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967171阅读:422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主体、固定于绝缘主体中的若干导电端子和固定件。绝缘主体具有顶面、底面和后表面。导电端子具有延伸出后表面的连接脚。连接脚排列设置为至少一排,每一连接脚具有一抵接部、靠近抵接部设置的抵压部。固定件具有端子收容部、与端子收容部相连通的柔性电路板收容部、设置于端子收容部远离柔性电路板收容部一侧的抵压结构。固定件具有固定至绝缘主体上的固定位置,在固定件朝固定位置移动时,抵压结构抵压抵压部,使得抵接部在抵压部的带动下伸入柔性电路板收容部。
【专利说明】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方便柔性电路板安装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电子产业的迅速发展,电连接器作为一种传输数字信号、音频信号及图像信号等的连接装置已得到广泛应用。电连接器通常包括有塑料本体和固定至塑料本体上的若干导电端子。根据不同应用,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配置不同。常见导电端子均设置有用以与电路板进行焊接的焊脚。但是,在导电端子数量设置较多,或者空间限制或电路板结构限制时,使得导电端子与电路板的焊接操作较难进行。另外,相较焊接来说,直接采用机械结构对导电端子和电路板的定位连接在制程上更为方便,且效率较高。
[0003]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便柔性电路板安装的电连接器。
[0005]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主体、固定于绝缘主体中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主体具有顶面、底面和后表面;所述导电端子具有向后延伸出后表面的连接脚,所述连接脚排列设置为至少一排,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连接脚具有一抵接部、靠近抵接部设置的抵压部,所述连接脚的抵接部和抵压部相较顶面的垂直距离不同;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有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具有用以收容所述连接脚的端子收容部、与端子收容部相连通的柔性电路板收容部、设置于端子收容部远离柔性电路板收容部一侧的抵压结构,所述抵压部相较抵接部远离所述柔性电路板收容部、并在固定件固定至绝缘主体上后与所述抵压结构相抵持;其中,所述固定件具有固定至绝缘主体上的固定位置,在所述固定件朝固定位置移动时,所述固定件的抵压结构朝柔性电路板收容部方向抵压所述抵压部,使得所述抵接部于抵压部的带动下伸入所述柔性电路板收容部。
[000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脚沿上下方向呈两排排列设置,并在两排连接脚之间形成有用以收容柔性电路板的夹持空间,两排所述连接脚的抵接部朝向夹持空间相向突伸,两排所述连接脚的抵压部相较所述抵接部分别向外靠近顶面或底面设置;所述固定件具有与两排连接脚对应的两个所述端子收容部,所述柔性电路板收容部位于两个所述端子收容部之间;在所述固定件朝固定位置移动时,所述固定件的抵压结构朝夹持空间方向抵压所述抵压部,使得两排所述抵接部在抵压部的带动下逐渐靠近。
[000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主体后侧形成有用以与固定件相配合的定位结构,所述固定件设有与所述定位结构相配合的配合结构,在定位结构和配合结构相互结合时,所述固定件处于固定位置并且固定至绝缘主体上。
[000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主体后侧自两侧面分别向外扩散形成有加宽部,在加宽部上分别前后贯穿形成有一穿孔,所述穿孔内设有一向前延伸并且穿出穿孔的定位弹臂,所述定位结构为形成于所述定位弹臂上并且向外突伸的定位突起,所述配合结构为自固定件前端两侧分别向前突伸的卡扣。
[000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定位结构具有自绝缘主体两侧的后侧位置处分别向外突伸的定位突起,所述配合结构为自固定件两侧分别向前突伸的卡扣。
[00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主体具有自后表面周围分别向后延伸的定位壁、形成于定位壁之间以收容固定件的定位空间、自所述定位壁朝向定位空间内突伸以形成前述定位结构的楔形定位块,所述配合结构为形成于固定件两侧上以与楔形定位块相扣持定位的弹性扣持臂。
[00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件还具有预定位至绝缘主体上的预定位位置,所述预定位位置位于所述固定位置后方,并且在所述固定件位于预定位位置时,所述连接脚的自由末端伸入所述端子收容部前端,所述抵压结构与抵压部相对应而处于未抵压状态;其中,所述绝缘主体具有自后表面周围分别向后延伸的定位壁、形成于定位壁之间以收容固定件的定位空间,位于绝缘主体两侧的定位壁分别形成有前后贯穿的定位孔、设置于定位孔内壁上并且朝向定位孔内突伸的定位块,每一定位孔内侧的所述定位块分别成对自定位孔的两相对内壁突伸形成、并且沿前后方向间隔分布,使得靠前设置的定位块形成为前述定位结构,靠后设置的定位块形成为将固定件定位至前述预定位位置的预定位结构,所述固定件具有可收容于定位空间内的主体部、形成于主体部的两侧且可突伸入所述定位孔内的扣持臂,所述扣持臂即为所述配合结构,并且分别于预定位位置和固定位置与对应所述定位块相扣持。
