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56453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作为车辆的驱动力源的旋转电机、检测旋转电机的转子的旋转位置的旋转传感器的车辆用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上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已知例如下述的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装置。如该专利文献I的图2等所示,在该车辆用驱动装置中,从径向内侧支撑转子主体(专利文献I中的多个层叠板m4;下面同样)的转子支撑构件(RS)具有圆筒状的支撑圆筒状部,该支撑圆筒状部与转子(转子ml)的旋转轴同轴配置,并且沿着轴向延伸。该支撑圆筒状部形成在转子支撑构件在径向上所占的区域的中间位置,能够旋转地支撑转子支撑构件的支撑轴承(第一旋转轴承BI)配置成与支撑圆筒状部的内周面接触。由此,能够以使旋转电机的转子恰当旋转的方式支撑旋转电机的转子。另外,旋转传感器(旋转变压器(resolver) R)的传感器转子(旋转变压器转子Rr)配置成与支撑圆筒状部的外周面接触。另外,例如在下述的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中,在转子支撑构件(专利文献2的转子8的毂部;以下同样)与动力传递构件(液力变矩器的泵叶轮5)的连接部设置有利用螺钉(螺钉4)而相互紧固固定的紧固固定部。在这样的结构中,在连接转子支撑构件和动力传递构件时,在轴向与旋转电机(电气机械)相邻的支撑壁(外壳10的壁部)上设置有工具插入孔,通过在轴向上穿过该工具插入孔的工具进行紧固螺钉的操作。在此,在专利文献2的装置中未设置旋转传感器,但是也能够将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结构应用于专利文献2的结构中。但是,在专利文献I的装置中,因为在支撑轴承的径向外侧配置有传感器转子,所以旋转传感器的外径易于变大。为了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通常想紧凑地配置旋转传感器。如专利文献2的装置那样,在工具沿着轴向穿过设置于支撑壁的工具插入孔那样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中,必须考虑在穿过工具时不要使旋转传感器与工具相干涉,上述紧凑地配置旋转传感器的要求特别强烈。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JP特开2009-101730号公报。专利文献2 : JP专利308061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希望实现能够以使旋转电机的转子恰当地旋转的方式支撑旋转电机的转子并且能够更紧凑地配置旋转传感器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本发明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具有作为车辆的驱动力源的旋转电机和检测所述旋转电机的转子的旋转位置的旋转传感器,其特征结构为,所述旋转电机具有从径向内侧支、撑所述转子的转子支撑构件,所述转子支撑构件具有沿着轴向延伸的圆筒状的支撑圆筒状部,所述支撑圆筒状部具有第一筒状部和第二筒状部,所述第二筒状部内周面的直径以及外周面的直径分别比所述第一筒状部的内周面的直径以及外周面的直径小,能够旋转地支撑所述转子支撑构件的支撑轴承配置成与所述第一筒状部的内周面接触,并且,所述旋转传感器的传感器转子配置成与所述第二筒状部的外周面接触。此外,“旋转电机”的概念包括马达(电动机)、发电机(generator )以及按照需要起到马达以及发电机的功能的马达/发电机中的任一个。根据上述特征结构,因为在支撑轴承配置成与第一筒状部的内周面接触,其中,与第二筒状部的内周面的直径以及外周面的直径相比,第一筒状部的内周面的直径以及外周面的直径大,因而能够使用比较大型的支撑轴承,能够高精度且能够恰当旋转地对支撑转子支撑构件。另外,旋转传感器的传感器转子配置成与第二筒状部的外周面接触,其中,与第一筒状部的内周面的直径以及外周面的直径相比,第二筒状部的内周面直径以及外周面直径小,因而能够使传感器转子小径化,进而使旋转传感器小径化。由此,能够紧凑地配置旋转传感器整体。 因而,能够实现可恰当旋转地支撑旋转电机的转子并且能够紧凑地配置旋转传感器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在此,优选具有将所述旋转电机的动力传递至车轮侧的动力传递构件,相对于所述旋转传感器在轴向上与所述转子支撑构件相反一侧具有至少沿着径向延伸的支撑壁,在所述转子支撑构件与所述动力传递构件的连接部,设置有用于通过螺钉来将所述转子支撑构件与所述动力传递构件紧固固定在一起的紧固固定部,在所述支撑壁上的与所述紧固固定部相对应的径向位置设置有至少一个工具插入孔,该工具插入孔能够被插入用于对所述螺钉进行操作的工具,所述旋转传感器的传感器定子被设置为在固定在所述支撑壁上的状态下避开所述工具插入孔。根据该结构,能够使用螺钉将动力传递构件恰当地紧固固定在转子支撑构件上。此时,因为在支撑壁上的与紧固固定部相对应的径向位置设置有至少一个工具插入孔,所以能够从工具插入孔插入工具,来对在轴向与支撑壁相邻配置的转子支撑构件与动力传递构件的紧固固定部,紧固螺钉以及解除紧固。由此,能够使装置的组装、保养变得容易。而且,因为传感器定子被设置为在固定在支撑壁上的状态下避开工具插入孔,所以即使在支撑壁与转子支撑构件及动力传递构件之间配置有旋转传感器,也能够避免与传感器定子发生干涉而能够恰当地对螺钉进行操作。另外,优选,具有接合装置和/或流体连接部,其中,所述接合装置选择性地将作为车辆的驱动力源的内燃机与所述旋转电机驱动连接,所述流体连接部能够通过内部所填充的流体传递驱动力,通过作为所述接合装置所具有的旋转构件之一的接合旋转构件、作为所述流体连接部所具有的旋转构件之一的连接旋转构件或连接为一体的所述接合旋转构件以及所述连接旋转构件构成将所述旋转电机的动力传递至车轮侧的动力传递构件,所述旋转传感器配置在相对于所述转子支撑构件在轴向上与所述动力传递构件相反的一侧。此外,“驱动连接”是指,两个旋转构件连接而能够传递驱动力的状态,这一概念包括该两个旋转构件连接而一体对旋转的状态,或者该两个旋转构件通过一个或两个以上的传动构件连接而能够传递驱动力的状态。这样的传动构件包括将旋转以同速或进行变速后传递的各种构件,例如,包括轴、齿轮机构、带、链等。另外,作为这样的传动构件可以包括选择性地传递旋转以及驱动力的接合装置,例如包括摩擦离合器、啮合式离合器等。另外,“流体连接部”的概念为,包括具有扭矩放大功能的液力变矩器以及没有扭矩放大功能的通常的流体连接部中的任一种。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由接合装置所具有的接合旋转构件、流体连接部所具有的连接旋转构件以及连接为一体的接合旋转构件及连接旋转构件构成的动力传递构件,至少将旋转电机的动力传递至车轮侧使车辆行驶。此时,因为动力传递构件配置在相对于转子支撑构件在轴向上与旋转传感器相反的一侧,所以能够将旋转传感器、转子支撑构件以及动力传递构件沿着轴向排列而使这些构件整体配置得紧凑。由此,能够使装置整体小型化。


