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d保护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320740阅读:351来源:国知局
Esd保护器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半导体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ESD保护器件。
【背景技术】
[0002]静电是一种客观的自然现象,产生的方式多种,如接触、摩擦、电器间感应等。静电的特点是长时间积聚、高电压、低电量、小电流和作用时间短的特点。静电在多个领域造成严重危害。摩擦起电和人体静电是电子工业中的两大危害,常常造成电子电器产品运行不稳定,甚至损坏。ESD是20世纪中期以来形成的以研究静电的产生、危害及静电防护等的学科,国际上习惯将用于静电防护的器材统称为ESD。
[0003]高压SCR (可控硅)结构因为其强泄放电流能力,常用作高压1的ESD保护器件。常规的高压SCR结构如图1所示,常规SCR结构一般由做在高压N阱(HVNW)中的接静电端的N+扩散区/P+扩散区和做在高压P阱(HVPW)中的接地端的N+扩散区/P+扩散区组成。这种SCR结构的一般在高压N阱/高压P阱结击穿后触发开启,而高压N阱/高压P阱结的击穿电压较高,因此该SCR结构的触发电压较高而且不容易控制和调节。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易于调节开启电压,比现有SCR结构开启电压低的ESD保护器件。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ESD保护器件,包括:共用一 P型衬底的一 LDPMOS(P型横向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结构和一 SCR结构;
[0006]所述LDPMOS包括:第一高压N阱I上部的第一 N+扩散区5作为该LDPMOS的源极,第一高压N阱I上部的第一 P+扩散区6作为该LDPMOS的接出端,覆盖于第一高压N阱I和第一高压P阱2上方的多晶硅栅作为LDPMOS的栅极,第一高压P阱2上部的第二 P+扩散区8作为该LDPMOS的漏极;
[0007]所述SCR结构包括:第二高压N阱3上部的第二 N+扩散区9和第三P+扩散区10,第二高压P阱4上部的第四P+扩散区11、第三N+扩散区12和第五P+扩散区13 ;
[0008]所述LDPMOS其源极和第一 P+扩散区6接出端共接并接至静电输入端,其栅极与源极和第一 P+扩散区6接出端共接并接至静电输入端;
[0009]所述SCR结构的第二 N+扩散区9和第三P+扩散区10与所述LDMOS的源极和第一 P+扩散区6接出端共接并接至静电输入端;
[0010]所述SCR结构的第三N+扩散区12和第五P+扩散区13共接并接至接地端;第四P+扩散区11与所述LDPMOS的漏极共接。
[0011]本发明通过一高压LDPMOS的触发来开启较难触发的SCR结构,达到使触发电压便于调控且ESD泄放能力增强强的效果。一般LDMOS的击穿电压比其本身结的击穿电压要低,而且LDMOS的击穿电压可以通过飘逸区长度、场板长度等参数调节;并且可以通过栅极(gate)接电阻电容等实现LDMOS的触发电压低于本身的击穿电压,高压SCR结构虽然触发开启电压较高,虽然其本身的ESD能力较强但难于调节。本发明综合了上述两种结构的优点,器件的开启电压由开启电压较低的LDPMOS决定,ESD能力由SCR结构决定。本发明形成一种易于调节开启电压,比现有SCR结构开启电压低的ESD保护器件。
【附图说明】
[0012]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13]图1是一种现有SCR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等效电路图。
[0016]附图标记说明
[0017]Psub 是P型衬底
[0018]I 是第一高压N阱
[0019]2是第一高压P阱
[0020]3 是第二高压N阱
[0021]4 是第二高压P阱
[0022]5 是第一 N+扩撒区
[0023]6 是第一 P+扩散区
[0024]7是多晶硅栅极
[0025]8 是第二 P+扩散区
[0026]9 是第二 N+扩撒区
[0027]10 是第三P+扩散区
[0028]11 是第四P+扩散区
[0029]12 是第三N+扩撒区
[0030]13 是第五P+扩散区
[0031]14 是场氧隔离
[0032]Rpw 是第二高压P阱的等效电阻
[0033]Rnw 是第二高压N阱的等效电阻
[0034]E是静电端
[0035]GND 是地
【具体实施方式】