[00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主体或固定件设有用以扣持柔性电路板以防止柔性电路板向后移动的止挡机构。
[00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止挡机构设置于绝缘主体上时,所述止挡机构为自绝缘主体后表面向后延伸的悬臂、与所述悬臂上下对应设置的支撑臂,所述悬臂与支撑臂之间形成有供柔性电路板伸入的间隙,所述悬臂末端形成有用以定位柔性电路板的定位凸块,所述支撑臂上形成有与所述定位凸块相对应的让位槽,所述固定件上对应所述悬臂和支撑臂形成有让位空腔。
[00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件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件,在所述止挡机构设置于固定件上时,所述固定件上在端子收容部外侧还设有向后延伸的弹性悬臂,所述悬臂末端形成有朝向柔性电路板收容部内突伸、以定位柔性电路板的定位凸块,所述柔性电路板收容部与定位凸块对应的内壁面上形成有与定位凸块相对的让位槽。
[00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件由分开成型的两个绝缘块组成,两个所述绝缘块上下堆叠设置,并且每一绝缘块上形成有一所述端子收容部,所述柔性电路板收容部形成于两个所述绝缘块之间,在所述止挡机构设置于该种固定件上时,所述止挡机构自至少一绝缘块上朝向柔性电路板收容部内突伸形成。
[001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两个所述绝缘块两侧设有相互扣持固定的扣持结构,并且在安装时,两个所述绝缘块先相互扣持后共同移动安装至所述绝缘主体上的固定位置。
[001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两个所述绝缘块两侧靠近后表面的一端均可旋转地固定于绝缘主体上、两侧或远离后表面的一侧设有供两个绝缘块在固定位置相互扣持固定的扣持结构,两个所述绝缘块的旋转方向相反。
[001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主体上设有若干前后贯穿的端子槽,所述导电端子自后表面向前安装至绝缘主体上,并且还具有固定于端子槽内的固定部和自固定部向前延伸的对接部。
[001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主体还具有与后表面相对前表面、前后贯穿的若干端子槽,所述导电端子自前表面向后安装至绝缘主体上,并且具有固定于端子槽内的固定部、自固定部前端延伸出所述前表面的焊接脚,所述连接脚自固定部向后延伸。
[0020]本实用新型通过固定件与绝缘主体的配合设置,使得柔性电路板与导电端子的连接脚之间无需焊接,即可实现紧密接触,即形成稳固的电性连接,并且整体结构设置简单,安装定位均非常方便。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电连接器与柔性电路板相配合的立体示意图。
[0022]图2是图1的立体分解图。
[0023]图3是图1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0024]图4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处于预定位状态时与柔性电路板相配合的剖视示意图,显示导电端子的连接脚尚未夹紧柔性电路板。
[0025]图5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处于固定状态时与柔性电路板相配合的剖视示意图,显示导电端子的连接脚与柔性电路板夹紧连接。
[0026]图6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中电连接器与相配合的柔性电路板的部分分解图。
[0027]图7是图6所示电连接器处于预定位状态时与柔性电路板相配合的剖视示意图,显示导电端子的连接脚尚未夹紧柔性电路板。
[0028]图8是图6所示电连接器处于固定状态时与柔性电路板相配合的剖视示意图,显示导电端子的连接脚与柔性电路板夹紧连接。
[0029]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中电连接器与相配合的柔性电路板的部分分解图。
[0030]图10是图9另一角度的视图。
[0031]图11是图9所示电连接器处于预定位状态时与柔性电路板相配合的剖视示意图,显示导电端子的连接脚尚未夹紧柔性电路板。
[0032]图12是图9所示电连接器处于固定状态时与柔性电路板相配合的剖视示意图,显示导电端子的连接脚与柔性电路板夹紧连接。
[0033]图1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中电连接器处于预定位状态时与柔性电路板相配合的剖视示意图,显示导电端子的连接脚尚未夹紧柔性电路板。
[0034]图14是图13所示电连接器处于固定状态时与柔性电路板相配合的剖视示意图,显示导电端子的连接脚与柔性电路板夹紧连接。
