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电缆出口区域垫圈的连接器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632975阅读:284来源:国知局
具有电缆出口区域垫圈的连接器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模块,其具有位于该连接器模块的电缆出口区域的垫圈。
【背景技术】
[0002]在一些电气系统中,电连接器,例如插头或插座,包括从壳体延伸的电缆。壳体将例如电触头或印刷电路板的电气部件保持于其中。电缆端接至壳体内的电气部件。电连接器的壳体被构造为与配合连接器配合以使得壳体内的电气部件电连接至配合连接器的电气部件。当与配合连接器配合时,电功率和/或数据信号在配合的连接器的电气部件之间进行传递。配合的连接器之间的电连接在壳体内产生电磁干扰(EMI)。电磁干扰是由于由电磁感应和/或福射引起的电磁场而导致的对电子设备操作的干扰。电连接器的壳体可被构造为抑制EMI以防止EMI干扰壳体外部的信号传输,例如通过电缆在壳体外的部分和/或周围环境中其它电子设备进行传输的信号。然而,一些已知的电气系统未能将EMI抑制在壳体内,因此电气性能受到损害。
[0003]例如,EMI可能从壳体上电缆进入壳体以电连接至其中的电气部件的电缆开口泄漏。电缆开口可能大于电缆的直径,从而使得EMI通过电缆和电缆开口边缘之间的间隙泄漏。在另一示例中,一些已知的壳体通过将两个外壳联接到一起而组装,从而每个外壳限定壳体的至少一部分。这两个外壳在接缝处联接到一起。如果这两个外壳没有正确匹配,则可能会在接缝处形成间隙,并且EMI可能通过该间隙泄漏到壳体外部。例如,当组装电连接器时,电缆的一部分可能在两个外壳之间的接缝处发生挤压(pinch),从而在接缝中打开一个允许EMI从壳体漏出的开口。仍然需要一种相比现有技术的设备能提供更好的EMI抑制的连接器模块。

【发明内容】

[0004]根据本发明,一种连接器模块包括壳体,壳体包括在接缝处配合的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在第一和第二外壳之间形成内部腔体。壳体包括电缆出口区域,其限定了从电缆开口到内部腔体的通道。电缆从壳体的电缆出口区域延伸。电缆的通道段设置于通道内,并且电缆的远端设置于内部腔体中。垫圈在第一端和相反的第二端之间延伸。垫圈绕电缆的通道段螺旋地缠绕、并且位于壳体的电缆出口区域内。当第一和第二外壳配合时,垫圈将电缆通道段的外周与电缆出口区域的内表面之间的通路密封。
【附图说明】
[0005]图1是根据一实施例的电气系统的侧截面图。
[0006]图2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电气系统的连接器模块的分解透视图。
[0007]图3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连接器模块的一部分电缆组件的侧视图。
[0008]图4是示出位于壳体内的图3电缆组件的一部分连接器模块的侧视图。
[0009]图5是根据另一实施例的连接器模块的一部分电缆组件的侧视图。
[0010]图6是示出位于壳体内的图5电缆组件的一部分连接器模块的侧视图。
[0011]图7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连接器模块的垫圈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图1是根据一实施例的电气系统100的侧截面图。电气系统100包括连接器模块102和配合连接器104。连接器模块102被构造为与配合连接器104配合,以形成提供经过连接器模块102和配合连接器104的信号路径的电连接。连接器模块102可以是插头,配合连接器104可以是容纳该插头的插座。替代地,连接器模块102是插座,配合连接器104是插头。