[0036]如图2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包括:共用一 P型衬底Psub的一 LDPMOS结构和一SCR结构;
[0037]所述LDPMOS包括:第一高压N阱I上部的第一 N+扩散区5作为该LDPMOS的源极,第一高压N阱I上部的第一 P+扩散区6作为该LDPMOS的接出端,覆盖于第一高压N阱I和第一高压P阱2上方的多晶硅栅作为LDPMOS的栅极,第一高压P阱2上部的第二 P+扩散区8作为该LDPMOS的漏极;
[0038]所述SCR结构包括:第二高压N阱3上部的第二 N+扩散区9和第三P+扩散区10,第二高压P阱4上部的第四P+扩散区11、第三N+扩散区12和第五P+扩散区13 ;
[0039]所述LDPMOS其源极和第一 P+扩散区6接出端共接并接至静电输入端,其栅极与源极和第一 P+扩散区6接出端共接并接至静电输入端;
[0040]所述SCR结构的第二 N+扩散区9和第三P+扩散区10与所述LDMOS的源极和第一 P+扩散区6接出端共接并接至静电输入端;
[0041]所述SCR结构的第三N+扩散区12和第五P+扩散区13共接并接至接地端;第四P+扩散区11与所述LDPMOS的漏极共接。
[0042]如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等效电路,当有静电从静电端进入,由于LDPMOS的触发电压较低,LDMOS先于SCR结构开启,进入泄放电流过程。由于LDPMOS的漏端与SCR的第二高压P阱通过第四P+扩散区相连,大电流流过SCR的第二高压P阱后通过第二高压P阱的阱电阻抬高第二高压P阱的阱电位。当阱电位抬高到0.7V左右,会让第二高压P阱和第三N+扩散区结正向偏置,第三N+扩散区、第二高压P阱和第二高压N阱形成的寄生NPN管开启;NPN寄生管开启又会让第五P+扩散/第二高压N阱/第二高压P阱形成的寄生PNP管开启,这时SCR结构开启进入泄放ESD电流的工作状态。
[0043]以上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这些并非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做出许多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ESD保护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共用一 P型衬底的一 LDPMOS结构和一 SCR结构; 所述LDPMOS包括:第一高压N阱(I)上部的第一 N+扩散区(5)作为该LDPMOS的源极,第一高压N阱(I)上部的第一 P+扩散区(6)作为该LDPMOS的接出端,覆盖于第一高压N阱(I)和第一高压P阱(2)上方的多晶硅栅作为LDPMOS的栅极,第一高压P阱(2)上部的第二 P+扩散区(8)作为该LDPMOS的漏极; 所述SCR结构包括:第二高压N阱(3)上部的第二N+扩散区(9)和第三P+扩散区(10),第二高压P阱(4)上部的第四P+扩散区(11)、第三N+扩散区(12)和第五P+扩散区(13); 所述LDPMOS其源极和第一 P+扩散区(6)接出端共接并接至静电输入端,其栅极与源极和第一 P+扩散区(6)接出端共接并接至静电输入端; 所述SCR结构的第二 N+扩散区(9)和第三P+扩散区(10)与所述LDMOS的源极和第一P+扩散区(6)接出端共接并接至静电输入端; 所述SCR结构的第三N+扩散区(12)和第五P+扩散区(13)共接并接至接地端;第四P+扩散区(11)与所述LDPMOS的漏极共接。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ESD保护器件,包括共用一P型衬底的一LDPMOS结构和一SCR结构;所述LDPMOS其源极和第一P+扩散区接出端共接并接至静电输入端,其栅极与源极和第一P+扩散区接出端共接并接至静电输入端;所述SCR结构的第二N+扩散区和第三P+扩散区与所述LDMOS的源极和第一P+扩散区接出端共接并接至静电输入端;所述SCR结构的第三N+扩散区和第五P+扩散区共接并接至接地端;第四P+扩散区与所述LDPMOS的漏极共接。本发明通过一高压LDPMOS的触发来开启较难触发的SCR结构,达到使触发电压便于调控且ESD泄放能力增强的效果。本发明ESD保护器件的开启电压由开启电压较低的LDPMOS决定,ESD能力由SCR结构决定形成一种易于调节开启电压,比现有SCR结构开启电压低的ESD保护器件。
【IPC分类】H01L27-02
【公开号】CN104637934
【申请号】CN201310552873
【发明人】邓樟鹏, 苏庆
【申请人】上海华虹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5月20日
【申请日】2013年11月8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