[0035]图15是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中电连接器与相配合的柔性电路板的部分分解图。
[0036]图16是图15的进一步分解图。
[0037]图17是图16另一角度的视图。
[0038]图18是图15所示电连接器处于预定位状态时与柔性电路板相配合的剖视示意图,显示导电端子的连接脚尚未夹紧柔性电路板。
[0039]图19是图15所示电连接器处于固定状态时与柔性电路板相配合的剖视示意图,显示导电端子的连接脚与柔性电路板夹紧连接。
[0040]图20本实用新型第五较佳实施例中电连接器与一电路板和一柔性电路板相配合的立体组合图。
[0041 ]图21是图20另一角度的视图。
[0042]图22是图20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0043]图23是图22另一角度的视图。
[0044]图24是图20所示电连接器处于预定位状态时与电路板和柔性电路板相配合的剖视示意图,显示导电端子的连接脚尚未夹紧柔性电路板。
[0045]图25是图20所示电连接器处于固定状态时与电路板和柔性电路板相配合的剖视示意图,显示导电端子的连接脚与柔性电路板夹紧连接。
【具体实施方式】
[0046]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0047]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第一较佳实施例,所述电连接器100用以与一柔性电路板200电性连接,并包括绝缘主体1、固定于绝缘主体I内的若干导电端子2及固定件3。
[0048]其中,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所述绝缘主体I具有前端面111、顶面112、底面113、两侧面114、后表面115、若干前后贯穿前端面111和后表面115的端子槽12。所述端子槽12沿上下方向排列设置为两排。所述绝缘主体I顶部设置有一用以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相扣持的锁扣弹臂13。所述锁扣弹臂13自顶面12先向上再向后延伸形成。所述锁扣弹臂13顶部设置有锁扣突起131,后端形成为下压操作部132。
[0049]所述绝缘主体I后侧形成有用以与固定件3相配合的定位结构14,所述固定件3设有与所述定位结构14相配合的配合结构30,在定位结构14和配合结构30相互结合时,所述固定件3固定至绝缘主体I上的固定位置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绝缘主体I后侧自顶面112、底面113和两侧面114分别向外扩散形成有加宽部15。在两侧面114外侧的加宽部15上分别前后贯穿形成有一穿孔151,所述穿孔151内设有一向前延伸并且穿出穿孔151的定位弹臂152,所述定位弹臂152的后端与所述穿孔151靠近侧面114的一侧内壁相连接。前述定位结构14为形成于所述定位弹臂152上且向外突伸的定位突起。
[0050]另,请参阅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绝缘主体I上还设有用以扣持柔性电路板200以防止柔性电路板200向后移动的止挡机构。具体地,所述止挡机构设置于所述端子槽12和穿孔151之间,并且为自绝缘主体I后表面115向后延伸的悬臂161。所述悬臂161末端形成有用以定位柔性电路板200的定位凸块1611,所述定位凸块1611后侧形成有导引斜面。所述柔性电路板200上形成有与所述定位凸块1611相定位配合的开口 201。优选地,所述止挡机构还包括与所述悬臂161上下对应设置的支撑臂162,所述悬臂161与支撑臂162之间形成有供柔性电路板200伸入的间隙,所述支撑臂162上形成有与所述定位凸块1611相对应的让位槽1621。
[0051]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若干所述导电端子2自后表面115向前安装至绝缘主体I上,并且具有固定于端子槽12内的固定部21、自固定部21向前延伸的对接部22、向后延伸出后表面115的连接脚23。
[0052]其中,所述固定部21和对接部22对应所述端子槽12呈两排排列设置。所述固定部21呈U型状,并在U型固定部21向外的端面上形成有与端子槽12内壁面干涉固定的倒刺211。所述对接部22大致折弯呈矩型筒状,用以收容针状对接端子(未图示),所述对接部22内部弯折形成有用以夹持针状对接端子的夹持臂221。
[005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脚23排列设置为一排,具体地,与下排对接部22对应的连接脚23向上弯折延伸至与上排连接脚23设置于同一排。每一所述连接脚23具有一用以抵接柔性电路板200以与柔性电路板200达成电性连接的抵接部231、靠近抵接部231设置的抵压部232。所述连接脚23的抵接部231和抵压部232相较顶面112的垂直距离不同。
[005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抵接部231靠近所述后表面115设置,并且向上突伸。所述抵压部232自所述抵接部231后端向后并向下倾斜延伸呈向下的突起状。所述连接脚23的末端与所述抵接部231位于不同平面内,以便于所述抵压部232在被向上抵压时,能够带动所述抵接部231向上移动。
[0055]请参阅图2至图5所示,所述固定件3具有用以收容所述连接脚231的端子收容部
31、与端子收容部31相连通的柔性电路板收容部32、设置于端子收容部31远离柔性电路板收容部32—侧的抵压结构33。所述抵压部232相较抵接部231远离所述柔性电路板收容部
