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26621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线缆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线缆连接器,特别是指用于具有刺破端端子以连接包覆有绝缘皮的导线的线缆连接器。
相关于本实用新型的现有构造如台湾专利申请第78110089号,该线缆连接器已广泛应用于电脑业中,此类电连接器的端子一般具有刺穿装置,借端子的刺穿装置将所连接导线的外绝缘皮刺破而使端子与导线内部芯线相导通,从而实现连接器的电性连接功能。该现有线缆连接器,其绝缘本体与遮蔽壳体一般是采用铆合方式实现二者的连接。显而易见,这样的连接方式必然需要多增加一道铆合步骤及使用一些铆合治具,使得线缆连接器的制造及组装均较为繁琐,且零件增多。现有的另一种构造是将绝缘本体与遮蔽壳体以卡扣方式连接,请参阅

图1,该线缆连接器8包括有绝缘本体80、遮蔽壳体82、端子84及固定元件86,其中绝缘本体80具有一基板800,该基板800的上下两侧边开设有缺口802,遮蔽壳体82则组装在绝缘本体80基板800的一侧,其具有一平整部820,且在该平整部820的上下两侧边朝绝缘本体80延伸有与其基板800的缺口802相对应的扣持体822,借该扣持体822与缺口802相卡扣以实现绝缘本体80与遮蔽壳体82的组接。然而,该扣持体822为一弯折弹片结构,所以当对接连接器与该线缆连接器8插拔时,该扣持体822易于发生弹性变形,而使遮蔽壳体82难以在两连接器插拔方向上提供与绝缘本体80足够的扣持力量,甚至松脱。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其遮蔽壳体不需铆合便能快速稳固组装在绝缘本体上,且可将连接器的多个部件一体连接。
依据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包括有前后两绝缘本体、遮蔽壳体、若干个端子及扣压元件等构件,其中该前绝缘本体具有基板及自基板向前凸出并与对接连接器对接的对接部,该对接部上开设有上下两排收容孔槽并贯通基板,而后绝缘本体自前绝缘本体的基板后侧与之组接,其具有与前绝缘本体的基板相接合的接合板及由接合板后侧面向后垂直凸伸的主体部,该主体部具有设于中段的收容部及收容部两侧且略高于收容部的两组装部,该收容部对应前绝缘本体的收容孔槽设有与之贯通且数目相同的上下两排收容孔槽,而使两绝缘本体共同形成收容端子用的若干个收容孔槽,遮蔽壳体由前绝缘本体的对接部一侧组装,端子具有设于其两端的刺破端及接合端,而扣压元件用以迫使诸导线进入端子刺破端,其特征在于遮蔽壳体具有平整部及由平整部向前凸伸的遮蔽部及由平整部相对两端缘向后弯折延伸的抵持体,后绝缘本体对应前述抵持体设有将抵持体部分收容的收容腔,并于收容腔的上下两壁面开设有供扣压元件插入并与遮蔽壳体的抵持体相扣接的定位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连接器的遮蔽壳体与绝缘本体的组装固定是借助于遮蔽壳体特殊的构形并配合设于绝缘本体的扣压元件,而可使遮蔽壳体不需铆合便能快速稳固组装于绝缘本体上,且可将连接器的多个部件一体连接。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详细地说明。
图1为现有线缆连接器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前侧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后侧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前侧视角的立体组合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后侧视角的立体组合图。
图6至图9为本实用新型依次组装的示意图。
请参阅图2,本实用新型1包括有前绝缘本体2、后绝缘本体3、上下两排若干个端子4、遮蔽壳体5及上、下扣压元件6等构造。
请参阅图2和图3,端子4各自用以电性连接一根导线,其有上下两组,每组分为前后两排,每个端子4具有位于其两端的刺破端40及接合端41,其刺破端40形成可穿透导线绝缘皮的尖齿400,尖齿400间形成一个槽401,而其接合端41用以与对接连接器电性连接,穿透绝缘用的尖齿400可穿透导线的绝缘皮而使绝缘皮内包覆的导体裸露于其外而与该刺破端40作电性接触。
前绝缘本体2具有一阶梯状基板20,该基板20包含较宽的前基板21和与前基板21等高且相对较窄的后基板22,前基板21的两侧具有弧形的凸部210,其前侧面向前垂直凸伸有一对接部23,其上开设有上下两排收容孔槽230并贯通基板20,端子4的接合端41可自后基板22组入收容孔槽230中。