[0013]连接器模块102包括壳体106、电缆108和电气部件110。壳体106沿配合端114与电缆端116间的壳体轴线112延伸。配合端114与配合连接器104相接,并且电缆端116接收电缆108。在替代的实施例中,配合端114或电缆端116中的至少一个不沿着壳体106的壳体轴线112定位。例如,壳体106可具有直角形状而不是直线形状。壳体106限定了内部腔体118。电气部件110被保持在壳体106的内部腔体118中。电气部件110被构造为电气连接至配合连接器104的配合电气部件120。所示实施例中电气部件110为电路卡或印刷电路板(PCB)。在其它实施例中,电气部件110可以是或者包括多个导电触头。电缆108端接至电气部件110,以给电气部件110或者从电气部件110传输功率和/或数据信号。例如,电缆108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内部导体124,其电气和机械接合电气部件110的接触垫(未示出)或导电过孔(未示出)。内部导体124可限定设置在壳体106的内部腔体118中的电缆108的远端122。电缆108经由电缆端116处的电缆开口 130离开内部腔体118并从壳体106延伸。
[0014]在一实施例中,壳体106包括电缆出口区域126。电缆出口区域126包括壳体106的电缆端116。电缆出口区域126限定出从电缆开口 130到内部腔体118的用于电缆108的通道128。电缆108的通道段140位于壳体106的通道128内。电缆108的远端122为通道段140的远端。
[0015]电缆出口区域126提供了用于将电缆108联接至壳体106的结构。例如,电缆108可包括沿电缆出口区域126外部设置的编织层132。编织层132可从位于电缆108的外护套134中的非扩展状态拉伸至扩展状态以将编织层132围绕电缆出口区域126设置。编织层132可通过卷压套圈(未示出)到编织层132上、通过应用粘接剂等而联接至电缆出口区域126,以将电缆108机械和电气连接到壳体106。
[0016]配合连接器104包括将配合电气部件120保持于其内的壳体138。在所示实施例中,配合连接器104的配合电气部件120包括排列成上下列的多个触头。这多个触头被构造为与连接器模块102的电气部件110(例如,PCB)的对应的接触垫(未示出)电气和机械接合。在其它实施例中,配合电气部件120可包括其它布置的触头或者替代触头的电路卡。配合连接器104可安装在印刷电路板136上。例如,配合电气部件120可包括导电销触头139,其为安装至印刷电路板136的通孔。在其它实施例中,配合连接器104可联接至电缆或装置而不是安装至印刷电路板136。
[0017]当连接器模块102和配合连接器104配合时,在电气部件110和配合电气部件120之间形成的电连接可能产生电磁干扰(EMI)。如果EMI被允许泄漏到壳体106、138中和/或外部,则电磁干扰将对沿信号路径的信号传输产生干扰并使其性能降低。例如,如果EMI未被抑制在壳体106、138内,则电缆108和PCB 136的信号性能将受损,并且联接至或邻近电缆108和/或PCB 136的其它设备的信号性能也将受损。然而,在一些已知的电气系统中,壳体不能有效抑制EMI,从而电气系统的性能受到损害。
[0018]在此所描述的创新主题的实施例提供了连接器模块,其更加有效地限制了在壳体106电缆端116处通过通道128的EMI泄漏,改进了信号性能。例如,在此处所述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垫圈144可在壳体106的电缆出口区域126内螺旋缠绕或卷绕电缆108的通道段140。垫圈144被构造为通过填充电缆108通道段140外周与电缆出口区域126的内表面146之间的间隙来密封通道128。在图1中,垫圈144显示为在电缆108通道段140上下侧的多个椭圆。在一个实施例中,垫圈144可以是管状形状的,从而当垫圈144围绕电缆108卷绕至少两个相邻环时,从侧面剖面图看,垫圈144显示为多个相邻的椭圆。如同在此进一步所描述的,垫圈144可包括导电材料,从而垫圈144在电缆108的通道段140与电缆出口区域126之间提供电流导通路径。
[0019]图2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1所示电气系统100的连接器模块102的分解透视图。连接器模块102的电气部件110(图1中示出)未在图2中示出。连接器模块102相对于横向轴线191、仰角轴线192和纵向轴线193定向。轴线191-193彼此相互垂直。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