32、并在固定件3固定至绝缘主体I上后与所述抵压结构33相抵持。其中,在所述固定件3朝固定位置移动时,所述固定件3的抵压结构33朝柔性电路板收容部32方向抵压所述抵压部232,使得所述抵接部231在抵压部232的带动下伸入所述柔性电路板收容部32,以与所述柔性电路板200抵紧连接。
[0056]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3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件,且整体大致呈一矩型块状,所述端子收容部31对应一排所述连接脚23自固定件3的前端面向后凹陷形成为一个,并且呈左右连通的通槽状设置。所述柔性电路板收容部32位于端子收容部31的上方,且前后贯穿所述固定件3,以方便柔性电路板200自后向前安装。所述抵压结构33具体为所述端子收容部31远离所述柔性电路板收容部32—侧的内壁,所述内壁前侧形成为向外倾斜延伸的导引壁331、后侧为水平延伸的抵压壁332。从而,在固定件3朝固定位置移动时,先通过导引壁331与抵压部232相抵接,然后逐渐抵压所述抵压部232,使其朝柔性电路板收容部32方向带动抵接部231移动,最后定位于所述抵压壁332上,以保持抵接部231与柔性电路板200的抵接状态。
[0057]另外,前述固定件3上用以与绝缘主体I相固定配合的配合结构30具体为自固定件3前端面两侧分别向前突伸的卡扣。所述卡扣大致呈片状向前突伸出前端面,并且形成有用以与绝缘主体I上的定位结构14( S卩前述定位突起)相扣持的扣持槽301。当然,所述配合结构30也可为一^扣弹臂,在卡扣弹臂前端形成与定位结构14相扣持的卡扣突起,同样也可达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又,对应所述绝缘主体I上的止挡机构,所述固定件3上在配合结构30和端子收容部31之间还形成有让位空腔34。在固定件3固定至绝缘主体I上时,所述止挡机构收容于让位空腔34内。
[0058]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固定件3还具有预定位至绝缘主体I上的预定位位置,所述预定位位置位于所述固定位置后方,并且在所述固定件3位于预定位位置时,所述连接脚23的自由末端伸入所述端子收容部31前端,所述抵压结构33与抵压部232相对应而处于未抵压状态。
[005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3的预定位位置为配合结构30伸入所述绝缘主体I两侧的穿孔151内,而尚未与定位结构14形成扣持固定的位置;在该位置处,所述配合结构30通过与定位弹臂152相抵持而夹持于定位弹臂152与穿孔151的内壁之间,从而将固定件3预定位至绝缘主体I上。
[0060]通过该种设置可便于柔性电路板200的后期插装,S卩,先将固定件3预定位至绝缘主体I的预定位位置,使固定件3各部分结构与绝缘主体I上相应结构设置一一对应;此时可将柔性电路板200自固定件3后方向前经过柔性电路板收容部32而伸入至导电端子2的连接脚23位置处,使得柔性电路板200上的金手指(未图示)与抵接部231相对应,同时止挡机构与柔性电路板200上的开口 201相扣持而防止柔性电路板200向后移动,该种情况下的柔性电路板200插装为零插入力插装,非常简单快捷;待柔性电路板200插装完成后,仅需将固定件3自预定位位置朝固定位置移动,即可通过抵压结构33与抵压部232的配合而实现抵接部231与金手指的抵紧连接,并且通过定位结构14与配合结构30的配合而将固定件3保持于绝缘主体I的固定位置处。
[0061]通过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通过固定件3与绝缘主体I的配合设置,使得柔性电路板200与导电端子2的连接脚23之间无需焊接,即可实现紧密接触,即形成稳固的电性连接,并且整体结构设置简单,安装定位均非常方便。
[0062]请参阅图6至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第二较佳实施例。该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器100’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大致相同,同样包括有绝缘主体I’、若干导电端子
2’和固定件3 ’ ;但是,相较第一实施例来说,具有如下区别。
[0063]其中,本实施例中所述绝缘主体I’的加宽部15’上的穿孔151’紧靠两侧面114’形成,并在穿孔151’内侧未形成前述定位弹臂,而定位结构14’为直接自相邻穿孔151’的两侧面114’后侧分别向外突伸形成的定位突起。
[0064]前述导电端子2’相较第一实施例来说,连接脚23’在绝缘主体I’后方沿上下方向呈两排排列设置,并在两排连接脚23’之间形成有用以收容柔性电路板200’的夹持空间230 ’,两排所述连接脚23 ’的抵接部231 ’朝向夹持空间230 ’相向突伸,两排所述连接脚23 ’的抵压部232’相较所述抵接部231’分别向外靠近顶面112’或底面113’设置。另,所述抵压部232,连接于固定部21,和抵接部231 ’之间。
[006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端子2’具有自固定部21’后侧向后延伸出后表面115’的U型尾部24,,上排的U型尾部24’开口向上,下排的U型尾部24 ’开口向下;所述连接脚23,自所述U型尾部24 ’与顶面112 ’平行的一壁面上经撕破并弯折形成。