后绝缘本体3具有一与前绝缘本体2的基板20相接合的接合板30及由接合板30的后侧面向后垂直凸伸的主体部31,该接合板30与前绝缘本体2的基板20的高度及厚度相同,于接合板30上设有完全对应前绝缘本体2的基板20的侧边形状的开口300,以使前后绝缘本体2、3二者能紧密接合(参阅图7,容后述),其两侧壁中部设有凹槽301,而主体部31具有设于中段的收容部32及位于收容部32两侧且略高于收容部32的两组装部33。收容部32具有上下两侧的配合面320,又于收容部32上对应前绝缘本体2的收容孔槽230设有与之贯通且数目相同的上下两排收容孔槽321,端子4恰可装设于收容孔槽321内,此时端子4的刺破端40穿出收容部32的配合面320,而其接合端41自收容部32收容孔槽321的前方伸出(如图6所示),之后将前绝缘本体2与后绝缘本体3组合,后绝缘本体3的收容孔槽321恰可与前绝缘本体2的收容孔槽230共同形成若干个端子容道,端子4的接合端41则自后基板22组入收容孔槽230中,借前绝缘本体2前基板21的凸部210与后绝缘本体3接合板30的开口300的配合作用,而可起到前、后绝缘本体2、3组装时的“防呆”作用并可使前后绝缘本体2、3紧密接合(参阅图6及图7)。另外,组装部33具有连接板330、上下组装板331及收容腔332,该连接板330与收容部32相连,其中一组装部33的上组装板331靠近接合板30的适当位置处设有定位孔3310,且其远离接合板30的端缘下部适当位置处开设有弧形缺口3311,而该组装部33的下组装板331远离接合板30的适当位置处设有与定位孔3310孔径相同的定位孔3312,且其靠近接合板的适当位置处开有较定位孔3310孔径稍小的凹孔3313。至于另一组装部33与上述组装部33结构完全相同,仅是其上组装板为前一组装部的下组装板,而下组装板为前一组装部的上组装板而已,此处不予赘述。此外,收容腔332具有一前抵靠壁面3320及一内抵靠壁面3321。
遮蔽壳体5由前绝缘本体2的前方组装,其具有平整部50、遮蔽部51及两抵持体52,该遮蔽部51由平整部50向前垂直凸伸的中空体,其包括一较宽的上遮蔽部分510及较窄的下遮蔽部分511,两遮蔽部分510、511上适当位置处设有数个凹点512。两抵持体52由平整部50两端缘500对应后绝缘本体3的凹槽301位置处向后延伸一定长度形成第一夹接板520,接着向内弯折延伸一定长度形成第二夹接板521,再向后弯折延伸一定长度形成第三夹接板522,之后再向外弯折一定长度形成第四夹接板523,其中第一夹接板520具有与平整部50相接的窄部5200及与第二夹接板521相接的宽部5201,该宽部具有前侧壁面5202,第二夹接板521的两侧壁面设有横向凸棱5210,第四夹接板523对应前述后绝缘本体3组装部33的缺口3311设有相应形状的凸部5230,即其中一扣持体的第四夹接板523的下缘设有前述凸部5230,而另一扣持体的第四夹接板523的上缘设有前述凸部5230。
请参阅图2、3及图7、8,待前、后绝缘本体2、3与端子4组接完毕,将遮蔽壳体5自前绝缘本体2前方组入,其平整部50贴合于前绝缘本体2的前基板20与后绝缘本体3的接合板30的前壁面上,而其遮蔽部51罩覆在前绝缘本体2对接部23的外围以实现屏蔽功能,其扣持体52则与后绝缘本体3的组装部33相组接,其中,第一夹接板520的窄部5200恰可收容在后绝缘本体3的凹槽301内,且其宽部5201的前侧壁面5202恰可抵持在后绝缘本体3收容腔332的前抵靠壁面3320上,而第三夹接板522抵靠在收容腔332的内抵靠壁面3321上,第四夹接板523的凸部5230则扣合在组装部33的缺口3311内,从而将遮蔽壳体5稳固组装在绝缘本体上并实现前、后绝缘本体2、3的组固。此时,遮蔽壳体5借其扣持体52的第二夹接板521将每一组装部33的收容腔332分隔为前后两个空间A和B。
继续参阅图2及图3,扣压元件6组装在后绝缘本体3的主体部31用以迫使导线进入端子4的刺破端40,其具有一基板60,在该基板60与前述主体部31配合一面上的适当位置处凸伸有前后两排对齐的若干个导线固定体600,同排的相邻两导线固定体间形成导线固定槽601,其可将导线收容固定于其中,且这些导线固定槽601与前述端子容道相对齐。又在基板60对应端子4刺破端40设有对应的若干个通道602以固定端子4的刺破端40。另外,在基板60与前述主体部31配合一面上,对应一组装部33的定位孔3310设有第一定位柱61,而对应另一组装部33的定位孔3312设有第二定位柱62,这些定位柱61、62的中部适当位置处设有平整面610、620并分别于其远离基板60的一端形成扣持部611、621。
因两扣压件结构完全相同,且二扣压件的组装也完全相同,故此处仅针对上扣压件6的组装作说明,而不对下扣压件作重复说明。
请参阅图2、3及图7至图9,待遮蔽壳体5组装完毕,将上扣压元件6自后绝缘本体3上方组于后绝缘本体3上,其基板60的前壁面603抵靠在后绝缘本体3接合板30的后壁面302上,其第一定位柱61恰可由定位孔3310插入于空间A中,且该第一定位柱61的扣持部611恰可与位于其同侧的扣持体52第二夹接板521的横向凸棱5210相扣接,且其末端抵持在组装部33的凹孔3313内,而第二定位柱62由定位孔3312插置在空间B中,且该第二定位柱62的扣持部621恰可与位于其同侧的扣持体52第二夹接板521的横向凸棱5210相扣接,从而将扣压元件6稳固组装在电连接器1上(图4和图5参照)。此时,端子4的刺破端41进入扣压元件6基板60的若干个通道602内,而使收容于导线固定槽601内的导线被压入于端子4刺破端41的槽401内,借刺破端41尖齿400刺破绝缘皮实现导线内的导体与端子4的电性导通(未图示)。