图I是表示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驱动装置的局部剖视图。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驱动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图5是表示工具插入孔、第一螺钉与旋转传感器之间的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I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I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驱动装置I是使用内燃机E和/或旋转电机MG作为车辆的驱动力源的混合动力车辆用的驱动装置(混合动力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I构成所谓的I-马达并行型(one-motor parallel type)的混合动力车辆用的驱动装置。下面,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I。I.驱动装置的整体结构首先,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I的整体结构。如图I所示,该驱动装置I具有与作为车辆的第一驱动力源的内燃机E驱动连接的输入轴I、与车轮W驱动连接的输出轴O和作为车辆的第二驱动力源的旋转电机MG。另外,驱动装置I具有输入离合器Cl、液力变矩器TC和变速机构TM。这些结构在连接输入轴I和输出轴O的动力传递路径上从输入轴I 一侧按照输入离合器Cl、旋转电机MG、液力变矩器TC以及变速机构TM的顺序配置。另夕卜,这些结构,除了输入轴I的一部分和输出轴O的一部分之外都容置在箱体(驱动装置箱体)3内。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入轴I、旋转电机MG、液力变矩器TC以及输出轴O都配置在轴心X(参照图2)上,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I形成为适用于安装在FR(Front EngineRear Drive :前置发动机、后轮驱动)方式的车辆上的一轴结构。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除了特殊说明以进行区别的情况之外,以轴心X为基准来规定“轴向”、“径向”以及“周向”各方向。而且,关于关注驱动装置I内的特定部位时的沿着轴向的方向性,将朝向作为轴向一侧的内燃机E侧(图2中的左侧)的方向作为“轴第一方向Al”,将朝向作为轴向另一侧的输出轴O侧(图2中的右侧)的方向作为“轴第二方向A2”。内燃机E是通过内燃机内部的燃料的燃烧而被驱动形成动力的装置,例如能够使用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等公知的各种发动机。本例中,内燃机E的曲轴等输出旋转轴经由减振装置(未图示)与输入轴I驱动连接。另外,输入轴I经由输入离合器Cl与旋转电机MG驱动连接。在输入离合器Cl的接合状态下,内燃机E和旋转电机MG通过输入轴I驱动连接而一体旋转,在输入离合器Cl的分离状态下,内燃机E和旋转电机MG相分离。即,输入离合器Cl选择性地驱动连接内燃机E和旋转电机MG。本实施方式中,输入离合器Cl相当于本发明的“接合装置”。旋转电机MG具有定子St和转子Ro,能够起到作为接受电力供给产生动力的马达(电动机)的功能和作为接受动力供给产生电力的发电机的功能。因此,旋转电机MG与蓄电装置(未图示)电连接。本例中,蓄电装置使用蓄电池。此外,蓄电装置也可以使用电容器等。旋转电机MG从蓄电池接受电力供给而进行牵弓I,或者,将借助内燃机E输出的扭矩(驱动力)、车辆的惯性力产生的电力供给至蓄电池来进行蓄电。旋转电机MG的转子Ro通过动力传递构件T与液力变矩器TC的泵轮41驱动连接。
液力变矩器TC是将内燃机E和/或旋转电机MG的扭矩变换并传递至中间轴M的装置。液力变矩器TC具有泵轮41,其通过动力传递构件T与旋转电机MG的转子Ro驱动连接;涡轮45,其与中间轴M驱动连接而与中间轴M—体旋转;导轮48 (参照图2),其设置在泵轮41和涡轮45之间。液力变矩器TC能够通过内部所填充的油(流体的一个例子)在泵轮41与涡轮45之间传递扭矩。那时,在泵轮41与涡轮45之间产生旋转速度差的情况下,传递根据旋转速度比进行了扭矩变换的扭矩。本实施方式中,液力变矩器TC相当于“流体连接部”。另外,液力变矩器TC具有锁止离合器C2。锁止离合器C2选择性地驱动连接泵轮41和涡轮45。在该锁止离合器C2的接合状态下,液力变矩器TC不通过内部的油,而直接将内燃机E和/或旋转电机MG的扭矩传递至中间轴M。该中间轴M为变速机构TM的输入轴(变速输入轴)。变速机构TM是将中间轴M的旋转速度以规定的变速比变速后传递至输出轴O的装置。作为这样的变速机构TM,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能够在变速比不同的多个变速挡之间进行切换的自动有级变速机构。此外,变速机构TM也可以使用能够无级地变更变速比的自动无级变速机构、能够在变速比不同的多个变速挡之间进行切换的手动式有级变速机构等。变速机构TM,以各时刻的规定的变速比,将中间轴M的旋转速度进行变速并且将扭矩进行变换,来传递至输出轴O。传递至输出轴O的旋转以及扭矩经由输出用差动齿轮装置DF分配传递至左右2个车轮W。由此,驱动装置I能够将内燃机E和/或旋转电机MG的扭矩传递至车轮W来使车辆行驶。2.驱动装置的各部分的结构接着,参照图2以及图3,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I的各部分的结构。此外,图3是图2的剖视图的局部放大图。另外,图4是图2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2-1.箱体如图2所示,箱体3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箱体3具有周壁4,其为大致圆筒状,覆盖旋转电机MG、输入离合器Cl、液力变矩器TC等的径向外侧;端部支撑壁
