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容器模块及其制造方法_4

文档序号:9583684阅读:来源:国知局
多个排水孔72-2。
[0091]在底壳12-2的加强肋64上的与上述的通水孔70相同的位置处,也形成有排水孔72-1。S卩,在将主壳体12-1与底壳12-2连接时,排水孔72_1与通水孔70 —致。在底壳12-2上形成有收纳电容器4的底侧的凹部74。即该凹部74形成为电容器模块2的收纳部14。通过在底壳12-2的底侧形成底面,能够更可靠地实现电容器4的绝缘。
[0092]图9的A示出沿图1的IXA-1XA线的截面。作为底壳12_2侧的嵌入部的小径部40插入并嵌合于作为主壳体12-1侧的嵌合凹部的大径部38,由此,主壳体12-1与底壳12-2合体。在主壳体12-1的内部,例如利用固定部件16固定保持电容器4。
[0093]图9的B示出沿图1的IXB-1XB线的截面。在底壳12_2上,在底部80的附近形成有多个排水孔72-2。各排水孔72-2形成在底部80的周缘,能够向底部80的周边方向排水。并且,电容器4被凸部49固定,但在底壳12-2的筒部60的未形成凸部49的内周面与电容器4的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由此,从通水孔70导出的水滴等水分、或在主壳体12-1及底壳12-2与电容器4之间存在的水滴穿过该间隙向底壳12-2的底面方向移动,并从排水孔72-2排出到外部。
[0094]作为将进入到底壳12-2内的水向排水孔72-2引导的导水部的一例,在底部80的内表面形成有斜坡部82。该斜坡部82由使底部80的中央凸起的弯曲凸部的弯曲面形成。
[0095]根据该结构,进入到底壳12-2的水或水滴沿着斜坡部82的斜坡被引导到排水孔72-2。各排水孔72-2形成在底壳12-2的底部80的周缘方向上。如果像这样在底部80侧配置斜坡部82,则能够与电容器模块2的朝向无关地将水或水滴引导至排水孔72-2排出。如果电容器模块2从搭载设备受到振动,则会促进水或水滴的排出。箭头W表示水的排出和排出方向。
[009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导水部的一例例示出了斜坡部82,但导水部只要具有可将侵入壳体内的水引导到排水孔72-2的功能即可,其形式不限于斜坡部82这样的倾斜面。例如,可以包含底部80的内底面与电容器4的底面之间的间隙等空间。如果具有这样的空间,则能够将水引导到排水孔72-2,与上述的斜坡部82所具有的倾斜角度相结合,提尚排水功能。
[0097]形成大径部38的立壁部76被载置在底壳12_2的加强肋64的上表面,在加强肋54与加强肋64之间形成空洞部78。该空洞部78通过加强肋54侧的通水孔70而开放,并且通过加强肋64侧的排水孔72-1而开放。如上所述,通水孔70与排水孔72-1 —致,并隔着空洞部78形成在对置的位置处。由此,附着于筒部50的外表面的水分等一旦在被导出至通水孔70之后,能够从排水孔72-1排出。在使电容器4的端子为上方来载置电容器模块2的情况下,流入到槽部56的水能够穿过通水孔70从主壳体12-1和底壳12-2脱离。并且,空洞部78与底壳12-2的筒部60连结。因此,在使电容器4的端子为横向或者斜上方向来载置电容器模块2的情况下,附着于主壳体12-1的外表面的水分等穿过通水孔70流入底壳12-2,然后从排水孔72-2排出。
[0098]并且,通过在底壳12-2的多个部位形成排水孔72-1、72_2,即使在引导至通水孔70的水较多的情况下,也能够更可靠地将水排出。即,对于被引导至通水孔70的水,存在如下的路径:从形成在与通水孔70对置的位置的排水孔72-1排出的路径;和,经由空洞部78被引导至底壳12-2,并从形成于底壳12-2的底面上的排水孔72_2排出的路径。因此,不管是不是从通水孔70导出的水的量较多的情况,也不管电容器模块2的载置角度如何,都能够将水排出。
[0099]如图9的B所示,由于斜坡部82是使底部80的中央凸起而形成的,因此能够在不变更底壳12-2的大小的情况下提高排水功能。
[0100]<第2实施方式的效果>
[0101](1)能够通过配置加强肋54、64实现电容器模块2的加强,且能够将附着于外表面的水滴等排出。
[0102](2)能够避免因水的滞留而导致的电容器模块2的劣化等不良情况。