[0066]相应地,所述固定件3’具有与两排连接脚23’对应的两个所述端子收容部31’,所述柔性电路板收容部32’位于两个所述端子收容部31’之间;当然,所述固定件3’还形成有用以收容U型尾部24’的两侧壁的收容槽34’、形成于收容槽34’之间并可突伸入U型尾部24’内侧的凸条35’。所述收容槽34’与端子收容部31’上下连通。所述凸条35’的底壁构成端子收容部31’的外壁面,并且进一步形成为所述抵压结构33’。在固定件3’朝固定位置移动时,通过抵压结构33’与抵压部232’相抵接,然后逐渐朝夹持空间230’方向抵压所述抵压部232’,使得两排所述抵接部231’在抵压部232’的带动下逐渐靠近而夹紧柔性电路板200’。
[0067]另外,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3’上的配合结构30’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相同,均为自固定件3’前端面两侧分别向前突伸的卡扣。所述卡扣大致呈片状向前突伸出前端面,并且形成有用以与绝缘主体I’上的定位结构14’(即前述定位突起)相扣持的扣持槽301’。当然,所述配合结构30’也可为一^扣弹臂,在卡扣弹臂前端形成与定位结构14’相扣持的卡扣突起,同样也可达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0068]本实施例中电连接器100’在使用时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基本类似,先将固定件3 ’固定至绝缘主体I’的预定位位置,在预定位位置处通过配合结构30’与穿孔151’内壁相配合定位;然后,将柔性电路板200’自后向前经过柔性电路板收容部32’而伸入夹持空间230,,使得柔性电路板200 ’上的金手指202,与抵接部231,相对应,该种情况下的柔性电路板200 ’插装为零插入力插装,非常简单快捷;待柔性电路板200 ’插装完成后,仅需将固定件3 ’自预定位位置朝固定位置移动,即可通过抵压结构33 ’与抵压部232 ’的配合而实现抵接部231’与金手指202’的抵紧连接,并且通过定位结构14’与配合结构30’的配合而将固定件
3’保持在绝缘主体I ’的固定位置处。
[0069]请参阅图9至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第三较佳实施例。该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器100”亦包括有绝缘主体I”、若干导电端子2”和固定件3”;本实施例中电连接器100”的结构与第二较佳实施例较为类似,但是,相较第二较佳实施例来说,仍具有如下区别。
[0070]其中,绝缘主体I”顶部的锁扣弹臂13”通过金属材料制成,并且扣持定位于顶面112”上。另外,所述绝缘主体I”后侧未形成前述加宽部15’,而本实施例中所述绝缘主体I”具有自后表面115”周围分别向外扩散并且向后延伸的定位壁171”、形成于定位壁171”之间以收容固定件3”的定位空间172”。位于两侧的定位壁171”分别形成有前后贯穿的定位孔173”、设置于定位孔173”内壁上并且朝向定位孔173”内突伸的定位块174”。每一定位孔173”内侧的所述定位块174”分别成对设置、并且沿前后方向间隔分布,而且分别自定位孔173”的两相对内壁突伸形成;使得靠前设置的定位块174”形成为前述定位结构,靠后设置的定位块174”形成为将固定件3”定位至前述预定位位置的预定位结构。
[0071]所述导电端子2”的排列设置类似于上述第二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施例中导电端子2”后侧未形成有前述U型尾部,而是自固定部21”直接向后延伸出连接脚23” ο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脚23”的抵接部231”连接于固定部21”与抵压部232”之间。
[0072]所述固定件3”形成为具有可收容于定位空间172”内的主体部31”、形成于主体部31”的两侧且可突伸入所述定位孔173”内的扣持臂32”。所述扣持臂32”即为所述配合结构,其上形成有长条状扣持孔321”,以分别于预定位位置和固定位置与对应所述定位块174”相扣持;其中,所述定位结构(即靠前设置的定位块174”)和配合结构(即所述扣持臂32”)相配合固定时,所述固定件3”处于所述固定位置,所述预定位结构(即靠后设置的定位块174”)和配合结构(即所述扣持臂32”)相配合时,所述固定件3”位于绝缘主体I”上的一预定位位置;
[0073]其中,所述固定件3”可为一体式结构,在一体式固定件上形成有与两排连接脚23”分别对应的两个端子收容部和形成于两个所述端子收容部之间的柔性电路板收容部;该种情况下,所述止挡机构的设置可类似于下文中第五实施例中的相应结构设置。
[007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3”呈分体式设置,其包括有分开成型的两个绝缘块33”,两个所述绝缘块33”上下堆叠设置。每一绝缘块33”均具有形成为前述主体部31”的中间部分和位于中间部分两侧的前述扣持臂32”;所述绝缘主体I”两侧分别形成有两组前述定位孔173”和定位块174”,分别与每一绝缘块33”上的扣持臂32”对应配合定位。其中每一绝缘块33”上形成有一所述端子收容部331” ;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端子收容部331”包括若干分别与每一连接脚23”对应设置的收容槽和间隔相邻收容槽之间隔壁。所述柔性电路板收容部34”形成于两个所述绝缘块33”之间。每一收容槽远离柔性电路板收容部34”的一侧内壁形成有用以抵压前述抵压部232”的抵压结构3311”,所述抵压结构3311”的设置同前述第一或第二实施例中抵压结构的设置。