5,其覆盖旋转电机MG以及输入离合器Cl的轴第一方向Al侧;中间支撑壁6,其覆盖液力变矩器TC的轴第二方向A2侧。并且,旋转电机MG、输入离合器Cl以及液力变矩器TC容置在箱体3内的端部支撑壁5与中间支撑壁6之间的空间中。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中间支撑壁6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空间中容置有变速机构TM。端部支撑壁5形成为至少沿着径向延伸的形状,在此,形成为沿着径向以及周向延伸的大致圆板状的壁部。本实施方式中,端部支撑壁5相当于本发明的“支撑壁”。在该端部支撑壁5的径向中心部设置有筒状突出部11。筒状突出部11是与轴心X同轴且从端部支撑壁5朝向轴第二方向A2侧突出的圆筒状的突出部。筒状突出部11与端部支撑壁5形成为一体。筒状突出部11的轴向长度长于转子Ro的轴向长度。在该筒状突出部11的径向中心部形成有在轴向上贯通的轴心贯通孔Ila (参照图3等)。并且,在该轴心贯通孔Ila中穿过有输入轴I。由此,输入轴I配置成贯通筒状突出部11的径向内侧,贯通端部支撑壁5插入箱体3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的局部,在筒状突出部11上形成有第一油路(未图示)、第二油路L2以及第三油路L3。第一油路是用于向输入离合器Cl的后述的工作油压室 Hl供给油的油供给路。第二油路L2是用于向输入离合器Cl的后述的循环油压室H2供给油的油供给路。第三油路L3是用于使从循环油压室H2排出的油返回到油盘(未图示)的油排出路。中间支撑壁6形成为至少沿着径向延伸的形状,在此形成沿着径向以及周向延伸的大致圆板状的壁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支撑壁6为与周壁4分开的另外的构件,通过螺栓(bolt)等紧固构件紧固固定在形成于周壁4的内周面的阶梯部上。在该中间支撑壁6上设置有液压泵9。液压泵9的泵转子通过泵驱动轴43与泵轮41驱动连接而与泵轮41一体旋转。随着泵轮41的旋转,液压泵9喷出油,产生用于向驱动装置I的各部分供给油的液压。2-2.旋转电机如图2所示,旋转电机MG配置在端部支撑壁5的轴第二方向A2侧且液力变矩器TC的轴第一方向Al侧。另外,旋转电机MG配置在输入轴I以及输入离合器Cl的径向外侦U。旋转电机MG和输入离合器Cl配置在沿着径向观察具有重叠的部分的位置。此外,关于2个构件的配置,“沿着某一方向观察具有重叠的部分”是指,在以该方向作为视线方向而使观察点沿着与该视线方向垂直的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至少在一部分区域存在观察到两个构件重合的观察点。旋转电机MG的定子St固定在箱体3上。在定子St的径向内侧配置有转子Ro。转子Ro以在径向上隔开微小间隙的方式与定子St相向配置,并且以能够进行旋转的状态被箱体3支撑。具体地说,支撑转子Ro并与该转子Ro —体旋转的转子支撑构件22通过第一轴承61被箱体3的筒状突出部11支撑并能够相对于箱体3的筒状突出部11旋转。如图2以及图3所示,转子支撑构件22是从径向内侧支撑旋转电机MG的转子Ro的构件。转子支撑构件22配置在输入离合器Cl的轴第一方向Al侧。转子支撑构件22形成为至少沿着径向延伸的形状,以便将转子Ro支撑在配置于转子Ro的径向内侧的第一轴承61上。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支撑构件22具有转子保持部23、径向延伸部24以及支撑圆筒状部25。转子保持部23是保持转子Ro的部分。转子保持部23配置成与轴心X同轴,以与转子Ro的内周面以及轴向两侧面接触的方式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径向延伸部24与转子保持部23形成为一体,从转子保持部23的轴向的中央部附近向径向内侧延伸。本例中,径向延伸部24形成为沿着径向以及周向延伸的圆环板状部。另外,在径向延伸部24的周向上的多处设置有第一螺钉插入孔24a (参照图3)。在第一螺钉插入孔24a中穿过有用于将转子支撑构件22和筒状连接构件32连接的第一螺钉71。在径向延伸部24的径向内侧端部一体地设置有支撑圆筒状部25。支撑圆筒状部25是配置成与轴心X同轴并且形成为相对于径 向延伸部24向轴向两侧延伸的圆筒状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与支撑圆筒状部25的内周面接触地配置有第一轴承61,通过配置在该支撑圆筒状部25的内周面与筒状突出部11的外周面之间的第一轴承61支撑转子支撑构件22。由此,转子支撑构件22通过第一轴承61以能够旋转的状态支撑在筒状突出部11的外周面。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轴承61的轴第一方向Al侧,在支撑圆筒状部25与筒状突出部11之间配置有密封构件。由此,支撑圆筒状部25与筒状突出部11之间被密闭。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检测旋转电机MG的转子Ro相对于定子St的旋转位置的旋转传感器13设置在支撑圆筒状部25的外周面上。旋转传感器13在轴向上配置在端部支撑壁5与转子支撑构件22 (在此,主要为径向延伸部24)之间。换言之,端部支撑壁5配置在相对于旋转传感器13在轴向上与转子支撑构件22侧的相反的一侧。此外,旋转传感器13在本例中使用旋转变压器(resolver)。该旋转传感器13的详细的配置结构后述。2-3.输入离合器输入离合器Cl是选择性地将输入轴I与旋转电机MG及液力变矩器TC驱动连接的摩擦接合装置。输入离合器Cl构成为湿式多板离合器机构。另外,如图2所示,输入离合器Cl在轴向上配置在转子支撑构件22与液力变矩器TC之间。另外,输入离合器Cl在径向上配置在筒状突出部11与旋转电机MG的转子Ro之间。在沿着径向观察时,筒状突出部11、输入离合器Cl以及转子Ro具有相互重叠的部分。输入离合器Cl具有离合器毂31、筒状连接构件32、摩擦构件33、活塞34以及工作油压室Hl。输入离合器Cl的摩擦构件33具有配成对的输入侧摩擦构件和输出侧摩擦构件。在此,输入离合器Cl具有多个输入侧摩擦构件和多个输出侧摩擦构件,多个输入侧摩擦构件和多个输出侧摩擦构件在轴向上交替配置。多个摩擦构件33都形成为圆环板状,配置在离合器毂31与筒状连接构件32之间。离合器毂31是沿着径向延伸以从径向内侧支撑多个输入侧摩擦构件(本例中,毂侧摩擦构件)的圆环板状构件。离合器毂31在轴向上在活塞34与液力变矩器TC的后述的罩部42之间穿过并沿着径向沿着,该离合器毂31的径向内侧端部与输入轴I相连接。由此,输入轴I和离合器毂31相连接而一体旋转。此外,离合器毂31是通过输入轴I传递内燃机E的旋转以及扭矩的构件,是输入离合器Cl的输入侧旋转构件(接合输入侧构件)。