图4所示,第二幅宽部26a接近芯40中的平行于第一方向(x轴方向)和第二方向(z轴方向)的侧面且比第一安装部24更靠近第二安装部26的第二侧面42而配置。

另外,与第一安装部24同样地,第二安装部26具有第二切口部26b,其比第二幅宽部26a更从第二侧面42远离而配置。由于在第二弯曲部26d与第二幅宽部26a之间形成有第二切口部26b,因此,第二幅宽部26a沿与第二弯曲部26d不同的方向(x轴方向),高精度地配置。

如图4所示,当从第二方向(z轴方向)观察时,第一安装部24和第二安装部26配置于芯40的侧面中的平行于第一方向(x轴方向)和第二方向(z轴方向)的两个侧面,即,第一侧面41和第二侧面42之间。另外,当从第二方向(z轴方向)观察时,第一安装部24和第二安装部26配置于芯40的侧面中的平行于第三方向(y轴方向)和第二方向(z轴方向)的两个侧面,即,第三侧面43和第四侧面44之间。如此,当从z轴方向观察时,由于第一安装部24和第二安装部26以不从芯40的外周突出的方式配置,因此,电感器元件10可以使相对于安装面的投影面积变窄。

如图6所示,芯40中的沿第一方向(x轴方向)的长度l6优选比芯40中的沿第三方向(y轴方向)的长度l7短。通过使在高度方向上垂直的截面中的芯40的短边方向与相同截面中的第一连接部22a和第二连接部22b的短边方向一致,可以有效地使电感器元件10薄型化。

如图1所示,在芯40的上表面,可以形成有上部开口47。通过形成上部开口47,可以将容纳于芯40的连接部22的周围所产生的热有效地放热至外部。上部开口47可以用胶带构件50封闭。作为胶带构件50的材质,可以列举例如聚酰亚胺。

如图3所示,芯40具有突出部46,其以下端面46a位于第一安装部24和第二安装部26之间的方式向第二方向的一侧(z轴负方向)突出。由于具有突出部46的电感器元件10的安装姿势下的稳定性提高,因此,可以进一步防止元件的倾倒。

如图2和图4所示,在电感器元件10中,由于安装部24、26具有幅宽部24a、26a,因此,即使薄型也可以防止元件的倾倒。另外,由于第一幅宽部24a和第二幅宽部26a配置于y轴方向的两端部,因此,电感器元件10以安装姿势放置时的稳定性良好。因此,电感器元件10在将元件配置于基板后,在到通过焊料等完成接合为止的期间等,可以有效地防止元件倾倒的问题。

第二实施方式

图7是自斜下方观察到的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感器元件110的立体图。在电感器元件110中,在构成芯140的第一芯部140a和第二芯部140b具有对称的形状的方面、以及第二安装部126是相对于第一安装部124旋转了90°的形状的方面等,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感器元件10不同。对电感器元件110,以与电感器元件10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并且对于与电感器元件10的共同点,将省略说明。

图8是图7所示的电感器元件110的部分组装图,并且表示第一芯部140a和导体部120的配置关系。在第一芯部140a中的相对于第二芯部140b的面,与图5所示的第一芯部40a同样地,形成有中芯部140aa和侧边部140ab。然而,中芯部140aa和侧边部140ab朝向第二芯部140b突出的突出量比图5所示的第一芯部40a的突出量少。

图9是第二芯部140b的外观图,并且示出第二芯部140b中的与第一芯部140a相对的面的形状。在第二芯部140b中的与第一芯部140a相对的面,与如图8所示的第一芯部140a同样地,形成有中芯部140ba和侧边部140bb。图7所示的芯140使第一芯部140a的中芯部140aa与第二芯部140b的中芯部140ba、第一芯部分140a的侧边部140ab与第二芯部140b的侧边部140bb互相匹配地构成。

图8所示的导体部120的连接部122被夹持于第一芯部140a与第二芯部140b之间而被容纳。如图8所示,第一安装部124和第二安装部126经由通过第一芯部140a和第二芯部140b之间的连接部122而连接。连接部122的概略形状与图5所示的连接部22相同。

如图7所示,第一安装部124具有第一幅宽部124a、第一切口部124b、第一幅窄部124c和第一弯曲部124d。第一安装部124通过第一弯曲部124d被引出至第二芯部140b的下表面,连接于第一弯曲部124d的第一幅窄部124c沿第三方向(y轴方向),朝向芯部140的第一侧面141延伸。此外,第一幅宽部124a与第一幅窄部124c在y轴负方向端部连接。第一幅宽部124a从第一幅窄部124c的端部,朝向第一芯部140a侧,沿第一方向(x轴方向)延伸。