权利要求1.一种线缆连接器,包括有绝缘本体、遮蔽壳体、若干个端子及扣压元件,其特征在于该遮蔽壳体具有平整部、由平整部向前凸伸的遮蔽部及由平整部相对两端缘向后弯折延伸的抵持体,而绝缘本体对应前述抵持体设有将抵持体部分收容的收容腔,并于收容腔的上下两壁面开设有供扣压元件插入并与遮蔽壳体的抵持体相扣接的定位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是所述遮蔽壳体的抵持体设有两个,且其分别由遮蔽壳体的平整部两端缘适当位置处向后延伸一定长度形成第一夹接板,接着向内弯折延伸一定长度形成第二夹接板,再向后弯折延伸一定长度形成第三夹接板,之后再向外弯折一定长度形成第四夹接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是所述绝缘本体分为前后两部分,前绝缘本体具有一基板及自基板向前凸出并与对接连接器对接的对接部,该对接部上开设有上下两排收容孔槽并贯通基板,而后绝缘本体自前绝缘本体的基板后侧与之组接,其具有与前绝缘本体的基板相接合的接合板及由接合板后侧面向后垂直凸伸的主体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是所述后绝缘本体的主体部具有设于中段的收容部,及收容部两侧且略高于收容部的两组装部,该收容部对应前绝缘本体的收容孔槽设有与之贯通且数目相同的上下两排收容孔槽,而使两绝缘本体共同形成收容端子用的若干个收容孔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是所述后绝缘本体的组装部具有连接板、上下组装板及收容腔,该连接板与后绝缘本体的收容部相连,其中一组装部的一组装板靠近接合板的适当位置处设有定位孔,且其远离接合板的端缘适当位置处开设有缺口,而该组装部的另一组装板远离接合板的适当位置处设有定位孔,且其靠近接合板的适当位置处开有较定位孔孔径稍小的凹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是所述遮蔽壳体抵持体的第四夹接板对应前述后绝缘本体组装部的缺口设有相应形状的凸部以与该缺口相扣合。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是所述扣压元件的基板于其与后绝缘本体的主体部配合一面上对应组装部的邻近接合板的定位孔设有第一定位柱,而对应另一组装部的远离接合板的定位孔设有第二定位柱,这些定位柱分别插入各自对应的定位孔中,且这些定位柱的中部适当位置处设有平整面并分别于其远离基板的一端形成扣持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是所述遮蔽壳体抵持体的第一夹接板具有与平整部相接的窄部及与第二夹接板相接的宽部,该宽部具有前侧壁面,第二夹接板的两侧壁面设有与扣压元件定位柱的扣持部相扣接的横向凸棱。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是所述后绝缘本体接合板的两侧壁面对应遮蔽壳体抵持体的第一夹接板的窄部设有凹槽。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是所述前绝缘本体的基板为阶梯状的基板,其包含较宽的前基板和与前基板等高且相对较窄的后基板,前基板的两侧具有弧形的凸部,其前侧面向前垂直凸伸前述对接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是所述后绝缘本体的接合板与前绝缘本体的基板的高度及厚度相同,且于接合板上设有完全对应前绝缘本体的基板侧边形状的开口。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是所述扣压元件的基板在其与后绝缘本体的主体部配合面上的适当位置处凸伸有前后两排对齐的若干个导线固定体,同排的相邻两导线固定体间形成导线固定槽,且这些导线固定槽与前述的端子容道相对齐。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是所述扣压元件的基板对应端子的刺破端设有对应的若干个通道。
专利摘要一种线缆连接器,包括前后两绝缘本体、若干个端子、遮蔽壳体及扣压元件,该前绝缘本体具有基板及自基板向前凸出并与对接连接器对接的对接部,后绝缘本体由前绝缘本体的基板后侧组接,遮蔽壳体由前绝缘本体的对接部一侧组装,其具有平整部、由平整部向前凸伸的遮蔽部及由平整部相对两端缘向后弯折延伸的抵持体,后绝缘本体对应前述抵持体设有将抵持体的一部分收容的收容腔,于收容腔的上下两壁面开设有定位孔以供扣压元件插入而与遮蔽壳体的抵持体扣接。
文档编号H01R4/24GK2368189SQ9922628
公开日2000年3月8日 申请日期1999年4月13日 优先权日1999年4月13日
发明者赖金德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