[0075]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止挡机构设置于该种固定件3”上,具体设置为自至少一绝缘块33”上朝向柔性电路板收容部34”内突伸形成的凸包36”。
[0076]在安装时,所述预定位结构和配合结构相互扣持可使得两个所述绝缘块33”先分别预安装至所述绝缘主体I”上的预定位位置;其次,可将柔性电路板200”自后向前穿过所述柔性电路板收容部34”,并且伸入两排连接脚23”之间,所述柔性电路板200”两侧分别对应前述止挡机构设有长条形开口 201”,并且在柔性电路板200”安装后,所述止挡机构位于长条形开口201”中;最后再共同移动两个所述绝缘块33”,以使其安装至所述固定位置,在移动过程中,所述抵压结构3311”逐渐抵压所述抵压部232”,使得两排所述抵接部231”在抵压部232”的带动下逐渐靠近而夹紧柔性电路板200”。
[0077]当然,作为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也可在两个所述绝缘块33”上设置用以上下相互扣持的扣持结构(未图标),从而在安装时,可将柔性电路板200”先安装至两个绝缘块33”之间的柔性电路板收容部34”,然后将两个绝缘块33”相互扣持后自后向前安装至绝缘主体I”上,同样也可达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0078]又,请参阅图13和图14所示,作为又一较佳实施方式,两个所述绝缘块33”和绝缘主体I”上也可不设置前述定位块174”和扣持臂32”,而是将两个所述绝缘块33”两侧靠近后表面的一端均旋转地固定于绝缘主体I”两侧的定位壁171”上,并在两个绝缘块33”两侧或远离后表面的一侧设有供两个绝缘块33”在固定位置相互扣持固定的扣持结构(未图标),两个所述绝缘块33”的旋转方向相反;从而在使用时,先将两个所述绝缘块33”分别向外旋转打开,使柔性电路板200”伸入连接脚23”之间,然后将两个绝缘块33”相向旋转,使抵压结构3311”抵压所述抵压部232”,进而使得两排所述抵接部231”在抵压部232”的带动下逐渐靠近而夹紧柔性电路板200”,同时两个绝缘块33”相互扣持。
[0079]请参阅图15至图1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400的第四较佳实施例。该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器400亦包括有绝缘主体4、若干导电端子5和固定件6;本实施例中电连接器400的结构与第三较佳实施例较为类似,但是,相较第三较佳实施例来说,仍具有如下区别。
[0080]所述绝缘主体4也具有自后表面415周围分别向外扩散并且向后延伸的定位壁471、形成于定位壁471之间以收容固定件6的定位空间472。但是,本实施例中两侧的定位壁471上未设置如第三较佳实施例中的定位孔和定位块,而是在顶部和底部的定位壁471朝向定位空间472的内表面上分别突设有一对楔形定位块473。所述楔形定位块473则形成为用以将固定件6固定至固定位置的定位结构。所述楔形定位块473后侧的定位空间472可视为对固定件6进行预定位的预定位结构。
[0081]所述导电端子5的排列设置类似于上述第三较佳实施例,但是,上述第三较佳实施例中,两排导电端子2”的固定部21”背向设置,连接脚23”自两排固定部21”相邻位置处分别向后延伸而成;而本实施例中,两排导电端子5的固定部51同向排列设置,连接脚53自固定部51的相应位置处分别向后延伸形成,从而,相较第二较佳实施例来说,本实施例中两排连接脚53之间的最大间距较大。但是,所述连接脚53的抵接部531依然连接于固定部51与抵压部532之间。
[0082]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6也包括有分开成型的两个绝缘块61,两个所述绝缘块61上下堆叠设置,并在两侧分别设置有用以上下扣持定位的卡扣臂611和卡扣块612。每一绝缘块61上形成有一端子收容部6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端子收容部62为左右连通型设置,以共同收容同一排导电端子5的连接脚53。所述柔性电路板收容部63形成于两个所述绝缘块61之间。每一端子收容部62远离柔性电路板收容部63的一侧内壁形成有用以抵压前述抵压部532的抵压结构621。
[0083]另外,所述配合结构为形成于每一绝缘块61外壁上以与楔形定位块473相扣持定位的弹性扣持臂64。所述止挡机构为自其中一绝缘块61上朝另一绝缘块61方向突伸的突柱613,前述另一绝缘块61上设有与所述突柱613对应的凹槽614。
[0084]在使用时,先将柔性电路板200通过前述突柱613定位于前述其中一绝缘块61上;其次,将两个所述绝缘块61通过前述卡扣臂611和卡扣块612相互卡扣,使柔性电路板200固定于两个绝缘块61之间形成的柔性电路板收容部62中;然后,将固定件6和柔性电路板200一起自定位空间472后方沿定位壁471向前移动,以使其安装至所述固定位置,在移动过程中,所述抵压结构621逐渐抵压所述抵压部532,使得两排所述抵接部531在抵压部532的带动下逐渐靠近而夹紧柔性电路板200。