筒状连接构件32是大致圆筒状构件,覆盖多个摩擦构件33的至少径向外侧,并且从径向外侧支撑输出侧摩擦构件(本例中,鼓侧摩擦构件)。筒状连接构件32发挥输入离合器Cl的离合器鼓的功能。另外,筒状连接构件32具有整体形成为碗状的部分,以便覆盖活塞34的轴第一方向Al侧和活塞34的径向外侧。并且,筒状连接构件32与旋转电机MG的转子支撑构件22相连接,并且与罩部42相连接。筒状连接构件32是输入离合器Cl的输出侧旋转构件(接合输出侧构件),与离合器毂31配成对,在输入离合器Cl的接合状态下将输入离合器毂31的旋转以及扭矩传递至作为输出轴O侧的液力变矩器TC。本实施方式中,筒状连接构件32相当于本发明的“接合旋转构件”。如图3所示,作为离合器鼓的筒状连接构件32具有轴向延伸部32a、径向延伸部32b、筒状延伸部32d、筒状突出部32e以及径向延伸部32f。轴向延伸部32a形成为圆筒状,配成与轴心X同轴。轴向延伸部32a形成为沿着轴向的筒状以覆盖摩擦构件33的至少径向外侧。轴向延伸部32a在轴第一方向Al侧与转子支撑构件22的径向延伸部24接触,并且在轴第二方向A2侧与液力变矩器TC的罩部42接触。罩部42在径向上与轴向延伸部32a相抵接并相嵌合。径向延伸部32f与轴向延伸部32a形成为一体,以从该轴向延伸部32a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方式形成为圆环板状。径向延伸部32b与轴向延伸部32a形成为一体,以从该轴向延伸部32a的轴第一方向Al侧的端部向径向内侧延伸的方式形成为大致圆环板状。径向延伸部32b配置在摩擦构件33的轴第一方向Al侧。在轴向延伸部32a与径向延伸部32b之间的连接部位形成有安装部32c,并且该安装部32c与轴向延伸部32a以及径向延伸部32b形成为一体。该安装部32c形成为在轴向以及径向上具有规定厚度的厚壁部,成为用于将筒状连接构件32和转子支撑构件22安装在一起的部位。在安装部32c的周向上的多处设置有用于紧固连接 第一螺钉71的第一螺钉紧固孔。另外,径向延伸部32b在安装部32c的径向内侧具有圆筒状的筒状延伸部32d,该筒状延伸部32d与该径向延伸部32b构成一体并且沿着轴向延伸。即,径向延伸部32b形成为使得比筒状延伸部32d靠径向内侧的径向内侧部位相对于径向外侧部位向轴第二方向A2侧偏移的形状。该筒状延伸部32d在径向上与转子支撑构件22的支撑圆筒状部25相抵接并相嵌合。筒状突出部32e与径向延伸部32b形成一体,以从该径向延伸部32b的径向内侧端部向轴向两侧延伸的方式形成为圆筒状。筒状突出部32e在摩擦构件33的径向内侧配置在沿着径向观察具有与摩擦构件33重叠的部分的位置上。另外,筒状突出部32e在箱体3的筒状突出部11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端部的径向外侧,以与该筒状突出部11隔开规定间隔的状态在径向上与该筒状突出部11相向。并且,在筒状突出部32e与箱体3的筒状突出部11之间配置有套筒56。S卩,以与筒状突出部32e的内周面和箱体3的筒状突出部11的外周面接触的方式配置有套筒56。沿着按压方向按压摩擦构件33的活塞34,能够沿着轴向相对于筒状延伸部32d的外周面以及筒状突出部32e的外周面滑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活塞34设置成从作为径向延伸部32b —侧的轴第一方向Al侧按压摩擦构件33。因而,本例中,轴第二方向A2与上述“按压方向”一致,轴第一方向Al与“按压反方向”一致。在本实施方式中,活塞34在径向的规定位置上具有沿着轴向延伸的筒状的筒状延伸部34a。活塞34形成为使得比筒状延伸部34a靠径向外侧的径向外侧部位相对于径向内侧部位向轴第一方向Al侧偏移的形状。在此,活塞34的比筒状延伸部34a靠径向外侧的径向外侧部位形成为抵接按压部34b,该抵接按压部34b能够以与摩擦构件33相抵接的状态按压该摩擦构件33。抵接按压部34b在轴向上在筒状连接构件32的安装部32c与摩擦构件33之间,设置在沿着轴向观察与这两者重叠的位置。在筒状连接构件32的筒状延伸部32d与活塞34的筒状延伸部34a之间配置有O型圈等密封构件,在筒状突出部32e与活塞34的径向内侧端部之间配置有O型圈等密封构件。由此,由径向延伸部32b、筒状延伸部32d、筒状突出部32e以及活塞34划分并被密闭的空间形成工作油压室HI。本例中尤其是,在径向延伸部32b与活塞34的比筒状延伸部34a靠径向内侧的径向内侧部位之间形成工作油压室H1。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工作油压室Hl在摩擦构件33的径向内侧形成在具有与该摩擦构件33重叠的部分的位置。经由第一油路(未图示)向工作油压室Hl供给活塞34的动作用油。在轴向延伸部32a的径向内侧且工作油压室Hl的径向外侧配置有蝶形弹簧35。蝶形弹簧35,与向工作油压室Hl供给的动作用的液压无关地,向作为按压方向的轴第二方向A2对活塞34施力。即,本例中,在与筒状连接构件32的径向延伸部32b形成一体的安装部32c与活塞34之间配置有蝶形弹簧35,在通过安装部32c承受反作用力的状态下,蝶形弹簧35对活塞34向轴第二方向A2施力。另外,在相对于活塞34与工作油压室Hl相反的一侧(在此,为轴第二方向A2侧)形成有循环油压室H2。该循环油压室H2为主要由活塞34、轴向延伸部32a、液力变矩器TC的罩部42、筒状突出部11、输入轴I以及离合器毂31划分出的空间。在本实施方式中,筒状突出部11与输入轴I之间通过密封构件而密闭,轴向延伸部32a与罩部42之间通过密封构件而密闭。由此,循环油压室H2形成为密闭空间。经由第二油路L2向循环油压室H2供给从液压泵9喷出并通过液压控制装置(未图示)调整为规定的液压等级的油压。另外,循环油压室H2的油经由形成在输入轴I的内部的连络油路从第三油路L3排出。2-4.液力变矩器如图2所示,液力变矩器TC配置在旋转电机MG以及输入离合器Cl的轴第二方向A2侦彳,且配置在中间支撑壁6以及变速机构TM的轴第一方向Al侧。液力变矩器TC具有泵轮41、涡轮45、导轮48以及容置这些构件的罩部42。罩部42与泵轮41 一体旋转。在此,泵轮41 一体地设置在罩部42的内侧。另外,罩部42与筒状连接构件32相连接。罩部42通过筒状连接构件32以及转子支撑构件22与旋转电机MG的转子Ro驱动连接而与旋转电机MG的转子Ro —体旋转。因而,一体进行旋转的泵轮41以及罩部42是传递内燃机E和/或旋转电机MG的旋转以及扭矩的构件,是液力变矩器TC的输入侧旋转构件(连接输入侧构件)。本实施方式中,罩部42相当于本发明的“连接旋转构件”。另外,罩部42与泵驱动轴43相连接。罩部42通过泵驱动轴43与液压泵9的泵转子驱动连接而与液压泵9的泵转子一体旋转。涡轮45与该泵轮41相向地配置在泵轮41的轴第一方向Al侧。涡轮45是液力变矩器TC的输出侧旋转构件(连接输出侧构件),涡轮45与泵轮41配成对,将被泵轮41输入的旋转以及扭矩传递至作为输出轴O侧的中间轴M。涡轮45具有沿着径向延伸的径向延伸部46。