如图7所示,当从第二方向(z轴方向)观察时,第一幅窄部124c仅与第二芯部140b重叠,但是,当从第二方向(z轴方向)观察时,第一幅宽部124a以与第一芯部140a和第二芯部140b这两者重叠的方式配置。另外,如图7所示,第一幅宽部124a接近芯140中的平行于第一方向(x轴方向)和第二方向(z轴方向)的侧面且比第二安装部126更靠近第一安装部124的第一侧面141而配置。

如图7所示,第二安装部126具有第二幅宽部126a、第二切口部126b、第二幅窄部126c和第二弯曲部126d。第二安装部126通过第二弯曲部126d被引出至第一芯部140a的下表面,连接于第二弯曲部126d的第二幅窄部126c沿第三方向(y轴方向),朝向芯部140的第二侧面142延伸。此外,第二幅宽部126a与第二幅窄部126c在y轴正方向端部连接。第二幅宽部126a从第二幅窄部126c的端部,朝向第二芯部140b侧,沿第一方向(x轴方向)延伸。

如图7所示,当从第二方向(z轴方向)观察时,第二幅窄部126c仅与第一芯部140a重叠,但是,当从第二方向(z轴方向)观察时,第二幅宽部126a以与第一芯部140a和第二芯部140b这两者重叠的方式配置。另外,如图7所示,第二幅宽部126a接近芯140中的平行于第一方向(x轴方向)和第二方向(z轴方向)的侧面且比第一安装部124更靠近第二安装部126的第二侧面142而配置。

如图7所示,第二安装部126为相对于第一安装部124旋转了90°的形状。如此,具有第一安装部124和第二安装部126的电感器元件110的形状和重量的关于第一方向(x方向)的平衡良好,并且可以适当地防止以安装姿势放置时的倾倒。此外,电感器元件110发挥与电感器元件10相同的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图10是自斜下方观察到的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感器元件210的立体图。在电感器元件210中,除了第一安装部124和第二安装部226以平行于x轴的对称轴为基准为对称的形状的方面之外,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感器元件110相同。对电感器元件210,以与电感器元件110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并且对于与电感器元件110的共同点,将省略说明。

图10所示的电感器元件210的芯140与图7所示的电感器元件110相同,但是第二安装部226的形状与图7所示的电感器元件110不同。

如图10所示,第二安装部226具有第二幅宽部226a、第二切口部226b、第二幅窄部226c和第二弯曲部226d。第二安装部226与第一安装部124相同地,通过第二弯曲部226d被引出至第二芯部140b的下表面,连接于第二弯曲部226d的第二幅窄部226c沿第三方向(y轴方向),朝向芯部140的第二侧面142延伸。此外,第二幅宽部226a与第二幅窄部226c在y轴正方向端部连接。第二幅宽部226a从第二幅窄部226c的端部,朝向第一芯部140a侧,沿第一方向(x轴方向)延伸。

图11是图10所示的电感器元件210的部分组装图,并且表示第一芯部140a和导体部220的配置关系。如图10和图11所示,第二安装部226以平行于x轴的对称轴为基准,具有与第一安装部124对称的形状。即,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感器元件210中的导体部220的概略形状,与图5所示的电感器元件10中的导体部20相同。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感器元件210发挥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感器元件10相同的效果。

第四实施方式

图12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感器元件310的部分组装图,并且表示第一芯部140a与导体部320的配置关系。在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感器元件310中,除了导体部320的第一连接部322a和第二连接部322b形成有下部切口部322d的方面、以及第一和第二安装部324、326中的幅宽部324a、326a的沿y轴方向的长度不同的方面,与图7~图9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感器元件110相同。对电感器元件310,以与电感器元件110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并且对于与电感器元件110的共同点,将省略说明。

如图12所示,在电感器元件310所具有的导体部320中的容纳于第一芯部140a和第二芯部140b之间的第一连接部322a和第二连接部322b,形成有下部切口部322d。下部切口部322d是第一连接部322a和第二连接部322b中的连接于第一安装部324和第二安装部326的下方部分,并且形成于靠近芯140的侧边部140ab的位置。

通过形成这样的下部切口部322d,电感器元件310可以使安装部324、326的幅宽部324a、326a的沿y轴方向的长度l8变长。这是因为,在对一枚板材进行机械加工来制作导体部320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作为下部切口部322d被切开的部分的板材的一部分,作为安装部324、326中的幅宽部324a、326a的一部分。

由于图12所示的电感器元件310可以使第一安装部324和第二安装部326的幅宽部324a、326a的沿y轴方向的长度l8变长,因此,在安装姿势下的稳定性良好,并且可以适当地防止倾倒。另外,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感器元件310发挥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感器元件10相同的效果。

第五实施方式

图13是自斜上方观察到的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感器元件410的立体图。在电感器元件410中,在芯440的上部开口447较大地形成的方面、以及导体部420的第三连接部422c的至少一部分是相对于连接部422的另一部分垂直地延伸的板状的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感器元件10不同。对电感器元件410,以与电感器元件10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并且对于与电感器元件10的共同点,将省略说明。