[0103](3)由于能够将水从底壳12-2排出,因此能够提高电容器模块2的排水性,即使水或水滴进入到壳体内也能够防止在壳体内的滞留。
[0104](4)能够使阻止水的侵入所需要的耐水构造简化,能够降低电容器模块2的制造成本。
[0105](5)有助于提高电容器模块2的搭载设备的电系统的可靠性。
[0106](其他实施方式)
[0107](1)电容器模块2在搭载在机动车或其他设备上的情况下,不限于以电容器4的封口板8或端子朝上的方式设置的情况。存在这样的情况:例如为了实现搭载设备的小型化或薄型化等而以电容器4成为横向的方式设置电容器模块2。S卩,例如主壳体12-1和底壳12-2的侧面的一部分成为面对重力方向的底面而将电容器模块2固定或者直接载置于搭载设备。
[0108]此时,在电容器模块2的壳体内部,电容器4的外壳6的侧面侧的一部分成为底面。电容器4经由固定部件16固定于主壳体12-1的内壁面,在横置的情况下,电容器4与固定部件16接触,并且重力方向的载荷集中作用于配置在底面侧的外壳6的一部分上。像上述那样,关于固定部件16,在楔部22的内表面侧形成有突出部31,借助该突出部31局部地强力按压电容器4的外壳6的外周面进行固定。在该突出部31的配置位置与外壳6的底面方向一致的情况下,存在这样的担忧:因重力而使载荷集中作用于突出部31。此时,电容器4的与突出部31的接触部分集中承受相对于载荷的反力。
[0109]因此,在电容器模块2中,在电容器4横向设置的情况下,可以以在重力方向的位置处不配置固定部件16的楔部22的方式设定固定部件16的配置方向。S卩,固定部件16以电容器4的重力方向为基准在左右方向上以规定的角度配置楔部22。特别是,通过将该楔部22配置角度设置成以重心方向为基准向左右分别离开15 (° )以上的角度,能够有效地避免因重力而导致载荷集中作用于楔部22这样的担心。这样的固定部件16的设置位置的设定不限于例如下述情况:电容器4相对于重力方向以90度的方向横置。只要以不将楔部22配置在电容器4的倾斜方向的底面侧的方式来设定固定部件16即可。
[0110]根据该结构,能够借助固定部件16的楔部22防止电容器4的重力方向的载荷集中作用于以倾斜状态设置的电容器4的底面侧。并且,对于电容器4,由于没有过大的载荷集中作用于设置面的一部分,因此能够防止破损。
[0111](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关于固定部件16,形成于环状部20的内周面的突出部31与楔部22的内周面连结并形成为同一内周面,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楔部22的内周面不从环状部20的内周面突出,环状部20的内周面与楔部22的内周面具有同一内周面。在插入收纳部14时,楔部22被收纳部14的锥面30向电容器4的外壳6按压,能够进行局部地按压,从而能够牢固地固定。
[0112]S卩,该固定部件16也可以如图10的A所示,在环状部20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形成有突出部31,该突出部31与楔部22的外周面连结而形成同一面。固定部件16例如如图10的B所示,通过环状部20的内周面均等地按压电容器4的整个外周面,并且利用楔部22的外周面局部地强力按压主壳体12-1的内壁而进行固定。由此,即使在电容器模块2振动的情况下,保持着电容器4的固定部件16相对于主壳体14-1的内壁面被强力地按压而固定,因此抑制了向收纳部14的开口侧的移动,维持了固定。
[0113]并且,对于固定部件16,突出部31与主壳体12-1的内壁面接触,从而在环状部20中的突出部31以外的环状部20的外侧与收纳部14之间形成间隙84。该间隙84作为使收纳部14内产生的凝结水或从外部侵入的水分在主壳体12-1的内部流动而导向排水侧的排水路径发挥功能。即,主壳体12-1内的水分等异物例如经过间隙84流向底壳12-2侧,并经过排水孔72-1或排水孔72-2被引导到壳体外。
[0114]根据该结构,能够防止水分滞留在收纳部14内,并将其排出至外部,从而能够避免因水的滞留所导致的电容器模块2的劣化等不良情况,提高电容器模块2的可靠性。
[0115](3)也可以使缺口部42的形状朝向
当前第4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