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径向延伸部46和贯通该径向延伸部46的中间轴M通过花键连接。另外,导轮48在轴向上配置在泵轮41与涡轮45之间。该导轮48经由单向离合器49以及固定轴被中间支撑壁6支撑。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相向配置的泵轮41和涡轮45构成液力变矩器TC的主体部。并且,从外侧保持泵轮41的罩部42被配置为还容置有涡轮45。也就是说,罩部42被配置为容置液力变矩器TC的主体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在液力变矩器TC的主体部的轴第一方向Al侧的锁止离合器C2等也容置在罩部42内。2-5.动力传递构件动力传递构件T是将旋转电机MG的动力(扭矩)传递至作为车轮W侧的变速机构TM的构件。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旋转电机MG的旋转以及扭矩传递至液力变矩器TC的泵轮41,来通过液力变矩器TC将上述旋转以及扭矩传递至变速机构TM。因此,动力传递构件T与旋转电机MG的转子支撑构件22以及泵轮41连接而与旋转电机MG的转子支撑构件22以及泵轮一体旋转。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构件T构成为将作为输入离合器Cl的输出侧旋转构件的筒状连接构件32和液力变矩器TC的罩部42连接成一体。此外,在输入离合器Cl的接合状态下,动力传递构件T能够将内燃机E以及旋转电机MG两者的动力(扭矩)传递至车轮W侧。通过第一紧固固定部Fl连接转子支撑构件22和动力传递构件T。第一紧固固定部Fl是用于紧固固定转子支撑构件22和筒状连接构件32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支撑构件22的径向延伸部24和筒状连接构件32的安装部32c在轴向相互接触。本例中,安装部32c从轴第二方向A2侧与径向延伸部24接触。在径向延伸部24上所设置的多个第一螺钉插入孔24a的轴心与安装部32c上所设置的多个第一螺钉紧固孔的轴心全部一致的状态下,配置安装部32c和径向延伸部24。第一螺钉71穿过各个第一螺钉插入孔24a紧 固在第一螺钉紧固孔中。由此,径向延伸部24和安装部32c通过第一螺钉71相互紧固固定,径向延伸部24和安装部32c之间的紧固部位构成第一紧固固定部Fl。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紧固固定部Fl相当于本发明的“紧固固定部”。此外,本例中,第一螺钉71、第一螺钉插入孔24a以及第一螺钉紧固孔配置有多组,多组这样的结构在相互相同的径向位置上沿着周向分散配置。因此,“第一紧固固定部F1”是总称上述的多个组的用语。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圆筒状部25的外周面和筒状延伸部32d的内周面在整个周向上都相互抵接并相互嵌合。由此,转子支撑构件22和筒状连接构件32在径向上相互定位。构成动力传递构件T的筒状连接构件32和罩部42通过第二紧固固定部F2连接。第二紧固固定部F2是用于紧固固定筒状连接构件32和罩部42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筒状连接构件32的径向延伸部32f和罩部42的沿着径向延伸的部位通过第二螺钉72相互紧固固定。由此,通过径向延伸部32f与罩部42之间的紧固部位构成第二紧固固定部F2。如图2等所示,一体旋转的转子支撑构件22以及动力传递构件T(S卩,一体旋转的转子支撑构件22、筒状连接构件32以及罩部42),在轴第一方向Al侧,以通过第一轴承61能够旋转的状态,在径向上支撑于与端部支撑壁5形成一体的筒状突出部11的外周面。第一轴承61使用能够承受比较大的径向载荷的轴承,本例中使用球轴承。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轴承61相当于本发明的“支撑轴承”。另一方面,一体旋转的转子支撑构件22以及动力传递构件T,在轴第二方向A2侧,以通过第二轴承62能够旋转的状态,在径向上支撑在中间支撑壁6的贯通孔的内周面上。第二轴承62使用能够承受径向载荷的轴承,本例中使用滚针轴承。另外,配置成贯通端部支撑壁5的筒状突出部11的状态的输入轴I,以通过第三轴承63能够旋转的状态,在径向上支撑于筒状突出部11的内周面。第三轴承63使用能够承受径向载荷的轴承,本例中使用滚针轴承。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入轴I通过沿着筒状突出部11的内周面在轴向上隔开规定距离地分开配置的两个第三轴承63,支撑于筒状突出部11的内周面。3.旋转传感器的配置结构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旋转传感器13的配置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传感器13大致配置在端部支撑壁5及与端部支撑壁5形成一体的筒状突出部11与转子支撑构件22之间。下面,详细地说明。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筒状突出部11的外周面的轴向上的规定位置设置有轴向的第一阶梯部lib。在此,外周面的“轴向的阶梯部”是指,形成在筒状突出部11的轴向上的规定位置上并且在该位置筒状突出部11的外径发生变化的部分。筒状突出部11的外周面,以第一阶梯部Ilb为界,该第一阶梯部Ilb的轴第一方向Al侧为大径部,第一阶梯部Ilb的轴第二方向A2侧为小径部。本例中,第一轴承61配置为与筒状突出部11的小径部的外周面接触。此外,第一阶梯部Ilb形成在比后述的支撑圆筒状部25的内周阶梯部25a稍靠轴第一方向Al侧的轴向位置。如图3所示,在筒状突出部11的外周面上的第一阶梯部 Ilb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规定位置设置有第二阶梯部11c。筒状突出部11的外周面,以第二阶梯部Ilc为界,该第二阶梯部Ilc的轴第二方向A2侧形成更小的直径。在直径比这样的小径部更小的筒状突出部11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端部,与该端部的外周面接触地嵌合有套筒56。套筒56的外径与筒状突出部11的小径部的外径一致。另外,筒状连接构件32的筒状突出部32e在径向上相向地配置在套筒56的外周面上。另外,转子支撑构件22通过第一轴承61以能够旋转的状态,在径向上支撑于筒状突出部11的径向外侧。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转子支撑构件22的转子保持部23以及支撑圆筒状部25都至少朝向径向延伸部24的轴第一方向Al侧延伸。