图14是图13所示的电感器元件410的部分组装图,并且表示第一芯部440a与导体部420的配置关系。在第一芯部440a中,除了侧边部440ab之外的部分的高度仅与中芯部440aa为相同的高度,如图13所示,第三连接部422c以从z轴方向观察重叠于第一芯部440a之上的方式,相对于第一连接部422a和第二连接部422b大致垂直地配置。第三连接部422c的一部分从芯440的上部开口447露出。

如图14所示,第三连接部422c是相对于第一连接部422a和第二连接部422b垂直地延伸的板状。此外,第三连接部422c相对于第一连接部422a和第二连接部422b,例如在形成85~95°的角度的方向上延伸,包含于垂直地延伸的状态。这样的连接部422可以通过使包含第三连接部422c的连接部422的上端部分在相对于第一连接部422a和第二连接部422b垂直的方向上弯曲来形成。

具有这样的第三连接部422c的电感器元件410将电感器元件410的高度设为恒定的情况与不使第三连接部422c弯曲的图1所示的电感器元件10相比,可以使第一连接部422a和第二连接部422b的z方向长度变长。因此,电感器元件410可以抑制元件的高度,并且使特性提高。

此外,电感器元件410关于在第一连接部422a和第二连接部422b形成有下部切口部422d的方面、或者第一和第二安装部424、426中的第一幅宽部424a和第二幅宽部426a的y轴方向宽度较宽的方面,与电感器元件310相同。此外,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感器元件410发挥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感器元件10相同的效果。

第六实施方式

图15是自斜上方观察到的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感器元件510的立体图。在电感器元件510中,在芯540的上部开口547,配置有导体部520中的第三连接部422c和中央平坦部522e的方面、以及在芯540的第二芯部540b的上端形成有上部台阶差540bc的方面,与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感器元件410不同。对电感器元件510,以与电感器元件410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并且对于与电感器元件410的共同点,将省略说明。

图16是图15所示的电感器元件510的部分组装图,并且表示第一芯部440a与导体部520的配置关系。第一芯部440a与图4所示的电感器元件410的第一芯部440a相同。导体部520的连接部522除了具有第一~第三连接部422a~422c之外,还具有与第三连接部422c为相同的平面状地延伸的中央平坦部522e。中央平坦部522e从第三连接部422c的y轴方向中央部,朝向第二芯部540b的侧延伸。

如图15所示,在第二芯部540b的上端,形成有与第一芯部440a的中芯部440aa为相同的高度的上部台阶差部540bc。当从第二方向观察时,中央平坦部522e的一部分以与上部台阶差部540bc重叠的方式配置。如图16所示,在中央平坦部522e的第三方向(y轴方向)的两侧,形成有上部切口部522f。关于导体部520中的第一安装部424、第二安装部426、第一~第三连接部422a~422c,与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导体部420相同。

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感器元件510,如图15所示,在芯540的上部开口547,配置有导体部520的中央平坦部522e。因此,感应器元件510即使如像感应器元件10那样地不配置将开口封闭的胶带构件50(参照图1),也可以用安装机的吸嘴吸附感应器元件510的中央平坦部522e,并且圆滑地搬送至安装基板的安装位置。另外,电感器元件510发挥与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感器元件410相同的效果。

第七实施方式

图17是自斜上方观察到的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感器元件610的立体图。在电感器元件610中,在中央平坦部622e的第三方向(y轴方向)宽度变宽的方面、以及上部切口部622f加宽至第一连接部622a和第二连接部622b的方面,与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感应器元件510不同,在其它方面,与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感应器元件510相同。对电感器元件610,以与电感器元件510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并且对于与电感器元件510的共同点,将省略说明。

图18是图17所示的电感器元件610的部分组装图,并且表示第一芯部440a与导体部620的配置关系。此外,电感器元件610中所包含的芯540与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感器元件510中所包含的芯540相同。如图18所示,导体部620的中央平坦部622e的y轴方向宽度比第一芯部440a中的中芯部440aa的y轴方向宽度宽。

如图18所示,在中央平坦部622e的第三方向(y轴方向)的两侧,形成有上部切口部622f。上部切口部622f延续至导体部620中的第一连接部622a和第二连接部622b。如此,通过将上部切口部622f加宽至第一连接部622a和第二连接部622b,能够加宽导体部620的中央平坦部622e的y轴方向宽度。因此,电感器元件610可以确保能够加宽用安装机的吸嘴吸附的范围,并且即使在小型化了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安装机适当地搬送。此外,电感器元件610发挥与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感器元件510相同的效果。此外,关于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面和方向的垂直、平行的关系,只要是大致垂直或大致平行即可,不需要一定是严密地垂直或平行。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