[0085]请参阅图20至图2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700的第五较佳实施例。其中,前面所提到的实施例均用以与一对接连接器来进行插接,进而实现柔性电路板与对接连接器的电性导通。而本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器700则直接用以连接一电路板800和前述柔性电路板200,并且亦包括有绝缘主体7、若干导电端子8和固定件9。
[0086]其中,所述绝缘主体7的结构设置与第三较佳实施例中较为类似,具有与后表面715相对的前表面716、前后贯穿的若干端子槽72、与第三较佳实施例中基本相同的定位壁771、定位空间772、定位孔773、和定位块774。前述前表面716可为绝缘主体7的前端面,也可为自前端面向后凹陷后形成的与后表面715相对的表面。
[0087]但是,相较第三较佳实施例来说,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端子8的结构设置与第三较佳实施例中有部分不同,其是自前表面716向后安装至绝缘主体7上,并且具有在端子槽72内延伸的固定部81、自固定部81前端延伸出所述前表面716的焊接脚84,所述连接脚83自固定部81后端向后延伸。其中,所述焊接脚84用以焊接连接所述电路板800;所述连接脚83则用以电性连接柔性电路板200,从而通过电连接器700将电路板800和柔性电路板200电性导通。其中,所述连接脚83的结构设置与第三较佳实施例中相同。
[0088]另外,用以定位所述柔性电路板200的固定件9在本实施例中为一体式结构,其具有可收容于定位空间772内的主体部91、形成于主体部91的两侧且可突伸入所述定位孔773内的扣持臂92。主体部91上形成有与两排连接脚83对应的两个端子收容部93、位于两个端子收容部93之间的柔性电路板收容部94、形成于每一端子收容部93远离柔性电路板收容部94一侧的抵压结构95。所述扣持臂92即为所述配合结构,其上形成有扣持孔921,以分别在预定位位置和固定位置与对应所述定位块774相扣持;其中,所述定位结构(即靠前设置的定位块774)和配合结构(即所述扣持臂92)相配合固定时,所述固定件9处于所述固定位置,所述预定位结构(即靠后设置的定位块774)和配合结构(即所述扣持臂92)相配合时,所述固定件9位于绝缘主体7上的一预定位位置;
[0089]另外,所述止挡机构也设置在固定件9上,具体为:所述固定件9上在端子收容部93两侧的外侧还设有向后延伸以作为止挡机构的弹性悬臂96,所述悬臂96末端形成有朝向柔性电路板收容部94内突伸、以定位柔性电路板200的定位凸块961,所述柔性电路板收容部94与定位凸块961对应的内壁面上形成有与定位凸块961相对的让位槽97。
[0090]在使用时,可先将所述固定件9通过扣持臂92与后侧的定位块774配合而定位至绝缘主体7的预定位位置;其次,将本实施例中电连接器700整体通过焊接脚84焊接至电路板800上;然后,将柔性电路板200自后向前穿过柔性电路板收容部94而伸入两排连接脚83的抵接部831之间,前述定位凸块961的后端形成有倾斜延伸的导引面,从而在柔性电路板200插装时,可将悬臂96向外抵持变形;最后,推动所述固定件9,以使其安装至所述固定位置,并且通过扣持臂92与前侧的定位块774配合固定;在移动过程中,所述抵压结构95逐渐抵压所述连接脚83的抵压部832,使得两排所述抵接部831在抵压部832的带动下逐渐靠近而夹紧柔性电路板200,进而实现电路板800与柔性电路板200的电性导通。
[0091]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固定件3、3’、3”、6、9与绝缘主体1、1’、1”、4、7的配合设置,使得柔性电路板200、200,、200”与导电端子2、2,、2”、5、8的连接脚23、23,、23”、53、83之间无需焊接,即可实现紧密接触,即形成稳固的电性连接,并且整体结构设置简单,安装定位均非常方便。
[0092]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主权项】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主体、固定于绝缘主体中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主体具有顶面、底面和后表面;所述导电端子具有向后延伸出后表面的连接脚,所述连接脚排列设置为至少一排,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连接脚具有一抵接部、靠近抵接部设置的抵压部,所述连接脚的抵接部和抵压部相较顶面的垂直距离不同;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有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具有用以收容所述连接脚的端子收容部、与端子收容部相连通的柔性电路板收容部、设置于端子收容部远离柔性电路板收容部一侧的抵压结构,所述抵压部相较抵接部远离所述柔性电路板收容部、并在固定件固定至绝缘主体上后与所述抵压结构相抵持;其中,所述固定件具有固定至绝缘主体上的固定位置,在所述固定件朝固定位置移动时,所述固定件的抵压结构朝柔性电路板收容部方向抵压所述抵压部,使得所述抵接部于抵压部的带动下伸入所述柔性电路板收容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脚沿上下方向呈两排排列设置,并在两排连接脚之间形成有用以收容柔性电路板的夹持空间,两排所述连接脚的抵接部朝向夹持空间相向突伸,两排所述连接脚的抵压部相较所述抵接部分别向外靠近顶面或底面设置;所述固定件具有与两排连接脚对应的两个所述端子收容部,所述柔性电路板收容部位于两个所述端子收容部之间;在所述固定件朝固定位置移动时,所述固定件的抵压结构朝夹持空间方向抵压所述抵压部,使得两排所述抵接部在抵压部的带动下逐渐靠近。