并且,由转子保持部23、径向延伸部24以及支撑圆筒状部25划定朝向轴第一方向Al侧开口的袋状空间,在该袋状空间配置有旋转传感器13。即,旋转传感器13在径向延伸部24的轴第一方向Al侧,配置在沿着径向观察具有与转子保持部23以及支撑圆筒状部25重叠的部分的位置。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在转子支撑构件22的轴第二方向A2侧配置有构成动力传递构件T的筒状连接构件32,所以旋转传感器13配置在相对于转子支撑构件22 (在此只要为径向延伸部24)在轴向上与动力传递构件T侧相反的一侧。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圆筒状部25具有形成一体的第一筒状部26和第二筒状部27。第二筒状部27的内周面以及外周面的直径都小于第一筒状部26,并且第二筒状部27配置在第一筒状部26的轴第一方向Al侧。本例中,在支撑圆筒状部25的内周面的轴向上的规定位置设置有内周阶梯部25a。内周阶梯部25a的轴第一方向Al侧的第二内周面27a的直径形成为小于内周阶梯部25a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第一内周面26a的直径。并且,第一轴承61配置成与第一内周面26a和内周阶梯部25a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侧面接触。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周阶梯部25a形成在径向延伸部24的轴第一方向Al侦彳。并且,第一轴承61配置在沿着径向观察具有与径向延伸部24重叠的部分的位置。在支撑圆筒状部25的外周面上的径向延伸部24的轴第一方向Al侧的规定位置设置有外周阶梯部25b。该外周阶梯部25b的轴第一方向Al侧的第二外周面27b的直径小于外周阶梯部25b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第一外周面26b的直径。此外,外周阶梯部25b设置在内周阶梯部25a的轴第一方向Al侧。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圆筒状部25中的内周阶梯部25a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筒状部分为第一筒状部26,外周阶梯部25b的轴第一方向Al侧的筒状部分为第二筒状部27。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筒状部26以及第二筒状部27形成为,第一筒状部26的内径和第二筒状部27的外径大致相等。另外,轴向上的外周阶梯部25b与内周阶梯部25a之间的部分形成为第一筒状部26和第二筒状部27的连接部,该连接部的外径与第一筒状部26的外径大致相等,并且该连接部的内径与第二筒状部27的内径大致相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筒状部27的径向外侧配置有旋转传感器13的传感器转子14。传感器转子14被安装为与第二筒状部27的外周面(第二外周面27b)和外周阶梯部25b的轴第一方向Al侧的侧面接触。传感器转子14的内周面嵌合在第二筒状部27上,并且以被从轴第一方向Al侧外插在外周阶梯部25b和第二筒状部27上的保持构件夹持的状态保持。在传感器转子14的径向外侧,以在径向上与该传感器转子14隔开微小间隙的方式,相向配置有传感器定子15。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能够旋转地支撑转子支撑构件22的第一轴承61配置成与直径比第二内周面27a大的第一内周面26a接触,所以能够使用比较大型的第一轴承 61,来高精度且能够恰当旋转地支撑转子支撑构件22。另外,因为传感器转子14配置成与直径比第一外周面26b小的第二外周面27b接触,所以能够使传感器转子14小径化,进而也能够使传感器定子15小径化。由此,能够将旋转电机MG的转子Ro的支撑精度维持得高,并且能够将整个旋转传感器13紧凑地配置在大小被限制的空间内。尤其是,能够将传感器定子15的主体部15a (参照图4以及图5)配置在比多个第一螺钉71所配置的径向位置更靠径向内侧的范围内。此外,主体部15a是在径向与传感器转子14相向来检测传感器转子14的旋转位置的部分。另外,如图4等所示,传感器定子15安装在箱体3的端部支撑壁5上。在本实施方式中,端部支撑壁5上安装有传感器定子安装部52。传感器定子安装部52与端部支撑壁5形成为一体,并且从该端部支撑壁5向轴第二方向A2侧隆起。并且,利用第三螺栓73将传感器定子15紧固固定在传感器定子安装部52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传感器定子15具有与主体部15a形成一体的安装凸缘部15b。安装凸缘部15b是向主体部15a的径向外侧延伸的圆环板状构件。该旋转传感器13的平面形状在图5中表示得清楚。此外,图5是从轴第一方向Al侧观察端部支撑壁5的轴向视图,并用虚线示出透过端部支撑壁5能够观察到的配置在端部支撑壁5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旋转传感器13以及第一螺钉71,。如图5所示,在传感器定子15的安装凸缘部15b上设置有安装调整部15c和切缺部15d。从轴向观察,安装调整部15c为圆弧状的长孔,在轴向上贯通安装凸缘部15b。并且,第三螺栓73从轴第一方向Al侧朝向轴第二方向A2侧贯通传感器定子安装部52的螺栓插入孔以及安装调整部15c,在轴第二方向A2侧的端部紧固螺母。由此,传感器定子15紧固固定在传感器定子安装部52上。此时,因为安装调整部15c形成为圆弧状的长孔,所以能够调整传感器定子15的周向位置。如图4以及图5等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箱体3的端部支撑壁5上设置有工具插入孔51,能够从该端部支撑壁5的轴第一方向Al侧在工具插入孔51中穿过用于对第一螺钉71进行操作的工具。该工具插入孔51形成为具有能够使用于紧固第一螺钉71、解除该紧固的套筒扳手或六角扳手等穿过的内径的轴向贯通孔。工具插入孔51在端部支撑壁5上的与第一紧固固定部Fl相对应的径向位置上至少设置有一个。换言之,在假想圆筒面与端部支撑壁5交差的圆周上至少设置有一个工具插入孔51,其中所述假想圆筒面是经过第一紧固固定部Fl的全部的多个第一螺钉71的轴心的假想圆筒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在径向位置与第一螺钉71相同的上述圆周的最上部设置有一个工具插入孔51。即,仅在与第一螺钉71相对应的径向位置中的铅垂方向上的最上部设置有一个工具插入孔51。传感器定子15在固定在端部支撑壁5上的状态下被设置为避开工具插入孔51。在本实施方式中,传感器定子15在安装凸缘部15b的规定位置具有一个切缺部15d。该切缺部15d是将安装凸缘部15b的周向上的一部分切掉形成的部分,以便在固定在端部支撑壁5上的状态下使传感器定子15避开工具插入孔51。本例中,切缺部15d形成为具有规定的径向宽度以及周向宽度的圆弧带状。优选该切缺部15d的周向宽度设定得比能够通过安装调整部15c调整的宽度大。传感器定子15以沿着轴向观察切缺部15d具有与工具插入孔51重叠的部分的状态紧固固定在传感器定子安装部52上。换言之,传感器定子15的大部分设置在沿着轴向观察没有与工具插入孔51重叠的部分的位置。由此,能够以沿着轴向观察没有相互重叠的部分的位置关系配置第一螺钉71和传感器定子15。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传感器定子安 装部52形成在周向上与工具插入孔51不同的位置。这样,传感器定子15以及传感器定子安装部52被设置为避开与第一紧固固定部Fl相对应的径向位置的工具插入孔51。由此,能够避免与传感器定子15以及传感器定子安装部52发生干涉地从工具插入孔51插入工具,恰当地对第一螺钉71进行操作。此外,只要调节转子支撑构件22的旋转位置使第一紧固固定部Fl的位置与端部支撑壁5的工具插入孔51的位置配合,就能够经由工具插入孔51操作第一螺钉71的头部。因而,能够从端部支撑壁5的轴第一方向Al侧穿过工具,对于配置在端部支撑壁5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转子支撑构件22和动力传递构件T(本例中,一体旋转的筒状连接构件32以及罩部42)的第一紧固固定部F1,紧固第一螺钉71以及解除第一螺钉71。能够一边调节转子支撑构件22的旋转位置,一边对沿着周向均等分散配置的多个(图示的例子中为4个)第一螺钉71顺次进行以上的操作。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I的结构中,能够容易地进行组装和保养。4.其他的实施方式最后,说明本发明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其他实施方式。此外,下面的各个实施方式所公开的结构,不仅适用于其实施方式,能够在不矛盾的情况下,与其他实施方式所公开的结构组合使用。(I)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在安装凸缘部15b的规定位置具有切缺部15d,从而传感器定子15在固定在端部支撑壁5上的状态下避开工具插入孔51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即,如下的结构也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即,例如通过使包括安装凸缘部15b的传感器定子15的整体直径小,在传感器定子15固定在端部支撑壁5上的状态下,沿着轴向观察使传感器定子15的整体不与工具插入孔51重叠的结构。(2)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仅在与第一紧固固定部Fl以及第一螺钉71相对应的径向位置中的铅垂方向上的最上部设置有一个工具插入孔51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即,只要至少设置在与第一紧固固定部Fl以及第一螺钉71相对应的径向位置上,工具插入孔51的铅垂方向的位置能够为任意位置。另外,在与第一紧固固定部Fl以及第一螺钉71相对应的径向位置上设置有多个工具插入孔51的结构,也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此时,优选该多个工具插入孔51在周向上均等地分散。而且,优选根据多个工具插入孔51的配置设定传感器定子15的切缺部15d的位置、大小以及范围等,此时,优选切缺部15d也设置多个。(3)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支撑圆筒状部25中的第一筒状部26以及第二筒状部27形成为第一筒状部26的内径与第二筒状部27的外径大致相等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即,只要至少第二筒状部27的内周面及外周面的直径分别小于第一筒状部26的内周面及外周面的直径即可,第一筒状部26的内径与第二筒状部27的外径的大小关系可以任意设定。另外,与此相关联地,也能够任意设定第一筒状部26的外径与第二筒状部27的外径之差,即外周阶梯部25b的高度。此时,如果考虑使包括与第二外周面27b接触配置的传感器转子14在内的旋转传感器13的整体小径化的要求,通常,优选能够将外周阶梯部25b的高度设定得尽量大。但是,为了能够恰当地维持旋转传感器13的性能,应该考虑处于传感器定子15与第一筒状部26不会干涉的范围内。(4)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如下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即,驱动装置I具有输入离 合器Cl以及液力变矩器TC,输入离合器Cl的筒状连接构件32与液力变矩器TC的罩部42一体地连接而构成动力传递构件T。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即,如下的结构也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即,驱动装置I仅具有输入离合器Cl,由该输入离合器Cl的筒状连接构件32构成动力传递构件T,或者,驱动装置I仅具有液力变矩器TC,由该液力变矩器TC的罩部42构成动力传递构件T。而且,如下的结构也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即,驱动装置I不具有输入离合器Cl以及液力变矩器TC而由将旋转电机MG的转子支撑构件22与中间轴M驱动连接的规定的旋转构件构成动力传递构件T。(5)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选择性地将内燃机E与旋转电机MG驱动连接的输入离合器Cl构成为湿式多板离合器机构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即,输入离合器Cl构成为例如干式单板离合器机构、啮合式离合器机构等的结构,也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能够通过内部所填充的油(流体的一例)传递扭矩的流体连接部使用具有泵轮41、涡轮45以及导轮48的液力变矩器TC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即,这样的流体连接部例如使用不具有导轮48而仅具有泵轮41以及涡轮45的液力耦合器等的结构,也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6)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如下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S卩,离合器毂31与输入轴I驱动连接而与输入轴I 一体旋转,并且构成动力传递构件T的筒状连接构件32作为与离合器毂31配成对的离合器鼓发挥功能。