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主体后侧形成有用以与固定件相配合的定位结构,所述固定件设有与所述定位结构相配合的配合结构,在定位结构和配合结构相互结合时,所述固定件处于固定位置并且固定至绝缘主体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主体后侧自两侧面分别向外扩散形成有加宽部,在加宽部上分别前后贯穿形成有一穿孔,所述穿孔内设有一向前延伸并且穿出穿孔的定位弹臂,所述定位结构为形成于所述定位弹臂上并且向外突伸的定位突起,所述配合结构为自固定件前端两侧分别向前突伸的卡扣。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结构具有自绝缘主体两侧的后侧位置处分别向外突伸的定位突起,所述配合结构为自固定件两侧分别向前突伸的卡扣。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主体具有自后表面周围分别向后延伸的定位壁、形成于定位壁之间以收容固定件的定位空间、自所述定位壁朝向定位空间内突伸以形成前述定位结构的楔形定位块,所述配合结构为形成于固定件两侧上以与楔形定位块相扣持定位的弹性扣持臂。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还具有预定位至绝缘主体上的预定位位置,所述预定位位置位于所述固定位置后方,并且在所述固定件位于预定位位置时,所述连接脚的自由末端伸入所述端子收容部前端,所述抵压结构与抵压部相对应而处于未抵压状态;其中,所述绝缘主体具有自后表面周围分别向后延伸的定位壁、形成于定位壁之间以收容固定件的定位空间,位于绝缘主体两侧的定位壁分别形成有前后贯穿的定位孔、设置于定位孔内壁上并且朝向定位孔内突伸的定位块,每一定位孔内侧的所述定位块分别成对自定位孔的两相对内壁突伸形成、并且沿前后方向间隔分布,使得靠前设置的定位块形成为前述定位结构,靠后设置的定位块形成为将固定件定位至前述预定位位置的预定位结构,所述固定件具有可收容于定位空间内的主体部、形成于主体部的两侧且可突伸入所述定位孔内的扣持臂,所述扣持臂即为所述配合结构,并且分别于预定位位置和固定位置与对应所述定位块相扣持。8.如权利要求2项、第3项或第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主体或固定件设有用以扣持柔性电路板以防止柔性电路板向后移动的止挡机构。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止挡机构设置于绝缘主体上时,所述止挡机构为自绝缘主体后表面向后延伸的悬臂、与所述悬臂上下对应设置的支撑臂,所述悬臂与支撑臂之间形成有供柔性电路板伸入的间隙,所述悬臂末端形成有用以定位柔性电路板的定位凸块,所述支撑臂上形成有与所述定位凸块相对应的让位槽,所述固定件上对应所述悬臂和支撑臂形成有让位空腔。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件,在所述止挡机构设置于固定件上时,所述固定件上在端子收容部外侧还设有向后延伸的弹性悬臂,所述悬臂末端形成有朝向柔性电路板收容部内突伸、以定位柔性电路板的定位凸块,所述柔性电路板收容部与定位凸块对应的内壁面上形成有与定位凸块相对的让位槽。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由分开成型的两个绝缘块组成,两个所述绝缘块上下堆叠设置,并且每一绝缘块上形成有一所述端子收容部,所述柔性电路板收容部形成于两个所述绝缘块之间,在所述止挡机构设置于该种固定件上时,所述止挡机构自至少一绝缘块上朝向柔性电路板收容部内突伸形成。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绝缘块两侧设有相互扣持固定的扣持结构,并且在安装时,两个所述绝缘块先相互扣持后共同移动安装至所述绝缘主体上的固定位置。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绝缘块两侧靠近后表面的一端均可旋转地固定于绝缘主体上、两侧或远离后表面的一侧设有供两个绝缘块在固定位置相互扣持固定的扣持结构,两个所述绝缘块的旋转方向相反。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主体上设有若干前后贯穿的端子槽,所述导电端子自后表面向前安装至绝缘主体上,并且还具有固定于端子槽内的固定部和自固定部向前延伸的对接部。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主体还具有与后表面相对的前表面、前后贯穿的若干端子槽,所述导电端子自前表面向后安装至绝缘主体上,并且具有固定于端子槽内的固定部、自固定部前端延伸出所述前表面的焊接脚,所述连接脚自固定部向后延伸。
【文档编号】H01R13/02GK205657206SQ201620406066
【公开日】2016年10月19日
【申请日】2016年5月6日 公开号201620406066.5, CN 201620406066, CN 205657206 U, CN 205657206U, CN-U-205657206, CN201620406066, CN201620406066.5, CN205657206 U, CN205657206U
【发明人】游万益, 梁丽丽, 张勇刚, 洪永炽, 张雨辉, 任海峰
【申请人】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