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即,以下结构也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即,例如离合器鼓与输入轴I驱动连接而与输入轴I一体旋转,并且与该离合器鼓配成对的离合器毂与旋转电机MG等驱动连接而与旋转电机MG —体旋转。(7)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驱动装置I为适用于安装在FR (Front Engine RearDrive :前置发动机、后轮驱动)车辆上的一轴结构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即,以下结构也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即,例如具有中间齿轮机构等,形成为轴心与输入轴I以及中间轴M共用的轴心X不同心地配置车轴的多轴结构的驱动装置。这样的驱动装置也适用安装在FF(Front Engine Front Drive :前置发动机、前轮驱动)车辆。(8)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驱动装置I构成为具有内燃机E以及旋转电机MG来作为车辆的驱动力源的混合动力车辆用的驱动装置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即,驱动装置I构成为仅具有旋转电机MG来作为车辆的驱动力源的电动车辆用的驱动装置的结构,也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9)关于其他的结构,本说明书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全部内容仅是例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即,只要具有与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结构以及与之等同的结构,适当改变权利要求书未记载的结构的一部分而形成的结构也属于本发明的范围。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具有作为车辆的驱动力源的旋转电机和检测旋转电机的转子的旋转位置的旋转传感器的车辆用驱动装置。 附图标记的说明I驱动装置(车辆用驱动装置)5端部支撑壁(支撑壁)14传感器转子15传感器定子22转子支撑构件25支撑圆筒状部26第一筒状部26a第一内周面27第二筒状部27b第二外周面32筒状连接构件(接合旋转构件)42罩部(连接旋转构件)51工具插入孔61第一轴承(支撑轴承)71第一螺钉(螺钉)E内燃机MG旋转电机Ro 转子Cl输入离合器(接合装置)TC液力变矩器(流体连接部)T动力传递构件X 轴心Fl第一紧固固定部(紧固固定部)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驱动装置,具有作为车辆的驱动力源的旋转电机和检测所述旋转电机的转子的旋转位置的旋转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电机具有从径向内侧支撑所述转子的转子支撑构件, 所述转子支撑构件具有沿着轴向延伸的圆筒状的支撑圆筒状部, 所述支撑圆筒状部具有第一筒状部和第二筒状部,所述第二筒状部的内周面的直径以及外周面的直径分别比所述第一筒状部的内周面的直径以及外周面的直径小, 能够旋转地支撑所述转子支撑构件的支撑轴承配置成与所述第一筒状部的内周面接触,并且,所述旋转传感器的传感器转子配置成与所述第二筒状部的外周面接触。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将所述旋转电机的动力传递至车轮侧的动力传递构件, 相对于所述旋转传感器在轴向上与所述转子支撑构件相反的一侧具有至少沿着径向延伸的支撑壁, 在所述转子支撑构件与所述动力传递构件的连接部,设置有用于通过螺钉来将所述转子支撑构件与所述动力传递构件紧固固定在一起的紧固固定部, 在所述支撑壁上的与所述紧固固定部相对应的径向位置设置有至少一个工具插入孔,该工具插入孔能够被插入用于对所述螺钉进行操作的工具, 所述旋转传感器的传感器定子被设置为在固定在所述支撑壁上的状态下避开所述工具插入孔。
3.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接合装置和/或流体连接部,其中,所述接合装置选择性地将作为车辆的驱动力源的内燃机与所述旋转电机驱动连接,所述流体连接部能够通过内部所填充的流体传递驱动力, 通过作为所述接合装置所具有的旋转构件之一的接合旋转构件、作为所述流体连接部所具有的旋转构件之一的连接旋转构件或连接为一体的所述接合旋转构件以及所述连接旋转构件,构成将所述旋转电机的动力传递至车轮侧的动力传递构件, 所述旋转传感器配置在相对于所述转子支撑构件在轴向上与所述动力传递构件相反的一侧。
全文摘要
实现能够旋转地恰当地支撑旋转电机的转子且紧凑地配置旋转传感器的车辆用驱动装置。车辆用驱动装置具有作为车辆的驱动力源的旋转电机MG和检测旋转电机MG的转子Ro的旋转位置的旋转传感器13。旋转电机MG具有从径向内侧支撑转子Ro的转子支撑构件22,转子支撑构件22具有沿向延伸的圆筒状支撑圆筒状部25。支撑圆筒状部25具有第一筒状部26和第二筒状部27,所述第二筒状部27的内周面及外周面的直径分别小于第一筒状部的内周面及外周面的直径。能够旋转地支撑转子支撑构件22的支撑轴承61与第一筒状部26的内周面接触,并且旋转传感器13的传感器转子14与第二筒状部27的外周面接触。
文档编号H02K7/00GK102725161SQ20118000714
公开日2012年10月10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4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5日
发明者岩濑干雄, 沖岛达矢, 神内直也, 神谷敏彦, 铃木智英 申请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